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FISH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不同类型标本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艳芳 王化 +4 位作者 郤连永 刘彦 董菲 王继军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2-1356,共5页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以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病理组织为标本,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情况。方法:在确诊的58例初发MM患者中对48例患者取骨髓细胞进行CD138磁珠分选浆细胞后滴片、10例取骨髓制成病...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以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病理组织为标本,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情况。方法:在确诊的58例初发MM患者中对48例患者取骨髓细胞进行CD138磁珠分选浆细胞后滴片、10例取骨髓制成病理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多个探针(d13s319、RB1、p53、1q21、IgH、IgH/FGFR3、IgH/MAF)对两种不同类型标本进行FISH检测。结果:对骨髓细胞和病理组织两种标本进行FISH检测后都出现可供分析的荧光信号,58例MM患者中,有30例检测出分子遗传学异常,总检出率为51.7%(30/58),其中d13s319缺失17例(占29.3),RB1缺失17例(占29.3),P53缺失7例(占12%),1q21扩增16例(占27.6%),IgH重排12例(20.7%),对IgH重排患者进一步检测发现IgH/FGFR3融合6例(占10.3%),IgH/MAF融合1例(占1.7%)。在这30例遗传学异常患者中,仅有7例患者检出1种异常,占23.3%(7/30),其余23例患者均具有2-5种遗传学异常,占76.7%(23/30)。结论:半数以上MM患者都存在染色体改变,而且大部分均为复杂畸变,利用不同类型标本进行FISH检测,可以扩大FISH的应用范围,为MM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分子细胞遗传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多发性骨髓瘤 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的预包被式多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提高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测效率 被引量:3
2
作者 曹睿 宋兰林 +3 位作者 吴福群 廖立斌 左媛 刘晓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57-1460,共4页
目的探讨对预包被式多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优化在检测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意义。方法 141例初诊为ALL或AML/MDS的患者骨髓标本,行预优化的包被式多探针FISH流程检测(在原始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调整细胞密度、蛋白酶消化步... 目的探讨对预包被式多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优化在检测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意义。方法 141例初诊为ALL或AML/MDS的患者骨髓标本,行预优化的包被式多探针FISH流程检测(在原始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调整细胞密度、蛋白酶消化步骤),其中35例行常规流程检测,对比优化前后对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测成功率与阳性位点检出率。结果对多探针FISH实验流程进行优化后,ALL的检测成功率由85.3%提高到100%,阳性位点检出率由5.1%提高到8.6%;AML/MDS的检测成功率由67.4%提高到99.8%,阳性位点检出率由3.5%提高到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常规预包被式多探针FISH系统检测流程进行优化,显著提高了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测效率,增强了该技术的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探针FISH 优化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例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高冬格 李渤涛 +2 位作者 周丽娜 陈虎 张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0-1194,共5页
本研究对比FISH检测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见染色体异常克隆的检出率,探讨细胞遗传学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应用FISH 5/7/20/8/Y染色体数目及缺失检测探针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50... 本研究对比FISH检测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见染色体异常克隆的检出率,探讨细胞遗传学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应用FISH 5/7/20/8/Y染色体数目及缺失检测探针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50例按WHO2008标准诊断MDS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随访患者MDS进展为急性白血病情况。结果表明:50例MDS患者FISH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二种检测涉及5、7、20、8号以及Y染色体的遗传学异常分别占50.0%(25/50)和40.0%(20/50),累及5号染色体异常均为6.0%(3/50),累及7号染色体异常分别为26.0%(13/50)和20.0%(10/50),累及20号染色体异常分别为12.0%(6/50)和6.0%(3/50),累及8号染色体异常分别为24.0%(12/50)和20.0%(10/50),Y染色体缺失均为2.0%(1/50)。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7号染色体>8号染色体>20号染色体>5号染色体>Y染色体。47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情况:IPSS细胞遗传学不良组46.2%(6/13)为转白血病前移植;良好组45.5%(10/22)为转白血病前移植;中间组有16.7%(2/12)为转白血病前移植。MDS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率,预后不良组为7.7%(1/13),预后良好组为4.5%(1/22),细胞遗传学预后中等组为58.3%(7/12)。预后不良组进展为急性白血病者比例很低,与该组多数患者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关。结论:成套的FISH探针比常规染色体核型对特定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尤其对低克隆的染色体异常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少于20个分裂相时优势明显。IPSS染色体核型预后分组显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无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单克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 被引量:3
