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程序性坏死在慢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庆祥 吴小娟 +1 位作者 王金燕 高勇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0-875,共6页
慢性疼痛是一种临床高发的顽固性疾病,但目前尚无显效的治疗措施,明确其发病机理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细胞程序性坏死(Nec)是一种新发现的可调控性细胞死亡模式,最新研究表明,Nec可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促使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 慢性疼痛是一种临床高发的顽固性疾病,但目前尚无显效的治疗措施,明确其发病机理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细胞程序性坏死(Nec)是一种新发现的可调控性细胞死亡模式,最新研究表明,Nec可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促使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条件性敲除或给予靶向药物抑制Nec关键通路蛋白的活性均可显著改善动物模型所形成的疼痛异常行为,故Nec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慢性疼痛的新突破口。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Nec的激活途径、在慢性疼痛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重点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程序性坏死 慢性疼痛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程序性坏死——一种细胞死亡新方式 被引量:9
2
作者 宋必卫 王璐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1-286,共6页
细胞死亡是生命的基本过程之一。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Nec)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的方式,研究活跃。Nec有着与通常的细胞坏死类似的形态学特征,但受到特别的死亡信号通路调控。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eceptor interacting pro... 细胞死亡是生命的基本过程之一。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Nec)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的方式,研究活跃。Nec有着与通常的细胞坏死类似的形态学特征,但受到特别的死亡信号通路调控。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RIP)1和3是Nec信号通路中极为重要的调节蛋白。RIP1是决定细胞生存和死亡的交叉点;RIP3则是决定细胞死亡方式(凋亡或Nec)的转换器。本文介绍Nec的信号机制,并简略地探讨其在器官缺血坏死、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病机理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程序性坏死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通过抗炎抗程序性细胞坏死作用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6
3
作者 许万紫 陈成 +6 位作者 汤鑫龙 周庆 田聪聪 朱悉煜 常慧静 王东进 公兵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21-21,共1页
目的:相关研究表明,金银花提取物绿原酸具有很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而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伴随着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以及心肌细胞的坏死。本研究拟通过心肌细胞以及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结合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探... 目的:相关研究表明,金银花提取物绿原酸具有很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而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伴随着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以及心肌细胞的坏死。本研究拟通过心肌细胞以及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结合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探讨绿原酸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绿原酸 程序性细胞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坏死调节小鼠嗅上皮损伤后的反应性细胞增殖
4
作者 符帆帆 陈玉洁 +5 位作者 郑威安 孟欣宇 杨彦玲 武胜昔 王亚周 赵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9-46,共8页
目的:探讨嗅细胞死亡及其对损伤后反应性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C57BL/6野生型小鼠、受体相互作用丝苏氨酸蛋白激酶3(RIPK3)基因敲除小鼠、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LKL)基因敲除小鼠和甲巯咪唑制备嗅上皮损伤模型;采用末端脱氧... 目的:探讨嗅细胞死亡及其对损伤后反应性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C57BL/6野生型小鼠、受体相互作用丝苏氨酸蛋白激酶3(RIPK3)基因敲除小鼠、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LKL)基因敲除小鼠和甲巯咪唑制备嗅上皮损伤模型;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染色、活体碘化丙啶(PI)标记法观察细胞死亡。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程序性细胞坏死关键蛋白分子RIPK3、MLKL及磷酸化(p-MLKL)水平变化。采用BrdU掺入法研究细胞增殖。结果:嗅上皮损伤后3 d,嗅细胞主要发生坏死,少量发生凋亡。嗅上皮的RIPK3上调且MLKL磷酸化水平增加。BrdU掺入实验表明:程序性坏死关键分子RIPK3或MLKL基因敲除可促进小鼠嗅细胞反应性增殖。结论:嗅上皮损伤后早期,主要发生程序性坏死。阻断程序性细胞坏死可促进嗅细胞前体细胞的反应性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上皮 程序性细胞坏死 增殖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坏死参与急慢性损伤脑内神经元死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钱奕茗(综述) 孙凤艳(审校)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0-247,共8页
