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变量数列组限间断时,计算组距、组中值方法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傅治梁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1期35-37,共3页
本文经过分析 ,认定文中公式 (1)、 (2 )适用于组距连续的连续变量数列求组距、组中值的情形 ;公式 (5)、 (6 )适用于按四舍五入方法形成的连续变量间断分组数列求组距、组中值的情形 ;对于按舍零取整方法形成的连续变量间断分组数列 ,... 本文经过分析 ,认定文中公式 (1)、 (2 )适用于组距连续的连续变量数列求组距、组中值的情形 ;公式 (5)、 (6 )适用于按四舍五入方法形成的连续变量间断分组数列求组距、组中值的情形 ;对于按舍零取整方法形成的连续变量间断分组数列 ,上述公式均不适用 ,必须还原成原实际数列后 ,再按公式 (1)、 (2 )求组距、组中值 ;对于开口组数列求组距、组中值 ,应分析其实际情况后再确定组距、组中值 ,一般情况可用公式 (3)、 (4 )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学 连续变量数列 间断分数列 组距 中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计学中的组距式分组教学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林招 《花炮科技与市场》 2019年第2期200-200,共1页
统计整理是统计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起纽带作用,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中的基础工作,其关键是分组标志的选择,按数量标志分组中的组距式分组又是重点和难点。如何学习并运用组距式分组这一知识要点是文章探讨的主题,为此,笔者就组距式分组... 统计整理是统计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起纽带作用,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中的基础工作,其关键是分组标志的选择,按数量标志分组中的组距式分组又是重点和难点。如何学习并运用组距式分组这一知识要点是文章探讨的主题,为此,笔者就组距式分组中组限、组数、组距和组中值等重要概念的技术界定以及有关注意事项在教学上提出了个人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学 组距式分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组距数列开口组组中值的回归模拟计算
3
作者 葛亚平 宋佳莹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67-69,共3页
组中值是组距式分组时各组数据的代表值。针对计算开口组组中值传统公式的不足,探讨组中值回归模拟计算法,即将具有上下限的正常组组中值作为因变量、其所在组的上(下)限作为自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个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拟,从中选出... 组中值是组距式分组时各组数据的代表值。针对计算开口组组中值传统公式的不足,探讨组中值回归模拟计算法,即将具有上下限的正常组组中值作为因变量、其所在组的上(下)限作为自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个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拟,从中选出适当的模型表达式,用以计算异组距数列开口组的组中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法能较好地调整异组距数列开口组的组中值,让其更符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值 组距 开口 SPSS软件 回归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北部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地震沉积学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坤 刘宏 +5 位作者 谭磊 梁锋 王立恩 马梓珂 刘博文 杨孟祥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为了阐明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的时空展布规律以及探索地震沉积学在碳酸盐岩中的应用,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恢复、正演模拟、波形聚类、属性融合等地震沉积学技术方法对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进行... 为了阐明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的时空展布规律以及探索地震沉积学在碳酸盐岩中的应用,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恢复、正演模拟、波形聚类、属性融合等地震沉积学技术方法对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进行了识别与刻画。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沉积期,蓬莱地区整体表现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可分为丘滩复合体、丘滩间海、台坪、局限潟湖等4种沉积亚相。②通过地震-岩性精细标定,建立了地震相与沉积相带间的良好对应关系,其中高能丘滩相带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低幅丘状外形、内部杂乱或断续—弱断续反射、内幕核部亮点反射特征。基于地震相约束下的主成分分析(PCA)多属性融合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丘滩复合体识别精度。③灯二段丘滩分布具有分区分带的特点,磨溪地区SQ1沉积期丘滩较蓬莱地区发育,至SQ2沉积期,蓬莱地区丘滩发育规模变大,滩核微相发育范围广,而磨溪地区以台坪沉积为主,丘滩仅在局部零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滩复合体 地震沉积学 多属性分析 低幅丘状 杂乱反射 亮点反射 灯影二段 震旦系 蓬莱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
5
作者 钱永新 赵毅 +5 位作者 刘新龙 刘鸿 刘国梁 朱涛 邹阳 陈方文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型可划分为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等,粉砂岩类储层以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泥岩类储层以陆源-内源混积物为主,白云(灰)岩类储层以内源化学沉积为主;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储层孔隙喉道尺寸依次减小,孔隙连通性依次变差。②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好,其次是泥岩类储层,白云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差,孔径较大的孔隙和微裂缝中的游离油含量较高,孔径较小的孔隙中的吸附油含量较高。③玛湖凹陷风城组优质烃源岩和优质储层分别控制着页岩油的高产区域和高产层段,长英质矿物含量、有效孔隙度值、游离油孔隙度值、裂缝密度和脆性指数等均较高的储层是页岩油高产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低温氮气吸附 孔径分布 游离油 吸附油 裂缝密度 脆性指数 风城 二叠系 玛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页岩物源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以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6
作者 祁灵 施振生 +5 位作者 王红岩 周天琪 李贵中 赵萌 程辉 程自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7,共16页
