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死亡方式及其清除 被引量:20
1
作者 崔天盆 郑承红 +1 位作者 陈杰 苏斌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43-846,共4页
细胞死亡可根据其表观形态学分为:细胞凋亡、坏死、细胞自噬等;也可根据有无核酸酶或不同类别的蛋白酶的参与分为:半胱天冬酶参与的细胞死亡,钙激活中性蛋白酶参与的细胞死亡,组织蛋白酶和谷氨酰胺转胺酶参与的细胞死亡;还可以根... 细胞死亡可根据其表观形态学分为:细胞凋亡、坏死、细胞自噬等;也可根据有无核酸酶或不同类别的蛋白酶的参与分为:半胱天冬酶参与的细胞死亡,钙激活中性蛋白酶参与的细胞死亡,组织蛋白酶和谷氨酰胺转胺酶参与的细胞死亡;还可以根据功能方面分为: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意外的细胞死亡,生理性的细胞死亡或病理性的细胞死亡;或者根据免疫学特性分为:免疫原性的细胞死亡或无免疫原性的细胞死亡。2009年细胞死亡命名委员会(Nomenclature Committee on Cell Death,NCCD)[1]建议统一根据形态学标准定义和分类细胞死亡,目前发现细胞死亡种类有凋亡( Apoptosis )、自噬性细胞死亡( Autophagic cell death )、坏死( Necrosis )、角化性细胞死亡( Cornification )、非典型细胞死亡,包括有丝分裂崩溃( Mitotic catastrophe )、失巢凋亡(Anoikis)、沃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副凋亡( Paraptosis )、细胞焦亡( Pyroptosis )、内亡(Entosis)、兴奋性中毒(Excitotoxicity)、铁死亡(Fer-roptosis)。死亡细胞的有效清除对一个有机体的存活是必要的。正在死亡的或者已经死亡细胞的通过吞噬作用清除,根据不同的细胞死亡模式即凋亡、自噬和坏死,存在不同的机制来保证细胞残骸的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死亡方式 钙激活中性蛋白酶 Paraptosis APOPTOSIS 谷氨酰胺转胺酶 自噬性细胞死亡 形态学标准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Tosis在脓毒症中作用机制及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冯贵玉 李华 +1 位作者 李博冉 王攀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2,共6页
脓毒症(sepsis)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高。NETosis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区别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是近年研究热点。本文系统阐述NETosis的发生发展,总结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方案的... 脓毒症(sepsis)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高。NETosis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区别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是近年研究热点。本文系统阐述NETosis的发生发展,总结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方案的最新进展,旨在明确脓毒症治疗靶点,以期为脓毒症的潜在研究及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细胞死亡方式 作用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氧簇通过激活RIP1促进程序性细胞坏死 被引量:2
3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2-462,共1页
程序性细胞坏死是一种高度受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参与机体的多种病理过程,如细菌和病毒感染、动脉粥样硬化等无菌损伤导致的炎性病变,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程序性细胞坏死在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调控上的复杂性,因此尽... 程序性细胞坏死是一种高度受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参与机体的多种病理过程,如细菌和病毒感染、动脉粥样硬化等无菌损伤导致的炎性病变,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程序性细胞坏死在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调控上的复杂性,因此尽管有大量相关机制研究被报道,仍然有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尚未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RIP1 活性氧簇 生理病理 病毒感染 细胞死亡方式 自磷酸化 病理过程 关键蛋白 激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基因调控性死亡提高肿瘤治愈率
4
作者 杨松华 师颖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6-238,共3页
随着社会的变迁,医疗技术的发展,体内外因素的剧烈变化,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指出,癌症位居十大死亡原因的榜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癌症是细胞无限增值引起的疾病,典型特征之一是细胞死亡信号的破坏,即抗凋亡和促凋亡之间平衡的打破... 随着社会的变迁,医疗技术的发展,体内外因素的剧烈变化,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指出,癌症位居十大死亡原因的榜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癌症是细胞无限增值引起的疾病,典型特征之一是细胞死亡信号的破坏,即抗凋亡和促凋亡之间平衡的打破,多数情况不是促凋亡作用的下降或消失,而是抗凋亡效应的过度表达所致[1]。抑制细胞死亡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无限生长和远处转移[2~3],增加治疗的难度及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坏死 肿瘤细胞 凋亡通路 治愈率 细胞凋亡 促凋亡蛋白 细胞死亡方式 死亡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维碳基纳米材料细胞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依檬 刘熙 吴添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402-4414,共13页
介绍了碳基纳米材料进入细胞的主要途径,重点总结分析了几种常见零维碳基纳米材料导致细胞发生不同形式的死亡效应及其可能的毒作用机制,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各种理化性质也有所阐述.最后在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碳基纳米材料的... 介绍了碳基纳米材料进入细胞的主要途径,重点总结分析了几种常见零维碳基纳米材料导致细胞发生不同形式的死亡效应及其可能的毒作用机制,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各种理化性质也有所阐述.最后在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碳基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前景进行了思考和展望,将为碳基纳米材料设计优化和广泛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纳米材料 文献计量学 纳米毒理学 细胞死亡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榷
6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31-131,共1页
丁大连:细胞死亡的类型目前被公认的有两种,一种是坏死,即Necrosis,细胞坏死的特征是细胞肿胀(包括细胞核肿胀)和细胞膜破裂,多继发于细胞内发生能量危机或者因溶酶体膜破裂而导致细胞自溶;另一种是凋亡,即Apoptosis。细胞凋... 丁大连:细胞死亡的类型目前被公认的有两种,一种是坏死,即Necrosis,细胞坏死的特征是细胞肿胀(包括细胞核肿胀)和细胞膜破裂,多继发于细胞内发生能量危机或者因溶酶体膜破裂而导致细胞自溶;另一种是凋亡,即Apoptosis。细胞凋亡的特征是细胞核浓缩和破碎。其机理是细胞因某种刺激信号而启动其自毁程序实现自我破坏。第三种死亡方式即肿胀细胞也可能发生凋亡的观点近年被提出但是目前还处于论证阶段。当然还有人把细胞死亡类型分得更细.诸如条件坏死(terms necrosis),凝结坏死(coagulation necrosis)。自我分解(autolysis),生理性死亡(physiological cell death)。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染色质色原溶解chromatolysis(1914年初次用于凋亡的名称),核破裂(karyorhexis)。核溶解(karyolysis),以及细胞自毁(cellsuicide)等等。作者根据Tunel阳性染色结果出现在一些核肿胀的细胞的现象试图支持第三种细胞死亡方式的观点。因而得出”细胞凋亡和细胞胀亡代表两种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细胞坏死可能继发于凋亡和胀亡”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死亡方式 Apoptosis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细胞肿胀 cell 细胞胀亡 程序性死亡 TUNEL 溶酶体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