4
作者 丁静 郭孟乔 +6 位作者 柳敏 龚胜蓝 张春玲 黄崇媚 王健民 杨建民 唐古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1-1164,共4页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单克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所有疑诊多发性骨髓瘤并进行浆细胞相关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的骨髓标本,分...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单克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所有疑诊多发性骨髓瘤并进行浆细胞相关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的骨髓标本,分析单克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的状况,并与文献对比发现异常检出率差异及可能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践并回顾分析、判断改进效果。结果现况调查发现初发标本内肿瘤负荷低、检测结果在临界值附近无法判断是本次活动改善重点。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头脑风暴,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提出了先用流式分选浓缩异常细胞,提高肿瘤细胞密度、降低背景值,再进行遗传学检测等关键手段。最终将我院单克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从61.3%(95/155)提高至92.1%(174/189)。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优化了疑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FISH检测流程,有效提高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遗传学异常 单克隆浆细胞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骨髓侵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薇 吕瑞 +6 位作者 黄文阳 李承文 刘宏 李健 邹德慧 邱录贵 易树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1-765,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骨髓侵犯的弥慢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以及这些遗传学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具有完整细胞遗传学资料的47例伴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骨髓染色体核型结果,分析其特征以及与预后... 目的:探讨伴有骨髓侵犯的弥慢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以及这些遗传学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具有完整细胞遗传学资料的47例伴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骨髓染色体核型结果,分析其特征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7例患者中25例检测出核型异常(53%),以复杂核型异常(≥3种异常)为主(19例,占40%)。异常核型最常累及的染色体为1和18号染色体(均为26%),其次分别为3号染色体(23%),6号染色体(19%),7、8和14号染色体(3者均为13%)。染色体异常的类型方面,最常见的数量异常为+3(13%),其次为+5、+7、+12、+18和-21(均6%),最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q+(17%),其次为1p+、2p21-p23异常、6q-、8q+、14q+、18p+和18q+(均6%)。预后影响分析发现IPI≥3分(P=0.03)和染色体核型异常(P=0.005)对无进展生存(PFS)有显著不利影响,IPI≥3分(P=0.024)、LDH高于3倍正常上限(P=0.027)和染色体核型异常(P=0.001)对总生存(OS)有显著不利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染色体核型异常是PFS(P=0.037,HR 2.323)和OS(P=0.015,HR 2.833)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进一步分析核型异常的类型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1q+,8q+,+12,12q+,18p+和2p21-23异常对PFS有显著不良影响,1q+,+3,+5,+7,8q+,+12,12q+和2p21-23异常对OS有显著不利影响。综合临床特征及上述核型异常类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8q+(P=0.022,HR 2.701)和IPI≥3分(P=0.043,HR 2.949)对PFS有显著不利影响,1q+(P=0.032,HR 2.973)对OS有显著不利影响。结论:骨髓受累的DLBCL患者中,合并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生存期更短,是其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中8q+和1q+分别是P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骨髓侵犯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遗传学异常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蔡可 黄红铭 +6 位作者 马亚男 姜胜华 丁润生 陆伟 沈毅 孙中伟 吴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8-781,共4页