程序性细胞坏死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形式。这类死亡细胞形态类似坏死,而其死亡过程受胞内主动机制的调节,由此改变了坏死细胞不受内在机制调控的经典概念。当细胞膜上死亡受体与其配体结合,细胞内凋亡因子caspase-8被抑制时,激活受... 程序性细胞坏死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形式。这类死亡细胞形态类似坏死,而其死亡过程受胞内主动机制的调节,由此改变了坏死细胞不受内在机制调控的经典概念。当细胞膜上死亡受体与其配体结合,细胞内凋亡因子caspase-8被抑制时,激活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eceptor interaction protein,RIPK1/RIPK3)激酶及关键底物——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的信号通路,从而触发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坏死。后者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如肿瘤、免疫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脑缺血损伤等。本文就程序性细胞坏死的信号通路、重要调控分子及在神经损伤相关疾病致病机制进行综述,并对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药物进行了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坏死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K)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 脑卒中 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与癌症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6
作者 高世勇 李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09-1213,共5页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可以损伤肿瘤细胞,使其坏死的物质,其中TNF-α发挥诱导细胞凋亡、调节机体免疫应答、调控肿瘤组织血管系统、诱导细胞程序性坏死等方面的功能,在胃癌、肝癌、乳腺癌等许多恶性肿瘤中均发挥着...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可以损伤肿瘤细胞,使其坏死的物质,其中TNF-α发挥诱导细胞凋亡、调节机体免疫应答、调控肿瘤组织血管系统、诱导细胞程序性坏死等方面的功能,在胃癌、肝癌、乳腺癌等许多恶性肿瘤中均发挥着不同的调控作用,针对不同的恶性肿瘤其相关作用机制也存在着差异。本文阐述了TNF-α的结构及生物学特性、TNF-α抗肿瘤的机制、TNF-α与一些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本文研究TNF-α相关内容及与肿瘤的关系可为今后的临床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凋亡 免疫应答 血管系统 细胞程序性坏死 癌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crostatin-1在高糖环境下促巨噬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婷 周雪 宋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5-681,共7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在高糖环境下,促巨噬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巨噬细胞在高糖组(25 mmol·L^(-1)葡萄糖)与对照组(5.5 mmol·L^(-1)葡萄糖)中培养72 h后,采用2’,7...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在高糖环境下,促巨噬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巨噬细胞在高糖组(25 mmol·L^(-1)葡萄糖)与对照组(5.5 mmol·L^(-1)葡萄糖)中培养72 h后,采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A-DA)探针、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分别检测其活性氧(ROS)含量、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采用5μmol·L^(-1)Nec-1对高糖组进行干预,作为高糖联合Nec-1处理组,再次检测氧化应激指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的表达;沉默巨噬细胞中RIP1表达后,检测高糖环境对基因缺陷型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在高糖刺激下,细胞ROS含量及丙二醛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并且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1);Nec-1干预后,高糖联合Nec-1处理组的ROS含量及丙二醛活性显著低于高糖组(P<0.0001),并且高糖联合Nec-1处理组的SOD活性显著高于高糖组(P<0.01)。qRT-PCR及WB结果显示,高糖组中RIP1基因mRNA水平(P<0.001)及蛋白表达水平(P<0.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糖联合Nec-1处理组的RIP1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高糖组(P<0.0001);同时RIP1得到有效沉默后(P<0.001),高糖+RIP1干扰组的ROS含量及丙二醛活性显著低于高糖+干扰对照组(si-NC)(P<0.001),SOD活性较高糖+干扰对照组显著上升(P<0.0001)。结论高糖环境通过上调RIP1的表达诱发巨噬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坏死抑制剂 糖尿病 牙周炎 氧化应激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与细胞死亡 被引量:12
8
作者 任汐鹰 刘勤献 王海英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8-594,共7页
p53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分子之一。超过50%的人类肿瘤含有p53基因突变。因此,p53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分子靶点。p53依赖的细胞凋亡是其抑制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最近研究发现,p53不仅参与细... p53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分子之一。超过50%的人类肿瘤含有p53基因突变。因此,p53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分子靶点。p53依赖的细胞凋亡是其抑制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最近研究发现,p53不仅参与细胞凋亡,还与程序性细胞坏死、细胞自噬以及铁诱导的细胞死亡等细胞死亡途径相关。促使肿瘤细胞死亡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目标。因此,进一步了解p53与细胞死亡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探索以p53为靶点的肿瘤治疗和p53相关肿瘤细胞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细胞凋亡 程序性细胞坏死 细胞自噬 铁诱导的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P3在H1N1流感病毒感染中发挥促炎症病理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秦波音 王超 +5 位作者 任晓楠 谭丹 陈丽香 方钟 李顺 周晓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7-733,共7页
