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降钙素原、内毒素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在重症肺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玉辉 魏健平 《现代医院》 2017年第1期134-135,138,共3页
目的探讨血降钙素原(PCT)、内毒素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在重症肺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重症肺炎患者42例,其中细菌性肺炎组20例,病毒性肺炎组12例,支原体肺炎组10例,通过检测三组患者血PCT、内毒素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表面... 目的探讨血降钙素原(PCT)、内毒素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在重症肺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重症肺炎患者42例,其中细菌性肺炎组20例,病毒性肺炎组12例,支原体肺炎组10例,通过检测三组患者血PCT、内毒素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表达率的变化,探讨血PCT、内毒素、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在重症肺炎病原学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PCT、内毒素、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在重症细菌性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结果与重症病毒性肺炎组、重症支原体肺炎组相比,重症细菌性肺炎组患者血PCT、内毒素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表达率显著升高(P<0.05),重症病毒性肺炎组与重症支原体肺炎组比较,血PCT、内毒素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血PCT、内毒素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表达率在诊断重症细菌性肺炎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论血PCT、内毒素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是诊断重症细菌性肺炎的可靠指标,可以用于重症细菌性肺炎与重症病毒性肺炎、重症支原体肺炎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内毒素 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 重症肺炎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力对质谱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肠癌细胞表面抗原CD45表达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姜霞 翟从劼 +4 位作者 张峰 孟丽敏 赵增仁 于卫芳 张磊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3-15,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离心力对质谱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肠癌细胞表面抗原CD45表达结果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结肠癌HCT116细胞分为400 g离心组和140 g离心组(每组细胞数均为3×10~6个),分别采用400 g、140 g离心力离心5 min,重复两次,收集细... 目的探讨离心力对质谱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肠癌细胞表面抗原CD45表达结果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结肠癌HCT116细胞分为400 g离心组和140 g离心组(每组细胞数均为3×10~6个),分别采用400 g、140 g离心力离心5 min,重复两次,收集细胞。采用质谱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死亡细胞百分比、抗人CD45金属聚合抗体(154Sm)信号强度>10~2的细胞数占总活细胞数的比例、t-SNE图显示活细胞中高表达CD45的细胞数量。结果 400 g离心力组及140 g离心力组死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69±0.7)%、(19.06±0.66)%,两组比较P<0.01。400 g离心力组及140 g离心力组154Sm信号强度>10~2的细胞数分别占活细胞总数的0.2%[(0.19±0.08)%]、2.9%[(2.88±0.03)%],两组比较P<0.01。t-SNE图显示,400 g离心力组及140 g离心力组CD45高表达细胞分别为(167.41±70.48)、(201.20±20.96)个,两组比较P<0.01。结论应用质谱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肠癌细胞表面抗原CD45表达时,140 g离心力分离的细胞检测结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质谱流式细胞技术 细胞离心力 细胞表面抗原CD4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抗人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剑利 王一理 司履生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9-241,282,共4页
目的 构建并筛选小鼠抗人静息 /活化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噬菌体展示抗体库。方法 以人静息 /活化T淋巴细胞免疫Balb/c小鼠 ,取脾细胞 ,RT -PCR扩增VH 和VK 基因 ,拼接为ScFv ,插入噬菌粒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构建了噬菌体展示抗体库 ,以... 目的 构建并筛选小鼠抗人静息 /活化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噬菌体展示抗体库。方法 以人静息 /活化T淋巴细胞免疫Balb/c小鼠 ,取脾细胞 ,RT -PCR扩增VH 和VK 基因 ,拼接为ScFv ,插入噬菌粒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构建了噬菌体展示抗体库 ,以人T淋巴细胞为靶抗原 ,对该库进行了 3轮淘洗 ,ELISA方法鉴定噬菌体抗体。结果 成功构建了最大实际库容量为 1 .75× 1 0 6的小鼠抗人静息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噬菌体展示ScFv抗体库和小鼠抗人活化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噬菌体展示ScFv抗体库。结论 所构建的抗体库可进一步用于对T淋巴细胞表面蛋白抗原的差异显示分析及构建基因工程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 抗体库 噬菌体展示 单链Fv抗体 T淋巴细胞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单克隆抗体识别出一种与马立克病肿瘤细胞相关的淋巴细胞表面抗原 被引量:2
4
