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骨胶原蛋白肽的制备、特性及其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1
作者 张武 陈天一 +4 位作者 应顺莉 刘合生 杨华 曹少谦 戚向阳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为充分利用鲨鱼软骨资源,本研究以成骨细胞增殖率为指标,在优化促成骨细胞增殖胶原蛋白肽酶解工艺的基础上,分析酶解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组成及稳定性等。结果表明,酸性蛋白酶为最优蛋白酶,且在酶添加量5 100 U·g^(-1)、料液... 为充分利用鲨鱼软骨资源,本研究以成骨细胞增殖率为指标,在优化促成骨细胞增殖胶原蛋白肽酶解工艺的基础上,分析酶解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组成及稳定性等。结果表明,酸性蛋白酶为最优蛋白酶,且在酶添加量5 100 U·g^(-1)、料液比1∶50(g·mL^(-1))、酶解时间4.14 h和温度55℃条件下,得率为91.23%。所制酶解物促成骨细胞增殖率与水解度分别为141.23%与25.03%;鲨鱼软骨胶原蛋白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对紫外光不敏感,适当加热可以提升其促成骨细胞增殖率,但温度过高会使增殖率显著下降;经胃肠模拟消化后,酶解物促成骨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所制酶解物以疏水氨基酸为主,其蛋白肽分子量一般小于3 kDa,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作用,以浓度1.0 mg·mL^(-1)时效果较佳。本研究可为鲨鱼资源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鲨鱼软骨 胶原蛋白肽 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 制备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及癌前病变DNA含量与细胞增殖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任本 朱晓玉 +2 位作者 徐令鸽 付胜军 张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DNA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240例胃癌、癌前病变及对照组的胃粘膜细胞DNA含量(DI)、倍体和细胞增殖活性(PI)。结果:DI在重度肠上皮化生、Ⅲ级不典型增生及胃癌显著增加;...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DNA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240例胃癌、癌前病变及对照组的胃粘膜细胞DNA含量(DI)、倍体和细胞增殖活性(PI)。结果:DI在重度肠上皮化生、Ⅲ级不典型增生及胃癌显著增加;重度肠上皮化生20%出现异倍体,Ⅲ级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中分别有52.17%与71.42%出现异倍体;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PI显著增高。81例癌前病变者随访2年,15例病理诊断证实癌变,其中11例为DNA异倍体,4例为DNA二倍体,PI值也相应较高。结论:DNA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是很有价值的临床生物学指标,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活性 胃癌 癌前病变 DNA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诱发大鼠肝癌变的病理形态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新立 史景泉 卞修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肝癌变的形态演变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DEN诱发启动模型和肝癌模型 ,采用图像分析技术 ,对病变细胞的形态进行测量 ,以PCNA和BrdU免疫组化结果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形态测量证实卵圆细胞是一大小仅为正... 目的 探讨大鼠肝癌变的形态演变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DEN诱发启动模型和肝癌模型 ,采用图像分析技术 ,对病变细胞的形态进行测量 ,以PCNA和BrdU免疫组化结果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形态测量证实卵圆细胞是一大小仅为正常肝细胞的 1 /8、核浆比却大 6倍、形态不规则的增生小细胞 ;增生灶 /结节嗜碱性肝细胞形态参数与肝癌细胞相似 ;PCNA和BrdU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癌前增生灶及肝癌组织中 ;并且病变形态与细胞增殖活性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变 细胞增殖活性 增殖细胞核抗原 溴化脱氧尿嘧啶 二乙基亚硝胺 DEN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柴胡地上部分苯丙素及其抗细胞增殖活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艳 刘培 +5 位作者 黄金 肖宗雨 潘娟 管伟 匡海学 杨炳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76-2186,共11页
目的 研究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地上部分苯丙素及其抗细胞增殖活性。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对北柴胡地上部分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 目的 研究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地上部分苯丙素及其抗细胞增殖活性。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对北柴胡地上部分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研究各化合物抗MGC-803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35种苯丙素,一些化合物对MGC-803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8~9、11、13~16、18~19、21、23~24、32~35为首次从伞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7、10、12、20、27为首次从柴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6、22、29、3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6、9、11、16、19、21、23~24、26~30、32具有抗细胞增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柴胡 地上部分 苯丙素 分离鉴定 细胞增殖活性 MGC-803胃癌细胞 CCK-8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IL-2与IL-6的融合表达及其产物的促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被引量:2
5
作者 甄洪花 王金良 +3 位作者 单虎 孙智远 赵金花 沈志强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1-745,共5页
