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畜禽粪污堆肥病原体及抗生素抗性基因去除效果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荣荣 蔡瑞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43-4652,共10页
畜禽粪污中具有大量致病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还存在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s)等有害成分,这些有害成分将对生态环境和人畜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将这些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是实现这些有机... 畜禽粪污中具有大量致病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还存在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s)等有害成分,这些有害成分将对生态环境和人畜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将这些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是实现这些有机肥原料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前提。好氧堆肥被广泛证明是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畜禽粪污堆肥中病原体、抗生素和ARGs去除效果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简述了病原体、抗生素和ARGs的危害性,简单分析了堆肥过程中这些有害成分去除的基本原理,并详细回顾了堆肥中温度、pH、碳氮比、含水率及添加剂等因素对这些有害成分去除的相关研究报道,探讨了这些因素影响病原体、抗生素及ARGs去除的原因及效果。该文还指出目前有关畜禽粪便堆肥中病毒的研究十分不足,并建议未来可以结合宏基因组学技术和宏病毒组技术对畜禽粪污堆肥过程中的病毒丰度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病毒的功能。另外,抗生素和ARGs去除的研究不全面,一些新型堆肥的生物安全研究依旧缺乏,因此需要加大研究力度。该综述可为畜禽粪污堆肥的安全生产提供依据,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污 病原体 生素基因 去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白细胞介素-33、抗唾液腺蛋白1抗体水平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唾液腺损伤的相关性
2
作者 严佳欣 史一雯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79-1884,共6页
目的分析唾液白细胞介素-33(IL-33)、抗唾液腺蛋白1(SP-1)抗体水平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唾液腺损伤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5年1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1例pSS患者记为观察组,另选择医院同时间段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 目的分析唾液白细胞介素-33(IL-33)、抗唾液腺蛋白1(SP-1)抗体水平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唾液腺损伤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5年1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1例pSS患者记为观察组,另选择医院同时间段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2例记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唾液IL-3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SP-1抗体(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水平及临床资料,对比不同唾液腺超声检查(SGUS)评分患者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分析pSS患者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与唾液流速、临床指标及SGU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动态唾液流速、静态唾液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CD4+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IgG高于对照组(P<0.05)。颌下腺SGUS评分≥2分患者的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高于颌下腺SGUS评分<2分患者(P<0.05),腮腺SGUS评分≥2分患者的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高于腮腺SGUS评分<2分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SS患者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与动态唾液流速、静态唾液流速、CD4+细胞计数及SGU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pSS患者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与IgG、中性粒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唾液IL-33、抗SP-1抗体均为SGUS评分≥2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是pSS患者SGUS评分≥2分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pSS患者唾液流速、CD4+细胞计数及SGUS评分呈正相关,二者有潜力作为评估pSS患者唾液腺损伤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介素-33 唾液腺蛋白1 原发干燥综合征 唾液腺损伤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12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3