目的研究调控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的关键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3, RIP3)在甲型流感病毒H1N1 PR8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5.25×10~3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 目的研究调控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的关键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3, RIP3)在甲型流感病毒H1N1 PR8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5.25×10~3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TCID_(50))的流感病毒H1N1 PR8通过滴鼻方式感染RIP3敲除(RIP3^(-/-))小鼠和野生型(WT)C57BL/6小鼠,连续14 d每天称量小鼠体重,观察小鼠生存状态,并记录死亡情况。分别在感染后第3天(day post infection, d. p. i)和第7天处死解剖小鼠。取整个肺称重,左叶肺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进行HE染色,检测感染后肺组织的病理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肺组织病毒载量;流式微珠阵列术(CBA)检测肺匀浆上清中部分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结果 5.25×10^(3 )TCID_(50)流感病毒感染后,各组小鼠均出现一定程度临床症状:RIP3^(-/-)组小鼠感染后死亡率(50%)较WT组小鼠(87.5%)显著降低(P<0.05)。分别对比每天两组小鼠体重,发现从第3天开始,WT组小鼠的体重降低比率大于RIP3^(-/-)组,但两组小鼠体重总体改变趋势无统计学差异。病毒学方面,两组小鼠在相同时间点(3、7 d. p. i)病毒载量差异均无显著性。炎症应答方面:两组小鼠肺指数(肺重与体重比值)差异无显著性。病理方面:肉眼观察大体病理及HE病理切片显示:RIP3^(-/-)组小鼠肺组织损伤较轻,炎症浸润较少;小鼠肺部炎症细胞因子也较WT组相对减少。结论 RIP3敲除的条件下,流感病毒H1N1 PR8感染小鼠时因减弱了炎症应答导致肺部病理损伤减轻,提示RIP3可能在H1N1 PR8流感病毒感染中发挥促炎症病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程序性坏死 RIP3 流感病毒 炎症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及蜕膜中的表达及调控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衡 武琳琳 +2 位作者 李世杰 匡野 马兴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22-1127,共6页
目的探讨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及蜕膜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构建小鼠早期妊娠模型、人工诱导子宫蜕膜化模型、雌二醇和(或)孕酮处理子宫模型;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应用雌二醇、醋酸甲羟孕酮和二丁... 目的探讨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及蜕膜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构建小鼠早期妊娠模型、人工诱导子宫蜕膜化模型、雌二醇和(或)孕酮处理子宫模型;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应用雌二醇、醋酸甲羟孕酮和二丁酰环腺苷酸诱导其蜕膜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小鼠早期妊娠子宫、蜕膜化子宫和激素处理子宫中MLKL mRNA和蛋白的表达规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LKL mRNA在体外诱导的人蜕膜化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1)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MLKL mRNA及蛋白在妊娠第1~4天的子宫腔上皮表达量较低且不规律,在妊娠第5天的子宫腔上皮及其周围的蜕膜细胞中表达,妊娠第6~8天主要集中在蜕膜组织中表达,着床后表达量逐日增高并在妊娠第7天达到最高峰,妊娠第8天表达稍有下降。(2)在人工诱导蜕膜化的小鼠子宫中,MLKL mRNA表达量很高,整个蜕膜区域均有表达,而在对照组小鼠子宫中则无明显表达。MLKL蛋白的表达与mRNA相一致。MLKL mRNA在体外诱导的人蜕膜化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孕酮处理的小鼠子宫中MLKL mRNA及蛋白表达量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LKL受孕酮的调控参与哺乳动物胚胎着床和蜕膜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 程序性细胞坏死 妊娠 胚胎植入 蜕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突变体的激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越 张海威 +1 位作者 章海兵 罗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56-860,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突变体的激酶活性。方法·分别对RIPK3中的4个氨基酸(Q84WDF87)进行突变,并将这些突变体与混合谱系蛋白激酶样假激酶(mixed lineage kinase ... 目的·研究新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突变体的激酶活性。方法·分别对RIPK3中的4个氨基酸(Q84WDF87)进行突变,并将这些突变体与混合谱系蛋白激酶样假激酶(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 likepseudokinase,MLKL)共同转染到HEK293T细胞中。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新型RIPK3突变体S232位点自磷酸化的情况及其对MLKL S345位点磷酸化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法观察RIPK3与MLKL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非还原裂解法检测MLKL的寡聚化情况。结果·RIPK3ΔQ84、RIPK3ΔW85和RIPK3ΔD86的激酶活性显著降低,RIPK3Q84A/RIPK3Q84E、RIPK3W85Y和RIPK3D86A/RIPK3D86Y的激酶活性无明显改变;RIPK3W85A的自磷酸化减少,但不影响MLKL的磷酸化与寡聚化。结论·Q84、W85与D86是调节RIPK3激酶活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RIPK3W85A的激酶活性减弱,但其对MLKL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混合谱系蛋白激酶样假激酶 激酶活性 程序性细胞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