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霉酚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1
作者 张铭申 王永 +2 位作者 吴耽 王立平 朱伟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目的对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GZWMJZ-629来源的霉酚酸(1)进行结构修饰,以期获得高细胞毒活性衍生物。方法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鱼腥草来源真菌GZWMJZ-629进行发酵培养;利用柱色谱及重结晶等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酰胺化、酯化... 目的对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GZWMJZ-629来源的霉酚酸(1)进行结构修饰,以期获得高细胞毒活性衍生物。方法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鱼腥草来源真菌GZWMJZ-629进行发酵培养;利用柱色谱及重结晶等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酰胺化、酯化、O-取代、酯水解等有机合成方法对霉酚酸(1)进行结构修饰;运用质谱、核磁共振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S法测试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合成了19个霉酚酸衍生物,其中新化合物12个。化合物1、5、6、10、11、13和16对HL-60、A549、SMMC-7721、MCF-7和SW480等5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在0.58~9.06μmol/L,其中化合物5、6、10、15、16对肝癌细胞SMMC-7721表现出选择抑制活性。结论霉酚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具有进一步结构优化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酚酸 衍生物 合成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字孢碱磺酰化产物合成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2
作者 赵林春 李港 +2 位作者 许言超 朱伟明 王立平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3-393,共11页
目的对放线菌来源的十字孢碱进行结构修饰,丰富其化学结构的多样性,发现具有选择抑制活性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方法以十字孢碱为原料,在其3'-N上与磺酰氯反应得到磺酰化十字孢碱衍生物;利用色谱技术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 目的对放线菌来源的十字孢碱进行结构修饰,丰富其化学结构的多样性,发现具有选择抑制活性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方法以十字孢碱为原料,在其3'-N上与磺酰氯反应得到磺酰化十字孢碱衍生物;利用色谱技术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谱(MS)、高分辨质谱(HRESIMS)、核磁共振(^(1)H NMR和^(13)C NMR)等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通过CCK-8法对十字孢碱衍生物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以十字孢碱为原料合成了磺酰化衍生物14个,其中13个化合物(1、3~1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均对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MV4-11产生较好的抑制活性;大多数化合物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5和1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0.86和1.30μmol/L,选择指数SI(正常肝细胞的IC_(50)/肿瘤细胞的IC_(50))分别为7和8,均优于阳性药PKC-412(IC_(50)为8.92μmol/L,SI为1);多数化合物对人正常肝细胞L-02的细胞毒活性较低。结论合成的磺酰化十字孢碱衍生物对MV4-11和HL-60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部分化合物具有高效低毒的优势,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孢碱 生物碱 磺酰化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指纹海兔Aplysia dactylomela中的萜类化合物及其抗炎和细胞毒活性
3
作者 邓家珍 彭翰阳 曾艳波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4,共10页
本研究首次以中国三沙市七连屿的黑指纹海兔Aplysia dactylomela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黑指纹海兔A.dactylomela的次生代谢物进行... 本研究首次以中国三沙市七连屿的黑指纹海兔Aplysia dactylomela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黑指纹海兔A.dactylomela的次生代谢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波谱数据,并与文献数据进行比对,对所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黑指纹海兔A.dactylomela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palisadin A(1)、(-)-aplysistatin(2)、5β-acetoxypalisadin A(3)、5-acetoxypalisadin B(4)、luzodiol(5)、pileaterpene C(6)、isoaplysin-20(7)、isoconcinndiol(8)、cis-pachydictyol B(9)、dictytriol(10)和brevisnoside A(11)。其中,化合物1~5、7~8为溴化萜类化合物,化合物6、9~11为萜类化合物。抗炎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4、6和10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活性,且无细胞毒性。其中化合物2(IC50值为(3.42±0.25)µmol/L)的抗炎活性比阳性对照槲皮素的抗炎活性(IC_(50)值为(9.98±1.14)µmol/L)更强。化合物1和4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具有中等抑制作用,其IC_(50)值分别为(27.82±0.06)和(19.99±1.96)µ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指纹海兔 化学成分 溴化萜类化合物 抗炎活性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
4
作者 舒婷 孙建 +6 位作者 伍荣香 位彩霞 田静源 王佩 孔凡栋 王聪 周丽曼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0-476,共7页
