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PD患者诱导痰的细胞学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曾勉 刘凌云 +4 位作者 张式鸿 严英硕 吴健锋 王辉 贺云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04-30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诱导痰中细胞组成的变化,COPD患者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气流受限的关系。方法:对33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A组)、27例稳定期COPD患者(B组)、14例健康吸烟者(C组...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诱导痰中细胞组成的变化,COPD患者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气流受限的关系。方法:对33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A组)、27例稳定期COPD患者(B组)、14例健康吸烟者(C组)、14例健康不吸烟者(D组)进行肺功能测定及痰诱导,痰液处理后沉渣作细胞学分析。结果:(1)A、B、C、D组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分别为(10.2±5.28)×106/mL、(4.4±1.63)×106/mL、(3.0±1.45)×106/mL、(1.9±1.07)×106/mL,细胞分类中A、B、C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别为(70.9±13.6)%、(57.0±10.9)%、(52.3±11.1)%,而在D组中则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分别为(34.8±6.9)%、(25.6±8.2)%、(26.9±7.3)%;(2)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稳定期患者、健康吸烟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吸烟健康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2)气道局部中性粒细胞增多与COPD患者气流受限存在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细胞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披碱草与野大麦的属间杂交及F_1代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照兰 杜建才 云锦凤 《草地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81-285,共5页
本研究用披碱草与野大麦进行远缘杂交,正反交均获得杂交种子及F1代植株。杂种F1在芒长和林高方面介于双亲之间,而穗形外观类似于野大麦。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构型频率为:7.94Ⅰ、10.95Ⅱ、1.52Ⅲ、0.15Ⅳ。... 本研究用披碱草与野大麦进行远缘杂交,正反交均获得杂交种子及F1代植株。杂种F1在芒长和林高方面介于双亲之间,而穗形外观类似于野大麦。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构型频率为:7.94Ⅰ、10.95Ⅱ、1.52Ⅲ、0.15Ⅳ。后期Ⅰ、Ⅱ普遍含有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染色体不均等不同步分离现象。四分体普遍含有数目不等的微核。杂种F1代不育。从杂种表现方面分析,F1代分蘖增多,生长期延长,叶量丰富,具有明显的育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间杂交 细胞学分析 杂种F1代 野大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咳嗽变异型哮喘中医证型规律与诱导痰细胞学分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温敏勇 肖曼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530-1533,共4页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型哮喘中医证型规律,以及证型与诱导痰细胞学分析的相关性。方法:对73例患者的证候学信息采集,同时行诱导痰细胞学检测,整理后行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示:73例患者可分为风寒袭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型哮喘中医证型规律,以及证型与诱导痰细胞学分析的相关性。方法:对73例患者的证候学信息采集,同时行诱导痰细胞学检测,整理后行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示:73例患者可分为风寒袭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5个证型;诱导痰细胞学分析:风寒袭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5个证型分别为第1、2、3、4、5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第1组高于第2、3、4、5组,第2、3组显著高于第4组(P<0.05),第2、3、4组与第5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计数(%):第2组高于第1、3、4、5组,第1组大于第5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咳嗽变异型哮喘可分为风寒袭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5个中医证型,其中风寒袭肺型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患者,痰热蕴肺型患者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变异型哮喘 证型规律 诱导痰细胞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核不育×中国春3C二体附加系后代(F_1)的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鹏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8-72,共5页
