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2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MYH9∷ALK基因融合的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1
作者 张莉 张爱英 +4 位作者 张丽丽 安会波 张建伟 刘玲 王凌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1-973,共3页
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ALK-posititve histiocytosis, APH)是一种罕见的伴有ALK基因重排的组织细胞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可单发,亦可多发,ALK基因重排是其特征性基因改变。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组织学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多样,治疗... 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ALK-posititve histiocytosis, APH)是一种罕见的伴有ALK基因重排的组织细胞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可单发,亦可多发,ALK基因重排是其特征性基因改变。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组织学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多样,治疗方案缺乏共识,对APH亟待深入研究。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伴MYH9∷ALK基因融合的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基因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从而加深对APH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生 儿童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MYH9∷ALK基因融合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链球菌素与甘草查尔酮A联合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研究
2
作者 于微 刘园园 +6 位作者 郭进琪 曲范娜 魏丽郦 王相茹 张子怡 王彤娇 马佳歌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25,共7页
文章研究了乳酸链球菌素与甘草查尔酮A联合使用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分析了二者联用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细胞微观结构、细胞内容物泄露、运动能力、生物膜形成、成熟生物膜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链球菌素... 文章研究了乳酸链球菌素与甘草查尔酮A联合使用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分析了二者联用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细胞微观结构、细胞内容物泄露、运动能力、生物膜形成、成熟生物膜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链球菌素和甘草查尔酮A的联合使用显著增加了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细胞内容物泄露,并显著抑制了其运动能力,从而抑制生物膜形成(P<0.05)。此外,乳酸链球菌素与甘草查尔酮A显著减少了不同食品表面(不锈钢、橡胶、铝片和玻璃)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成熟生物膜中活菌数(P<0.05)。为防控食品加工环境中的生物膜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链球菌素 甘草查尔酮A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生物膜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σ^(B)激活因子样Lmo1642缺失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环境应激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3
作者 张亚萍 李能秀 +5 位作者 焦健 季春辉 王立霞 才学鹏 孟庆玲 乔军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对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兽共患革兰氏阳性菌,σ^(B)因子(sigma B)是LM最重要的应激调控因子。为探究σ^(B)激活因子样Lmo1642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国际标准菌株LM EGD-e基因组为模板,扩增lmo164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对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兽共患革兰氏阳性菌,σ^(B)因子(sigma B)是LM最重要的应激调控因子。为探究σ^(B)激活因子样Lmo1642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国际标准菌株LM EGD-e基因组为模板,扩增lmo1642基因,并分析其分子特征;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o1642基因缺失株LM-Δlmo1642及回补株LM-CΔlmo1642,比较其在不同胁迫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及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的差异,并通过qPCR检测与环境应激和BF形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Lmo1642蛋白含有STAS结构域,属于STAS蛋白家族;与LM EGD-e和LM-CΔlmo1642相比,LM-Δlmo1642在42℃、pH9.0、3.8%乙醇以及不同渗透压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明显减弱(P<0.05),但对LM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qPCR显示与环境应激有关基因sigB、opuCC、betL、clpP的相对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BF相关基因actA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表明lmo1642基因对LM的环境应激适应能力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lmo1642基因调控LM环境应激能力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mo1642 环境应激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r家族转录因子Lmo1956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环境应激及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研究
4