作者 秦积龙 魏建国 +5 位作者 林喜娜 范蕾 吴悦 林晓东 侯鹏 何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9-794,798,共7页
目的探讨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pulmonary mixed squamous cell and glandular papilloma,PMSGP)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提高小活检及术中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分析12例PMSG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采用PCR-Sanger... 目的探讨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pulmonary mixed squamous cell and glandular papilloma,PMSGP)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提高小活检及术中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分析12例PMSG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采用PCR-Sanger测序法对6例PMSGP行ATK1及BRAF基因突变检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男性8例,女性4例,男女比为2∶1,年龄51~71岁,中位年龄62岁。8例有吸烟史,2例有被动吸烟史,7例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肿瘤最大径0.8~2.5 cm,平均1.7 cm。镜下肿瘤由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构成,具有基底细胞和上皮细胞双层结构,乳头宽细不等,衬覆腺上皮及鳞状上皮,腺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或无纤毛柱状细胞及黏液柱状细胞构成,腺上皮与鳞状上皮相移行。9例(9/12,75%)肿瘤周围出现跳跃式生长模式,其中7例(7/12,58%)形成流产型微乳头脱落肺泡腔内,类似肺腺癌的气腔内播散(spread through airspaces,STAS)。10例(10/12,83%)见肿瘤上皮及间质中性粒细胞浸润伴微脓肿形成。免疫表型:肿瘤腺上皮及鳞状上皮均弥漫表达CK5/6、CK7及Rb,10例腺上皮、鳞状上皮及基底细胞均表达TTF-1。6例腺上皮及鳞状上皮弥漫表达p16^(Ink4a)。6例均未检测到AKT1 E17K及BRAF V600E热点突变。结论PMSGP为罕见的肺良性肿瘤,好发于老人,多见于吸烟患者。在活检及冷冻病理诊断中易误诊为肺腺癌或黏液腺癌,肿瘤上皮及间质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对PMSGP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混合鳞状细胞和腺乳头状瘤 AKT1基因 BRAF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抗病原体感染抗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4
作者 成钢 王京仁 +1 位作者 李淑红 王兴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5-248,共4页
遗传因素是造成动物个体对病原微生物易感性与抗性差异的根本原因。了解和认识动物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天然机制,需要克隆与鉴定宿主抗性相关基因,从基因水平揭示动物易感性和抗性机制,最终从本质上防止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现就动... 遗传因素是造成动物个体对病原微生物易感性与抗性差异的根本原因。了解和认识动物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天然机制,需要克隆与鉴定宿主抗性相关基因,从基因水平揭示动物易感性和抗性机制,最终从本质上防止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现就动物抗性相关基因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种类与分布、抗性基因产生的基础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体感染 基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典型蔬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5
作者 李银辉 刘韵超 +6 位作者 郑子英 龚玉敏 刘红 闫艺漫 胡亚宁 刘瑾 王凤花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7-309,共13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并传播。目前,畜禽粪肥的大量施用,已导致蔬菜地土壤成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并传播。目前,畜禽粪肥的大量施用,已导致蔬菜地土壤成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技术,解析了河北省典型蔬菜地土壤中ARGs的分布特征。结合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等方法,探讨了影响ARGs分布特征的主控因子。此外,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蔬菜地土壤中ARGs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qPCR结果表明,蔬菜地土壤中ARGs丰度范围为3.30×10^(7)~4.64×10^(9)copies·g^(-1)(干土)。施加畜禽粪肥的土壤中ARGs丰度1.25×10^(9)copies·g^(-1)(干土)显著高于施加化肥的土壤中ARGs丰度2.48×10^(8)copies·g^(-1)(干土)。