为了获得具有猪白细胞介素-2(pIL-2)和猪白细胞介素-6(pIL-6)双重活性的融合蛋白,研究其作为高效免疫佐剂的可行性,作者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克隆到的pIL-2和pIL-6基因的成熟肽片段利用一段柔性Linker序列串联,然后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BV... 为了获得具有猪白细胞介素-2(pIL-2)和猪白细胞介素-6(pIL-6)双重活性的融合蛋白,研究其作为高效免疫佐剂的可行性,作者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克隆到的pIL-2和pIL-6基因的成熟肽片段利用一段柔性Linker序列串联,然后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BV220的适当位置,获得重组质粒pBVpIL-6-2,转化E.coli DH5α、E.coli BL21(DE3)和E.coli Rosetta(DE3)后,42℃诱导表达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6.7ku的重组蛋白pIL-6-2,对蛋白进行纯化、复性后用MTT法检测其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促增殖活性,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pIL-6-2蛋白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促增殖活性差异很大,其中以0.1μg·mL-1浓度的pIL-6-2活性最好。本研究为利用该蛋白作为高效免疫制剂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白细胞介素-2 猪白细胞介素-6 融合表达 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枝莲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 被引量:6
6
作者 严绪华 周童曦 +1 位作者 梅凌 方振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64-1870,共7页
目的研究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化学成分及其体外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方法半枝莲95%乙醇提取物采用聚酰胺、Sephadex LH-20、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对半枝莲各乙醇洗脱部... 目的研究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化学成分及其体外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方法半枝莲95%乙醇提取物采用聚酰胺、Sephadex LH-20、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对半枝莲各乙醇洗脱部位进行抗乳腺癌活性筛选,并评价各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人乳腺导管癌细胞株HCC38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毛蕊花糖苷(1)、异毛蕊花糖苷(2)、白杨素(3)、野黄芩苷(4)、6-羟基木犀草素(5)、野黄芩素(6)、木犀草素(7)、异野黄芩素(8)、芹菜素(9)。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部分抗乳腺癌活性最好。化合物7对MDA-MB-231细胞和HCC38细胞株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好,其次为化合物5,而化合物4、6、9则表现出较弱的抑制作用。同时,化合物3、8对MDA-MB-231细胞体外增殖有较弱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化合物5、7可以作为乳腺癌药物研究的潜在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 MTT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压力对青春期大鼠咀嚼肌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开云 罗颂椒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3-405,共3页
目的 建立咀嚼肌细胞的力学刺激—细胞培养模型 ,在细胞水平探讨机械力作用下青春期大鼠咀嚼肌细胞功能代谢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段、不同力值的机械压力对体外培养的青春期大鼠咀嚼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 各... 目的 建立咀嚼肌细胞的力学刺激—细胞培养模型 ,在细胞水平探讨机械力作用下青春期大鼠咀嚼肌细胞功能代谢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段、不同力值的机械压力对体外培养的青春期大鼠咀嚼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 各实验组肌细胞的DNA含量 (S期百分数 )均大于对照组。细胞持续受力 2h后 ,实验组细胞的增殖指数 (PI)较对照组高 ;细胞持续受力 4h后 ,在 2 0 0 0 μstrain组的细胞增殖指数达到最高(4 8 9% ) ,而 4 0 0 0 μstrain组的PI在所有实验组中最低 (39 0 % )。 结论 适当的压力对咀嚼肌细胞起着促进增殖的作用 ;而较大的压力作用较长时间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压力 青春期 大鼠 咀嚼肌细胞 细胞增殖活性 牙颌面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与非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 被引量:2
8
作者 佟小光 杨树源 张建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 研究侵袭性与非侵袭性泌乳素 (PRL)腺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方法 检测 2 6例泌乳素腺瘤中细胞核增殖抗原 (PCNA)表达 ;用流式细胞仪 (FCM )检测相应腺瘤中S期细胞比例 ,比较侵袭性泌乳素腺瘤与非侵袭性泌乳素腺瘤PCNA表达与S期... 目的 研究侵袭性与非侵袭性泌乳素 (PRL)腺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方法 检测 2 6例泌乳素腺瘤中细胞核增殖抗原 (PCNA)表达 ;用流式细胞仪 (FCM )检测相应腺瘤中S期细胞比例 ,比较侵袭性泌乳素腺瘤与非侵袭性泌乳素腺瘤PCNA表达与S期细胞比例的差异。结果 侵袭性PRL腺瘤中PCNA表达的阳性指数为 76 7±1 1 1 8;非侵袭性腺瘤中PCNA表达的阳性指数为 37 1± 1 0 33;两组比较 ,差别具有显著性 (P <0 0 5) ;侵袭性PRL腺瘤S期细胞比例为 1 3 57%± 2 1 6 % ;非侵袭性PRL腺瘤为 8 97%± 2 0 7% ,两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PCNA表达与S期细胞比例的检测结果是一致的 ,侵袭性与非侵袭性PRL腺瘤相比 ,细胞增殖能力较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乳素腺瘤 细胞增殖抗原 S期细胞比例 流式细胞 垂体腺瘤 细胞增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和大肠腺瘤DNA含量与细胞增殖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成霞 史宁 崔书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8-178,共1页