作者 常意行 左雨霏 +5 位作者 钱亿宽 李能秀 焦健 才学鹏 孟庆玲 乔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革兰氏阳性菌,对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为了探究铁摄取调节蛋白(Fur)家族转录因子Lmo1956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提取的LM EGD-e株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lmo1956基因并通过在线软件分析Lm...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革兰氏阳性菌,对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为了探究铁摄取调节蛋白(Fur)家族转录因子Lmo1956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提取的LM EGD-e株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lmo1956基因并通过在线软件分析Lmo1956蛋白的结构域特征;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o1956基因缺失株LM-Δlmo1956及回补株LM-CΔlmo1956,采用特异性引物经PCR鉴定及测序鉴定。将LM EGD-e、LM-Δlmo1956及LM-CΔlmo1956菌株在不同应激环境下培养,通过绘制各菌株的生长曲线分析各菌株的生长情况;采用铬天青S(CAS)培养板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及微量结晶紫法对2种菌株铁载体、生物被膜(BF)的形成能力鉴定,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BF形成相关基因gltB、gltC的转录水平。PCR扩增结果显示,从LM EGD-e株基因组中扩增到453 bp的lmo1956基因。Interpro软件分析结果显示Lmo1956蛋白含有Fur结构域,属于Fur蛋白家族转录因子。PCR及测序鉴定结果显示LM-Δlmo1956及LM-CΔlmo1956株均正确构建。不同应激环境下培养各菌株后检测结果显示,与LM EGD-e和LM-CΔlmo1956株相比,LM-Δlmo1956在铁限制、37℃、42℃、pH9、8%NaCl、7 mmol/L H2O2等环境下的生长能力明显减弱,铁载体、BF形成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qPCR结果显示,与LM EGD-e和LM-CΔlmo1956株相比,LM-Δlmo1956中BF形成相关基因gltB、gltC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本研究结果首次证实Lmo1956在LM环境适应性和BF形成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揭示Lmo1956在调控LM环境适应性和BF形成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mo1956 环境应激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皮质发育畸形伴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及癫痫一例
5
作者 黄雨 柴学 +1 位作者 肖朝勇 黄清玲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2-944,共3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31岁,因“发作性愣神5年余”入院。患者5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愣神、意识不清,动作停滞,出现左上肢屈曲,持续约1分钟缓解。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癫痫,予抗癫痫药物治疗。近5年来,患者口服多种抗癫痫药物(具体不详)... 病例资料患者,男,31岁,因“发作性愣神5年余”入院。患者5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愣神、意识不清,动作停滞,出现左上肢屈曲,持续约1分钟缓解。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癫痫,予抗癫痫药物治疗。近5年来,患者口服多种抗癫痫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效果不加。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本院癫痫中心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MRI检查:右侧额叶皮层增厚,灰白质分界模糊,白质区见斑片状异常信号,T_(1)WI呈低信号(图1),T_(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高信号,且可见V形皮质窝(图2~4),DWI上病变呈稍高信号(图5)。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示异常,发作间期:右额颞区中-高幅2~3HZ棘慢波/尖慢波,大量散发、阵发;发作期:患者意识程度下降,行为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轻度皮质发育畸形伴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及癫痫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胁迫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膜脂适应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园 纪婧 +3 位作者 吴酉芝 刘爱国 董银苹 董庆利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360-369,共10页
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食品工业常通过低温冷藏、酸化处理、化学消毒等胁迫技术抑制微生物活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作为典型嗜冷菌,因其极强的环境耐受性而广泛存活于加工环境、设施及食品中。细菌细胞膜作为外部环境与细胞质之间... 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食品工业常通过低温冷藏、酸化处理、化学消毒等胁迫技术抑制微生物活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作为典型嗜冷菌,因其极强的环境耐受性而广泛存活于加工环境、设施及食品中。细菌细胞膜作为外部环境与细胞质之间的结构屏障,是菌体适应环境胁迫的关键靶点。脂肪酸作为细胞膜的主要构成成分,不仅参与膜结构的组装,更在细胞应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环境胁迫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膜脂适应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低温胁迫,阐释其在不同胁迫条件下膜脂组成与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深入探讨膜流动性及毒力因子表达调控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表明,当微生物面临外界压力时,膜脂肪酸的修饰是维持细胞膜完整性和功能的关键策略。深入解析不同环境胁迫下菌体膜脂的适应性调节机制,将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防控和食品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胁迫因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膜脂适应 膜流动性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脊柱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报道
7
