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Ⅰ型胶原为基底的表皮细胞培养法 被引量:2
1
作者 梁佩红 李芳 +3 位作者 马福广 沈雁 钟灿灿 刘锡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0期801-802,共2页
目的 :介绍以Ⅰ型胶原为基底的表皮细胞培养法的优点。方法 :从鼠尾中提取Ⅰ型胶原蛋白 ,制备胶原膜作培养皿基底 ,进行表皮细胞培养 ,并比较 4种不同基底的培养方法。结果 :以胶原膜作基底培养的表皮细胞无论是单细胞或组织块都生长最... 目的 :介绍以Ⅰ型胶原为基底的表皮细胞培养法的优点。方法 :从鼠尾中提取Ⅰ型胶原蛋白 ,制备胶原膜作培养皿基底 ,进行表皮细胞培养 ,并比较 4种不同基底的培养方法。结果 :以胶原膜作基底培养的表皮细胞无论是单细胞或组织块都生长最好 ,在第 14天均能开始汇合成片 ,且无毒副作用。结论 :该培养法改进了过去培养表皮细胞膜片过薄、韧性欠佳、刮取皮片时造成皮片回缩等缺点 ,方便了创面移植 ,且胶原膜本身也能促进创面愈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I型胶原 表皮细胞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细胞培养法生产茶氨酸的技术研究——茶愈伤组织的诱导体系建立 被引量:17
2
作者 袁地顺 倪元栋 邝平喜 《福建茶叶》 2003年第3期27-28,共2页
对相同培养条件的福鼎大毫、福云6号两品种的叶根外植体材料进行了茶愈伤组织绣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外植体愈伤组织生长情况有着明显的差异。福鼎大毫嫩茎愈伤组织绣导率较高,其组织生长情况也较好,而两个品种都表明... 对相同培养条件的福鼎大毫、福云6号两品种的叶根外植体材料进行了茶愈伤组织绣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外植体愈伤组织生长情况有着明显的差异。福鼎大毫嫩茎愈伤组织绣导率较高,其组织生长情况也较好,而两个品种都表明嫩茎的愈伤组织诱导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法 生产技术 茶氨酸 愈伤组织 诱导体系 培养条件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细胞培养法检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沙眼衣原体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珊山 叶顺章 +4 位作者 钟铭英 王千秋 孙厚华 戴秀芹 张树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45-347,共3页
采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分离107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患者泌尿生殖道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总衣原体感染率为24.3%,男、女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5.7%和21.2%。对衣原体培养阳性的患者做了临床分析,并对微量细胞培... 采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分离107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患者泌尿生殖道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总衣原体感染率为24.3%,男、女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5.7%和21.2%。对衣原体培养阳性的患者做了临床分析,并对微量细胞培养与传统的玻璃瓶培养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本组人群中沙眼衣原体感染有较高的流行率。微量细胞培养法与玻璃瓶培养法具有相似的敏感性,且成本低适用于大量标本的筛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非淋菌性 尿道炎 微量细胞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鱼类细胞培养方法 被引量:4
4
作者 左文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8-40,37,共4页
鱼类细胞培养研究大约已有三十年历史。自Clem等(1961)建立的GF-1细胞株问世以来的有关统计,到1979年为止国外相继报告来自冷水性和温水性真骨鱼类组织的细胞系已有61种,现在业已大大地超过了该数字。我国鱼类细胞培养研究开始于70年代,... 鱼类细胞培养研究大约已有三十年历史。自Clem等(1961)建立的GF-1细胞株问世以来的有关统计,到1979年为止国外相继报告来自冷水性和温水性真骨鱼类组织的细胞系已有61种,现在业已大大地超过了该数字。我国鱼类细胞培养研究开始于70年代,1981年张念慈和杨广智报告了草鱼吻端组织二倍体细胞株ZC-7901及其亚株ZC-7901S_1的建立,同年台湾省陈秀男和郭光雄亦报告建立了鳗鱼卵巢组织细胞系,陈秀男等(1982、1983)还先后报告建立了鳗鱼肾脏组织和罗非鱼卵巢组织的细胞系,左文功等(1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淡水鱼类 细胞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射线对滇紫草细胞产生色素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华 曹日强 杨永华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9年第1期42-45,共4页
应用500~2500伦琴(R)的60钴γ射线照射滇紫草(OnosmapaniculatumBur.etFranch.)细胞系,确定了应用γ射线处理促进紫草素合成的最适辐照剂量为1500R,处理后的细胞系在生产培养... 应用500~2500伦琴(R)的60钴γ射线照射滇紫草(OnosmapaniculatumBur.etFranch.)细胞系,确定了应用γ射线处理促进紫草素合成的最适辐照剂量为1500R,处理后的细胞系在生产培养基上培养21d后紫草素含量(以干重计)达到94.79mg/g,较对照提高了1446%,通过小团块选种法从中筛选到了色素含量(以干重计)高达103.42mg/g的高产细胞系Mut1,其营养生长与对照相比没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60 γ-射线 滇紫草 紫草素 萘醌 细胞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肺炎衣原体肺炎实验与临床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思睿 傅文永 +4 位作者 鲁继荣 孙景辉 宋丽君 成焕吉 孙学锐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46-348,共3页