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为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不良、浸润性生长和远处转移以及细胞恶性特征的遗传性.以上3点癌细胞共同生物学特征的出现,均以细胞核DNA含量和(或)染色体倍体与功能等微细异... 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为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不良、浸润性生长和远处转移以及细胞恶性特征的遗传性.以上3点癌细胞共同生物学特征的出现,均以细胞核DNA含量和(或)染色体倍体与功能等微细异常为物质基础.因此,测量和分析癌前病变及癌组织中细胞核DNA含量与倍体对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恶性程度判定、疗效评估、预测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经手术或肠镜取得的对照组(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和大肠癌组织,检测了它们的DNA倍体、DNA含量和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进行了临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腺瘤 细胞核DNA含量 细胞增殖活性 大肠癌 倍体 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 性特征 细胞生物学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鳞盖肉齿菌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
10
作者 董玫 王刚 +3 位作者 郭文智 孙卓 广田满 丛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8-91,共4页
为了从鳞盖肉齿菌(Sarcodon scabrosuskarst)的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Sarcodonin G,对Sarc-odonin G进行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其抗肿瘤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本文利用MTT实验法测定Sarcodonin G对HeLa细胞株增殖的抑制率,检测其... 为了从鳞盖肉齿菌(Sarcodon scabrosuskarst)的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Sarcodonin G,对Sarc-odonin G进行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其抗肿瘤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本文利用MTT实验法测定Sarcodonin G对HeLa细胞株增殖的抑制率,检测其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效果;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arcodonin G对HeLa细胞的凋亡的影响;利用电镜技术观察Sarcodonin G对HeLa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发现,Sarcodonin G对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IC50为7.19μmol/L,并有较好的剂量依赖关系;流式细胞学检查发现Sarcodonin G处理后的HeLa细胞出现凋亡现象;超微结构发现Sarcodonin G处理后的HeLa细胞的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核固缩及形成新月体,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胞浆出现大量空泡等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鳞盖肉齿菌的纯化物Sarcodonin G能抑制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的增殖,并初步推测Sarcodonin G有可能是通过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来实现其抗肿瘤增殖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盖肉齿菌 Sareodonin G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囊癌nm23表达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
11
作者 许元鸿 郭仁宣 王福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6-127,共2页
目的 :探讨 nm2 3表达与胆囊肿瘤良恶性、分化程度、浸润能力、淋巴结转移、预后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 :5 6例原发性胆囊癌石蜡包埋标本 ,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结果 :nm2 3在原发性胆囊癌表达的阳性率 ,无论是高、中、低分化均... 目的 :探讨 nm2 3表达与胆囊肿瘤良恶性、分化程度、浸润能力、淋巴结转移、预后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 :5 6例原发性胆囊癌石蜡包埋标本 ,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结果 :nm2 3在原发性胆囊癌表达的阳性率 ,无论是高、中、低分化均显著高于胆囊良性病变 (P <0 .0 1) ;与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亦有明显关系。生存期分析表明 :nm 2 3表达阳性者生存期长 (P <0 .0 5 )。 nm 2 3表达阴性组 PCNA明显高于阳性组 (P <0 .0 1)。结论 :nm 2 3是反映原发性胆囊癌生物学特性良好的标志物 ,与 PCNA互补可做为判断胆囊良恶性、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基因表达 细胞增殖活性 NM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2 Ag-TCS连接物制备及抑制异种脾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12
作者 兰平 杨志勇 王吉甫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174-176,共3页
诱导特异性免疫无反应 ,防止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方法供者(NIH小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 -2Ag)与天花粉毒素(TCS)经异型双功能试剂SPDP、2 -IT交联 ,制备免疫毒素(Ag-TCS) ;Ag-TCS预处理受者(SD大鼠) ,体外观察其脾细胞对供者抗原再刺... 诱导特异性免疫无反应 ,防止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方法供者(NIH小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 -2Ag)与天花粉毒素(TCS)经异型双功能试剂SPDP、2 -IT交联 ,制备免疫毒素(Ag-TCS) ;Ag-TCS预处理受者(SD大鼠) ,体外观察其脾细胞对供者抗原再刺激的反应。结果受者脾细胞对供者抗原再刺激呈抑制状态 ,而对非特异性刺激(PHA)呈增生活跃。结论Ag-TCS诱导的免疫无反应性具有供者特异性 ,可用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Ag-TCS 连接物 制备 异种脾细胞增殖活性 研究 免疫毒素 免疫无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癌细胞增殖活性与预后预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李嵩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9年第3期166-169,共4页