以小麦核不育×中国春3C二体附加系杂种F1和小麦核不育×普通小麦4E单体附加系杂种F1代为材料,利用细胞学方法研究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中期和后期)的染色体及二分体、四分体时期的小核。结果表明,小麦核不育×中国春3C... 以小麦核不育×中国春3C二体附加系杂种F1和小麦核不育×普通小麦4E单体附加系杂种F1代为材料,利用细胞学方法研究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中期和后期)的染色体及二分体、四分体时期的小核。结果表明,小麦核不育×中国春3C二体附加系杂种F1代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出现了3个单价体的染色体构型,后期出现了2个或2个以上的落后染色体,二分体、四分体时期出现了2个或2个以上的小核,在不同的核不育背景中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说明3C染色体在小麦核不育背景中具有诱导染色体断裂的作用,但在不同的小麦核不育背景中诱导染色体断裂的作用各不相同;在小麦核不育×普通小麦4E单体附加系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后期、二分体和四分体时期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说明4E染色体同样具有诱导染色体断裂的作用;3C或4E染色体诱导染色体断裂可能是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多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核不育 杀配子染色体 细胞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种间杂交及F_1代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云锦凤 王照兰 杜建才 《中国草地》 CSCD 1997年第1期32-35,48,共5页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同属于禾本科小麦族披碱草属,均为异源四倍体,两个种的杂交为地理上远缘的种间杂交。试验采用将母本穗人工去雄后与相邻种植的父本穗套袋的方法获得了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正反交的种间杂交种子。对亲本及杂种F...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同属于禾本科小麦族披碱草属,均为异源四倍体,两个种的杂交为地理上远缘的种间杂交。试验采用将母本穗人工去雄后与相邻种植的父本穗套袋的方法获得了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正反交的种间杂交种子。对亲本及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F1代杂种仍是四倍体,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所含的两个染色体组之间具有同源性,但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结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杂交 杂种F1代 细胞学分析 披碱草 老芒麦
原文传递
甘蓝型油菜亚基因组间杂种(A^rA^nC^cC^n)的细胞学和育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栗茂腾 王芳 +1 位作者 张椿雨 孟金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1-357,共7页
以新型甘蓝型油菜(ArArCcCc)与自然甘蓝型油菜品种湘油15(AnAnCnCn)杂交,人工配制了ArAnCcCn油菜亚基因组间杂种。亚基因组间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基本正常,中期Ⅰ大多以19个二价体的构型存在,但偶尔也有单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等异... 以新型甘蓝型油菜(ArArCcCc)与自然甘蓝型油菜品种湘油15(AnAnCnCn)杂交,人工配制了ArAnCcCn油菜亚基因组间杂种。亚基因组间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基本正常,中期Ⅰ大多以19个二价体的构型存在,但偶尔也有单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等异常情况出现。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和后期Ⅱ,绝大多数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和姊妹染色单体正常分离,仅在很小比例的花粉母细胞中观察到落后染色体。不同亚基因组间杂种的减数分裂正常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Ar和An基因组之间的遗传分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产量分析表明,亚基因组间杂种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潜势,并且亚基因组间杂种的种子产量和正常花粉母细胞所占比例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新类型 细胞学分析 亚基因组间杂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的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及免疫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尹克 段玉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7-528,共2页
通过1例以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的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筛中流式细胞学分析的应用,说明流式细胞学分析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关键词 口腔溃疡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流式细胞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长穗颈隐性高秆突变体穗颈节间的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肖辉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136,共6页
【目的】揭示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双低培eS穗颈节间伸长的细胞学机制。【方法】以双低培eS为研究对象,以双低S为对照,于育性转换敏感期,在25℃人工气候条件下处理6 d,比较研究了双低培eS和双低S不同发育时期的穗颈伸出度、穗颈节间长... 【目的】揭示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双低培eS穗颈节间伸长的细胞学机制。【方法】以双低培eS为研究对象,以双低S为对照,于育性转换敏感期,在25℃人工气候条件下处理6 d,比较研究了双低培eS和双低S不同发育时期的穗颈伸出度、穗颈节间长度及节间细胞数和细胞的平均长度。【结果】长穗颈双低培eS与双低S穗颈节间薄壁细胞数及细胞平均长度在减数分裂期和二核花粉期差异不明显,于三核花粉期差异达显著水平,始花当天和始花后第7天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始花后第7天时两者的差异最大。在始花后第7天,双低培eS穗颈节间较双低S长18.1 cm,其纵列外层薄壁细胞和内层薄壁细胞数分别较双低S多1 277和605个;外层薄细胞和内层薄壁细胞平均长度分别较双低S长22.9和37.9μm,尤其是节间中部区段的外层薄细胞和内层薄壁细胞分别较双低S长25.0和49.0μm。【结论】长穗颈隐性高秆突变体双低培eS的穗颈节间伸长是由幼穗分化后期细胞数增多和细胞长度增加双重作用引起的,其中以后者的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核不育水稻 长穗颈 细胞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草的远缘杂交及杂种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云锦凤 李瑞芬 米福贵 《草地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21-227,共7页
