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纳米药物载体递送系统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武聪(综述) 史宏灿(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前,针对肿瘤治疗药物在体内应用中的局限性,出现了许多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其中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和细胞药物载体技术较为热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纳米药物载体具有的优点,如防止药物发生降解及灭活,增加药物的靶向性,降低药物... 目前,针对肿瘤治疗药物在体内应用中的局限性,出现了许多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其中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和细胞药物载体技术较为热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纳米药物载体具有的优点,如防止药物发生降解及灭活,增加药物的靶向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量产等。细胞载体更是利用细胞本身固有的特性,具有主动靶向肿瘤部位、低免疫原性和穿过体内生理屏障等优点,在药物递送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及不足。研究人员创造性地将两者结合,使他们的优势互补,极大地强化了递送药的效率,增加了体内靶向性,降低了周围组织的细胞毒性等。本文从近几年来细胞-纳米药物载体系统研究的文献中,总结了红细胞、干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等作为纳米药物细胞载体的优缺点及目前的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纳米药物载体递送系统 细胞 细胞 巨噬细胞 T细胞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在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郭加正 姜丰 +3 位作者 朱镇宇 史建刚 徐锡明 李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79,共9页
椎间盘退变(IVDD)作为高发的退变性疾病,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常导致慢性腰腿痛甚至功能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生活质量,并构成重大的健康挑战。IVDD的传统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严重情况下的手术治疗,但均难以有效预防和延缓I... 椎间盘退变(IVDD)作为高发的退变性疾病,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常导致慢性腰腿痛甚至功能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生活质量,并构成重大的健康挑战。IVDD的传统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严重情况下的手术治疗,但均难以有效预防和延缓IVDD的进展。随着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基于纳米药物输送系统(NDDS)的应用,可构建高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药物载体,并精确地将药物输送到目标区域,有效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改善治疗效果,在IVDD预防和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总结了NDDS在递送基因、细胞、蛋白质和治疗药物的应用成果,梳理了NDDS治疗IVDD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调了NDDS在IVDD治疗中遇到的关键难题,展望了NDDS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退变 纳米载体药物递送系统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
3
作者 李从文 储以微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9,共6页
免疫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是以免疫细胞为载体,利用细胞固有的趋化作用将治疗药物靶向递送至特定病灶部位,因其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组织特异性归巢及易穿过生物屏障等多重优势,已成为药物递送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免疫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是以免疫细胞为载体,利用细胞固有的趋化作用将治疗药物靶向递送至特定病灶部位,因其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组织特异性归巢及易穿过生物屏障等多重优势,已成为药物递送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系统论述免疫细胞的载药策略和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作为载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主要优缺点,以及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免疫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和临床转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细胞 纳米药物 药物递送系统 靶向治疗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森林 向杨 杨毅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392,共9页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CC)占90%以上。早期HCC以手术切除为主,且预后较好,然而因HCC起病隐匿,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手术治疗效果较差,而非手术治疗方式因为普遍存在不良反应大,肿瘤选...