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石油烃降解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及其细胞表面疏水性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虹 刘娜 +2 位作者 吕静 温钢 付净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17,22,共6页
选取3种石油烃降解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DS-1)、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DS-2)和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DS-3),研究其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及其细胞表面疏水性。结果表明,经过6d的降解,3种石油烃降解菌对石... 选取3种石油烃降解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DS-1)、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DS-2)和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DS-3),研究其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及其细胞表面疏水性。结果表明,经过6d的降解,3种石油烃降解菌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99.08%、79.75%、84.34%。石油烃的黏附性测试和盐析聚集测试结果表明,3种石油烃降解菌均表现出较高的细胞表面疏水性,其规律为DS-1>DS-3>DS-2。其中DS-1的细胞表面疏水性最高,达65.90%。DS-1、DS-2和DS-3菌株发生盐析聚集所需最小(NH4)2SO4摩尔浓度分别为2.0、2.8、2.4 mol/L。菌株的细胞表面疏水性和降解有机物的能力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降解菌 降解效果 细胞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降解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颜湘波 刘免 +3 位作者 王鑫 卜云洁 王学江 赵建夫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0-83,共4页
细胞表面疏水性是影响微生物吸收和降解疏水性石油烃的主要因素。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细胞表面疏水性的测定方法,探讨了培养基成分、培养时间、温度、pH等环境因素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总结了石油烃降解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 细胞表面疏水性是影响微生物吸收和降解疏水性石油烃的主要因素。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细胞表面疏水性的测定方法,探讨了培养基成分、培养时间、温度、pH等环境因素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总结了石油烃降解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与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关系、表面活性剂对细胞表面疏水性及生物降解的影响,最后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表面疏水性 石油烃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链球菌细菌素对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细胞膜钙离子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马晟利 夏雪 +2 位作者 董雪 葛文玉 赵英男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21-325,共5页
目的:研究血链球菌细菌素对单独及混合培养的白色念珠菌(C.a)及热带念珠菌(C.t)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研究血链球菌细菌素对单独及混合培养的白色念珠菌(C.a)及热带念珠菌(C.t)细胞膜钙离子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复苏并传代血链球菌标准... 目的:研究血链球菌细菌素对单独及混合培养的白色念珠菌(C.a)及热带念珠菌(C.t)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研究血链球菌细菌素对单独及混合培养的白色念珠菌(C.a)及热带念珠菌(C.t)细胞膜钙离子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复苏并传代血链球菌标准株ATCC10556,通过低温高速离心,细胞破碎等方法提取血链素,使其作用于1×106 cfu/mL单独及混合培养的C.a及C.t,于37℃,80r/min振荡培养。1)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血链素对C.a及C.t最小抑制浓度(MIC);2)运用微生物黏着碳氢化合物的方法[1],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A值,计算C.a及C.t的疏水率;3)分别向单独及混合培养的C.a及C.t菌悬液中装载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血链素作用后的C.a及C.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血链素对单独培养的C.a及C.t的MIC为0.25g/L;血链素对等量混合培养的C.a及C.t的MIC为0.5g/L。2)血链素作用后,单独及混合培养的C.a及C.t细胞表面疏水率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血链素的作用下,单独及混合培养的C.a及C.t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链素可以导致白色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降低。血链素可以导致白色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细胞膜钙离子通透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链球菌细菌素 白色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细胞表面疏水性 细胞膜钙离子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依赖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季铵盐抗菌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周飞 王天 张建华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2,67,共5页