作者 崔治中 《畜牧兽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从经马立克病病毒(MDV)诱发的肿瘤细胞系MSB-1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中,筛选到一株杂交瘤细胞14B367。在酶标抗体和荧光抗体反应中,单抗14B367对MSB-1细胞及MDV诱发的另二株肿瘤细胞系... 从经马立克病病毒(MDV)诱发的肿瘤细胞系MSB-1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中,筛选到一株杂交瘤细胞14B367。在酶标抗体和荧光抗体反应中,单抗14B367对MSB-1细胞及MDV诱发的另二株肿瘤细胞系RP4和RP1细胞表现明显的阳性反应,但与鸡白血病病毒及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诱发的肿瘤细胞系RP9和RP13,以及SPF鸡的脾、胸腺、腔上囊细胞仅产生微弱的交叉反应。免疫转印试验和免疫沉淀反应表明,单抗14B367可从MSB-1及RP1细胞中识别出大小分别为90、105-110、140-145Kd3条蛋白带,从RP4细胞中识别出大小为70、85、130,135Kd3条带,它们是糖蛋白或其前体。但RP9、RP13细胞及脾、胸腺细胞、纤血球、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及MDV感染CEF均呈阴性反应。然而,单抗14B367也能从72和10×7品系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识别出一条大小为130-135Kd或140-145Kd的条带,表明由单抗14B367识别的与MDV转化细胞上相关的蛋白质是一种与MDV无关但存在于某些亚群正常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抗原。对该抗原特性的比较表明,这是一种不同于其它已报道的淋巴细胞表面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立克病肿瘤 细胞表面抗原 单克隆抗体 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后白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5
作者 梁文杰 谢肇 +5 位作者 吴雪晖 许建中 郭书权 罗飞 何清义 戴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578-581,共4页
目的:研究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DOC)后在干扰素-γ(IFN-γ)刺激下对猪白细胞表面抗原(SLA)的变化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的影响,了解其免疫原性。方法:以未分化的MSC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未诱导、成骨诱导的... 目的:研究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DOC)后在干扰素-γ(IFN-γ)刺激下对猪白细胞表面抗原(SLA)的变化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的影响,了解其免疫原性。方法:以未分化的MSC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未诱导、成骨诱导的MSC、MSC+IFN-γ、DOC+IFN-γ的SLA分子的表达,采用单向混合淋巴反应观察各组细胞对外源凝集素(PHA)刺激PBMC的每分钟脉冲值(CPM)变化。结果:MSC+IFN-γ组和DOC+IFN-γ组SLA-I表达上调(P<0.05),SLA-Ⅱ表达明显上调(P<0.01)。MSC成骨分化后能抑制PHA刺激的PBMC增殖反应。结论:在体外实验中,DOC后的MSC在IFN-γ刺激下仍具有低免疫原性,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诱导 细胞表面抗原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CD11b的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6
作者 刘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12期123-124,共2页
目的探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CD11b的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于2009~2013年确诊初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02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流式细胞术三色荧光标记)对细胞表面抗原CD11b、CD34、CD13、CD1... 目的探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CD11b的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于2009~2013年确诊初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02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流式细胞术三色荧光标记)对细胞表面抗原CD11b、CD34、CD13、CD14、CD17、CD15、CD117、HLA-DR的表达进行检测,按染色体的危险分层进行区别优、中、差三组,利用回归分析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染色体危险分层分析得出,优组19人,中组60人,差组20人,检测未出现染色体3人。CD11b阳性患者中多人出现预后不良。结论 CD11b与染色体的危险分层呈相关性,并且在CD11b表达对于预后的情况影响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细胞表面抗原CD11b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大肠癌细胞SW-480增殖、侵袭力及其表面抗原-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钟锡明 范钰 +2 位作者 王崇强 邱志远 黄卫兵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共2页
目的观察槲皮素(Que)对大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加入不同浓度的Que培养大肠癌细胞SW-480后,用软琼脂克隆培养试验检测SW-480的增殖能力,用Boyden小室模型法检测SW-480侵袭力,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SW-48... 目的观察槲皮素(Que)对大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加入不同浓度的Que培养大肠癌细胞SW-480后,用软琼脂克隆培养试验检测SW-480的增殖能力,用Boyden小室模型法检测SW-480侵袭力,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SW-480的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mRNA,以Western blot法检测SW-480的TROP-2蛋白。结果SW-480加入Que培养后,恶性增殖和穿膜细胞数均明显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P均<0.01);同时其TROP-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均<0.01)。