施加猪粪的土壤中ARGs丰度4.64×10^(9)copies·g^(-1)(干土)显著高于施加鸡粪的土壤1.26×10^(9)copies·g^(-1)(干土)、施加羊粪的土壤9.12×10^(8)copies·g^(-1)(干土)和施加蚯蚓粪的土壤中ARGs丰度4.59×10^(8)copies·g^(-1)(干土)。土壤中intI1基因丰度范围为8.17×10^(4)~3.21×10^(9)copies·g^(-1)(干土),且与tetC、tetG、sul1、sul2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intI1基因在ARGs的传播扩散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土壤中ARGs丰度与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等理化性质显著正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和粪肥施加量可解释39.91%的ARGs丰度变化。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施加粪肥土壤ARGs的人体暴露剂量(儿童1.67×10^(4)copies·g^(-1)·d^(-1),成人2.34×10^(3)copies·g^(-1)·d^(-1))显著高于施加化肥土壤ARGs的人体暴露剂量(儿童2.99×10^(3)copies·g^(-1)·d^(-1),成人4.19×10^(2)copies·g^(-1)·d^(-1)),其中,经口摄入高于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途径进入人体的ARGs暴露剂量,表明施加粪肥增加了ARGs对人体的潜在健康风险。本研究结果可为蔬菜地土壤ARGs污染现状的评估和风险管控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素基因 蔬菜地土壤 健康风险评估 粪肥 intI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虫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抗性水平鉴定
6
作者 熊梅 宋君 +4 位作者 魏超 李辉 杨强 代晓航 刘文娟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61-66,共6页
分别以转Cry1Ab基因和转Vip3Aa20基因的转基因玉米为供体,通过传统杂交育种的方式,将Cry1Ab基因和Vip3Aa20基因转入先达901玉米中,采用室内离体组织生物测定的方法来评价抗虫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外... 分别以转Cry1Ab基因和转Vip3Aa20基因的转基因玉米为供体,通过传统杂交育种的方式,将Cry1Ab基因和Vip3Aa20基因转入先达901玉米中,采用室内离体组织生物测定的方法来评价抗虫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外源蛋白含量,生测结果与蛋白检测结果相互印证。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先达901在各时期各组织中均能稳定高剂量表达外源蛋白Cry1Ab和Vip3Aa20,且对草地贪夜蛾的致死作用强,具有较好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转基因玉米 草地贪夜蛾 室内鉴定 Cry1Ab蛋白 Vip3Aa20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典型湿地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刘韵超 胡亚宁 +5 位作者 龚玉敏 郑子英 丁林 李银辉 刘瑾 王凤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40,共10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污染扩散导致的生态安全和健康风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本文以河北省典型滨海湖泊湿地(曹妃甸和南大港...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污染扩散导致的生态安全和健康风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本文以河北省典型滨海湖泊湿地(曹妃甸和南大港)和内陆淡水湿地(白洋淀和衡水湖)为研究区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河北省典型湿地沉积物ARGs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湿地沉积物中均检出2种磺胺类、8种四环素类ARGs和1种整合酶基因(intI1)。南大港湿地沉积物中ARGs总丰度均值显著高于曹妃甸、白洋淀和衡水湖沉积物中ARGs总丰度(衡水湖采样点1除外)(P<0.05)。四环素类ARGs绝对丰度为8.91×10^(3)~8.42×10^(7)copies∙g^(−1)(干土),磺胺类ARGs绝对丰度为9.63×10^(5)~2.62×10^(7)copies∙g^(−1)(干土)。intI1基因检出丰度为3.26×10^(5)~1.11×10^(8)copies·g^(−1)(干土),且intI1基因与tetA、tetL、sul1、sul2基因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或P<0.001),说明intI1基因在湿地沉积物ARGs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曹妃甸和南大港沉积物细菌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衡水湖(P<0.05)。非度量多维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曹妃甸、南大港、白洋淀和衡水湖的沉积物细菌Bet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进一步通过方差分解分析发现,沉积物理化性质(pH和总磷等)和细菌群落对ARGs分布的总解释率为60.78%,其中细菌群落解释率为37.42%,说明细菌群落是影响ARGs分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评估河北省典型湿地沉积物中ARGs的污染现状提供了数据参考,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沉积物 生素基因 intI1基因 细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源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干细胞体外抗STI571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宋永平 房佰俊 +1 位作者 魏旭东 郑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004-1009,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STI571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体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原始及定向白血病干/祖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更深入阐明部分CML患者在经历一段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完全缓解后复发及对STI571的耐药机制,利用从... 