目的对分离自落花生中的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肿瘤细胞毒活性评... 目的对分离自落花生中的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肿瘤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从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中包括1个新化合物(stackyline E methyl ester,1),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3(enniatin J_(1))对HepG2细胞有较强的肿瘤细胞毒活性,IC_(50)值为(8.35±0.66)μmol/L,强于阳性对照药阿霉素和苏尼替尼,对L02正常肾细胞具有中等细胞毒性,IC_(50)值为(35.36±2.46)μmol/L。结论化合物1是1个新的对取代苯的衍生物,化合物3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 次级代谢产物 肿瘤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尾芋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及其乳腺癌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鹏 陈娅 +3 位作者 彭兰淳 郑青竹 彭江丽 彭求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研究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尖尾芋Alocasia cucullata(Lour.)Schott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及小鼠乳腺... 研究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尖尾芋Alocasia cucullata(Lour.)Schott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及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从尖尾芋根茎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苯甲酸(2)、香草酸乙酯(3)、没食子酸乙酯(4)、7-羟基香豆素(5)、肉豆蔻酸甲酯(6)、角鲨烯(7)、齐墩果酸(8)、熊果酸(9)、香紫苏醇(10)、香紫苏内酯(11)、原儿茶醛(12)、原儿茶酸(13)、二十八烷醇(14)和没食子酸(15),化合物2~15为海芋属首次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尖尾芋首次分离得到。乳腺癌细胞毒活性研究显示:化合物4、8和9对3种乳腺癌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尾芋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乳腺癌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草龙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曾雨娴 廖广凤 +4 位作者 李金玲 李敏 李兵 朱小勇 卢汝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5-1204,共10页
为探究毛草龙(Ludwigia octovalvis)中的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C_(18)中低压和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毛草龙的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通过MTS法检测单体化合物对5种... 为探究毛草龙(Ludwigia octovalvis)中的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C_(18)中低压和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毛草龙的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通过MTS法检测单体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从毛草龙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南烛木树脂酚(1)、8,8′-bisdihydrosiringenin(2)、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3)、(-)-isolariciresinol(4)、3,4′-二甲氧基鞣花酸(5)、3,3′,4′-三甲氧基鞣花酸(6)、1,3,6-tri-O-galloyl-β-glucospyranose(7)、柯里拉京(8)、没食子酸甲酯(9)、没食子酸乙酯(10)、terminaliate A(11)、丁香酸(12)、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13)、木犀草素(14)、山柰酚(15)、5,8-dihydroxy-7-methoxyflavone(16)、川陈皮素(17)、桔皮素(18)、α-托可醌(19)、5-O-(E)-p-coumaroyl quinic acid ethyl ester(20)。其中,化合物1-5、7、8、11、13、16-2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9、10、1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化合物19对白血病HL-60细胞显示细胞毒活性,IC_(50)为10.31μmol·L^(-1);化合物6-8、19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显示细胞毒活性,IC_(50)分别为25.82、42.05、36.94、17.54μmol·L^(-1);化合物6、7、11、14、19对肝癌SMMC-7721显示细胞毒活性,IC_(50)分别为24.24、26.35、26.51、33.34、20.44μmol·L^(-1);化合物6和化合物19对乳腺癌MDA-MB-231显示细胞毒活性,IC_(50)分别为34.91、21.13μmol·L^(-1);化合物6、7、19对结肠癌SW480显示细胞毒活性,IC_(50)分别为36.03、39.97、5.52μ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毛草龙的化学成分,为毛草龙抗肿瘤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草龙 壮药 丁香蓼属 α-托可醌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柏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3
7
作者 曹园 吴永平 +2 位作者 温晓舟 翁燕 王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4,共5页
从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ing)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运用波谱手段分别鉴定为se-laginellin(1)、selaginellin A(2)、selaginellin B(3)、穗花杉双黄酮(4)、sequoiaflavone(5)、去甲银杏双黄酮(6)、银杏双黄酮(7)、异... 从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ing)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运用波谱手段分别鉴定为se-laginellin(1)、selaginellin A(2)、selaginellin B(3)、穗花杉双黄酮(4)、sequoiaflavone(5)、去甲银杏双黄酮(6)、银杏双黄酮(7)、异银杏双黄酮(8)、扁柏双黄酮(9)、异柳杉双黄酮(10)。其中化合物1、5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7,8和9显示出选择性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柏 化学成分 selaginellins 双黄酮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马兜铃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代谢产物中细胞毒活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志钧 殷瑜 +2 位作者 王志强 杨天 陈代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9-332,共4页