作者 卫帮成 张树军 陈月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2-448,共7页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征为CD1a和CD207髓样树突状细胞的克隆性扩增,进而导致多种器官受累和功能障碍[1]。该病存在于所有年龄段,多见于儿童,成人发病率低[2]。它可以累...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征为CD1a和CD207髓样树突状细胞的克隆性扩增,进而导致多种器官受累和功能障碍[1]。该病存在于所有年龄段,多见于儿童,成人发病率低[2]。它可以累及各个脏器,然而发生在脊柱的成人LCH非常罕见,由于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不典型,非常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和延迟诊断[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 脊柱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累及甲状腺^(18)F-FDG PET/CT表现
8
作者 温昕 王观筠 杨吉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3-1024,共2页
患儿男,12岁,颈部肿大3年余;既往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并经对症治疗未见显效;无特殊家族病史。查体:甲状腺Ⅲ度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促甲状腺素5.88 mIU/L。颈部超声:甲状腺显著肿大,甲状腺实质回声弥漫性降低,见条索... 患儿男,12岁,颈部肿大3年余;既往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并经对症治疗未见显效;无特殊家族病史。查体:甲状腺Ⅲ度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促甲状腺素5.88 mIU/L。颈部超声:甲状腺显著肿大,甲状腺实质回声弥漫性降低,见条索状强回声,部分呈结节状;颈部双侧多发淋巴结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生 朗格汉斯细胞 甲状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核酸纸条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rfA和hly毒素基因
9
作者 刘岩 杨建宇 +6 位作者 周钰娇 丁文博 张先宇 高林然 潘蓓珍 杨继飞 赵云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394,共8页
目的基于聚合酶链反应和胶体金技术相结合的双重核酸试纸条方法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rfA和hly两种毒素基因。方法采用加热煮沸法提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DNA,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rfA和hly为靶基因,分别用6-FAM标记prfA... 目的基于聚合酶链反应和胶体金技术相结合的双重核酸试纸条方法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rfA和hly两种毒素基因。方法采用加热煮沸法提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DNA,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rfA和hly为靶基因,分别用6-FAM标记prfA上游引物5'端,Biotin标记prfA下游引物5'端,Digoxin标记hly上游引物5'端和Biotin标记hly下游引物5'端,建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毒素基因检测方法,通过克隆转化、测序分析,克隆阳性对照品,研发试剂盒并对试剂盒特异性、灵敏度、复现性及稳定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样品检测对试剂盒进行验证。结果水煮法提取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浓度为148.81±0.97ng/μL,A_(260)/A_(280)在1.8~2.0范围内;PCR产物经克隆转化、测序对比,与GenBank数据库中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特异性检测,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阳性结果,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蜡样芽胞杆菌无交叉反应;灵敏度检测,最低检测限为10^(-2)ng/μL,比琼脂糖凝胶电泳高10倍;复现性检测,不同实验室不同人员分别对核酸试纸条进行验证,结果一致;稳定性检测,在第6、9、12月对核酸试纸条进行验证,稳定性较好。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本试剂盒可准确快速的检出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结论本剂盒可同时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rfA和hly毒素基因,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复现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prfA hly 双重核酸试纸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干脑炎合并脊髓炎一例
10
作者 吴丹瑛 王沁雪 +3 位作者 朱冬梅 甘宇婧 黄敏 周苏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3-678,共6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干脑炎合并脊髓炎临床上较为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I有助于诊断,脑脊液培养阳性为诊断金标准。本文报道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干脑炎合并脊髓炎病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脑干脑炎 脊髓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全身糜烂为表现的先天性自愈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11
作者 王丽蓉 郑立丽 +2 位作者 袁世盛 王娟娟 李丹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93-495,共3页
1病历摘要患儿男,出生1小时,出生时全身皮肤糜烂。患儿足月剖宫产娩出,出生时一般情况可,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为9分、5分钟评分为10分。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拒乳、呕吐、腹泻、咳嗽、发绀及惊厥等症状。患儿母亲妊娠期检查均正常,HI... 1病历摘要患儿男,出生1小时,出生时全身皮肤糜烂。患儿足月剖宫产娩出,出生时一般情况可,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为9分、5分钟评分为10分。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拒乳、呕吐、腹泻、咳嗽、发绀及惊厥等症状。患儿母亲妊娠期检查均正常,HIV、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乙肝两对半、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等检查均为阴性,无生殖器疱疹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烂 自愈性 网状组织细胞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八例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毕娅 吴丹丹 +2 位作者 余方颖 方圳鸿 黄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2,共8页