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CC)占90%以上。早期HCC以手术切除为主,且预后较好,然而因HCC起病隐匿,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手术治疗效果较差,而非手术治疗方式因为普遍存在不良反应大,肿瘤选择性低等问题,疗效也不理想,所以目前中晚期HCC治疗仍是临床工作的难点。纳米粒(NP)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具有多种独特的理化性质,成为输送药物、基因及细胞活性因子等治疗剂的潜在载体。纳米递送系统以NP为载体,通过功能化修饰,从时间、空间及剂量上调控药物、基因及细胞活性因子等在体内的代谢及转化,在HCC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纳米递送系统,包括有机纳米载体、无机纳米载体、外泌体等在HCC治疗中的现状和优势,总结了基于NP的纳米载体治疗HCC的机制,为新型纳米递送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纳米技术 药物/基因递送系统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载体在抗癌肽递送中的应用
5
作者 秦灿 梁爱玲 刘勇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3-842,共10页
纳米医学的兴起为药物递送和肿瘤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特别是纳米载体,已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核心工具。抗癌肽能够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以及调节免疫微环境等途径实现抗肿瘤效应。其较低的毒副作用和抗药性发生,使其在癌症... 纳米医学的兴起为药物递送和肿瘤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特别是纳米载体,已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核心工具。抗癌肽能够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以及调节免疫微环境等途径实现抗肿瘤效应。其较低的毒副作用和抗药性发生,使其在癌症治疗领域展现出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然而,抗癌肽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稳定性差、体内半衰期短、靶向递送效率低等瓶颈,严重限制了其治疗效果与进一步发展。纳米载体凭借其增加药物溶解性、改变药物体内分布和提高药物靶向性的优势,为抗癌肽的递送提供了高效、灵活且精确的解决方案。本文系统综述了脂质体纳米载体、高聚物纳米载体、无机纳米载体和自组装纳米肽等四种纳米载体的结构特征、生物学特性,重点分析了纳米载体在增强抗癌肽稳定性、提高靶向递送效率、改善生物利用度及克服抗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实例。此外,文章还详细总结了这四种载体的结构优势与不足。最后,展望了纳米载体与抗癌肽结合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抗癌肽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癌肽 纳米载体 药物递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硝基喜树碱纳米脂质载体系统的释放、细胞摄取及组织分布特性
6
作者 李珺婵 沙先谊 +1 位作者 张丽珺 方晓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6-156,共1页
目的研究9-硝基喜树碱纳米脂质载体系的体外释放、巨噬细胞摄取及体内组织分布特性。方法以B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细胞模型进行9-硝基喜树碱纳米脂质载体系统的体外细胞吞噬实验;以一级昆明种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体内组织分布实验;... 目的研究9-硝基喜树碱纳米脂质载体系的体外释放、巨噬细胞摄取及体内组织分布特性。方法以B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细胞模型进行9-硝基喜树碱纳米脂质载体系统的体外细胞吞噬实验;以一级昆明种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体内组织分布实验;并进行多晶X-射线衍射及体外释放实验的测定。结果9-硝基喜树碱可能以无定形物分散在纳米脂质载体中,液态脂质的加入并没有改变纳米粒固态内核的性质;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纳米脂质载体系统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PEG的修饰使巨噬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减少,且能够增强纳米粒抵抗蛋白吸附的能力;纳米脂质载体系统能够延长9-硝基喜树碱在血中的滞留时间,并改变其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特征。结论由Myrj59制备的纳米脂质载体系统具有缓释特性,且具有良好的长循环性及肝、肺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硝基喜树碱 组织分布特性 载体系统 细胞摄取 纳米 脂质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体外释放实验 X-射线衍射 昆明种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型纳米红细胞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及体内外抗肿瘤效果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魏恺言 付旭东 +4 位作者 王新军 周少龙 马建 刘菲菲 孟恩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16-1022,共7页