为了解儿童肺炎衣原体 (C.Pn)感染状况及临床特点 ,初步探讨协助临床诊断的方法 ,采用Hep-2细胞培养法对87例肺炎患儿的鼻咽分泌物进行C.Pn分离培养 ,同时用微量免疫荧光 (MIF)试验检测血清中的IgG、IgM。结果从11例患儿的鼻咽分泌物中... 为了解儿童肺炎衣原体 (C.Pn)感染状况及临床特点 ,初步探讨协助临床诊断的方法 ,采用Hep-2细胞培养法对87例肺炎患儿的鼻咽分泌物进行C.Pn分离培养 ,同时用微量免疫荧光 (MIF)试验检测血清中的IgG、IgM。结果从11例患儿的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出C.Pn ,阳性率12.64% ,其中3岁及以下阳性率12.2% (5/41例 ) ,3岁以上阳性率13 % (6/46例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在这11例患儿中 ,8例检到相应的高效价抗体 (有1例未采到血清 )。提示C.Pn是儿童呼吸道病原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肺炎 肺炎衣原体 细胞培养法 微量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合成茶氨酸的研究进展及构建基因工程菌合成茶氨酸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平 宛晓春 张正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75,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应用微生物发酵法、茶树细胞培养法生物合成茶氨酸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构建基因工程菌生物合成茶氨酸的可行性。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 茶树细胞培养法 茶氨酸 基因工程菌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茶提取物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赵文明 郑群 +4 位作者 刘振龙 平国玲 丁丽新 石伟先 刘海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 研究从中药儿茶中提取的药物成分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方法 用狗肾传代MDCK细胞培养法观察儿茶提取物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用鸡胚培养法观察儿茶提取物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增生的作用;用红细胞凝集试验观察儿茶提取... 目的 研究从中药儿茶中提取的药物成分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方法 用狗肾传代MDCK细胞培养法观察儿茶提取物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用鸡胚培养法观察儿茶提取物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增生的作用;用红细胞凝集试验观察儿茶提取物体外直接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结果 1)儿茶提取物的细胞毒性较低,可有效抑制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细胞(P<0.05);2)儿茶提取物在一定范围内可明显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在鸡胚内的增生,经红细胞凝集试验测定抑制病毒效价为8倍或8倍以上;3)儿茶提取物直接与甲型流感病毒作用后可抑制病毒血凝效价达16 倍以上。结论 儿茶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提取物 病毒作用 实验研究 抗甲型流感病毒 细胞病变作用 细胞凝集试验 病毒感染细胞 抑制病毒 细胞培养法 药物成分 MDCK 试验观察 细胞毒性 血凝效价 增生 鸡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黄素衍生物的制备及抗其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帅 袁崇均 +5 位作者 罗森 张磊 汤依娜 袁明铭 竹敏 王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20-925,共6页
目的通过对单体化合物鸢尾黄素的结构改造,寻找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病毒候选药物。方法以鸢尾黄素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3个化合物,并以鸢尾黄素和利巴韦林为对照,考察化合物体外抗病毒的活性,观察的主要指标为半数毒性浓度(TC50)、半数抑... 目的通过对单体化合物鸢尾黄素的结构改造,寻找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病毒候选药物。方法以鸢尾黄素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3个化合物,并以鸢尾黄素和利巴韦林为对照,考察化合物体外抗病毒的活性,观察的主要指标为半数毒性浓度(TC50)、半数抑制浓度(IC50)、抗病毒指数(TI),为研发新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结果化学试验分别通过磺化反应合成化合物1,乙基化反应合成化合物2,乙基化、磺化反应两步合成化合物3,并根据红外、紫外、质谱和核磁等数据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鸢尾黄素-5’-磺酸钠、4’,7-二乙基鸢尾黄素、4’,7-二乙基鸢尾黄素-5’-磺酸钠;抗病毒研究表明各化合物组在不同剂量时对H3N2、ADV3、RSV、CVB3等病毒毒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明显强于同等剂量的鸢尾黄素组。化合物1对H3N2和RS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H3N2病毒指数为29.57,强于利巴韦林(15.87);抗RSV病毒指数为28.39,略强于利巴韦林(27.29);化合物2对CVB3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CVB3病毒指数为31.60,略强于利巴韦林(29.00);化合物3对H3N2和RS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RSV病毒指数为34.24,略强于利巴韦林(27.29);抗H3N2病毒指数为35.56,远强于利巴韦林(15.87)。结论化合物3具有高效、低毒的抗病毒活性,可作为潜在的抗H3N2病毒新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黄素 衍生物 细胞培养法 流感病毒 腺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柯萨奇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虹鳟暴发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 被引量:10
