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热启动状态下WLTC工况的细小颗粒物排放研究
1
作者 肖克青 张鹏亮 +3 位作者 孙城 黄金秋 曾坤 郭恒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2期44-48,共5页
为探究不同启动状态下的细小颗粒物排放特性,选取一辆轻型汽油车,开展冷、热启动状态的Ⅰ型试验。采用EPC测量原理的AVL(PN10∕PN23)PEMS设备与CPC测量原理的HORIBA CVS(PN23)设备同时采集细小颗粒物。数据分析结果表明,EPC测量原理下... 为探究不同启动状态下的细小颗粒物排放特性,选取一辆轻型汽油车,开展冷、热启动状态的Ⅰ型试验。采用EPC测量原理的AVL(PN10∕PN23)PEMS设备与CPC测量原理的HORIBA CVS(PN23)设备同时采集细小颗粒物。数据分析结果表明,EPC测量原理下的颗粒物数量要高于CPC测量原理下的颗粒物数量;EPC与CPC测量原理的PN23冷、热启动状态的排放因子表现为冷启动大于热启动,而EPC测量原理的PN10冷、热启动状态的排放因子表现为热启动大于冷启动;10~23 nm易生成于低速段的工况下,PN23与PN10的WLTC工况下瞬时排放的变化规律保持一致,随着车速的提升,PN10与PN23的排放差距在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汽油车 冷热启动 细小颗粒物 颗粒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缸内直喷汽油车细小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家琛 葛蕴珊 +4 位作者 王欣 蒋平 王显刚 曾军 徐长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69-2576,共8页
选取三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缸内直喷汽油车进行常温冷启动WLTC循环排放试验,研究不同车辆排放的粒径在23nm以上的固态颗粒物、6nm以上包含挥发性/半挥发性组分的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缸内直喷汽油车排放的6... 选取三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缸内直喷汽油车进行常温冷启动WLTC循环排放试验,研究不同车辆排放的粒径在23nm以上的固态颗粒物、6nm以上包含挥发性/半挥发性组分的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缸内直喷汽油车排放的6~30nm范围内包含挥发性/半挥发性物质的细颗粒物主要产生在WLTC循环减速段、高速段和超高速段;30~2500nm范围的挥发性/半挥发性的颗粒物主要在超高速段生成;其它工况下,23nm以上固态颗粒物在颗粒物数量排放中占主体.试验研究还发现GPF对6~30nm大小的细颗粒物捕集效果不佳,并且GPF再生时会产生高浓度6~30nm大小的细颗粒物排放.颗粒物碳质成分分析表明挥发性/半挥发性细颗粒物对法规测量的23~2500nm颗粒物的数量排放影响甚微,但对颗粒物质量排放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车 缸内直喷汽油机 细小颗粒物 颗粒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四种乔木树种燃烧释放污染物排放因子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宋禹辉 杨夏捷 +1 位作者 彭徐剑 郭福涛 《森林工程》 2018年第3期26-31,共6页
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其林火发生频率高且强度低;导致大量污染物释放,对大气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通过自主设计的室内模拟实验,实测福建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桉树(Eucalyp... 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其林火发生频率高且强度低;导致大量污染物释放,对大气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通过自主设计的室内模拟实验,实测福建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四种主要乔木树种不同器官(叶和枝)燃烧时CO、CO_2、NO_x、C_xH_y和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并分析不同树种及不同器官之间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乔木树种的不同器官在燃烧时释放各污染物的平均排放因子范围分别为:CO为102.88~116.10 g/kg;CO_2为814.50~1 212.57 g/kg;NO_x为0.52~3.47 g/kg;C_xH_y为20.84~61.87 g/kg;PM2.5为5.34~14.61g/kg。此外,不同树种枝的排放因子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桉树枝燃烧释放的含碳气体排放因子显著高于其它树种,而马尾松枝燃烧时释放的氮氧化物和PM2.5排放因子最高。阔叶树的枝和叶燃烧时释放的CO显著高于针叶树,而PM2.5的排放则显著低于针叶树。研究揭示了福建主要乔木树种不同器官的燃烧释放污染物特性,为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小颗粒物 排放特性 杉木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地区2005~2014年秸秆露天燃烧排放污染物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夏捷 鞠园华 +3 位作者 靳全锋 田超 蔡奇均 郭福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052-4061,共10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量中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小麦、豆类、油菜、玉米和棉花中CO、CO_2、NO_x、C_xH_y和PM_(2.5)的排放因子,并基于统计年鉴计算出的研究区域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量,对亚热带地区8个省分2005-2014年间秸秆露天燃烧...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量中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小麦、豆类、油菜、玉米和棉花中CO、CO_2、NO_x、C_xH_y和PM_(2.5)的排放因子,并基于统计年鉴计算出的研究区域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量,对亚热带地区8个省分2005-2014年间秸秆露天燃烧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农作物秸秆燃烧时CO、CO_2、NO_x、C_xH_y和PM_(2.5)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59.55,1234.96,1.88,31.27,7.62g/kg.其中,各污染物平均排放因子最高的农作物依次是棉花(172.40g/kg)、豆类(1348.77g/kg)、油菜(4.08g/kg)、水稻(66.78g/kg)和豆类(10.15g/kg).2005-2014年,我国亚热带地区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总量分别为1221.281Mt和261.729Mt;CO、CO_2、NO_x、C_xH_y和PM_(2.5)的排放量分别为40890.56,324104.01,370.79,1429.36,1835.94kt.其中,水稻秸秆燃烧所排放NO_x占研究区域总排放量的60%左右,对其余污染物的贡献率均在75%以上;小麦和棉花对各类污染物的贡献程度均不足5%.此外,各污染物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存在差异.浙江、福建和贵州污染物排放呈下降趋势,广东、广西、云南、湖南和江西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模拟试验 污染物 排放因子 排放清单 细小颗粒物 亚热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n bioleaching of low-grade nickel ore in a column reactor
5
作者 WANG Xin YANG Hong-ying +3 位作者 ZHANG Qin JIN Zhe-nan TONG Lin-lin SU Ying-b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333-1341,共9页
Biological column leaching of Ni from low-grade Ni ore was studied,and the effects of ore particle size on leaching rate were investigated.The Ni ore with an average Ni content of 0.23%was crushed into four different ... Biological column leaching of Ni from low-grade Ni ore was studied,and the effects of ore particle size on leaching rate were investigated.The Ni ore with an average Ni content of 0.23%was crushed into four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fractions:>10 mm,5−10 mm,2−5 mm and<2 mm.The main strain components at the genus level were acidithiobacillus(53.11%),leptospirillum(43.52%),and acidiphilium(3.37%).The leach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at pH 2.0 and~23℃.The Ni leaching rates from ores with particle sizes>10 mm(bioleaching),5–10 mm(acid leaching),5–10 mm(bioleaching),and 2–5 mm(bioleaching)were 23.76%,22.15%,32.42%and 54.17%,respectively,after 180 d of bioleaching.The ore particle size changed after leaching,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ore size,the proportion of the same size of 2−5 mm ore decreased to 44.64%.Ore with particle size of 2–5 mm was most suitable for column bioleaching,and effective Ni extraction was achieved with appropriate control of ore granula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 particle size column-leaching nickel BIOLEA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