结论Que可明显抑制大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侵袭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ROP-2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槲皮素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力 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敏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急性脑缺血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雪梅 程立山 +2 位作者 李艳 张晶 付锦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8期672-674,共3页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脑缺血早期诊断及防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83例急性脑血栓形成(ACT)、40例短暂性脑...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脑缺血早期诊断及防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83例急性脑血栓形成(ACT)、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sCRPs、CD40L及MMP-9水平。结果ACT组和TIA组患者血清hsCRP、sCD40L和MMP-9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hsCRP(458.2±13.4)μg/L(、433.5±21.1)μg/L vs(224.1±29.9)μg/L(P<0.01),sCD40L(7.8±1.3)kU/L、(7.0±1.2)kU/Lvs(4.2±1.1)kU/L(P<0.01),MMP-9(81.2±10.3)μg/L、(72.4±7.9)μg/L vs(33.9±6.7)μg/L(P<0.01);ACT组血清hsCRP、sCD40L和MMP-9均较TIA组患者显著增加(P<0.01)。结论sCD40L、MMP-9及hsCRP水平增高与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的发生有关,表明其可预测近期发生急性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抑制炎症反应可减轻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C反应蛋白质 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波酯对猪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1的作用及有关信号机制研究
9
作者 郭雨楠 王恩慈 +5 位作者 张溪园 张旭日 王建民 汪洋 刘岩琪 姜代勋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8-92,共5页
【目的】研究佛波酯诱导猪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1表达的作用及有关信号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猪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1表达,分别以实时荧光定量PCR... 【目的】研究佛波酯诱导猪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1表达的作用及有关信号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猪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1表达,分别以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检测信号蛋白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胞外信号调控激酶的基因表达和磷酸化活性。【结果】20、30 nmol/L的佛波酯能极显著促进猪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1的表达(P<0.01)。与对照相比,佛波酯在0.5、6 h可明显增加猪中性粒细胞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基因表达量(P<0.05,P<0.01);在0.5、3和6 h可极显著增加猪中性粒细胞胞外信号调控激酶的基因表达量(P<0.01)。与对照相比,佛波酯在1、5和30 min可极显著促进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活性(P<0.01);在0.5、1、5和30 min可明显促进胞外信号调控激酶磷酸化活性(P<0.05,P<0.01)。【结论】佛波酯能诱导猪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1的表达,其机制至少与上调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胞外信号调控激酶的基因表达与磷酸化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胞外信号调控激酶 佛波酯 黏附分子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化瘀解毒方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肺损伤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的作用研究
10
作者 邹乔 李雁 +5 位作者 陈瑜 孔煜荣 陈一凡 刘通 曾燕鹏 沈冠彤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414-419,共6页
目的 观察益气化瘀解毒方及拆方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 目的 观察益气化瘀解毒方及拆方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益气清热组、益气化瘀组、益气逐饮组及中药全方组,每组6只。益气清热组、益气化瘀组、益气逐饮组、中药全方组给予对应中药浸膏12.2 g/(kg·d)连续灌胃7天,其余组均以等量蒸馏水灌胃。尾静脉注射LPS建立ARDS大鼠模型,造模后16小时麻醉处死各组动物进行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法检测肺匀浆及肺泡灌洗液中Rap1b、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euk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LFA-1)、巨噬细胞表面抗原-1(macrophage surface antigen-1,MAC-1)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Rap1b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Rap1b、LFA-1及MAC-1蛋白表达均有所上调。与模型组相比,益气化瘀解毒方及拆方可明显减轻ARDS模型大鼠肺损伤,显著下调肺泡灌洗液中Rap1b、MAC-1及肺匀浆中LFA-1蛋白表达。