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化生长因子-β1介导的角膜基质细胞外基质纤维化体外三维培养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1
作者 靳荷 罗世男 +3 位作者 范梓晰 李杰 周卫为 李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6-411,共6页
背景 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纤维化是角膜瘢痕形成的基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引起角膜基质过度产生ECM.我们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构建了角膜基质三维培养模型,而将TGF-β1添加于该三维培养体系中是否可达到构建... 背景 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纤维化是角膜瘢痕形成的基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引起角膜基质过度产生ECM.我们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构建了角膜基质三维培养模型,而将TGF-β1添加于该三维培养体系中是否可达到构建角膜基质ECM纤维化的体外三维培养模型有待研究.目的 评估TGF-β1对该三维培养模型中ECM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确定该三维培养体系是否可以作为角膜基质ECM纤维化的体外三维培养候选模型.方法分离新鲜成年牛角膜,并在基础培养液(DMEM/F12+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中进行角膜基质细胞的培养,将5&#215;105个牛角膜基质细胞收集于15 ml离心管中构建体外三维培养模型(Pellet),根据培养液中添加的TGF-β1质量浓度的不同分为基础培养液组(无TGF-β1)、基础培养液+0.5 ng/ml TGF-β1组和基础培养液+1.0 ng/ml TGF-β1组,于培养2周时用钙黄绿素-AM/碘化丙啶法(Calcein-AM/PI)法进行细胞活性测定;分别于培养后48 h、1周和2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ellet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 Ⅰ)、ColⅢ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结果 Pellet模型培养后48 h,角膜基质细胞开始抱团,培养后2周经Calcein AM/PI染色证实绝大多数细胞存活.培养后48 h、1周和2周,基础培养液+0.5 ng/ml TGF-β1组和基础培养液+1.0 ng/ml TGF-β1组角膜基质细胞中α-SMA、Col Ⅰ和ColⅢ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基础培养液组,3个组间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696.745,P<0.001;F分组=35.166,P<0.001;F分组=33.677,P<0.001),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α-SMA、Col Ⅰ和ColⅢ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863,P<0.05;F时间=298.614,P<0.001;F时间=607.472,P<0.001);ColⅢmRNA合成速率均大于Col Ⅰ mRNA的合成速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培养后48 h和1周α-SMA、Col Ⅰ和ColⅢ蛋白的表达量为微量,培养后2周基础培养液+0.5 ng/ml TGF-β1组Pellet模型中α-SMA、Col Ⅰ和ColⅢ蛋白的相对灰度表达量分别为0.395±0.208、1.060±0.175和0.629±0.382,基础培养液+1.0 ng/ml TGF-β1组o-SMA、Col Ⅰ和ColⅢ蛋白的灰度表达量分别为0.758±0.228、1.201±0.187和0.753 ±0.468,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α-SMA:F=10.691,P<0.05;Col Ⅰ:F=14.094,P<0.05;ColⅢ:F=10.995,P<0.05). 结论 培养液中添加TGF-β1和血清促进角膜ECM的纤维化,表现为Pellet三维培养模型中牛角膜基质细胞高表达纤维化特异性标志物.该培养体系可作为角膜基质ECM纤维化研究的体外三维培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基质细胞 创伤修复 细胞培养技术/方法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外基质 纤维化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瓶变速培养对微胶囊肝细胞聚集体形成及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陈滟珊 喻成波 +1 位作者 曹红翠 李兰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3-409,共7页
目的:观察匀速与变速旋转培养对微胶囊HepLL永生化人肝细胞、HepG2肝细胞聚集体形成和活性的影响。方法:一步法海藻酸钠—壳聚糖( AC)微胶囊包裹HepG2及HepLL细胞,随机分为两大组,每组按转速分3小组。动态观察并测量各组聚集体大... 目的:观察匀速与变速旋转培养对微胶囊HepLL永生化人肝细胞、HepG2肝细胞聚集体形成和活性的影响。方法:一步法海藻酸钠—壳聚糖( AC)微胶囊包裹HepG2及HepLL细胞,随机分为两大组,每组按转速分3小组。动态观察并测量各组聚集体大小、数目变化,ELISA动态检测各组白蛋白合成量,比色法检测氨的清除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安定转化功能。结果:与匀速旋转培养组相比,变速旋转培养组微胶囊细胞第6、8、10、12、14、16天聚集体平均个数、平均最大径、白蛋白合成量、氨清除量以及安定转化量均明显提高(均P<0.01),微胶囊HepLL各组在各个时间点的白蛋白合成量、氨清除量及安定转化功能均优于HepG2(均P<0.01)。结论:微胶囊转瓶变速培养显著加快微胶囊HepLL、HepG2细胞聚集体形成并提高细胞活性,未来HepLL有可能代替HepG2用于人工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胶囊 细胞/细胞 培养 细胞 培养的/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方法 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巩膜成纤维细胞体外三维胶原基质培养系统的构建及其生物力学特性
3
作者 胡守龙 李莉 +1 位作者 崔冬梅 曾骏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8-113,共6页