蒙古冰草隶属于冰草属的二倍体种(2n=14),原产于内蒙古。航道冰草是从北美引进的栽培品种隶属于扁稳冰草种,亦为二倍体种(2n=14)。为了将蒙古冰革的优良抗性基因和航道冰草的优良品质基因相结合,进行二倍体种间的远缘杂交。杂... 蒙古冰草隶属于冰草属的二倍体种(2n=14),原产于内蒙古。航道冰草是从北美引进的栽培品种隶属于扁稳冰草种,亦为二倍体种(2n=14)。为了将蒙古冰革的优良抗性基因和航道冰草的优良品质基因相结合,进行二倍体种间的远缘杂交。杂种F1全部为二倍体,其形态学特征介于双亲之间。杂种F1PMCMⅠ的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09Ⅰ、4.86Ⅱ、0.48Ⅲ、0.24Ⅳ及0.19Ⅴ。杂种F1较高的二价体配对频率表明,两条本间的染色体同源程度较高。其杂种F1部分花粉可有,为亲本间遗传物质的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冰草 航道冰草 种间杂交 细胞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校细胞生物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模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建德 丁文彬 张怿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1995年第1期87-89,共3页
我校细胞生物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模式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贾建德,丁文彬,张怿我校的细胞生物实验室是医学基础性实验室,经重点学科的资助和扶植,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服务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有良好的实验条件。1992年... 我校细胞生物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模式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贾建德,丁文彬,张怿我校的细胞生物实验室是医学基础性实验室,经重点学科的资助和扶植,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服务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有良好的实验条件。1992年起该实验室开始探索对外开放的途径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学细胞生物学 开放管理 细胞化学 对外开放 技术服务 超微结构技术 实验室研究 激光流式细胞 分析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嗜酸性支气管肺病病例分析
11
作者 王明月 毛军福 +3 位作者 李越鹏 崔丽丽 谢倩茹 马云峰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6-88,I0009,共4页
嗜酸性支气管肺病(Eosinophilic bronchopneumopathy,EBP,在兽医文献中也称为PIE或PE)是一种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并累及肺实质的呼吸系统疾病[1-2]。目前在国外有一定数量的病例报道。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怀疑与气源性致... 嗜酸性支气管肺病(Eosinophilic bronchopneumopathy,EBP,在兽医文献中也称为PIE或PE)是一种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并累及肺实质的呼吸系统疾病[1-2]。目前在国外有一定数量的病例报道。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怀疑与气源性致敏原有关。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的咳嗽、偶有鼻分泌物、一定程度的皮肤瘙痒和无明显其他的全身症状。由于EBP的确诊需要结合支气管分泌物的分析和气管黏膜病理学,限于设备的短缺,很多医院无法给出明确的确诊。2019年1月,芭比堂(北京)国际动物医疗中心接诊了1例嗜酸性支气管肺病的病例,通过病史调查、血液检查和胸部X线片检查缩小了鉴别诊断范围,最后由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并对灌洗液进行细胞学分析,确诊了该犬患嗜酸性支气管肺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分泌物 血液检查 呼吸系统疾病 鼻分泌物 细胞学分析 皮肤瘙痒 病史调查 支气管肺泡灌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肽基肽酶Ⅲ在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2
作者 窦莹 张辉 +2 位作者 田蕊 秦秀虹 房学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检测二肽基肽酶Ⅲ(DPPⅢ)在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和正常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探讨DPPⅢ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进行相应分期分组。应用Westernblot方法... 目的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检测二肽基肽酶Ⅲ(DPPⅢ)在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和正常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探讨DPPⅢ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进行相应分期分组。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DPPⅢ在各组白内障大鼠及正常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结果DPPⅢ在各组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并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结论DPPⅢ在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DPPⅢ含量的变化可能与白内障发病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肽基肽酶Ⅲ D-半乳糖性白内障 印迹细胞学分析 品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喙毛茛迁移进化路线研究