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CD1a^(+)、CD207^(+)树突状细胞在组织中大量积累为特征的肿瘤属性罕见疾病,发病高峰年龄为1~4岁,发病率为(4~6)/100万,成人发病率为(1~2)/100万。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影像学... 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CD1a^(+)、CD207^(+)树突状细胞在组织中大量积累为特征的肿瘤属性罕见疾病,发病高峰年龄为1~4岁,发病率为(4~6)/100万,成人发病率为(1~2)/100万。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为该类肿瘤的明确诊断及早期治疗带来挑战。本文报道8例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同时回顾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 诊断 治疗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颞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13
作者 沈奕霖 刘文波 +3 位作者 高起巧 赵振宇 谢天良 李强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76,共4页
本文报道一例以耳闷为首发症状的成年患者,初诊时被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后确诊为颞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患者男,21岁,因“右耳耳闷1月”就诊。查体见外耳道壁稍充血,鼓膜完整,稍充血、膨... 本文报道一例以耳闷为首发症状的成年患者,初诊时被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后确诊为颞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患者男,21岁,因“右耳耳闷1月”就诊。查体见外耳道壁稍充血,鼓膜完整,稍充血、膨出,鼓室内见气泡征,行乳突切开活检术,术后病理活检考虑:乳突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因其发病率低,在耳鼻咽喉方面极少报道,本文通过对该例患者耳部特征的分析,旨在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本研究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WYLS2024037)。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 分泌性中耳炎 耳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方法鉴定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14
作者 邱莎 曾博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8期86-91,共6页
通过参加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计划、丰富检验思路,探索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检测及鉴定。按照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 通过参加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计划、丰富检验思路,探索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检测及鉴定。按照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GB 4789.30—2016),通过常规生化鉴定、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琼脂糖凝胶电泳和16S rRNA基因序列4种方法对TF04330007和TF04330008这2个样品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验。结果表明,编号TF04330007样品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编号TF04330007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实验室4种检验方法结果一致,能力验证结果满意。在常规生化鉴定的基础上,辅助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琼脂糖凝胶电泳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检测,能够缩短检测时间,特异性和敏感性菌也较好,4种方法互相补充可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能力验证 16S rRNA基因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智精油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抑菌机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璇 黄英 +5 位作者 王凯 王丹 谢小丽 赵建平 陈晓鹭 于福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40-150,共11页
以姜科植物益智果实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益智精油的化学成分;通过滤纸片法和微量对倍稀释法分别测定益智精油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抑菌圈、最低抑菌质量浓... 以姜科植物益智果实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益智精油的化学成分;通过滤纸片法和微量对倍稀释法分别测定益智精油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抑菌圈、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评价其抑菌活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益智精油对菌体微观形态的影响,并通过测定菌体的生长曲线、电导率变化、大分子物质泄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探究益智精油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从益智精油中共鉴定出45种化合物,以萜烯类、芳香烃及萜类含氧衍生物为主,其中巴伦西亚橘烯、圆柚酮、2,6,10,10-四甲基双环[7.2.0]十一烷-1,6-辛二烯、(2S,4aR,8aR)-4a,8-二甲基-2-(丙-1-烯-2-基)-1,2,3,4,4a,5,6,8a-八氢萘、(2R,8R,8aS)-8,8a-二甲基-2-(丙-1-烯-2-基)-1,2,3,7,8,8a-六氢萘和对伞花烃为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此外,益智精油可显著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活性,其抑菌圈直径为14.20 mm,MIC和MBC分别为0.195、0.781 mg/mL,生长曲线测定发现,益智精油抑菌活性呈浓度依赖性;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益智精油可破坏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细胞形态结构,改变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造成细胞内大量电解质、大分子内容物(核酸和蛋白质)泄漏,破坏菌体内SOD系统原有的动态平衡状态,导致SOD活力变化,同时诱导大量自由基生成,导致菌体细胞内脂质氧化程度升高,使MDA含量增加。