结论 益气化瘀解毒方对LPS诱导的ARDS模型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少Rap1b、LFA-1和MAC-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中性粒细胞粘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化瘀解毒方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Rap1b 中性粒细胞粘附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 巨噬细胞表面抗原-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任红英 赵钦军 +3 位作者 刘拥军 卢士红 李妍涵 韩忠朝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和方法,观察分化后的细胞白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改变。方法采用酶学法从脐带全层组织中分离UC-MSCs,采用改良的肝分化培养体系体外诱导UC-MSCs向肝细胞分化。诱导后2、4...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和方法,观察分化后的细胞白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改变。方法采用酶学法从脐带全层组织中分离UC-MSCs,采用改良的肝分化培养体系体外诱导UC-MSCs向肝细胞分化。诱导后2、4周,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RT-PCR检测肝细胞标志性基因AFP、ALB和CK19 mRNA。ELISA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培养液中ALB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细胞白细胞表面抗原HLA-Ⅰ和HLA-Ⅱ。结果从人脐带基质中分离培养的UC-MSCs在向肝细胞诱导分化培养体系的培养下,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转化成为多角形或类圆形,并且表达AFP、ALB mRNA和蛋白,诱导后的UC-MSCs以时间依赖方式产生ALB,诱导后的细胞不表达HLA-DR。结论UC-MSCs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分化后的M细胞仍具有低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 分化 细胞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细胞病毒肺炎患儿血清KL-6、SP-D水平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梁志强 刘冰 +2 位作者 朱亚芹 张诒勋 徐新立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32期52-53,共2页
目的观察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患儿血清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因CMV感染而住院的肺炎患儿101例,其中重症肺炎48例(重症肺炎组),轻症肺炎53例(轻症肺炎组);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5... 目的观察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患儿血清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因CMV感染而住院的肺炎患儿101例,其中重症肺炎48例(重症肺炎组),轻症肺炎53例(轻症肺炎组);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5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KL-6、SP-D,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重症肺炎组血清KL-6、SP-D分别为(675.38±276.02)U/mL、(150.08±52.59)ng/mL,轻症肺炎组分别为(383.71±173.78)U/mL、(109.67±31.39)ng/mL,对照组分别为(127.92±59.42)U/mL、(41.33±16.42)ng/mL;3组两两比较,P均<0.01。CMV肺炎患儿血清KL-6与SP-D呈正相关(r=0.653 4,P<0.01)。结论CMV肺炎患儿血清KL-6、SP-D水平升高,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更明显,两者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病毒肺炎 肺腺癌相关抗原 表面活性蛋白D 血清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咯利普兰对猪中性粒细胞表达Mac-1的作用及有关信号机制
13
作者 张旭日 张溪园 +4 位作者 王恩慈 郭雨楠 李姣 黄安琦 姜代勋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阐明咯利普兰为代表的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的抗炎新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猪中性粒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猪中性粒细胞表达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1(Macrophage surface molecular antigen-1,Mac-1);Real-time qPCR和... 【目的】阐明咯利普兰为代表的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的抗炎新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猪中性粒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猪中性粒细胞表达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1(Macrophage surface molecular antigen-1,Mac-1);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猪中性粒细胞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p65核转录因子(p65 NF-κB)mRNA表达和磷酸化活性。【结果】佛波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 PMA)可显著上调中性粒细胞表达Mac-1(P<0.01),咯利普兰对PMA上调的中性粒细胞表达Mac-1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5μmol/L咯利普兰可极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表达Mac-1(P<0.01);PMA可极显著上调中性粒细胞p38 MAPK、ERK和p65 NF-κB mRNA表达和磷酸化活性(P<0.01),5μmol/L咯利普兰对PMA升高的中性粒细胞p38 MAPK、p65 NF-κB mRNA表达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对ERK mRNA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对PMA升高的中性粒细胞p38 MAPK、ERK和p65 NF-κB磷酸化活性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咯利普兰可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表达Mac-1,其机制与阻遏p38 MAPK、ERK、p65 NF-κB基因表达和磷酸化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1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p65核转录因子 咯利普兰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细胞酶联免疫酶催化银沉积于插指电极阵列电化学免疫分析新方法