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统计57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FISH检测的遗传学异常(其中17例患者经CD138磁珠分选),分析其间的关系。结果:D13S319缺失和RB1缺失均与更高水... 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统计57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FISH检测的遗传学异常(其中17例患者经CD138磁珠分选),分析其间的关系。结果:D13S319缺失和RB1缺失均与更高水平的乳酸脱氢酶(LDH)(P=0.024;P=0.018)及骨髓瘤细胞比例相关(P=0.027;P=0.013)。1q21扩增与更高水平的LDH量相关(P=0.030),与轻链型骨髓瘤发生相关(P=0.023)。IgH重排与患者发生肾功能损伤相关(P=0.009)。D13S319缺失、1q21扩增、RB1缺失及Ig H重排之间均两两相关(P<0.01)。结论 :FISH检测的MM患者遗传学异常与多种临床预后指标相关,对于更完善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较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荧光原位杂交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果 曾韫璟 +6 位作者 王平 邓小娟 项颖 李云龙 彭贤贵 高力 张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681-1686,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筛选和富集肿瘤浆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市3家医院60例初诊骨髓瘤患者,每例患者抽取骨髓液3~4 mL,均分为两份,一份直接行流式细胞仪和FISH检测(直接检测... 目的探讨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筛选和富集肿瘤浆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市3家医院60例初诊骨髓瘤患者,每例患者抽取骨髓液3~4 mL,均分为两份,一份直接行流式细胞仪和FISH检测(直接检测组),另一份先行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之后行流式细胞仪和FISH检测(CD45分选组)。比较每位患者分选前后骨髓液中浆细胞的比例、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和危险度分层的情况。结果骨髓液直接检测组浆细胞的比例为(14.5±13.8)%,采用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技术处理后浆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为(51.5±30.3)%(P<0.001),分选组浆细胞比例平均为直接检测组(分选前)的7.69倍。骨髓液直接检测组17例患者检出细胞遗传学异常,而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后有39例患者检出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显著增高(P<0.001),IgH重排、13q14缺失、1q21扩增和17p缺失的检测阳性率在分选后均显著增高。根据mSMRAT3.0标准,直接检测组高危患者仅占28.3%,而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后高危患者的比例明显增高(P=0.002),占53.3%。结论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技术简单易行,提高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准确进行危险度分层以指导治疗,可以推广至基层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5阴性细胞分选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的分子机理和恶性克隆演化 被引量:19
8
作者 丁飞 朱平 伍学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13-1516,共4页
几乎所有多发性骨髓瘤(MM)病例都可能出现导致基因变异的染色体易位,其易位主要发生在IGH基因位点,在易位后与一些致癌基因融合。常见的IGH基因易位结合位点和融合基因包括染色体11q13(CCND1),4p16(FGFR/MMSET),16q23(MAF),6p21(CCND3)... 几乎所有多发性骨髓瘤(MM)病例都可能出现导致基因变异的染色体易位,其易位主要发生在IGH基因位点,在易位后与一些致癌基因融合。常见的IGH基因易位结合位点和融合基因包括染色体11q13(CCND1),4p16(FGFR/MMSET),16q23(MAF),6p21(CCND3)和20q11(MAFB)。所有IGH易位影响一个共同的细胞周期信号通路。MM是一个从癌前病变到癌性病变机制的特殊研究模型。一些MM的演变会经历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到冒烟型骨髓瘤(SMM),然后发展到MM、浆细胞白血病(PCL)不同阶段。骨髓瘤克隆演化类似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呈分支状(Branching)模式。MM的治疗失败往往与疾病诊断之初几乎难以发现的一个微小亚克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遗传学异常 分子机理 恶性克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许露露 刘晓力 +6 位作者 杜庆锋 宋兰林 曹睿 许娜 张进芳 黄彬涛 骆许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04-1206,共3页
目的探讨八探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八探针FISH系统,即以针对AML1/ETO融合基因、PML-RARα融合基因、CBFβ/MYH11融合基因、MLL基因、P53基因、De(l5q)、-7/Del(... 目的探讨八探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八探针FISH系统,即以针对AML1/ETO融合基因、PML-RARα融合基因、CBFβ/MYH11融合基因、MLL基因、P53基因、De(l5q)、-7/Del(7q)、Del(20q)八种DNA探针对40例AML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进行检测,并与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相比较。结果 40例AML中,共22例多探针FISH检出了细胞遗传学改变,总阳性率为57.50%,包括:AML1/ETO融合基因、PML-RARα融合基因、MLL基因断裂重排、Del(5q)、-7/Del(7q)、P53基因缺失、8号染色体三体7种细胞遗传学异常。而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CCG)对于相对应的遗传学异常仅检出8例,另检出3例八探针FISH不能检出的异常,总阳性率为27.50%。结论 FISH八探针诊断技术较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具有省时、准确、高效等优点,可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 G显带核型分析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卵巢功能发育不全诊治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庆华 史惠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70-572,共3页