黑色页岩物源研究有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和矿物学方法等。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利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判别沉积物搬运-沉积过程、母岩性质和构造背景特征,矿物学方法则通过矿物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识别源区位置及其搬运路径。目前,黑... 黑色页岩物源研究有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和矿物学方法等。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利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判别沉积物搬运-沉积过程、母岩性质和构造背景特征,矿物学方法则通过矿物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识别源区位置及其搬运路径。目前,黑色页岩物源分析仅能指出潜在物源区性质,而源区具体位置、源区分布范围以及沉积物搬运路径尚未明确。以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例,系统分析其物源特征:①通过主成分分析识别出活动性元素(Si,Al,Ca,Fe,Ba,Ta,Th和Zr)和不活动性元素(Ti,P,Na,Mn,Yb,Lu和Tm)。②源岩成分成熟度整体偏低,经历了低-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沉积分选作用和再循环作用对源岩元素特征影响微弱。③母岩主要为长英质火成岩,源区构造背景以碰撞环境为主,部分来源裂谷环境。④沉积物物源以黔中-雪峰古隆起为主,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次之。其中宜203井区、长宁地区、泸州地区以及川南东北地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黔中-雪峰隆起,威远地区的威207井附近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物源分析中影响沉积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矿物组分含量分布的因素多,需结合稳定同位素、高分辨率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多指标、多学科交叉研究,大数据分析手段才能全面了解黑色页岩的物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元素地球化学 黑色页岩 五峰 龙马溪 川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7
作者 何星 金玮 +5 位作者 张帆 霍秋立 李跃 鲍俊驰 刘璐 曾庆兵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2,共12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_(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_(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定量计算了原油来源,并预测了下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整体发育TOC平均值为1%、类型以Ⅰ—Ⅱ_(2)型为主的中等烃源岩,其中铜二段泥岩也可见Ⅰ型烃源岩,洼槽区R_(o)为0.6%~1.5%,处于成熟阶段。②研究区铜钵庙组原油可分为乌北铜三段原油、乌南铜三段原油和乌南铜二段原油3类。乌北铜三段原油高饱和烃,姥植比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重,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高。乌南铜三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轻,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中等。乌南铜二段原油饱和烃含量低,奇偶优势比(OEP)值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轻,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低。③研究区铜钵庙组3类原油均来源于南屯组南一段泥岩和铜钵庙组泥岩的二元混合,乌北铜三段原油与乌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62.9%;乌南铜三段原油与乌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59.5%;乌南铜二段原油与乌南铜二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铜二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75.4%。④乌北和乌南洼槽发育厚度大于200 m的暗色泥岩,可为铜三段油藏和铜二段油藏供烃,乌北洼槽和乌东斜坡带为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下步甩开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油源对比 贡献比例 碳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铜钵庙 白垩系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石英胶结物成因机制
8
作者 王健 李振坤 +3 位作者 操应长 杨海军 莫涛 汪顺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常见石英胶结物,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薄片鉴定资料分析、激光微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石英胶结物的微观特征、分布特征以及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偏光显微镜下石英胶结物干净... 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常见石英胶结物,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薄片鉴定资料分析、激光微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石英胶结物的微观特征、分布特征以及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偏光显微镜下石英胶结物干净无杂质,通常以加大边或充填孔隙的形式存在,还常见其在裂缝中形成自形—半自形石英。按照阴极发光特征可将石英胶结物分为两期,第一期在阴极射线下几乎不发光,呈蓝黑色,第二期发光略亮于第一期,呈紫黑色。横向上,石英胶结物主要分布在克深和克拉3段,在大北段东部其含量也较高;纵向上,石英胶结物主要分布在靠近不整合处。第一期石英胶结物Li、Al含量普遍高于石英颗粒,Ti含量低于石英颗粒。第一期石英胶结物的物质来源主要为溶解的长石,成岩流体为大气水。白垩纪末研究区发生构造抬升时,大气水淋滤溶解了大量长石而富含H_(4)SiO_(4)、Na^(+)、Ca^(2+)等物质,当H_(4)SiO_(4)达到一定活度时,石英即发生沉淀。第二期石英胶结物成因可能和有机酸充注有关,也可能和黏土矿物转化有关,有机酸沿构造裂缝充注到储层中,溶解了附近的长石并发生石英沉淀,黏土矿物转化释放的SiO_(2)被泥岩排出的地层水带到附近裂缝中产生石英胶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胶结物 成因机制 巴什基奇克 克拉苏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电阻率控制因素及含气分布规律
9