14
作者 谭三勤 王光平 +6 位作者 蒋健晖 沈国励 张容 彭敏源 晋晓勇 傅敢 陈方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71-2375,共5页
建立了一种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的细胞酶联免疫电化学分析新方法.该方法兼有细胞酶联免疫分析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和插指电极阵列酶催化银沉积电化学分析的灵敏性.在聚苯乙烯微孔板中包被白血病细胞,先后加入鼠抗人抗体及碱性磷酸... 建立了一种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的细胞酶联免疫电化学分析新方法.该方法兼有细胞酶联免疫分析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和插指电极阵列酶催化银沉积电化学分析的灵敏性.在聚苯乙烯微孔板中包被白血病细胞,先后加入鼠抗人抗体及碱性磷酸酶(ALP)标记的马抗鼠抗体,ALP催化抗坏血酸磷酸酯(AAP)水解成抗坏血酸(AA),AA使银离子还原成银单质并沉积到插指电极阵列表面,导致插指电极阵列上相邻两个梳齿导通.通过对电导率的测定,可实现对细胞表面抗原的高灵敏分析.此分析方法灵敏度高(可检测出50个左右的HL-60细胞)、特异性好,且可用于大量样品的分析,为白血病等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免疫分型提供了新技术.此外,该方法也可用于细胞表面分子基因工程抗体活性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免疫分析 酶催化银沉积 插指电极阵列 细胞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治疗相关的抗体偶联药物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5
作者 潘学强 李笑 +2 位作者 李美霞 李可 姜蕊 《山东医药》 2025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病情进展极易发生耐药。抗体偶联药物(ADC)是一种新型靶向生物制剂,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毒性有效载荷的结合,精准递送靶向抗原,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目前,ADC已逐渐用于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病情进展极易发生耐药。抗体偶联药物(ADC)是一种新型靶向生物制剂,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毒性有效载荷的结合,精准递送靶向抗原,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目前,ADC已逐渐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中。根据靶向抗原的不同可将ADC分为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类ADC、靶向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类ADC及其他ADC。乳腺癌治疗相关ADC的耐药机制与ADC抗原表达水平下降、ADC处理过程异常和化疗有效载荷的变化有关。深入研究乳腺癌治疗相关ADC及其耐药机制,可为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偶联药物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 乳腺癌 肿瘤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保存造血干细胞存活率及CD_(34)阳性表达观察
16
作者 肖东杰 申红 +2 位作者 孙善会 汪运山 李晓英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1期52-53,共2页
大剂量放、化疗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实体瘤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997年以来,我们对20例体外深低温冷冻保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存活率及干细胞表面标志性抗原CD34阳性表达进行了观察.现报告... 大剂量放、化疗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实体瘤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997年以来,我们对20例体外深低温冷冻保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存活率及干细胞表面标志性抗原CD34阳性表达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保存 造血干细胞 存活率 CD34 阳性 细胞表面标志性抗原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组织内T细胞亚群测定方法探讨
17
作者 周虹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0年第4期346-348,共3页
近年来,利用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测定疾病状态下T细胞亚群的分布,为判断人体的免疫调节状况和器官移殖的免疫监护等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同时对某些疾病的深入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观察肾组织T细胞亚群的变化。
关键词 细胞亚群 免疫调节 单克隆抗体 阳性细胞 细胞表面抗原 固定液 标记抗体 冰冻切片 恒冷箱切片机 肾活检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肺泡灌洗液KL-6、ET-1、SP-A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杰 张冰 邹芙蓉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6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肺泡灌洗液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内皮素1(ET-1)、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BPD新生儿88例(其中轻症46例、中重症42例)和同期出生需行肺泡灌洗液采集的无BPD患儿4...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肺泡灌洗液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内皮素1(ET-1)、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BPD新生儿88例(其中轻症46例、中重症42例)和同期出生需行肺泡灌洗液采集的无BPD患儿46例。采集新生儿肺泡灌洗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肺泡灌洗液KL-6、ET-1、SP-A;采用小儿肺功能仪检测患儿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吸气时间(Ti)和达峰时间(Tpef)等肺功能指标。