使用4-羟基吡啶、1,5-二氯戊烷和1-碘代烷,合成了系列新型双子季铵盐4,4′-(1,5-戊撑二羟基)双(1-碘化烷基吡啶)(PA-n,n=6、8、10、12、14、16和18)。抗菌试验结果表明,PA-12具有该系列中最高的抗菌活性,对于E.coliIFO 3301和S.aureusIF... 使用4-羟基吡啶、1,5-二氯戊烷和1-碘代烷,合成了系列新型双子季铵盐4,4′-(1,5-戊撑二羟基)双(1-碘化烷基吡啶)(PA-n,n=6、8、10、12、14、16和18)。抗菌试验结果表明,PA-12具有该系列中最高的抗菌活性,对于E.coliIFO 3301和S.aureusIFO 12732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分别达到0.5μmol/L和0.4μmol/L。相对于单季铵盐苯扎氯铵(BAC),PA-12的抗菌活性不但对温度和pH环境因素的变化基本稳定,而且不依赖微生物细胞表面的疏水性,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两类菌群都表现出了优异的抑制和杀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 抗菌活性 细胞表面疏水性 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精油、柠檬烯、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表面疏水性及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晨 刘雅丽 +1 位作者 陈思佳 张向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1-474,共4页
目的:研究天然植物成分柠檬精油(LEO)、柠檬烯(LIM)及茶多酚(TP)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细菌表面疏水性及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取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下浓度作为实验浓度;采用微生物黏着碳氢化合物法(MATH),测定S.mutans表面疏水性;采... 目的:研究天然植物成分柠檬精油(LEO)、柠檬烯(LIM)及茶多酚(TP)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细菌表面疏水性及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取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下浓度作为实验浓度;采用微生物黏着碳氢化合物法(MATH),测定S.mutans表面疏水性;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评价S.mutans的黏附。结果:LEO、LIM、TP在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时,对S.mutans表面疏水性及粘附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加(P<0.05);1/2 MIC和1/20MIC时LEO抑制表面疏水性的作用强于LIM和TP(P<0.05)。结论:LEO具有防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精油(LEO) 变形链球菌(S.mutans) 细胞表面疏水性 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细菌对疏水性有机物的吸附及其表面特性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晓敏 成卓韦 +2 位作者 於建明 陈建孟 朱勤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68-1277,共10页
比较了干燥后真菌Ophiostoma stenoceras LLC和细菌Pseudomonas veronii ZW菌体细胞的比表面积及其对不同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吸附性能,并利用BET、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对细胞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真菌LLC和细菌ZW菌体... 比较了干燥后真菌Ophiostoma stenoceras LLC和细菌Pseudomonas veronii ZW菌体细胞的比表面积及其对不同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吸附性能,并利用BET、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对细胞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真菌LLC和细菌ZW菌体细胞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5.8m^2/g,11.57m^2/g,真菌菌体细胞表面介孔较多,可以更有效地吸附有机化合物.在相同的生长阶段,真菌LLC的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surface hydrophobic,CSH)始终要大于细菌ZW;采用α-蒎烯作为唯一碳源培养时,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真菌和细菌的CSH均有不同提升.干燥后真菌LLC菌体对各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能力为乙酸乙酯>α-蒎烯>正己烷,即疏水性相对较低的化合物更容易被吸附.通过XPS和FTIR表征发现菌体LLC吸附有机化合物后,菌体表面的官能团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推测该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有机化合物 真菌 细菌 细胞表面疏水性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海洋石油降解菌的鉴定及表面疏水性研究
7
作者 王云飞 罗群 +2 位作者 陈庆国 孙午阳 竺柏康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9-321,共13页
微生物表面疏水性是影响其吸收和降解疏水性有机物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微生物表面疏水性有助其黏附于石油烃表面,从而有效减少石油烃的传质距离,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港口近岸石油污染的表层海水中,通过富集培养... 微生物表面疏水性是影响其吸收和降解疏水性有机物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微生物表面疏水性有助其黏附于石油烃表面,从而有效减少石油烃的传质距离,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港口近岸石油污染的表层海水中,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纯化,筛选获得1株能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且具有表面疏水性的菌株,并对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研究培养时间、盐度、底物、表面活性剂等对菌株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与副乳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ralactis)亲缘关系最近,命名为H2菌株;在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菌株表面疏水性随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提高,在衰老期则随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培养基盐度升高会降低菌株表面疏水性;以疏水性柴油为唯一碳源培养的菌株疏水性远高于以亲水性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的;在菌株培养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会使菌株的表面疏水性发生改变,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20、Tween80分别在质量浓度为30 mg/L、14 mg/L时,可提高菌株H2的表面疏水性;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则降低了菌株H2的表面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分离和鉴定 副乳假单胞菌 细胞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疏水性石油烃降解菌的鉴定及特性研究