目的构建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修饰的包载阿霉素(DOX)的仿生型纳米红细胞(NE)靶向药物递送系统RGD-NE-DOX,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效果评价。方法通过物理挤压法制备包载DOX的纳米红细胞NE-DOX,RGD修饰后构建RGD-NE-DOX,检测其形态... 目的构建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修饰的包载阿霉素(DOX)的仿生型纳米红细胞(NE)靶向药物递送系统RGD-NE-DOX,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效果评价。方法通过物理挤压法制备包载DOX的纳米红细胞NE-DOX,RGD修饰后构建RGD-NE-DOX,检测其形态、粒径、电位、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法测定体外释药特性,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体外摄取情况及靶向性,并进行体内组织分布及药效学研究。结果制备的RGD-NE-DOX呈球形,平均粒径(197.41±2.27) 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21±0.02),电位(-16.87±1.51) mV,载药量(14.8±1.2)%,包封率(58.69±3.7)%;RGD-NE-DOX较单纯DOX突释降低,缓释特性明显;乳腺癌细胞MCF-7对RGD-NE-DOX的摄取多于NE-DOX和游离DOX,但正常乳腺细胞Hs578Bst几乎不摄取RGD-NE-DOX;体内组织分布结果表明RGD-NE-DOX肿瘤靶向性强,作用时间长;药效学结果表明RGD-NE-DOX抗肿瘤作用更强(P<0.05),组织切片显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结论仿生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RGD-NE-DOX循环时间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靶向性,抗肿瘤效果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型 细胞-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细胞 靶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少琪 孙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3-240,共8页
药物治疗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核心治疗策略,但目前的治疗药物普遍存在生物利用度低、不良反应大、静脉给药不便等缺陷。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通过针对性优化药物的递送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抗AML活性。有机纳米载体包括聚合物载... 药物治疗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核心治疗策略,但目前的治疗药物普遍存在生物利用度低、不良反应大、静脉给药不便等缺陷。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通过针对性优化药物的递送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抗AML活性。有机纳米载体包括聚合物载体、脂质体、纳米乳、纳米胶束和蛋白质载体等,具有负载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和易于功能化等特性;无机纳米载体包括金纳米粒、硅纳米粒、铁纳米粒及其他无机盐纳米粒等,表现出多样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作为药物载体的同时还有多种生物医学应用。有机纳米载体和无机纳米载体均具有改变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的潜力。本文综述了当前有机纳米载体、无机纳米载体作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AML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传递系统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纳米载体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紫杉醇星型M-PLA-TPGS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用于前列腺癌治疗药物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海 张超 +3 位作者 张琳华 刘兰霞 郑义 朱敦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39-2245,共7页
合成了一种甘露醇引发的星型共聚物甘露醇-聚乳酸-聚乙三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M-PLATPGS).利用纳米沉淀法制备载紫杉醇M-PLA-TPGS纳米颗粒.纳米颗粒近似球形,粒径分布较窄.对载药纳米颗粒进行粒径、表面电荷、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药... 合成了一种甘露醇引发的星型共聚物甘露醇-聚乳酸-聚乙三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M-PLATPGS).利用纳米沉淀法制备载紫杉醇M-PLA-TPGS纳米颗粒.纳米颗粒近似球形,粒径分布较窄.对载药纳米颗粒进行粒径、表面电荷、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的表征,结果表明,体外药物释放呈双相释放模型,M-PLA-TPGS纳米颗粒在前列腺癌PC-3细胞中的摄取水平要高于PLGA和PLA-TPGS纳米颗粒.载紫杉醇M-PLA-TPGS纳米颗粒对于前列腺癌细胞的的毒性显著高于载紫杉醇PLA-TPGS纳米颗粒和商业制剂Taxol,证明星型M-PLA-TPGS聚合物作为纳米药物载体优于线性PLGA和PLA-TPGS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型共聚物 紫杉醇 聚乳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颗粒 药物递送 癌症纳米技术 前列腺癌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在眼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林学琪(综述) 徐雯(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3-668,共6页