从马兜铃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的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7-hydroxy-10-oxodehydrodihydrobotrydial(1)、格链孢酚(2)、5-甲氧基格链孢酚(3)、链格孢毒素I(4)、腾毒素(5)和二氢腾毒素(6)。以上... 从马兜铃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的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7-hydroxy-10-oxodehydrodihydrobotrydial(1)、格链孢酚(2)、5-甲氧基格链孢酚(3)、链格孢毒素I(4)、腾毒素(5)和二氢腾毒素(6)。以上化合物均为从该菌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对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 COLLETOTRICHUM sp.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红树内生真菌Nigrospora sp.中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魏美燕 李尚德 +3 位作者 袁宁宁 梁丽萍 佘志刚 林永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9-62,共4页
对采自湛江红树林内生真菌Nigrospora sp.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首次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从该菌培养液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3个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Griseofulvin(1),Ve... 对采自湛江红树林内生真菌Nigrospora sp.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首次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从该菌培养液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3个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Griseofulvin(1),Vermixocin B(2)和Tenellic acid A(1)。化合物1的立体结构还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一步得以确定。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对人口腔表皮样癌(鳞癌)细胞KB,人口腔鳞癌多药耐药细胞KBV200,和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8.23,9.10和14.26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细胞毒活性 单晶X-r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龙衣中细胞毒活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董梅 袁日 +1 位作者 齐凤琴 李廷利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5期805-808,共4页
利用各种化学及色谱技术从青龙衣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分别鉴定为2-羟基-1,4-萘醌(2-hydroxy-1,4-naphthoquinone,1)、5-羟基-1,4-萘醌(5-hydroxy-1,4-naphthoquinone,2)、2,5-二羟基-1,4-萘醌(2,5-dihydroxy-... 利用各种化学及色谱技术从青龙衣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分别鉴定为2-羟基-1,4-萘醌(2-hydroxy-1,4-naphthoquinone,1)、5-羟基-1,4-萘醌(5-hydroxy-1,4-naphthoquinone,2)、2,5-二羟基-1,4-萘醌(2,5-dihydroxy-1,4-naphthoquinone,3)、3,5-二羟基-1,4-萘醌(2,5-dihydroxy-1,4-naphthoquinone,4)、5,8-二羟基-1,4-萘醌(2,5-dihydroxy-1,4-naphthoquinone,5)、5-甲氧基-1,4-萘醌(5-methoxy-1,4-naphthoquinone,6)、5,7-二羟基色原酮(5,7-dihydroxychromone,7)、异香草酸(isovanillic acid,8)、没食子酸(gallic acid,9)、β-谷甾醇(β-sitosterol,10)和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11)。化合物3、4、6~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对HepG2细胞表现出强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5.0±0.6μmol/L和7.0±0.5μmol/L;2和5能显著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IC50值分别为9.3±1.2μmol/L和2.3±0.2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衣 化学成分 萘醌类 结构鉴定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姜花中的细胞毒活性二萜成分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庆 邹澄 +3 位作者 余琴 赵声定 何红平 郝小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20-1225,共6页
从毛姜花(Hedychium villosum Wall.)中分离得到1个新二萜(1)和1个已知二萜(3).新二萜命名为Villosumcoronarin,该化合物在氯仿或甲醇溶液中发生异构化,部分转化为其差向异构体1';其平面结构经质谱、红外光谱、氢谱、碳谱及无畸变... 从毛姜花(Hedychium villosum Wall.)中分离得到1个新二萜(1)和1个已知二萜(3).新二萜命名为Villosumcoronarin,该化合物在氯仿或甲醇溶液中发生异构化,部分转化为其差向异构体1';其平面结构经质谱、红外光谱、氢谱、碳谱及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技术(DEPT)、氢氢相关谱(1H-1H COSY)和异核多键相关谱(HMBC)等方法确证;其相对构型由氢谱、ROESY及量化计算确证.化合物3用琼斯试剂氧化后得到化合物4.生物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肝癌细胞株(SMMC-7721)具有强的细胞毒活性,其活性超过阳性对照顺铂(DDP).化合物4对HL-60和SMMC-7721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姜花 二萜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维A酸糖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向建南 陈超越 +6 位作者 蒋历辉 周后相 尹凯 邓小强 陈静 何晓晓 王柯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97-1502,共6页