10
作者 童裳亮 F.M.Hetrick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8-118,共1页
今年4月,山东省临朐县养殖的虹鳟暴发传染病。稚鱼(3—4cm)死亡率在80%以上。病鱼体色变深,腹胀,拒食,濒死前出现旋转运动。用细胞培养法已从病鱼内脏分离出鱼病毒。经用美国提供的标准抗血清检查,并用标准病毒作对照,已确认该病毒为... 今年4月,山东省临朐县养殖的虹鳟暴发传染病。稚鱼(3—4cm)死亡率在80%以上。病鱼体色变深,腹胀,拒食,濒死前出现旋转运动。用细胞培养法已从病鱼内脏分离出鱼病毒。经用美国提供的标准抗血清检查,并用标准病毒作对照,已确认该病毒为“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由此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称为“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 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为双段双股RNA病毒。外形呈二十面体。直径约6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N 稚鱼 体色 细胞培养法 山东省临朐县 二十面体 RNA 电镜照片 特效药物 蛙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的诊断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铁 王春光 +2 位作者 钟秀会 褚景生 翟向和 《甘肃畜牧兽医》 2002年第1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繁殖呼吸综合征 诊断 病理学 细胞培养法 生物技术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BVD)的危害及防制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连江 齐长明 +3 位作者 陈燕军 王金秋 辛娟 魏永刚 《中国奶牛》 2007年第9期33-34,共2页
牛病毒性腹泻病(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有多种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粘膜病。Olafson。MacCallum和Fox等人于1946年在纽约首次发现该病.并将其描述为严重的腹泻性胃肠炎。Ramsev和Chivers在1953年... 牛病毒性腹泻病(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有多种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粘膜病。Olafson。MacCallum和Fox等人于1946年在纽约首次发现该病.并将其描述为严重的腹泻性胃肠炎。Ramsev和Chivers在1953年描述了美国爱荷华州及周边州区不同年龄阶段肉牛和奶牛的粘膜病。与Olafson所描述的腹泻和粘膜溃疡临床症状相似。起初认为此病与病毒性腹泻病不是同一种病.但通过奶牛的免疫学和细胞培养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性腹泻病和粘膜病的病原都是BVDV.粘膜病可能是病毒性腹泻病的激发病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防制 危害 粘膜病 细胞培养法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 BVD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研究与红豆杉产业展望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达明 《云南林业》 2008年第3期20-21,共2页
一、药源研究与开发 科学家一直希望以新的能大规模生产、也更廉价的方式获得紫杉醇的原料,先后开辟了全合成法、组织和细胞培养法、真菌培养法、基因克隆—代谢途径工程、半合成法、植株栽培法等多种紫杉醇药源生产方式。但直到目前... 一、药源研究与开发 科学家一直希望以新的能大规模生产、也更廉价的方式获得紫杉醇的原料,先后开辟了全合成法、组织和细胞培养法、真菌培养法、基因克隆—代谢途径工程、半合成法、植株栽培法等多种紫杉醇药源生产方式。但直到目前为止,用于生产的还是植株栽培。虽然半合成法已成为目前最重要的药源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红豆杉 大规模生产 细胞培养法 展望 产业 半合成 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7年第2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14
作者 周勇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F0002-F0002,F0004,共2页
关键词 Diseases 人兽共患病 论文摘译 鼠疫耶尔森菌 体外细胞培养法 美国 病毒监测 病毒感染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代疫苗生产技术畅想
15
作者 熊英 《今日养猪业》 2016年第11期56-58,共3页
从组织培养法到细胞培养法,再到悬浮培养法;从全抗原疫苗到基因工程疫苗,再到DNA疫苗,三次疫苗变革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未来将迎来以无疼痛、高效价、使用方便为特点的第四代疫苗技术革命。1796年英国(Jenner)医生总结种牛痘预防天花的... 从组织培养法到细胞培养法,再到悬浮培养法;从全抗原疫苗到基因工程疫苗,再到DNA疫苗,三次疫苗变革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未来将迎来以无疼痛、高效价、使用方便为特点的第四代疫苗技术革命。1796年英国(Jenner)医生总结种牛痘预防天花的经验,从此开始了疫苗的科学发展之路,而真正将疫苗学发展壮大的,是被称为疫苗之父的巴斯德(Paste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接种 疫苗生产 Pasteur 全抗原 巴斯德 悬浮培养 细胞培养法 组织培养 疫苗学 基因工程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