刺激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可在外源性或内源性刺激下,在病变部位准确释放药物。光相较于其他刺激,具有非侵入性和时空特异性,且可以通过调整波长、功率以及照射时间等参数精确控制药物释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眼球作为透明的光学系统,在... 刺激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可在外源性或内源性刺激下,在病变部位准确释放药物。光相较于其他刺激,具有非侵入性和时空特异性,且可以通过调整波长、功率以及照射时间等参数精确控制药物释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眼球作为透明的光学系统,在光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光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在眼科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涵盖紫外光、可见光以及红外光在眼部的穿透深度、光能量和光毒性,眼部应用中光波段的选择,并综述了基于光裂解、光致异构化、光二聚化及光热转化的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光敏基团和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使用光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进行角膜药物渗透、眼后节药物输送以及治疗后发性白内障、脉络膜新生血管、眼内炎、难治性角膜炎等疾病的进展。虽然光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在眼科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考虑光毒性、光热损伤、光敏基团的生物安全性以及光照频率、光照时间等安全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递送系统 眼部给药 光响应 纳米载体 光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蛋白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星 康洋 吴钧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149,共8页
生物可降解功能高分子纳米载药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蛋白类药物最近在肿瘤免疫疗法及其他重大疾病中大放异彩,但是其载体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本文从蛋白类药物递... 生物可降解功能高分子纳米载药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蛋白类药物最近在肿瘤免疫疗法及其他重大疾病中大放异彩,但是其载体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本文从蛋白类药物递送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生物可降解功能高分子作为蛋白类药物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并对开发具有更好应用研究前景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功能高分子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 功能高分子 蛋白质 药物递送系统 纳米载体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性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肿瘤治疗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戴亮亮 刘军杰 +2 位作者 周骏 罗忠 蔡开勇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27-28,共2页
背景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传统临床手术、放疗及化疗治疗手段仍存在诸多缺陷,如易复发、无靶向特异性、多药耐药性及严重毒副作用等。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由于其独特的增强渗透性和滞留性(EPR)效应,在提高抗肿瘤... 背景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传统临床手术、放疗及化疗治疗手段仍存在诸多缺陷,如易复发、无靶向特异性、多药耐药性及严重毒副作用等。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由于其独特的增强渗透性和滞留性(EPR)效应,在提高抗肿瘤药物生物利用率、增强疗效以及减少毒副作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智能药物递送系统一般以纳米颗粒为药物载体,通过多功能修饰手段整合诸如刺激响应性释放机制以及靶向分子等策略来构建。介孔硅纳米颗粒、铁磁纳米颗粒以及聚合物胶束等常被用作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抗肿瘤药物载体与宿主肿瘤及正常细胞/组织相互作用,与载体表界面性质密切相关。纳米药物载体的细胞或免疫毒性、药物泄露的毒副作用,亟需避免。同时,载体在体内转运过程中需历经循环(清除)、组织(渗透)及细胞层面(胞吞、释药)等各级生物屏障,亟待克服[2]。因而,如何优化药物载体及表界面设计,提高载体的生物安全性与有效性,克服诸多生物屏障,利用肿瘤微环境生理信号(GSH、pH、酶、ROS等)触发药物定点释放,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是发展高效药物控释系统的关键科学问题。结果和讨论受肿瘤微环境启发,课题组提出以细胞外基质生物大分子表面功能化药物控释载体的新策略。以细胞外基质组分胶原作为纳米介孔硅(MSNs)封堵剂、天然半乳糖酸为靶向分子构建的氧化还原响应性药控系统,显著地提高了系统的生物相容性及肿瘤细胞的摄取量,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后续研究以细胞色素、肝素、白蛋白等表面功能化介孔硅载药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细胞吞噬、诱发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及降低对正常组织(肝、肾、脾、肺等)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以明胶、牛血清白蛋白及溶菌酶等天然蛋白修饰的MSNs颗粒,显著地降低药物载体的免疫毒性。利用转铁蛋白表面功能化中空介孔硅(HMSNs),实现靶向药物输送及肿瘤抑制,并降低炎症响应。随着逐步深入理解肿瘤的复杂性,意识到除提高药物控释系统的生物安全性外,如何优化药物载体及表界面设计,克服肾清除、单核细胞系统清除、肿瘤异质化致密细胞外基质、细胞膜障碍、内涵体包裹及多药耐药性等时序性生物障碍,最终提高药物有效递送效率,亟待深入探究。