背景眼轴的过度伸长和巩膜组织的扩张是高度近视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建立合理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HSFs)培养体系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探讨HSFs在高度近视形成过程中与胶原基质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 目的构建HSFs与Ⅰ型胶原的三维... 背景眼轴的过度伸长和巩膜组织的扩张是高度近视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建立合理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HSFs)培养体系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探讨HSFs在高度近视形成过程中与胶原基质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 目的构建HSFs与Ⅰ型胶原的三维培养系统,微观模拟在体巩膜,建立巩膜重塑模型。 方法采集新鲜供体巩膜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和培养HSFs,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中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的表达以鉴定细胞;获取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鼠尾腱制备鼠尾胶原,400 μl胶原加入50 μl NaOH(0.1 mol/L)溶液中混匀,加入80 μl 10倍培养液,混匀,溶液pH值约为7。加入1 100 μl终浓度1×106/ml细胞悬液混合形成凝胶培养系统,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HSFs的增生情况和细胞形态,采用IPP-5软件对三维培养的含细胞胶原收缩面积进行测量以分析三维胶原系统的物理特性;采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对三维胶原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测定。 结果培养的HSFs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角蛋白表达阴性。未接种培养细胞的无成纤维细胞SD鼠鼠尾胶原凝胶透明,实验期间性状无明显变化,而含HSFs的三维胶原凝胶随着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量增加,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数十层成纤维细胞相互交错呈网状排列,培养后7~14 d凝胶块呈乳白色,凝胶面积保持在正常的10%左右,三维培养系统中的HSFs接种后24 h细胞产生多向性突起,呈双极形或纺锤形。HSFs胶原凝胶复合物的弹性材料蠕变曲线呈非线性(0~100 s)部分与线性(100~600 s)部分,前者是胶原凝胶在短暂应力的作用下本身的弹性变化,后者是胶原凝胶在定力的作用下随拉伸时间的延长而出现的蠕变变化。 结论鼠胶原凝胶对培养的HSF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HSFs胶原凝胶可形成三维复合物,可呈现机械性生物学特性,是研究成纤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以及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良好模型,可用于巩膜重塑的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细胞 巩膜 胶原 SD大鼠 生物力学 细胞培养技术/方法 种植 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动物源性成分培养体系快速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秋慧 王菁 +4 位作者 田蓉 王肖 曹迪 卢晶 罗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4-488,共5页
背景 随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视网膜下腔移植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研究的开展,需要优化无动物源性成分(xeno-free)培养体系快速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ESCs)向RPE细胞分化以满足日渐增长的科研及临床需要. 目的 建... 背景 随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视网膜下腔移植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研究的开展,需要优化无动物源性成分(xeno-free)培养体系快速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ESCs)向RPE细胞分化以满足日渐增长的科研及临床需要. 目的 建立xeno-free培养体系,优化快速诱导hESCs向RPE细胞分化的方法. 方法 将hESCs克隆团接种至Vitronectin XFTM,在培养液中加入50 ng/ml noggin、10 ng/ml DKK-1以及10 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培养2d,第2~4天将培养液中noggin质量浓度减至10 ng/ml,并加入5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第4~6天移除培养液中的noggin和bFGF,第8~14天培养液中加入1 μmol/L CHIR9902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ESCs在分化为RPE细胞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特异性抗原的表达以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RPE细胞特异性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变化量.结果 分化培养第14天,部分细胞呈多角形并呈现铺路石样排列,且细胞内可见色素颗粒;培养第35天,诱导分化的细胞内表达RPE细胞特异性抗原Mitf及RPE65;培养至第60天,细胞内富含黑色素颗粒且呈规则六边形.与诱导分化前比较,诱导分化第7天和第14天hES-RPE细胞中Mitf mRNA的表达量分别增加了(3.43±2.77)倍和(8.91±2.83)倍,而RPE65 mRNA的表达量分别增加了(14.60±3.94)倍和(87.16±9.32)倍,分化第7天和第14天细胞中的Mitf mRNA和RPE65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分化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hESCs可在含尼克酰胺、DKK-1、noggin、IGF-1和CHIR99021的xeno-free优化培养体系中快速分化为RPE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药物作用 细胞培养技术/方法 细胞分化 视网膜色素上皮 培养液/药物作用 细胞 无动物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