为进一步了解STI571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体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原始及定向白血病干/祖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更深入阐明部分CML患者在经历一段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完全缓解后复发及对STI571的耐药机制,利用从CML患者骨髓分离到的具有血管母细胞特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免疫表型为Flk1+CD31-CD34-细胞,体外检测了STI571对其在造血集落培养基中的分化及处于分化阶段时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浓度为5μmol/LSTI571,维持作用96小时(病人体内维持96小时的STI571浓度只可能达到1-2μmol/L),即可有效抑制定向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相对原始的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免疫表型为Flk1+CD31-CD34-细胞的分化及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CML患者体内的原始白血病干/祖细胞对STI571具有一定的抗性,临床上所观察到的CML患者在运用STI571一段时间后出现正常的造血恢复现象,可能仅仅是因为STI571杀死或抑制了定向恶性白血病祖细胞的增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历了短暂的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缓解后,对STI571耐药的原始白血病干/祖细胞终究会再次导致CML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571 细胞白血病 bcl/abl融合基因 Flk1^+CD31^-CD34^-细胞 肿瘤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黄色镰刀菌侵染的马铃薯薯块的抗氧化酶、细胞壁防御酶及StLTPa1基因的表达特性 被引量:2
9
作者 付瑶 史丽娟 +3 位作者 孙美丽 单玮玉 王旭 李凤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8-395,共8页
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为黑龙江省马铃薯干腐病主要致病菌,干腐病可以导致马铃薯在窖藏过程中发生腐烂,影响薯块的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和防治,本研究采用黄色镰刀菌对不同抗性的马铃薯块茎进行侵染... 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为黑龙江省马铃薯干腐病主要致病菌,干腐病可以导致马铃薯在窖藏过程中发生腐烂,影响薯块的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和防治,本研究采用黄色镰刀菌对不同抗性的马铃薯块茎进行侵染,对病原菌侵染过程中薯块的抗氧化酶及细胞壁降解酶变化及病程相关基因的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黄色镰刀菌侵染块茎时,块茎中的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alondl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几丁质酶(chitinase)和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基因St LTPa1表达量随着黄色镰刀菌的侵染时间呈波动性,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黄色镰刀菌 氧化酶 细胞壁防御酶 StLTPa1基因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细胞多药抗性基因MDR1和MRP1双靶位自剪切核酶的合成及其在体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东平 王福生 +1 位作者 Takao OHNUMA 金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9-435,共7页
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 (或 )MRP1过度表达是引起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在以往研究抗MDR1基因的核酶 (196MDR1 Rz)的基础上 ,合成了针对MRP1基因 2 10和 730编码子的核酶 (2 10MRP1 Rz ,730MRP1 Rz) ,同时利用RNA... 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 (或 )MRP1过度表达是引起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在以往研究抗MDR1基因的核酶 (196MDR1 Rz)的基础上 ,合成了针对MRP1基因 2 10和 730编码子的核酶 (2 10MRP1 Rz ,730MRP1 Rz) ,同时利用RNA二级结构分析程序mfold 3 0设计合成了一种双靶位自剪切核酶体系 (Coat) .将 196MDR1 Rz和 2 10MRP1 Rz基因同时载入到该体系中 ,建立了抗MDR1 MRP1双靶位核酶 .在无细胞体系中对上述核酶进行的生物活性实验表明 ,2 10MRP1 Rz与 730MRP1 Rz相比能够更有效地切割底物 ;载入Coat的抗MDR1和MRP1核酶均能得以有效释放 ,同时切割各自的靶RNA序列 ,切割效率与单靶位核酶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多药基因 MDR1 MRP1 双靶位自剪切核酶 合成 体外活 化疗药物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抗条锈新种质——WT212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及其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
