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应力状态的细胞分子水平骨重建力生物学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淑娴 马宗民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6-451,共6页
目的建立基于应力状态的细胞分子水平骨重建力生物学模型。方法从工程角度分析骨重建过程和力学激励,吸纳力学强度设计理论思想,选取相当应力作为力学激励,基于应力状态选取合适的力学激励计算公式,提出基于应力状态的细胞分子水平骨重... 目的建立基于应力状态的细胞分子水平骨重建力生物学模型。方法从工程角度分析骨重建过程和力学激励,吸纳力学强度设计理论思想,选取相当应力作为力学激励,基于应力状态选取合适的力学激励计算公式,提出基于应力状态的细胞分子水平骨重建力生物学模型;应用模型进行口腔临床正畸牙槽骨的模拟预测。结果张力区孔隙度降低,骨量增加;压力区孔隙度增加,骨量减少,与牙槽骨特性一致。结论基于应力状态的细胞分子水平骨重建力生物学模型考虑应力状态对骨组织失效形式的影响,体现骨重建过程是力学激励下细胞水平的自优化强度设计,有助于在细胞分子水平探讨应力状态对骨重建的影响,是骨重建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可为口腔正畸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重建 力学激励 应力 力生物学模型 细胞分子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振动抑制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成骨细胞的衰老
2
作者 包明月 文继锐 +2 位作者 唐敏 何学令 李良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0-20,共1页
目的从细胞分子水平,探究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条件下,成骨细胞发生的衰老变化;分别对正常大鼠与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的成骨细胞加载低强度振动,探究力学刺激是否可以通过抑制成骨细胞的衰老,从而达到促进骨量和骨强度增加的目的,期... 目的从细胞分子水平,探究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条件下,成骨细胞发生的衰老变化;分别对正常大鼠与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的成骨细胞加载低强度振动,探究力学刺激是否可以通过抑制成骨细胞的衰老,从而达到促进骨量和骨强度增加的目的,期望能为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成功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后,通过细胞染色、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检测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细胞分子水平 成骨细胞 力学刺激 细胞染色 免疫荧光检测 蛋白免疫印迹 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南京中医药大学分子生物学(儿科)实验室
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I0002-I0002,共1页
南京中医药大学分子生物学(儿科)实验室依托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建立,成立已20年,主要从细胞分子水平进行相关疾病中医治则治法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关键词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三级实验室 中医儿科学 分子生物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治则治法 细胞分子水平 学科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刺肌筋膜激痛点治疗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陈增 车伟军 +8 位作者 曹洪铭 陈晓庆 闫爱珍 曾芙蓉 欧丽贞 李观庆 赖良彬 林兆辉 陈瑞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01,共3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临床最常见疼痛性疾病,患者往往由于肌筋膜的局部损伤导致粘连挛缩,进而引起疼痛,其本质上属于人体慢性软组织源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出现一个或多个肌筋膜激痛点(trigger poin...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临床最常见疼痛性疾病,患者往往由于肌筋膜的局部损伤导致粘连挛缩,进而引起疼痛,其本质上属于人体慢性软组织源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出现一个或多个肌筋膜激痛点(trigger points,Tr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 围刺 疼痛性疾病 细胞分子水平 局部损伤 针刺得气 牵涉痛 易激惹 普通针刺 电针治疗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物力学到力学生物学的思考 被引量:3
5
作者 姜宗来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8-39,共2页
生物力学(biomechanics)是研究生命体变形和运动的学科,通过生物学与力学原理方法的有机结合,认识生命过程的规律,解决生命与健康领域的科学问题。现代生物力学就是对生命过程中的力学因素及其作用进行定量研究。现代生物力学之父-冯元... 生物力学(biomechanics)是研究生命体变形和运动的学科,通过生物学与力学原理方法的有机结合,认识生命过程的规律,解决生命与健康领域的科学问题。现代生物力学就是对生命过程中的力学因素及其作用进行定量研究。现代生物力学之父-冯元桢(Y.C.Fung)先生在谈及生物力学对健康科学有何贡献时认为,"绝大多数生物力学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丰富生命系统的基本知识并对其进行某种人为干预"。在生物力学研究中,他历来强调与临床问题和生物学实验结合。在他的实验室以肺为研究对象,尤其对肺血管重建(remodeling)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力学生物学 生命过程 REMODELING 切应力 原理方法 定量研究 生命系统 细胞分子水平 力学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6
作者 朱雄杰 田瑶 +1 位作者 朱娟娟 郑燕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10-1912,共3页
食管癌是指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男性较多。在我国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占我国肿瘤死亡率的第4位。我国的食管癌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食管癌患者就诊时绝大多数已属于中晚期。目前食管癌... 食管癌是指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男性较多。在我国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占我国肿瘤死亡率的第4位。我国的食管癌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食管癌患者就诊时绝大多数已属于中晚期。目前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然而无论是手术还是放化疗其临床疗效均远不能令人满意,手术的5年生存率为15%~39%;而放化疗的5年生存率为8%~15%。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坏死,较少影响正常组织。随着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在肺癌、大肠癌等疾病的成功实践,分子靶向治疗毫无疑问成为人们试图解决食管癌治疗问题的新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靶向治疗 食管癌 5年生存率 细胞特异性 食管胃结合部 恶性肿瘤 细胞分子水平 治疗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碎补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高文鑫 陈云刚 +1 位作者 姚康 郝延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83-1689,共7页
骨碎补作为补肾强骨、活血化瘀类的代表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于骨碎补的基础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众多学者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向出发,研究骨碎补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 骨碎补作为补肾强骨、活血化瘀类的代表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于骨碎补的基础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众多学者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向出发,研究骨碎补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水平的调节能力,并在信号传导通路方面探讨骨碎补通过BMP-Smads信号通路、OPG/RANKL/RANK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对机体骨代谢水平的调控机制。大量的实验研究从不同层面论证了骨碎补在调节骨代谢平衡、改善骨质疏松方面的作用。虽然骨碎补在临床治疗与实验中被广泛研究,但是其对于细胞的机制研究及信号通路研究仍待总结,尤其是对于激活还是抑制Notch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中药 骨质疏松症 骨碎补 细胞分子水平 信号通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神经科学发展的思索 被引量:4
8
作者 杨雄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神经科学 细胞分子水平 整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izarov外固定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效果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光 魏有强 +4 位作者 郭启发 张海云 洛松久美 卢仲琳 李长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2期1718-1722,共5页
目的:Ilizarov外固定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效果观察。方法:选择在本院收治的79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行Ilizarov外固定技术,研究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 目的:Ilizarov外固定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效果观察。方法:选择在本院收治的79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行Ilizarov外固定技术,研究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记录骨骼愈合时间与日常步行情况,并对不同时间Rasmussen评分、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IL-6水平、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下肢BI指数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日常步行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骨骼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6、12个月Rasmussen评定分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ICAM-1与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血清ICAM-1与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下肢BI指数评分均大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下肢BI指数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Ilizarov外固定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可促进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骨骼愈合,明显改善其日常步行情况,炎症得到缓解,膝关节功能与下肢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外固定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 抗生素 胫骨感染性骨不连 骨骼愈合时间 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