采用两种方法合成了2类新的异维A酸糖基衍生物(5a^5d,6a,10a^10c,11a),并进行了结构表征与确认.采用MTT法测试了它们对肺癌细胞(A549)等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含有糖苷结构的异维A酸衍生物明显比含有糖酯结构的异维A酸衍生物具有更好... 采用两种方法合成了2类新的异维A酸糖基衍生物(5a^5d,6a,10a^10c,11a),并进行了结构表征与确认.采用MTT法测试了它们对肺癌细胞(A549)等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含有糖苷结构的异维A酸衍生物明显比含有糖酯结构的异维A酸衍生物具有更好的细胞毒活性;将糖环上的乙酰基脱去后,相应的化合物活性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维A酸 维甲类化合物 糖酯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红树林的微生物生态分布及细胞毒活性评价 被引量:30
13
作者 陈华 洪葵 +1 位作者 庄令 钟秋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59-63,共5页
从海南清澜港18种红树和4种半红树植物的土壤、根、叶和果中分离微生物,利用目测法对微生物发酵液进行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从银叶树(Heritieralittoralis)、黄槿(Hibicustilisaceus)和杯萼海桑(Sonneratiaalba)中... 从海南清澜港18种红树和4种半红树植物的土壤、根、叶和果中分离微生物,利用目测法对微生物发酵液进行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从银叶树(Heritieralittoralis)、黄槿(Hibicustilisaceus)和杯萼海桑(Sonneratiaalba)中分离筛选得到的总菌数和活性菌株高于其他被研究的红树品种。在所采集的土壤、根、叶和果的样品中,红树林土壤中含有最多的强细胞毒活性菌株,其次是根,叶和果中的数量最低。不同样品类型以及细菌、放线菌、真菌等不同微生物类型与细胞毒活性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分别从土壤样品类型和放线菌微生物类型获得最高比例的活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海洋微生物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链霉菌B170167发酵产物中含氮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宏鹏 谢泽平 +5 位作者 况燚 杨胜祥 李音 吴元锋 刘士旺 毛建卫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57-1561,共5页
利用色谱层析技术从海洋链霉菌B170167中分离得到11个含氮化合物,包括8个吲哚类和3个含氮杂环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Turbomycin A(1)、3,3-二-(3-吲哚)丙烷-1,2-二醇(2)、N-(2-(1H-Indol-3-yl)-2-oxoethyl)-acetamide(3)、N-乙... 利用色谱层析技术从海洋链霉菌B170167中分离得到11个含氮化合物,包括8个吲哚类和3个含氮杂环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Turbomycin A(1)、3,3-二-(3-吲哚)丙烷-1,2-二醇(2)、N-(2-(1H-Indol-3-yl)-2-oxoethyl)-acetamide(3)、N-乙酰基色氨酸(4)、9H-吡啶并[3,4-b]吲哚(5)、吲哚-3-甲醛(6)、3-吲哚丙酸(7)、3-吲哚甲酸(8)、光色素(9)、Ferrioxamine E(10)、3-羟基-2-甲基吡啶(11)。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微生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10、11显示出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4、6、7、8显示中等程度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链霉菌 含氮化学成分 细胞毒活性 丰年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S15的细胞毒活性产物 被引量:13
15
作者 黄玖利 戴好富 +2 位作者 王辉 郁蕾 梅文莉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0-14,共5页
对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内生真菌S15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S15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将其鉴定为乙酰基细胞松弛素D(1)和细胞松弛素D(2),对其进行生物活性测... 对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内生真菌S15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S15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将其鉴定为乙酰基细胞松弛素D(1)和细胞松弛素D(2),对其进行生物活性测试,发现2种细胞松弛素对肿瘤细胞SGC-7901有强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粗榧 内生真菌 细胞松弛素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胆子化学成分及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立军 黄娴 +4 位作者 祝静静 熊娟 赵芸 夏钢 胡金锋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2-777,共6页
从鸦胆子(Brucea javanica)种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别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鸦胆子内酯A(1),鸦胆子素D(2),鸦胆子苷A(3),C(4),F(5),G(6),L(7),3β-羟基-孕甾-5-烯-20-酮(8),3β-羟基-5α-孕甾-20-酮(9),3-O-β-D... 从鸦胆子(Brucea javanica)种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别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鸦胆子内酯A(1),鸦胆子素D(2),鸦胆子苷A(3),C(4),F(5),G(6),L(7),3β-羟基-孕甾-5-烯-20-酮(8),3β-羟基-5α-孕甾-20-酮(9),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0R)-孕甾-5-烯-3β,20-二醇(10)和6,22-二烯-3β-羟基5,8-过氧麦角甾(11)。其中化合物8、9和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鸦胆子内酯A(1)和鸦胆子素D(2)对人类癌细胞株BGC-823,Huh-7,KE-97和Jurkat具有很好的细胞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 苦木科 种子 苦木素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见血封喉种子强心苷类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董文化 梅文莉 +2 位作者 曾艳波 王辉 戴好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1-176,共6页