11
作者 李春莲 陈耀锋 +3 位作者 韩德俊 郭东伟 任慧莉 郭月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11-14,共4页
对普通小麦抗条锈新种质--WT212的细胞遗传学及其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进行了研究。结 果表明,WT212所携带的抗源不同于1BL/1RS易位系为基础的"洛类"抗源,而是一种来自黑麦染色体组的抗条 锈新抗源,初步断定WT212是只涉及1对... 对普通小麦抗条锈新种质--WT212的细胞遗传学及其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进行了研究。结 果表明,WT212所携带的抗源不同于1BL/1RS易位系为基础的"洛类"抗源,而是一种来自黑麦染色体组的抗条 锈新抗源,初步断定WT212是只涉及1对染色体的小麦-黑麦易位系;RAPD分析筛选出重复性强、在抗病亲本 和抗性基因池稳定出现的特异DNA片段2个,即引物S369的扩增片段和引物S1397的扩增片段,其长度分别约 为770和1400 bp。对引物S369扩增出的特异片段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连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物S369扩 增出的特异DNA片段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种质 条锈病 基因 细胞遗传学 RAPD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绵羊IRF-1基因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BVDV抗性研究
12
作者 齐巍巍 唐泰山 +6 位作者 王子玉 闫益波 钟部帅 吴勇聪 张常印 茆达干 王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7-113,共7页
为研究IRF-1基因在抗病毒方面的作用,将IRF-1基因转染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制备了瞬时表达IRF-1基因的转基因细胞,再将携带单股正链RNA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作用于上述转基因细胞,观察该病毒在转基因细胞和非转基因细胞上的滴度变化及... 为研究IRF-1基因在抗病毒方面的作用,将IRF-1基因转染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制备了瞬时表达IRF-1基因的转基因细胞,再将携带单股正链RNA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作用于上述转基因细胞,观察该病毒在转基因细胞和非转基因细胞上的滴度变化及2种细胞形态、增殖、凋亡和基因表达情况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与非转基因细胞相比,病毒在转基因细胞上滴度显著提高,病毒作用48和72 h后转基因细胞病变程度明显低于非转基因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72 h时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细胞中IRF-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结论:IRF-1基因具有促进细胞抗BVDV感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F-1 基因 牛胎儿成纤维细胞(BFF) BVDV病毒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常见马铃薯品种对马铃薯金线虫的抗性及其与抗性基因H1的相关性
13
作者 段锦凤 杨艳梅 +2 位作者 刘玉竹 李乾坤 胡先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2,共7页
为明确云南省常见马铃薯品种对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抗性的差异,选择云南省常见或生产上主要推广的马铃薯品种25个,参考Koroleva的评价方法,结合抗性分子标记N146、N195、57R、TG432、Gro1-4-1和抗性基因H1的相对表达量... 为明确云南省常见马铃薯品种对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抗性的差异,选择云南省常见或生产上主要推广的马铃薯品种25个,参考Koroleva的评价方法,结合抗性分子标记N146、N195、57R、TG432、Gro1-4-1和抗性基因H1的相对表达量,评价马铃薯品种对金线虫的抗性,分析抗性与抗性基因H1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供试的25个品种中,有7个品种根系上马铃薯金线虫的孢囊或雌虫≤5个,表现抗性,其他品种根系上的孢囊或雌虫大于5个,表现为易感;抗性分子标记检测发现,有10个品种含有抗马铃薯金线虫基因H1;对这10个品种的H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检测结果显示,接种马铃薯金线虫后‘V7’‘黄金薯’‘会薯19号’‘宣薯5号’‘云薯202’‘云薯304’‘云薯505’7个品种的H1基因较未接种时上调表达,而‘P14187’‘会薯15号’‘希森3号’3个品种的H1基因下调表达,携带H1基因的马铃薯品种是否对金线虫有抗性与抗性基因H1表达量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抗金线虫马铃薯品种选育与应用及进一步阐明马铃薯抗金线虫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品种 马铃薯金线虫 H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5rs5744168基因多态性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林檩 薛超 +3 位作者 廖蕴华 韦素珍 龚爱媚 赖彦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821-2825,共5页