临床上,目前多以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检查(形态表现→分化程度)的结果为依据来预测涎腺癌的预后,但不够准确。细胞增殖失控是肿瘤最根本的属性,增殖和分化决定其生物学行为。随着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免疫组化等新技... 临床上,目前多以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检查(形态表现→分化程度)的结果为依据来预测涎腺癌的预后,但不够准确。细胞增殖失控是肿瘤最根本的属性,增殖和分化决定其生物学行为。随着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免疫组化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完善,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已成为可能。因此在预测涎腺癌的预后时还应增加细胞增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癌 细胞增殖活性 预后 预测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维生素D3补充对糖尿病大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窦晓娟 汪求真 +5 位作者 韩孝红 郭玉妹 郝海波 张雨 蔺瑞函 马爱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9-590,共2页
近年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淋巴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主要细胞成员,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糖尿病大鼠 维生素D3补充 大剂量 公共卫生问题 机体内环境 免疫功能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_oγ射线辐射小鼠肠壁屏障及脾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改变的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莉 许川山 +1 位作者 薛国文 冷泰俊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62,共2页
目的 :探讨6 0 Co 线照射小鼠肠壁机械屏障及免疫损伤状况 ,为放射损伤后内源性感染的防治提供实验资料。方法 :3 0只小鼠随机分成三组 ,分别为Ⅰ ( 0Gy)、Ⅱ ( 4 5Gy)和Ⅲ ( 6 0Gy)组。于全身一次性照射后第 9天行HE染色观察肠壁病理... 目的 :探讨6 0 Co 线照射小鼠肠壁机械屏障及免疫损伤状况 ,为放射损伤后内源性感染的防治提供实验资料。方法 :3 0只小鼠随机分成三组 ,分别为Ⅰ ( 0Gy)、Ⅱ ( 4 5Gy)和Ⅲ ( 6 0Gy)组。于全身一次性照射后第 9天行HE染色观察肠壁病理组织学改变 ,同时采用MTT法检测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 :( 1)组织学观察发现6 0 Co 线照射组肠粘膜轻度充血 ,细胞连接疏松 ;( 2 )不同照射剂量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且随照射剂量增大 ,增殖活性明显下降。结论 :6 0 Co 射线照射小鼠肠壁机械屏障及脾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受损为其内源性感染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Coγ照射 肠壁屏障 脾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粉草精油微乳液抗氧化和抗A375细胞增殖活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罗伟斌 曹扬建 +1 位作者 吴尔文 赵振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共9页
本实验以凉粉草为原料,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凉粉草精油,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组成分析,依据峰面积计算得到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为香树烯(25.53%)、β-石竹烯(19.31%)、异石竹烯(11.30%)、甲位葎草烯(8.30%)、佛术烯(7.62%... 本实验以凉粉草为原料,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凉粉草精油,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组成分析,依据峰面积计算得到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为香树烯(25.53%)、β-石竹烯(19.31%)、异石竹烯(11.30%)、甲位葎草烯(8.30%)、佛术烯(7.62%)。通过伪三元相图筛选得到以吐温60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_(m))为2∶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的质量比(S_(mix))为8∶2的凉粉草精油微乳液,且该微乳液经100、200倍稀释后仍保持稳定。凉粉草精油经微乳液包埋后的抗氧化活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略有提升,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和过氧自由基清除能力(peroxyl 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PSC)分别提升为原来的2.6倍和8.4倍。此外,微乳液包埋同样提高了凉粉草精油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的增殖抑制作用,凉粉草精油微乳化后的半数效应质量浓度约为原来的1/5。综上,微乳液包埋较好地提升了凉粉草精油在水环境的抗氧化和抗A375细胞增殖活性,为凉粉草资源的高值化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粉草精油 微乳液 构型变化 抗氧化活性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食用菌体外抗氧化及抗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子涵 刘金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4-108,共5页