针对肿瘤致密细胞外基质导致纳米药控系统难以渗透至肿瘤深处的问题,采用吉西他滨加载的HMSNs大颗粒携带顺铂前药-树枝状分子小颗粒(10 nm)策略,制备了尺寸可变的复合纳米系统。在肿瘤弱酸条件下,聚合物电荷反转,释放顺铂前药小颗粒,实现肿瘤深层渗透和释药,抑制肿瘤生长。进而,鉴于免疫抑制是肿瘤疗效差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课题组利用PCPP胶束加载免疫检查点PD-L1 siRNA和线粒体靶向光敏剂MTPP,构建了尺寸变小/电荷增高、具有增强肿瘤渗透的pH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PCPP胶束在肿瘤微酸性条件下,剥离外层PEG,暴露PEI中间层,导致其尺寸变小和表面正电荷增加,提高肿瘤渗透和细胞摄取。胶束在溶酶体低pH值环境质子化,触发溶酶体逃逸,胞内释放siRNA及MTPP,解除肿瘤免疫抑制。通过光动力(PDT)产生大量ROS,诱导细胞凋亡,暴露相关抗原及加速抗原递呈,激活抗肿瘤免疫响应,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效免疫杀伤[3]。该光动力-免疫联合治疗策略为抑制肿瘤生长及复发提供新思路。针对肿瘤低氧微环境,利用聚苯硫醚(PSS)在单线氧或ROS氧化作用下从疏水向亲水转变的特性,制备了靶向胶束药控系统,实现细胞溶酶体逃逸释药,抑制肿瘤生长。利用喜树碱(CPT)前药策略,引入pH敏感和溶酶体逃逸的多叔胺PDEA大分子,构建了肿瘤细胞膜、线粒体双靶向的pH/GSH级联响应性胶束药物递送系统。借助PDT效应,激活线粒体损伤介导的Caspase-9/3凋亡通路,实现化疗和PDT联合治疗,抑制肿瘤生长。以普鲁士蓝中空纳米颗粒(PHPBNs)加载葡萄糖氧化酶(GOx),透明质酸高分子封堵及靶向,并链接PEG提高其循环时间,构建了克服低氧环境的药控系统,实现自增强'饥饿'和低温光热的肿瘤联合治疗。具体讲,释放的GOx消耗肿瘤组织内氧气、葡萄糖及ATP水平,而PHPBNs分解肿瘤组织间H2O2为氧气,强化'饥饿'效应。同时,该系统还显著抑制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提高肿瘤对低温热疗的敏感性[4]。基于环糊精的疏水性空腔结构和超分子自组装,在Fe304纳米颗粒表面以双硫键接枝由聚乙烯胺和β-环糊精(PEI/β-CD)组成的纳米储存器,加载喜树碱药物。PEI分子的'质子海绵效应',使载药系统从细胞内涵体逃逸,实现胞内释药,诱导细胞凋亡及肿瘤抑制。利用四甘醇分子与α-环糊精组成的分子机器封堵中空介孔硅,以'点击化学'接枝叶酸分子,实现药物高效加载和体内/外还原响应性靶向释物,抑制肿瘤生长。基于药控系统在肿瘤微环境转运过程中级联pH变化,设计了以β-CD为封堵剂的PH级联响应性HMSNs药控系统。利用肿瘤微环境弱酸性(PH 6.8)使PEG保护层脱落,实现电荷反转,克服细胞膜障碍,提高细胞摄取;内涵体低酸性使β-环糊精脱落,胞内原位释药,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肿瘤。基于肿瘤微环境金属基质蛋白酶(MMP)过量表达,利用含细胞穿膜肽及MMP裂解底物多肽设计了MMP-2/-13响应性药控系统,提高其血液稳定性,降低巨噬细胞激活及吞噬,抑制肿瘤生长。针对耐药性问题,设计了多功能硅包金复合纳米药控系统。颗粒表面的功能聚合物(CS(DMA)-PEG)可提高血液稳定性,改性功能肽RLA既增加细胞摄取又靶向线粒体,在NIR照射下实现多重协同增强的光热-光动力治疗。利用介孔聚多巴胺纳米颗粒,借助π-π堆积和疏水作用,实现阿霉素和肿瘤耐药抑制剂的高效加载,实现对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光热-化疗的协同抑制。最近,利用前药胶束加载β-拉帕醌,构建pH/ROS级联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实现自增强氧化-化疗联合抗肿瘤治疗,并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性[5]。结论针对药物载体潜在的生物安全性,提出细胞外基质生物大分子表面功能化的新策略。针对克服肿瘤生物屏障(循环、组织及细胞层面)药物载体及表界面设计,提出剥离性PEG保护层、白蛋白表面功能化、颗粒尺寸变小、电荷反转、局部送氧、级联双靶向、溶酶体/内涵体逃逸、PDT/免疫联合治疗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pH 溶酶体逃逸 电荷反转 响应性 靶向分子 细胞摄取 双靶向 肿瘤生长 纳米颗粒 控释系统 细胞凋亡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共聚酯纳米颗粒作为雷帕霉素缓释载体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明川 张雅利 +5 位作者 卢晓云 朱新亮 陈旭 李崇 马惺锋 唐秉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研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共聚酯(PHBHHx)作为疏水性药物雷帕霉素缓释载体的效果及其体外条件下对疏水性药物的缓释情况。方法超声乳化分散法制备PHBHHx载药纳米微球,颗粒尺度分析仪对颗粒粒径进行表征,透析... 目的研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共聚酯(PHBHHx)作为疏水性药物雷帕霉素缓释载体的效果及其体外条件下对疏水性药物的缓释情况。方法超声乳化分散法制备PHBHHx载药纳米微球,颗粒尺度分析仪对颗粒粒径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进行雷帕霉素体外缓释,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雷帕霉素释放量。用包裹雷帕霉素的PHBHHx纳米颗粒处理体外培养的PC3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mTOR底物p70S6K磷酸化情况。结果包裹雷帕霉素的PHBHHx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211.4nm,对雷帕霉素的包封率为92.5%,包裹雷帕霉素的PHBHHx纳米颗粒可以实现雷帕霉素的体外缓释,且能够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的体外增殖和胞内p70S6K的磷酸化。结论 PHBHHx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疏水性药物包封和递送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共聚酯(PHBHHx) 雷帕霉素 纳米颗粒 药物递送载体 PC3细胞 P70S6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纳米凝胶力学增强纳米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14