综上,益智精油作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导致菌体细胞一系列变化,从而抑制菌体的生长并导致其凋亡,是益智精油中多种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结果,初步分析萜烯类、芳香烃类和酮类物质是其抑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益智作为食品行业天然抑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智精油 化学成分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璟 兰光 +4 位作者 申艳琴 闫静 刘小菊 肖晶 王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5-713,共9页
目的分析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2021—2022年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肉汤微量稀... 目的分析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2021—2022年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系统发育谱系、CC型、ST型、血清型、耐药表型及基因、毒力基因、抗性基因、系统发生关系。结果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属谱系Ⅰ、谱系Ⅱ,以谱系Ⅱ为主,共21株(84.0%)。血清型以1/2a为主,共14株(56.0%),分属10个CC型,其中CC9、CC8和CC121为优势CC型,共占56.0%(14株),发现一个新的ST型,即ST3142。仅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4.0%,1/25),为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多重耐药株,本研究菌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基本一致。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携带LIPI-1和内化素基因,未发现携带LIPI-3的菌株,仅2株ST87型菌株携带LIPI-4。16株菌(64.0%)携带SSI-1,5株ST121携带SSI-2。68.0%(17/25)的菌株inlA基因发生了提前终止(PMSC)。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能将不同谱系、血清群和CC型的菌株明显分开,25株菌共分为10个亚群,与CC型保持一致。结论甘肃省市售食品中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呈现遗传进化多样性,耐药基因及表型均表现出低耐药率,且携带的毒力基因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表型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零售新鲜食用菌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分析
17
作者 刘雪杰 陈伟伟 +2 位作者 林共德 张智芳 张天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52-1158,共7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新鲜食用菌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血清群、ST型、毒力基因、耐药特征等情况。方法对福建省零售环节新鲜食用菌中分离的Lm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BioNumeric7.6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组装,... 目的了解福建省新鲜食用菌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血清群、ST型、毒力基因、耐药特征等情况。方法对福建省零售环节新鲜食用菌中分离的Lm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BioNumeric7.6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组装,进一步分析其血清群、ST型、毒力基因、耐药特征等。结果10株Lm共3种血清群(6株为IIb,3株为IIa,1株为IIc),5种ST型(4株ST5,3株ST8,余3株为ST87、ST9、ST429),以CC5、CC8为优势克隆群。Lm均携带LIPI-1上的6种毒力基因actA、hly、mpl、plcA、plcB、prfA及内化素基因inlA、inlB、inlC、inlE、inlF、inlH、inlJ、inlK,部分携带inlD、inlG、inlL基因。10株Lm均不携带LIPI-3上的基因,2株携带LIPI-4上的部分基因。Lm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100%,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耐药率各为30%。5株Lm对2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1株ST87型Lm耐药谱为OXA-CLI-CIP-FOX,2株ST8型Lm耐药谱为CLI-FOX,2株ST5型Lm耐药谱为OXA-FOX。对耐药基因进行预测,发现10株Lm均携带fosX、mprF、norB、sul、Lmo0919抗生素耐药基因。经cgMLST分析,10株Lm聚集在5个不同的进化分支上,每个不同的分支包含1种ST型。本研究中的3株ST8型Lm无等位基因差异,4株ST5型Lm也无等位基因差异,属于同一个克隆,说明同一ST型的Lm可持续存在于不同的新鲜食用菌中。结论福建省零售环节新鲜食用菌中的Lm分离株具有食源性感染人的潜在风险,且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尤其高毒力多重耐药株的出现,对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的影响应引起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食用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全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18
