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太平洋涡旋对基于细尺度参数化的海洋内部混合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娟 李少峰 +1 位作者 曹安州 宋金宝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基于Vector Geometry方法对2016-2018年的高度计资料进行涡旋识别,并使用细尺度参数化方法和Argo数据计算了涡旋附近的海洋内部扩散率,分析了北太平洋的涡旋对海洋内部混合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在涡旋影响下的平均扩散率比无涡旋... 基于Vector Geometry方法对2016-2018年的高度计资料进行涡旋识别,并使用细尺度参数化方法和Argo数据计算了涡旋附近的海洋内部扩散率,分析了北太平洋的涡旋对海洋内部混合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在涡旋影响下的平均扩散率比无涡旋影响下的值大6%,并且气旋涡增强了600-1200m深度的混合,对600-900m深度的混合影响最大,可达18%;反气旋涡明显增强了300-900m深度的混合,但对900-1200m深度的混合没有明显影响。随着与涡旋中心距离的增大,涡旋外围混合扩散率缓慢减小,涡旋内部混合扩散率变化不明显,此结果与2014年3-10月在24°-36°N、132°-152°E区域的一个个例分析结果一致。此外,随着涡旋强度的增大,海洋内部混合明显增强。统计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90%的扩散率值在10^-5.5-10^-4m^2/s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涡旋 内部混合 细尺度参数化 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式评估细尺度参数化方案在南大洋背风波生成源地的适用性
2
作者 何英 汪嘉宁 王凡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9-688,共10页
验证基于GM(Garret-Munk)大洋内波普适谱的细尺度参数化方案在不同海域的适用性,对于湍流混合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包含背景GM内波场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式被用于评估细尺度参数化方案在背风波生成源地处的适用性。细尺度参数化方案主要包括... 验证基于GM(Garret-Munk)大洋内波普适谱的细尺度参数化方案在不同海域的适用性,对于湍流混合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包含背景GM内波场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式被用于评估细尺度参数化方案在背风波生成源地处的适用性。细尺度参数化方案主要包括基于剪切的G89 (Gregg 1989)方案、基于应变的W93 (Wijesekera 1993)方案、基于剪切和应变的GHP (Gregg-Henyey-Polzin)方案以及对GHP方案中的频率矫正项作出变换的IH (Ijichi-Hibiya)方案。计算结果显示,背风波的生成伴随着海底上方近惯性内波的增强,使得内波场的动能与势能的比值相较于GM内波场偏大。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剪切的G89方案会因为高估内波场的总能量而高估耗散率。反之,基于应变的W93方案会因为低估内波场的总能量而低估耗散率。计算结果还显示,已经考虑了内波谱变形的GHP方案仍然会高估耗散率,但IH方案能比较准确地估算耗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混合 细尺度参数化方案 背风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内波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
3
作者 黄淑旖 谢晓辉 李少峰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了揭示全球海域内波混合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内波细尺度参数化方法统计分析了2006—2021年全球250~500 m深度段的Argo温、盐数据,得到内波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全球海域在不同季节下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对内波混... 为了揭示全球海域内波混合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内波细尺度参数化方法统计分析了2006—2021年全球250~500 m深度段的Argo温、盐数据,得到内波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全球海域在不同季节下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对内波混合的影响规律。在空间上,北大西洋和南大洋全年都存在较大的风生近惯性能通量,从而产生较强的内波混合;在西太平洋和40°N以北的北太平洋,内波混合与风生近惯性能通量的空间分布不一致,与涡动能的空间分布一致,说明内波混合不仅会受到风生近惯性能通量的影响,可能还会受到涡旋的调控。在时间上,12—2月全球内波混合最强,其次是9—11月和3—5月,6—8月最弱,这与全球风生近惯性能通量的季节变化相一致。在北半球,冬季的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和内波混合最大,而夏季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和内波混合最小。在南半球,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和内波混合四个季节的变化不一致。南、北半球内波混合和风生近惯性能通量的季节循环大致吻合,尤其在北大西洋,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和内波混合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混合 扩散率 耗散率 风生近惯性能通量 涡动能 细尺度参数化 ARGO 全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海峡及周边海域湍流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乔梦甜 陈娟 +1 位作者 曹安州 宋金宝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5-1124,共10页
利用1992-2002年的温盐深数据与2012-2016年的Argo数据,基于细尺度参数化方法研究了吕宋海峡及周边海域(12°-30°N,115°-129°E)湍流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地形粗糙度、内潮以及风输入的近惯性能通量对湍流混... 利用1992-2002年的温盐深数据与2012-2016年的Argo数据,基于细尺度参数化方法研究了吕宋海峡及周边海域(12°-30°N,115°-129°E)湍流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地形粗糙度、内潮以及风输入的近惯性能通量对湍流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吕宋海峡和东海陆坡处具有强混合的特征,扩散率高达4×10^(-3) m^(2)/s,主要是由内潮产生导致的,其中吕宋海峡主要是M_(2)、K_(1)和O_(1)内潮的贡献,而东海陆坡处主要是M_(2)内潮的贡献;南海北部也呈现较强的混合,且陆坡处的混合比海盆高1-2个量级;南海中央海盆和离岸的菲律宾海混合较弱,扩散率为O(10^(-5) m^(2)/s)。此外,在研究区域内,湍流混合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均不明显,且混合扩散率与风输入的近惯性能通量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混合 细尺度参数化 内潮 吕宋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