目的:探讨基因TLR5 R392X(C>T)(rs5744168)多态性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来鉴定120例AAV患者和212例正常人的TLR5 R3... 目的:探讨基因TLR5 R392X(C>T)(rs5744168)多态性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来鉴定120例AAV患者和212例正常人的TLR5 R392X基因型,并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两组TT型均缺失,AAV组CC、CT型频率分别为82.50%、17.70%,对照组分别为88.68%、11.32%,C和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AAV组为91.25%、8.75%,对照组为94.34%、5.66%,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AV组中两种基因型血沉、尿蛋白定量等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型较高。(3)将单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5 R392X基因多态性对AAV患病风险无关联,总胆固醇与AAV发病有关联。结论:TLR5 R392X基因可能与广西AAV患者的遗传易感性不相关,可能与其血沉、尿蛋白定量等水平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胞浆体相关小血管炎 TLR5 单核苷酸多肽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谷涛 张自常 +3 位作者 曹晶晶 李贵 娄远来 王红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共15页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是一类重要的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超家族,属于单加氧酶,广泛分布于生物界中。研究发现P450主要具有“生物合成”和“生物解毒”两大功能,被誉为“万能的生物催化剂”。大多数除草剂在植物体内代谢的初...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是一类重要的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超家族,属于单加氧酶,广泛分布于生物界中。研究发现P450主要具有“生物合成”和“生物解毒”两大功能,被誉为“万能的生物催化剂”。大多数除草剂在植物体内代谢的初始阶段即涉及植物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近些年,由P450介导的抗药性杂草呈多发态势,其复杂的抗性谱,给杂草化学防除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P450分类命名、P450与除草剂代谢的关系、P450抗性鉴定手段、P450介导抗性杂草发生情况、与除草剂代谢有关的植物细胞色素P450基因克隆等内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 除草剂 鉴定手段 杂草 P450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hb1基因功能标记选择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被引量:49
16
作者 张宏军 宿振起 +10 位作者 柏贵华 张旭 马鸿翔 李腾 邓云 买春艳 于立强 刘宏伟 杨丽 李洪杰 周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5-511,共7页
赤霉病已上升为黄淮冬麦区的主要病害,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成为该麦区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宁麦9号、生选6号、建阳798、建阳84、苏麦3号和宁麦13均携带Fhb1基因,对赤霉病表现中抗水平以上。本研究以这6个品种(系)为供体,分别与... 赤霉病已上升为黄淮冬麦区的主要病害,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成为该麦区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宁麦9号、生选6号、建阳798、建阳84、苏麦3号和宁麦13均携带Fhb1基因,对赤霉病表现中抗水平以上。本研究以这6个品种(系)为供体,分别与高感赤霉病的周麦16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杂交和回交,构建6个回交群体。利用Fhb1基因的KASP标记在回交后代中进行基因型分析,分别选择携带和不携带Fhb1基因的可育株,对后代株系进行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自然鉴定。回交后代携带Fhb1家系整体抗性达到中感,比不携带Fhb1家系的平均病小穗数低4.2(P<0.01),平均病情指数低4.0,比轮回亲本周麦16的平均病小穗数和病情指数分别低8.1(P<0.01)和28.4(P<0.01)。不同供体品种(系)回交后代在赤霉病抗性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以生选6号为供体的回交后代家系抗性表现最好。本研究表明,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Fhb1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1和Pi-2基因改良两系不育系稻瘟病抗性 被引量:112
17
作者 柳武革 王丰 +8 位作者 金素娟 朱小源 李金华 刘振荣 廖亦龙 朱满山 黄慧君 符福鸿 刘宜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28-1136,共9页