13
作者 聂谷华 廖亮 向其柏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3-216,共4页
从形态学及细胞学两方面,运用居群学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卷喙毛茛在中国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及日本鸟取等地区的迁移进化路线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毛茛属植物的迁移进化特征可推测卷喙毛茛在我国进化的迁移路线很可能是从南到北... 从形态学及细胞学两方面,运用居群学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卷喙毛茛在中国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及日本鸟取等地区的迁移进化路线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毛茛属植物的迁移进化特征可推测卷喙毛茛在我国进化的迁移路线很可能是从南到北即纬度不断增加的方向;同时也对卷喙毛茛作为禺毛茛杂交亲本的看法提供进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喙毛茛 形态学分析 细胞学分析 居群 迁移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茴茴蒜迁移进化特征研究
14
作者 聂谷华 廖亮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6期4190-4192,共3页
从形态学及细胞学两方面,运用居群学的方法对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在贵阳、昆明、大理、思茅、勐腊等地的进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并结合毛茛属(Ranunculus L.)植物的迁移进化特征,推测茴茴蒜在中国大陆的进化迁... 从形态学及细胞学两方面,运用居群学的方法对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在贵阳、昆明、大理、思茅、勐腊等地的进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并结合毛茛属(Ranunculus L.)植物的迁移进化特征,推测茴茴蒜在中国大陆的进化迁移路线很可能是从西到东,即经度不断增加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 形态学分析 细胞学分析 居群 迁移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塞俄比亚芥和芥菜型油菜复交后代遗传规律分析
15
作者 岳瑶琴 王敏娟 赵志刚 《江苏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89-96,共8页
为进一步揭示埃塞俄比亚芥、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种间远缘复交后代材料的遗传变异规律,以埃塞俄比亚芥和芥菜型油菜杂交,再与甘蓝型油菜复交的后代群体(复交F_(1)代~复交F_(3)代)为材料,对复交后代表型偏甘蓝型油菜变异群体进行花粉... 为进一步揭示埃塞俄比亚芥、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种间远缘复交后代材料的遗传变异规律,以埃塞俄比亚芥和芥菜型油菜杂交,再与甘蓝型油菜复交的后代群体(复交F_(1)代~复交F_(3)代)为材料,对复交后代表型偏甘蓝型油菜变异群体进行花粉可染性、形态、细胞学方面的研究。花粉可染性分析表明,复交的远缘杂交后代育性极差;形态学分析表明,利用人工去杂,杂种后代中偏甘蓝型油菜占比随世代增长而增加;亲和性分析表明,复交F_(3)代群体的结角率与F_(1)代、复交F_(2)代相比呈极显著差异,但各代间亲和指数间无显著性水平;细胞学研究表明,复交F_(2)代、F_(3)代群体中各存在1个2n=38条的植株个体,复交后代群体中多数植株都为少于38条染色体的亚倍体,其减数分裂配对结果显示,复交F_(3)代群体中(600×908)×青油14号的染色体配对构型为2.43Ⅰ+16.26Ⅱ+0.35Ⅲ,染色体数比其他复交世代和其余杂交组合更接近于19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塞俄比亚芥 芥菜型油菜 远缘杂交 花粉可染性 细胞学分析 配对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卷叶突变体RL1的生理特性及遗传研究
16
作者 刘叶 李越 +8 位作者 苑名杨 卫乃翠 关攀锋 赵佳佳 武棒棒 郑兴卫 郝宇琼 乔玲 郑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99-3410,共12页
小麦叶片在逆境下会发生可逆的折叠或卷曲,通过脱水回避的形态学变化降低非生物胁迫的损害。目前小麦叶片卷曲的生理和遗传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利用EMS诱变晋麦47获得了卷叶突变体RL1(Rolled Leaf 1),RL1在整个生育期叶片呈现卷曲,... 小麦叶片在逆境下会发生可逆的折叠或卷曲,通过脱水回避的形态学变化降低非生物胁迫的损害。目前小麦叶片卷曲的生理和遗传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利用EMS诱变晋麦47获得了卷叶突变体RL1(Rolled Leaf 1),RL1在整个生育期叶片呈现卷曲,初生叶片沿中轴脉向近轴面微卷,随着叶片生长加速卷曲,直至为筒状。与野生型相比,RL1株高降低、穗长变短、旗叶变窄和千粒重降低。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结果表明RL1种子活力低,且种子发芽率降低了22%。抽穗10 d后,RL1的叶绿素含量与野生型基本一致,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差异不显著,但水分利用率降低。低温、高温和干旱促进RL1的叶片卷曲;石蜡切片观察表明,RL1的大叶脉和小叶脉偏少,在中脉区域远轴面厚壁细胞和近轴面薄壁细胞数目减少,且维管束间泡状细胞的面积和数量均明显低于野生型;RL1叶片不同部位泡状细胞缩小以及维管束减少导致整个叶片向近轴面极度卷曲。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1对不完全显性的核基因控制,位于1D染色体短臂上,精细定位将目标区间锁定在9.42 Mb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卷叶突变体 细胞学分析 生理特性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