作者 张雯洁 张启科 +2 位作者 冯友繁 汪琪琪 魏小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38-540,共3页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2022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肺结节病史。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1.0 c...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2022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肺结节病史。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1.0 cm×1.5 cm,无压痛,心肺无异常体征,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示血沉增快,乙肝DNA定量阴性,余未见异常。PET-CT(图1)示:鼻咽顶后壁、右侧口咽璧软组织增厚,SUVmax15.48;双肺多发结节状密度增高影,直径2~17 mm不等,SUV_(max)2.21;双侧颈部Ⅱ、Ⅳ、Ⅴ区及左锁骨区、双侧腋窝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直径为1.4 cm×0.7 cm,SUV_(max)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PI-3和LIPI-4共存对致病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毒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瑞宣 李楠 +11 位作者 康立超 马勋 刘彩霞 史唯地 寇丽君 任慧杰 祁亚涛 殷中科 刘璐 王静 王正荣 蒋建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7-2036,共10页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毒力岛3(LIPI-3)和LIPI-4共存对LM毒力的影响,揭示它们对细菌毒力的潜在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LM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LM928(存在LIPI-4)和LM873(同时存在LIPI-3...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毒力岛3(LIPI-3)和LIPI-4共存对LM毒力的影响,揭示它们对细菌毒力的潜在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LM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LM928(存在LIPI-4)和LM873(同时存在LIPI-3和LIPI-4)2个LM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侵染HCMEC/D3细胞监测2种菌株对HCMEC/D3细胞的黏附和侵袭情况;通过鸡胚感染试验评估2株菌对鸡胚半数致死量(LD 50)的影响;采用溶血试验来测定菌株的溶血活性;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HCMEC/D3细胞凋亡情况,以评估菌株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2株菌在BHI培养条件下及感染HCMEC/D3细胞后毒力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结果】LM928和LM873株的黏附率无显著差异(P>0.05),LM928株的侵袭率极显著高于LM873株(P<0.01)。LM873株的LD 50是LM928株的约1000倍;LM928和LM873株的溶血价分别为24和23。LM928株感染24和48 h后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M873株(P<0.05;P<0.01),而LM873株的凋亡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LM928和LM873株在BHI培养基中培养时,与LM928株相比,LM873株毒力基因mpl、inlB、inlC、inlP、actA、plcA、plcB和sigB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毒力基因hly、inlA和iap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或显著下调(P<0.01;P<0.05)。LM928和LM873株侵染HCMEC/D3细胞后,与LM928株相比,LM873株毒力基因inlP、actA、plcA、plcB和prfA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毒力基因hly、mpl、inlA、inlB、inlC和iap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下调(P<0.01)。【结论】LIPI-3和LIPI-4共存降低了LM的毒力,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LIPI-3和LIPI-4在细菌毒力调控中的分子机制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 LIPI-3 LIPI-4 毒力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晋瑞婕 曾东东 +4 位作者 秦赫 邓秋艳 任静静 蒋建军 王鹏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30,共7页
目的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探究LLO、InlP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度敏感型(Ts)质粒载体基因敲除法,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681ΔInlP、LM681ΔLLO-InlP基因缺失株,通过检测不同... 目的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探究LLO、InlP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度敏感型(Ts)质粒载体基因敲除法,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681ΔInlP、LM681ΔLLO-InlP基因缺失株,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的OD 600 nm值绘制生长曲线分析LM681、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三株菌的体外生长能力;以感染复数MOI值为10感染细胞,测定LM681、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对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40)、人绒毛膜癌细胞(JEG-3)黏附侵袭能力;动物水平上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感染后的脑、肝、脾载菌量。结果成功获得片段大小为1125 bp的缺失株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亲本株LM681为2292 bp);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各菌OD 600值无统计学差异;3株菌体外感染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试验结果显示,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较LM681对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率均极显著降低(HTR-8/SV40细胞F LM681ΔInlP-LM681=102.792、F_(LM681ΔInlP-ΔLLO-LM681)=128.459,均P<0.01,JEG-3细胞F LM681ΔInlP-LM681=203.755、F_(LM681ΔInlP-ΔLLO-LM681)=81.279,均P<0.01);LM681亲本株的LD_(50)为10^(6.78),LM681ΔInlP缺失株的LD_(50)为107.45,在攻毒剂量范围LM681ΔInlP-ΔLLO不存在LD_(50),LM681ΔInlP-ΔLLO较LM681的LD_(50)提高了6.78个对数数量级,LM681ΔInlP-ΔLLO组织载菌量整体较亲本株LM681降低。结论LLO、InlP基因缺失在动物感染水平和体外培养细胞感染水平上均极大程度的降低了LM的的毒力,且InlP基因对LM681菌株黏附侵袭滋养层细胞具有一定意义,为研究InlP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病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内化素P 溶血素O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