8
作者 赵晴 于鲁冀 张甲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4期10945-10947,10970,共4页
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能以石油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石油烃降解菌,命名为HDB-1,并采用微生物粘着碳烃化合物法(MATH)对菌株的细菌表面疏水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DB-1的疏水性为68.5%;随着培养时间、碳... 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能以石油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石油烃降解菌,命名为HDB-1,并采用微生物粘着碳烃化合物法(MATH)对菌株的细菌表面疏水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DB-1的疏水性为68.5%;随着培养时间、碳源、温度、pH值的改变,细菌表面疏水性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6 d后初始含油量为1 000 mg/L的培养液去除率为91.6%,明显高于对照菌——微球属菌的64.5%;细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与其在环境中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呈一定的相关性,疏水性大的细菌对疏水性有机物的降解速度较疏水性小的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细胞表面疏水性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蜡菌R的代谢特性及其摄取烷烃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靖 刘元琴 +1 位作者 姜凯 李素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3-147,共5页
利用石蜡为惟一碳源从辽河油田油水样品中驯化筛选出一株强降解固体石蜡的菌R,初步鉴定为脲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urea Kluyver and Niel)。该菌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排油活性及稳定的乳化能力,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55.9%,其胞外生物... 利用石蜡为惟一碳源从辽河油田油水样品中驯化筛选出一株强降解固体石蜡的菌R,初步鉴定为脲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urea Kluyver and Niel)。该菌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排油活性及稳定的乳化能力,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55.9%,其胞外生物表面活性剂被确定为阴离子型的水溶性产物。对其胞外脂肪酸进行了GC/MS的定性分析,确定其主要为十四酸、十六酸和十八酸。对该菌在水溶性不同的底物中培养,发现其细胞表面疏水性具有调适作用,推测该菌摄取烷烃的模式不是单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石蜡 脲芽孢八叠球菌 胞外脂肪酸 生物表面活性剂 细胞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蒺藜中甾体皂苷TTS-12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陆文铨 曹颖瑛 +1 位作者 陈海生 姜远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观察蒺藜甾体皂苷类化合物TTS-12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TS-12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生长形态的影响;采用XTT法考察不同浓度TTS-12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应用光密... 目的观察蒺藜甾体皂苷类化合物TTS-12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TS-12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生长形态的影响;采用XTT法考察不同浓度TTS-12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应用光密度值测定及实时定量RT-PCR(real-time RT-PCR)法考察不同浓度TTS-12对白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CSH)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未加TTS-12的正常对照细胞相比,经TTS-12处理的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结构疏松,TTS-12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其生长动力学及细胞表面疏水性值下降,CSH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TTS-12可能通过降低白念珠菌CSH1基因表达来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蒺藜 TTS-12 细胞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处理对生物破乳菌Alcaligenes sp.S-XJ-1破乳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翔峰 王彩林 +2 位作者 杨硕 陆丽君 刘佳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91-595,共5页