作者 李峥 李子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2-192,共1页
目的纳米药物力学特性近年备受关注,但是纳米药物力学特性影响抗肿瘤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方法利用不同力学特性纳米凝胶作为模型纳米药物,探究纳米凝胶力学特性赋能纳米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与硬质纳米凝胶相比,软质纳米凝胶具有更... 目的纳米药物力学特性近年备受关注,但是纳米药物力学特性影响抗肿瘤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方法利用不同力学特性纳米凝胶作为模型纳米药物,探究纳米凝胶力学特性赋能纳米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与硬质纳米凝胶相比,软质纳米凝胶具有更高的细胞摄取量。此外,得益于优异的变形能力,软质纳米凝胶能够克服肿瘤致密的细胞外基质,实现更高的肿瘤富集量、更深的深部渗透和更强的抗肿瘤作用。阐明阻塞材料的力学特性是影响网状内皮系统阻塞策略的重要参数。优先注射硬质纳米凝胶抑制巨噬细胞中网格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并延长肝脏中的滞留时间,可以削弱巨噬细胞的摄取能力并暂时性地阻塞网状内皮系统。随后,利用软质纳米凝胶在肿瘤靶向递送中的优势,将小分子化疗药物阿霉素递送至肿瘤部位并杀伤肿瘤。进一步利用具有优异变形能力的软质纳米凝胶搭载近红外光敏剂吲哚菁绿,实现肿瘤深部渗透与均匀分布,结合温和光热治疗高效清除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并降解肿瘤细胞外基质。发现基于软质光敏剂的温和光热治疗显著改善硬质纳米药物的肿瘤富集、深部渗透和抗肿瘤作用。结论纳米药物力学特性是一种重要因素,深刻影响纳米药物递送效率及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内皮系统 吲哚菁绿 光热治疗 药物递送 纳米药物 细胞外基质 纳米凝胶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晓烽 秦竹 +2 位作者 史海健 余刚 董瑶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5-9,共5页
当前养殖环境下,畜禽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频发及抗生素长期滥用的风险,使得高效广谱的抗菌药物创新研究迫在眉睫。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药物包裹于递送载体内部,于特定部位控制释放,具有提高药物靶向性、增加药物体内稳定性及提高药物治疗指... 当前养殖环境下,畜禽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频发及抗生素长期滥用的风险,使得高效广谱的抗菌药物创新研究迫在眉睫。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药物包裹于递送载体内部,于特定部位控制释放,具有提高药物靶向性、增加药物体内稳定性及提高药物治疗指数方面的优势,是解决当前抗菌药物耐药性、体内残留、体内不稳定等几大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细菌耐药性机制及抗菌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思路入手,总结纳米乳液、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等载体结构类型在抗菌药物递送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兽用抗菌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商品化开发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递送系统 递送载体 耐药性 脂质体 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的抗结核纳米递药系统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向海滨 梁求真 +1 位作者 李新霞 宋兴华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98-403,共6页
结核分枝杆菌作为一种巨噬细胞胞内寄生菌,传统药物治疗存在治疗周期长、生物利用度低、毒性大甚至耐药性增加等局限性问题.抗结核纳米递药系统作为一种抗结核新剂型,可将经济廉价的药物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递送到巨噬细胞内,以杀死正在... 结核分枝杆菌作为一种巨噬细胞胞内寄生菌,传统药物治疗存在治疗周期长、生物利用度低、毒性大甚至耐药性增加等局限性问题.抗结核纳米递药系统作为一种抗结核新剂型,可将经济廉价的药物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递送到巨噬细胞内,以杀死正在复制或潜伏期的结核分枝杆菌.在此框架下,笔者探讨了抗结核纳米递药系统对巨噬细胞主被动靶向机制,及用于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的先进材料.此外,总结了影响靶向递送效率的因素及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巨噬细胞 药物载体 分子靶向治疗 综述文献(主题) 纳米递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纳米释药系统用于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智勇 吴阳 韩鹤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纳米技术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DDSs)的应用中具有可以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为应对全球细菌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作... 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纳米技术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DDSs)的应用中具有可以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为应对全球细菌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作为药物载体,理想的纳米粒子必须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病理部位和(或)靶细胞,同时不发生药物泄漏,并且在作用部位迅速释放药物。为此,人们积极寻求各种“智能”纳米释药系统,这种纳米释药系统可以对内部或外部刺激(如pH、氧化还原、温度、磁和光等)进行响应,从而实现对药物的可控释放。本文围绕pH、温度、光照以及酶和其他内源或外源因子刺激响应的智能化抗菌药物递送系统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递送系统 智能化 纳米载体 耐药性细菌 超级细菌 多药耐药 抗生素 药物载体 精准释放 光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的递送载体材料研究进展及展望