先天性卵巢功能发育不全是一个典型的异质性疾病,其发生可与医源性损伤、感染、炎症、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单基因遗传病等多种病因相关。最常见的先天性卵巢功能发育不全是由于X单体或结构异常导致的特纳综合征(Turner's syndrome,TS),... 先天性卵巢功能发育不全是一个典型的异质性疾病,其发生可与医源性损伤、感染、炎症、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单基因遗传病等多种病因相关。最常见的先天性卵巢功能发育不全是由于X单体或结构异常导致的特纳综合征(Turner's syndrome,TS),在女性活产儿中的发生率为1/2500,45,X是最常见的核型类型,约占60%以上,其他核型主要是嵌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不全 卵巢储备 特纳综合征 单基因遗传 细胞遗传学异常 TURNER 嵌合体 活产儿 医源性损伤 激素替代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US、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MM及MM继发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毛雪涵 邓书会 +7 位作者 隋伟薇 傅明伟 刘佳慧 樊慧守 邹德慧 赵耀中 邱录贵 安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2-818,共7页
目的:总结并比较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原发性轻链(pAL)型淀粉样变、多发性骨髓瘤(MM)以及MM继发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基线特点,尤其是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2006年2月至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 目的:总结并比较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原发性轻链(pAL)型淀粉样变、多发性骨髓瘤(MM)以及MM继发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基线特点,尤其是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2006年2月至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就诊,并完善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测的15例MGUS、34例pAL、842例MM和23例MM继发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细胞遗传学统计显示,4组(MGUS vs pAL vs MM vs MM继发淀粉样变性)中t(11;14)易位发生率分别为0%、33.3%、16.4%和15.8%(P=0.037);13q缺失发生率分别为20.0%、14.7%、45.8%和56.5%(P<0.001);1q21扩增发生率分别为50.0%、12.5%、47.4%和40.9%(P=0.001)。31例pAL患者累积发生0个、1个和≥2个细胞遗传学异常(包括13q缺失、17p缺失、1q21扩增和IgH易位)的比例分别为41.9%、41.9%和16.1%;MM患者对应的该比例分别为17.6%、27.3%和55.2%;MM继发淀粉样变性的这一比例与MM相似。亚组分析显示,pAL患者中t(11;14)阴性与阳性两亚组合并其他遗传学异常比例相当(包括13q缺失、17p缺失和1q21扩增);而MM+MGUS患者中t(11;14)阴性病例更易合并13q缺失,且更常同时发生多个遗传学异常。结论:pAL的临床特点,尤其细胞遗传学异常特征与MM及MM继发淀粉样变性具有明显差异。这提示,虽然pAL与MM继发淀粉样变性的起病特征相似,但是二者分属于不同疾病亚型,应仔细加以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继发淀粉样变性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t(11;14)易位的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新进展
12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3-183,共1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遗传复杂、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易位、拷贝数改变和突变是其主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11号和14号染色体易位t(11;14)是其最常见的易位,携带该种易位的群体在预后中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t(11;14)亚群有两种不同的...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遗传复杂、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易位、拷贝数改变和突变是其主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11号和14号染色体易位t(11;14)是其最常见的易位,携带该种易位的群体在预后中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t(11;14)亚群有两种不同的预后。此外,t(11;14)亚群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抗凋亡蛋白有较强的相关性,这为研究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单药及联合治疗t(11;14)复发难治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奠定基础。2021年第48卷第22期《中国肿瘤临床》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栏目刊发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的孙春艳教授撰写的《t(11;14)易位的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新进展》一文,该文通过总结t(11;14)易位的MM的病理机制、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为该亚群患者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存率和改善治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遗传学异常 《中国肿瘤临床》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瘤患者 血液科 治疗及预后 抗凋亡蛋白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高危多发性骨髓瘤的现状挑战与思考
13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51-451,共1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2位,目前仍不可治愈。不同MM患者生存时间跨度大,短至数月,长至15年以上,这说明MM患者间存在着非常大的生物学异质性,因此根据细胞遗传学异常、临床特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2位,目前仍不可治愈。不同MM患者生存时间跨度大,短至数月,长至15年以上,这说明MM患者间存在着非常大的生物学异质性,因此根据细胞遗传学异常、临床特征、基因表达谱等因素将MM进行危险度分层,对判断该病的疾病进程、选择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细胞遗传学异常 患者生存时间 疾病进程 多发性骨髓瘤 危险度分层 基因表达谱 《中国肿瘤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