以含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Pi-2的BL122为供体,温敏核不育系GD-7S为受体,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1、Pi-2基因导入温敏核不育系GD-7S中,获得5个携带两个抗性基因的纯合改良不育株系。利用34个广东代表性稻... 以含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Pi-2的BL122为供体,温敏核不育系GD-7S为受体,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1、Pi-2基因导入温敏核不育系GD-7S中,获得5个携带两个抗性基因的纯合改良不育株系。利用34个广东代表性稻瘟病菌株接种鉴定,5个改良株系的抗性频率为94.12%-97.06%,而对照GD-7S抗性频率仅为17.65%;自然病圃诱发鉴定5个改良株系的叶瘟和穗颈瘟均为0级,表现高抗。经自然条件和人工气候箱育性鉴定,改良株系与对照均为无或少花粉败育类型,自交结实率为0,说明不育起点温度与对照基本一致。统计分析表明,除剑叶长和每株穗数外,改良株系与对照在其他农艺性状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与恢复系L38杂交,改良株系的杂种F1与对照的F1大多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说明改良株系基本保持了GD-7S的农艺性状和配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基因聚合 Pi-1 Pi-2 两系不育系 稻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田间种群Bt毒素Cry1Ac抗性基因频率的估算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陈海燕 杨亦桦 +2 位作者 武淑文 杨亚军 吴益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0,共6页
采用改进的F1筛查法检测了2005年采自华北地区的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櫣bner)田间种群对Bt毒素Cry1Ac的抗性基因频率。2005年从河南安阳和河北沧县转Bt基因抗虫棉上采集二代棉铃虫卵,在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至2龄幼虫,用1μg/cm2的... 采用改进的F1筛查法检测了2005年采自华北地区的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櫣bner)田间种群对Bt毒素Cry1Ac的抗性基因频率。2005年从河南安阳和河北沧县转Bt基因抗虫棉上采集二代棉铃虫卵,在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至2龄幼虫,用1μg/cm2的Cry1Ac活化毒素进行初筛,将初筛存活成虫与室内筛选的GYBT抗性品系成虫进行单对杂交,并用区分剂量(2·5μg/cm2)对F1代进行检测。经检测,2005年河南安阳棉铃虫种群和河北沧县棉铃虫种群对Cry1Ac抗性基因频率基本一致,分别为1·4×10-3和1·5×10-3。用毒素涂表法测定了2004、2005年采自河南安阳、河北高阳、河北沧县、新疆阿克苏和新疆沙湾棉铃虫田间种群对Cry1Ac活化毒素的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华北棉区与新疆内陆棉区棉铃虫种群对Cry1Ac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差异(<8倍)。总体上,我国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Cry1Ac还未产生明显抗性,抗性基因频率处于正常水平。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风险依然存在,需要尽快启动全国性的早期抗性检测和预警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转BT基因 Bt长内毒素 CRY1AC 等位基因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除草剂转基因黄瓜的获得及T_1植株抗性鉴定 被引量:21
19
作者 金红 杜胜利 +1 位作者 陈峥 魏爱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6,共3页
从影响黄瓜转基因体系的外植体类型、农杆菌共浸染时间、是否加入乙酰丁香酮等因素摸索,建立了黄瓜遗传转化体系;将抗除草剂基因bar以农杆菌共浸染法导入到黄瓜父本品种M1子叶中,经历愈伤组织分化、芽诱导和生根等过程获得落地转化株系... 从影响黄瓜转基因体系的外植体类型、农杆菌共浸染时间、是否加入乙酰丁香酮等因素摸索,建立了黄瓜遗传转化体系;将抗除草剂基因bar以农杆菌共浸染法导入到黄瓜父本品种M1子叶中,经历愈伤组织分化、芽诱导和生根等过程获得落地转化株系,通过特异性引物的PCR鉴定,13个株系扩增出bar基因片段。T0自交获得T1转基因植株,经1000倍除草剂巴士达喷施处理,其中84%表现为较高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基因 黄瓜 T1植株 鉴定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苦瓜几丁质酶基因McCHIT1水稻及其稻瘟病抗性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长伟 凌英华 +6 位作者 桑贤春 李平 赵芳明 杨正林 李云峰 方立魁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91-2000,共10页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的最严重病害之一,探索利用外源基因提高水稻抗稻瘟病水平对现代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T2代起逐代增加抗性选择压,采用苗期人工混合接种和病圃田自然诱发等鉴定方法,对转基因水稻后代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和筛选,在T...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的最严重病害之一,探索利用外源基因提高水稻抗稻瘟病水平对现代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T2代起逐代增加抗性选择压,采用苗期人工混合接种和病圃田自然诱发等鉴定方法,对转基因水稻后代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和筛选,在T5代获得了7个稻瘟病抗性极显著增强的转McCHIT1基因水稻稳定株系。通过7个生理群26个生理小种的115个稻瘟病有效单孢菌株苗期抗谱测定,这7个株系的抗病频率为52.2%~61.7%,比受体对照缙恢35(36.5%)高15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增加了对ZE群生理小种的抗性,提高了对ZG群、ZF群和优势种群ZB群生理小种的抗性。3个株系C36-2-1、C21-6-2、C21-3-1的结实率达80%以上,是丰抗结合较好的转McCHIT1基因株系。McCHIT1基因具有广谱抗性,将其遗传转化水稻,采用"逐代增加选择压,抗中选抗"的方法,可筛选出稻瘟病抗性优良、抗谱明显拓宽、产量性状较好的转基因稳定株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水稻 McCHIT1 稻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