18
作者 薛浩 苏宪浩 +1 位作者 宋晓璐 刘磊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12-117,共6页
近几十年来,抗生素耐药性一直是公众健康和临床实践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抗菌肽(AMP)因其独特的抗菌作用机制、广谱抗菌活性、较低的药物残留以及易于合成和修饰而成为替代抗生素治疗的可行替代方案之一。大多数抗菌肽来源于动植物,由... 近几十年来,抗生素耐药性一直是公众健康和临床实践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抗菌肽(AMP)因其独特的抗菌作用机制、广谱抗菌活性、较低的药物残留以及易于合成和修饰而成为替代抗生素治疗的可行替代方案之一。大多数抗菌肽来源于动植物,由于其结构中氨基酸组成与序列的不同,使其作用机制也略有不同。抗菌肽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缺陷,如抗菌肽易被酶水解、细胞毒性大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抗菌肽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抗菌肽的递送载体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抗菌肽以上的缺陷,此外,该递送载体材料也有助于提高抗菌肽的疗效和生物稳定性、减少副作用以及获得有机靶向和药物控释的效果。主要对抗菌肽的递送载体材料(脂质体、抗菌肽-金属纳米粒子共轭物、模拟抗菌肽聚合物的纳米材料,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等)系统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药物递送系统 脂质体 抗菌肽-金属纳米粒子共轭物 模拟抗菌肽聚合物的纳米材料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的肿瘤归巢特性及其肿瘤靶向治疗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艾 张添源 高建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4,共15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受肿瘤组织或肿瘤微环境释放的多种趋化因子吸引而向肿瘤组织靶向归巢的天然属性,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活细胞传递载体用于抗肿瘤药物/基因的靶向递送。外源性MSC静脉注射后会首先在肺部被大量截留,经肺清除后...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受肿瘤组织或肿瘤微环境释放的多种趋化因子吸引而向肿瘤组织靶向归巢的天然属性,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活细胞传递载体用于抗肿瘤药物/基因的靶向递送。外源性MSC静脉注射后会首先在肺部被大量截留,经肺清除后向肿瘤组织归巢,可以通过增强趋化因子与MSC上受体的相互作用或改变注射方式减少MSC截留等方法改善MSC的肿瘤归巢效率。基于MSC的传递系统可用于靶向递送阿霉素、紫杉醇和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帮助解决化疗药物半衰期较短、肿瘤靶向性较差等问题。其次,MSC可以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有效保护和靶向递送肿瘤细胞杀伤基因、免疫系统调节基因等治疗基因,通过在肿瘤部位特异性表达治疗基因实现肿瘤抑制或杀伤作用。此外,MSC还可以作为细胞传递载体靶向递送诊疗药物,发挥肿瘤诊疗一体化的治疗作用。总之,基于MSC的细胞载体递送系统可实现化疗药物、治疗基因和诊疗药物的靶向递送并在多种类型的肿瘤靶向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相信随着这一细胞载体递送策略的不断改良和优化,基于MSC的靶向传递系统将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传递策略和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递送系统 药物载体 基因靶向 肿瘤 间充质干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天然膜仿生递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833-833,共1页
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作为外源物质,易被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与清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受自然界生物系统启发,随着仿生技术发展,天然膜仿生递药系统成为研究热点。天然膜仿生药物递送系统主要是利用机... 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作为外源物质,易被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与清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受自然界生物系统启发,随着仿生技术发展,天然膜仿生递药系统成为研究热点。天然膜仿生药物递送系统主要是利用机体内源性细胞膜对功能性纳米药物载体进行修饰,有效地将细胞膜的天然属性与纳米载体的优势相结合,具有免疫原性低、血液循环时间长的特点。2021年第13期《中国肿瘤临床》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栏目刊发了《天然膜仿生递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一文,根据天然膜的来源不同,对仿生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递送系统 肿瘤治疗 机体免疫系统 仿生技术 纳米药物载体 自然界生物 外源物质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