从海南产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Pers.)Lesch.)种子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强心苷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NMR,MS,IR等),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杠柳苷元(1)、见血封喉阿洛糖苷(2)、见血封喉去氧阿洛糖苷(3)、毒毛旋花子苷元(4)、毒... 从海南产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Pers.)Lesch.)种子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强心苷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NMR,MS,IR等),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杠柳苷元(1)、见血封喉阿洛糖苷(2)、见血封喉去氧阿洛糖苷(3)、毒毛旋花子苷元(4)、毒毛旋花子阿洛糖苷(5)、毒毛旋花子爪哇糖苷(6)和去葡萄糖桂竹香毒苷(7)。化合物7为首次从见血封喉种子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7均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血封喉 种子 强心苷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两金细胞毒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黄伟 谭桂山 +3 位作者 徐康平 李福双 李忠魁 刘艳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6期949-951,共3页
利用色谱技术从百两金Ardisia Crispa根的65%乙醇溶液中分离得到四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汉黄芩素(wogonin,1),千层纸素(oroxylin A,2),汉黄芩苷(wogonoside,3)和黄芩苷(ba-icalin,4)。四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 利用色谱技术从百两金Ardisia Crispa根的65%乙醇溶液中分离得到四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汉黄芩素(wogonin,1),千层纸素(oroxylin A,2),汉黄芩苷(wogonoside,3)和黄芩苷(ba-icalin,4)。四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其中化合物3对肝癌细胞Bel-7402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为7.64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两金 黄酮 BEL-7402细胞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的海洋嗜盐菌XD20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7
19
作者 穆军 焦炳华 +1 位作者 孙炳达 刘杏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从中国东海分离筛选活性海洋微生物,进而确定所获取的活性菌株的分类地位。方法:乘坐专业考察船只在中国东海海域进行系统采样,采用抗菌模型和细胞毒模型进行活性筛选。对获取的活性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研究、盐需求测试、核糖体r... 目的:从中国东海分离筛选活性海洋微生物,进而确定所获取的活性菌株的分类地位。方法:乘坐专业考察船只在中国东海海域进行系统采样,采用抗菌模型和细胞毒模型进行活性筛选。对获取的活性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研究、盐需求测试、核糖体rDNA ITS区序列分析,并将所测得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相似性搜索,选取其中相似性较高的序列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将该菌株分类鉴定到种。结果:从我国东海海域C01站位(122°26′30″,30°43′48″)30m水深处分离获得一活性菌株XD20,是一嗜盐菌株,能耐受高达10.0%的盐浓度,合适的生长盐浓度范围为2.5%~7.5%;它对白念珠菌具有抑菌活性,对SMMC7721细胞株和HeLa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活性。以菌丝断裂方式产生节孢子,孢子大小及形态与Wallemia sebi相符;rDNAITS区测序发现,该菌株序列与Wallemia sebi的多条序列相似程度较高,且差异均在ITS1和ITS2区,属于可变区。结论:活性菌株XD20首次从海洋中分离获得,为一嗜盐海洋菌株,鉴定为Wallemia sebi(Fr.)Ar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嗜盐菌 抗真菌活性 细胞毒活性 XD20 海洋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QH12)提取物体外细胞毒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钱一鑫 康冀川 +1 位作者 雷帮星 王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58-1462,1509,共6页
本文分别采用环己烷、正丁醇、乙酸乙酯、丙酮、甲醇5种极性不同的溶剂分别提取青蒿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QH12)的菌丝体。采用MTT法分别测定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对3种肿瘤细胞株(HL-60、MCF-7和COLO205)的生长抑制率,采用DPPH自由基... 本文分别采用环己烷、正丁醇、乙酸乙酯、丙酮、甲醇5种极性不同的溶剂分别提取青蒿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QH12)的菌丝体。采用MTT法分别测定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对3种肿瘤细胞株(HL-60、MCF-7和COLO205)的生长抑制率,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超氧阴离子O-·2清除法评价了青蒿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QH12)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均表现出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浓度为20μg/mL时,正丁醇提取物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80.56%,乙酸乙酯提物对MCF-7和COLO205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4.47%和83.09%;在两种抗氧化活性评价体系中,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均明显优于其他溶剂的提取物,其IC50值分别为0.20 mg/mL(DPPH)和0.19 mg/mL(O-·2)。该结果表明,青蒿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QH12)具有较好的细胞毒和抗氧化潜力,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可以作为进一步实验研究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 内生真菌 Akernaria sp.(PQH12) 细胞毒活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