比较有无BPD新生儿、不同病情严重程度BPD新生儿肺泡灌洗液KL-6、ET-1、SP-A水平以及肺功能指标VT、RR、Ti、Tpef的差异,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肺泡灌洗液KL-6、SP-A水平与肺功能的关系。结果与无BPD新生儿比较,BPD新生儿肺泡灌洗液KL-6、ET-1水平升高,SP-A水平降低;中重症BPD患儿肺泡灌洗液KL-6、ET-1水平高于轻症患儿,SP-A水平低于轻症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无BPD新生儿比较,BPD新生儿VT增大、RR加快、Ti延长、Tpef缩短;与轻症BPD患儿比较,中重症患儿VT增大、RR加快、Ti延长、Tpef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PD患儿肺泡灌洗液KL-6水平与VT、RR、Ti呈正相关,与Tp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589、0.741、0.561、-0.630,P均<0.05);BPD患儿肺泡灌洗液SP-A水平与VT、RR、Ti呈负相关,与Tpef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5、-0.534、-0.679、0.752,P均<0.05)。结论BPD患儿肺泡灌洗液KL-6、ET-1水平升高,SP-A水平降低,且SP-A、KL-6水平与BPD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新生儿 肺泡灌洗液 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 内皮素1 表面活性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介导的猪IPEC-J2细胞CD13基因敲除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晓朋 徐奎 +7 位作者 魏迎辉 张秀玲 刘莎莎 邱乙卿 刘颖 赵海全 牟玉莲 李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19-1327,共9页
旨在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制备CD13基因敲除的IPEC-J2(猪空肠上皮细胞系)细胞,揭示细胞表面分化抗原1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3,CD13)在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肠道细胞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在猪CD13基因第2外显子区域设计... 旨在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制备CD13基因敲除的IPEC-J2(猪空肠上皮细胞系)细胞,揭示细胞表面分化抗原1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3,CD13)在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肠道细胞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在猪CD13基因第2外显子区域设计2个向导RNA(guide RNA,gRNA),命名为g3、g5,然后分别将g3和g5克隆到pX330-GFP和pX330-RFP载体骨架上,电转染IPEC-J2细胞,48 h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具有双荧光标记的细胞,培养并获得单克隆细胞,PCR扩增、测序,从而获得CD13基因纯合敲除的阳性细胞系。对获得的20个细胞单克隆进行PCR,并挑取部分克隆PCR产物测序,发现共有7个克隆发生了基因片段缺失,其中1个克隆为单等位基因片段缺失,3个克隆为双等位基因杂合片段缺失,3个克隆为双等位基因纯合片段敲除。本研究检测双等位基因纯合片段敲除细胞的蛋白表达水平,其结果显示,在该纯合敲除细胞中CD13蛋白几乎不表达,表明成功构建了CD13敲除的IPEC-J2细胞系。本研究获得的CD13基因敲除细胞系为探究CD13在猪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肠道细胞中所起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13 IPEC-J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DNMT3A突变的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章梁君 蒋能刚 +4 位作者 周娟 叶远馨 陆小军 应斌武 江虹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72-57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表达与DNA甲基转移酶3A基因(DNMT3A)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64例初发AML患者骨髓样本,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融合基因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其CD抗原表达水平,Sanger测序法...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表达与DNA甲基转移酶3A基因(DNMT3A)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64例初发AML患者骨髓样本,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融合基因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其CD抗原表达水平,Sanger测序法检测其DNMT3A基因突变,并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64例AML患者中发现237例DNMT3A野生型;27例(10.2%)患者存在DNMT3A突变。突变类型包括DNMT3A R882H 12例,DNMT3A R882C 15例。在AML各亚型中的DNMT3A突变率分别为M00%(0/5),M114.3%(4/28),M25.0%(3/60),M30%(0/24),M410.7%(9/84)和M517.4%(11/63)。在237例野生型患者中发现AML1-ETO、BCR-ABL、CBFB-MYH、MLL-AF9、PML-RARa融合基因突变分别为19例、3例、19例、2例、18例,但27例突变型患者均未合并上述融合基因。CD抗原分析结果显示,CD14、CD56抗原表达率在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免疫抗原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纳入预后分析的36例AML-M5中,DNMT3A野生组的1个疗程缓解率为53.6%(15/28),DNMT3A突变组的1个疗程缓解率为25.0%(2/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4,P>0.05)。其中24例CD56阳性的AML-M5患者在DNMT3A突变组中1个疗程缓解率为25.0%(2/8),明显低于野生组的68.8%(11/16)(P=0.043)。结论 DNMT3A基因突变在AML-M1、M2、M4及M5患者中均有发现;在AML-M5患者中DNMT3A基因突变与CD抗原有一定关联性,原始细胞表达CD56、CD14在DNMT3A基因突变患者中增高,而CD34表达下降;CD56表达阳性的AML-M5患者若伴有DNMT3A基因突变,其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MT3A基因 基因突变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