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某采油井附近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的生物破乳菌Alcaligenes sp.S-XJ-1为研究对象,考察超声波处理对生物破乳菌菌体性质和破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0.2 W/mL)后菌体表面变粗糙,部分细胞呈现凹陷... 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某采油井附近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的生物破乳菌Alcaligenes sp.S-XJ-1为研究对象,考察超声波处理对生物破乳菌菌体性质和破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0.2 W/mL)后菌体表面变粗糙,部分细胞呈现凹陷或扁平状。短时间超声波处理(0~5 min)使菌体颗粒粒径迅速降低,菌体细胞表面疏水性提高,最大值达到95%;超声波处理30 min后,其对W/O乳状液的破乳率降至55%。研究还发现,细胞破碎程度与破乳率呈现负相关(R2=0.884),推测菌体细胞通过吸附架桥作用加速液滴聚集聚并过程,从而提高破乳速率和破乳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程度 破乳率 DNA 细胞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脂强化多环芳烃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洁婷 赵若帆 +8 位作者 包红旭 张营 赵磊 许琪 陈忠林 徐丽丽 张驰 许海萍 马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5-214,共10页
多环芳烃(PAHs)是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强烈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的难降解有机物,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低水溶性而导致的低生物可利用率是限制PAHs微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由于在形成胶束后能够大幅提高P... 多环芳烃(PAHs)是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强烈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的难降解有机物,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低水溶性而导致的低生物可利用率是限制PAHs微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由于在形成胶束后能够大幅提高PAHs的表观溶解度,且毒性低、无二次污染,因而在PAHs微生物降解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鼠李糖脂强化PAHs微生物降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强化效果,而对其强化机制的研究仍不够深入。该文基于鼠李糖脂的性质及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鼠李糖脂生物合成及调控,从鼠李糖脂提高PAHs溶解度、强化胶束传质、提高细胞表面疏水性、降低细胞表面Zeta电位、提高细胞膜通透性等方面综述其在强化PAHs微生物降解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了温度、pH、浓度和离子强度等环境因素对强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鼠李糖脂生物可降解性与强化降解效果之间的平衡关系,明确pH影响PAHs溶解度的机理,并从基因、转录、蛋白和代谢水平对鼠李糖脂作用前后降解菌内参与调控菌体细胞表面疏水性(CSH)和膜通透性的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阐释相关强化机制的深层机理,寻求降解过程中菌体最佳CSH和膜通透性,找寻使降解菌达到降解最佳状态的基因调控手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鼠李糖脂的强化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脂 多环芳烃 强化 微生物修复 细胞表面疏水性 ZETA电位 细胞膜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微囊藻毒素-LR降解菌的降解特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巧巧 尹华 +2 位作者 叶锦韶 彭辉 邓庭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94-1600,共7页
研究了从某人工湖底泥中筛选出的1株能够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菌株JM13的降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加入50 mg·L-1淀粉作为外加碳源时,菌株对初始浓度为0.5 mg·L-1MC-LR的降解率可达44.5%;低浓度重金属Cu2+的加入可在一... 研究了从某人工湖底泥中筛选出的1株能够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菌株JM13的降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加入50 mg·L-1淀粉作为外加碳源时,菌株对初始浓度为0.5 mg·L-1MC-LR的降解率可达44.5%;低浓度重金属Cu2+的加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菌株对MC-LR的降解,降解率可达到44.8%;随着时间的延长,菌株对MC-LR的降解率不断增大,到第10天达到52.6%,当投入菌龄为36 h的菌悬液时,降解率可达到55.4%.对该菌株细胞表面疏水性(CSH)的测试结果显示,在菌JM13细胞表面疏水性最大的情况下(即有机∶相水相=3∶4时),添加淀粉及低浓度(0.5 mg·L-1)Cu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降解过程中细菌表面疏水性的降低,使菌体细胞能更好地同污染物接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菌株对MC-LR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生物降解 细胞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高效降解菌株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岳贵龙 陈亮 刘娜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65,共5页
采用梯度富集培养、稀释涂布从受石油污染的样品中,分离得到柴油降解菌株10株,其中菌株YR2柴油降解率最高,在含柴油1%(w/v)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 d,降解率达到92.8%,在2%、4%、5%的柴油浓度下降解率分别为60.8%、53.5%、41.0%。综... 采用梯度富集培养、稀释涂布从受石油污染的样品中,分离得到柴油降解菌株10株,其中菌株YR2柴油降解率最高,在含柴油1%(w/v)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 d,降解率达到92.8%,在2%、4%、5%的柴油浓度下降解率分别为60.8%、53.5%、41.0%。综合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16S rDNA序列比对,菌株YR2应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株YR2具有较好的细胞表面疏水性、乳化性能和排油性能。薄层层析结果表明菌株YR2分泌糖脂类表面活性剂。菌株YR2具有高效的柴油降解能力,有望应用于柴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假单胞菌 糖脂 细胞表面疏水性 微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