以海鲜菇、香菇、茶树菇、杏鲍菇、平菇及金针菇6种食用菌为试验材料,比较各食用菌的抗氧化及抗细胞增殖活性。通过测定总抗氧化、总还原能力,以及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各食用菌体外抗氧化活性,Alamar blue法检测各提取物的抗细胞增... 以海鲜菇、香菇、茶树菇、杏鲍菇、平菇及金针菇6种食用菌为试验材料,比较各食用菌的抗氧化及抗细胞增殖活性。通过测定总抗氧化、总还原能力,以及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各食用菌体外抗氧化活性,Alamar blue法检测各提取物的抗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各食用菌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在155.76 mg/L-283.54 mg/L和5.19 mg/L-49.79 mg/L之间。其中,金针菇、茶树菇和香菇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较高,海鲜菇和平菇含量最低。茶树菇和香菇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还原力(分别是22.94 U/L和20.10 U/L,0.26和0.233)优于其他几种食用菌。金针菇对DPPH·、·OH清除能力高于其他食用菌(分别是48.8%和75.12%),各食用菌对O2-·清除能力没有明显差别。6种食用菌提取物对HepG2、SGC-7901、NCI-H460、MDA-MB-231、LO2细胞均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茶树菇对HepG2和NCI-H460细胞抑制作用最高(IC50=4.62±2.13,4.96±1.84 mL/L),而金针菇对SGC-7901和MDA-MB-23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强(IC50=5.01±1.03,6.95±1.03 mL/L),而各提取物对LO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都最低。各食用菌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制肿瘤增殖能力,其中茶树菇、香菇、金针菇的抗氧化和抑制肿瘤增殖活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细胞增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交界性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与其临床病理间的关系
18
作者 胡洪 阎庆娜 +1 位作者 仇龙山 李文录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与其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以WHO(1999年)卵巢肿瘤诊断标准,按照交界性卵巢肿瘤分化程度的不同,为其进行组织学分级,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6例交界性卵巢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与其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以WHO(1999年)卵巢肿瘤诊断标准,按照交界性卵巢肿瘤分化程度的不同,为其进行组织学分级,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6例交界性卵巢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DNA含量。结果:在交界性卵巢肿瘤中,高分化PCNA标记指数(20.5±12.17)、细胞核DNA含量DI(1.03±0.12)、PI(9.48±6.25)和异倍体率(12.50%)明显低于中低分化的PCNALI(52.35±27.25)、DI(1.20±0.14)、PI(20.34±9.78)和异倍体率(45.45%)(P<0.01),临床I期PCNA标记指数(15.4±11.46)、细胞核DNA含量:DI(1.04±0.11)、PI(12.06±7.68)和异倍体率(14.81%)明显低于Ⅱ、Ⅲ期的PCNALI(46.64±13.48)、DI(1.18±0.12)、PI(23.76±0.89)和异倍体率47.37%(P<0.01),但与其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PCNA检测及流式细胞术(FCM)DNA含量分析可较准确地判定肿瘤的增殖潜能,并有可能成为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活性 卵巢肿瘤 PCNA检测 流式细胞 病理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细小病毒感染对MDCK细胞增殖活性及ATP酶的影响
19
作者 任常宝 许冬蕾 +3 位作者 张晓战 黄红亮 唐兆新 陈瑞爱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37,共4页
为了研究犬细小病毒感染对MDCK细胞增殖活性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建立了犬细小病毒感染模型,并于病毒感染后6、12、18、24、30 h和36 h,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同时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ATP酶活性。与对照细胞相比,病毒感染细胞在24、30、36 h... 为了研究犬细小病毒感染对MDCK细胞增殖活性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建立了犬细小病毒感染模型,并于病毒感染后6、12、18、24、30 h和36 h,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同时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ATP酶活性。与对照细胞相比,病毒感染细胞在24、30、36 h时增殖活性明显下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细小病毒 MDCK细胞 潜伏感染 细胞增殖活性 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间质血管密度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转移预测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悦增 李玉林 +1 位作者 张丽红 黄宇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44-245,共2页
目的 :研究乳腺癌新生间质血管密度、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与临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为临床判定肿瘤转移及预后提供新的指标。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31例乳腺癌进行了间质血管密度、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结果 :乳腺癌间质血管密度... 目的 :研究乳腺癌新生间质血管密度、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与临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为临床判定肿瘤转移及预后提供新的指标。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31例乳腺癌进行了间质血管密度、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结果 :乳腺癌间质血管密度在淋巴结转移阳性者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随乳腺癌组织学级别的增高而增加 ;乳腺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随间质血管密度的增加而具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密度 细胞增殖活性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