作者 闫建平 黄莉莎 +7 位作者 郭伟 唐洪明 胡钦红 廖茂杰 邱小雪 聂彧晗 郑马嘉 黄毅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5,共14页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地层存在测井低电阻率(<10Ω·m)、超低电阻率(<5Ω·m)异常现象,不同区域低电阻率含气层的产气量差异较大。为深入认识该区页岩低电阻率成因及对含气性的影响,基...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地层存在测井低电阻率(<10Ω·m)、超低电阻率(<5Ω·m)异常现象,不同区域低电阻率含气层的产气量差异较大。为深入认识该区页岩低电阻率成因及对含气性的影响,基于该区页岩X射线衍射、物性、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地球化学特征测试分析结果和测井解释成果等的系统分析,明确了低电阻率成因以及电阻率与含气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在不同构造单元的测井电阻率差异明显,低、超低电阻率井主要分布在双龙—罗场向斜、建武向斜西侧及叙永向斜,正常电阻率井集中分布于建武向斜;(2)双龙—罗场向斜、叙永向斜页岩低、超低电阻率主要成因受有机质石墨化和高含水饱和度的双重控制,而建武向斜以西页岩低电阻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机质弱石墨化及部分层段黏土矿物含量高;(3)超低电阻率页岩普遍存在于大型断裂体系较发育、深埋藏(大于3 000 m)、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的地质背景下,含气性较差、勘探风险大;(4)低电阻率出现在断裂弱发育、有机质演化程度适中—略高的地质条件下,含气性相对较好;正常电阻率页岩保存条件受破坏程度弱、含气性良好。结论认为:(1)低电阻率并不意味着页岩气储层具有差含气性,保存条件及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对低电阻及含气性有重要影响;(2)双龙—罗场向斜东南、东、东北边缘,即向建武向斜过渡的低电阻率区域,以及叙永向斜NX33井区以西的低电阻率区域,含气量通常大于1.0 m^(3)/t,含气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地区 五峰—龙马溪 低电阻率页岩 超低电阻率页岩 电阻率差异 含气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
10
作者 陆加敏 孙立东 +10 位作者 杨亮 姜振学 刘家军 李笑梅 施立冬 蔡壮 李卓 杨威 缪欢 陈瑞华 孙伟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区块宋芳屯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复杂且不明确。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手段,重点分析了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的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次,并建立了多层系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区块宋芳屯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复杂且不明确。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手段,重点分析了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的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次,并建立了多层系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宋芳屯构造带内登娄库组泥岩品质较差,主要为Ⅲ和Ⅱ2型,Ro为1.73%,处于高成熟阶段,徐西次凹沙河子组泥岩以好-很好烃源岩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Ⅲ-Ⅱ1型,Ro为2.55%,处于过成熟阶段;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原油来源于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泥岩和徐西次凹沙河子组泥岩,而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徐西次凹的沙河子组泥岩;宋芳屯构造带油气运移期为距今89.6~67.5Ma,最大运移时期约为距今76.0Ma;登娄库组泥岩和沙河子组泥岩持续供烃是宋芳屯构造带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多层系砂岩泥岩互层与主干断裂、砂体对油气的输导为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生烃期与成藏期高度匹配是多层系油气成藏的关键,多种地质条件的耦合下形成了宋芳屯构造带多层系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宋芳屯构造带 登娄库 油气系统 油源对比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齐家凹陷南部青山口组一段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
11
作者 姚玉来 肖飞 +3 位作者 李士超 杨建国 公繁浩 王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1,共13页
基于齐家凹陷南部松页油1井青一段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测井元素数据分析,应用元素质量比w(Mg)/w(Ca)、w(Th)/w(U)、(w(Fe)+w(Al))/(w(Ca)+w(Mg))等指示参数,恢复青一段沉积时期古环境,探讨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青... 基于齐家凹陷南部松页油1井青一段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测井元素数据分析,应用元素质量比w(Mg)/w(Ca)、w(Th)/w(U)、(w(Fe)+w(Al))/(w(Ca)+w(Mg))等指示参数,恢复青一段沉积时期古环境,探讨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青一段中下部为半深湖和深湖亚相沉积,上部为浅湖亚相,中下部层状暗色泥页岩更为发育;青一段沉积时期经历气候由潮湿到半潮湿,湖水盐度由微咸水到淡水,还原条件由强到弱,水深由深变浅,水动力由停滞到低能的古环境演变过程;青一段自下而上泥页岩TOC含量逐渐降低,TOC与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和古水深指标相关性最大,表明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泥页岩沉积时期的氧化还原环境、古气候和古水深;潮湿气候、缺氧环境下的深水区更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深湖相层状富有机质暗色泥页岩是页岩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古环境 页岩油 有机质富集 松辽盆地 青山口一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威荣地区龙马溪组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
12
作者 赵国伟 邓模 +3 位作者 汪远征 蒋小琼 曾华盛 张长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态对页岩沉积环境和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以川南威荣地区WY1井龙马溪组一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和ImageJ图像处理等技术,获取了草莓状黄铁矿及其微晶形态与粒径特征,并结合微量元素、有...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态对页岩沉积环境和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以川南威荣地区WY1井龙马溪组一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和ImageJ图像处理等技术,获取了草莓状黄铁矿及其微晶形态与粒径特征,并结合微量元素、有机质丰度、含气性等参数,探讨了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对古水体氧化还原环境和页岩气富集的表征作用。威荣地区WY1井龙马溪组一段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微晶平均粒径及微晶晶型等参数在垂向上变化明显,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为4.02μm,微晶平均粒径为0.45μm,自下而上黄铁矿及其微晶粒径逐渐增大;下部微晶晶型主要为截角八面体,上部为截角八面体辅以八面体和截角四面体,自下而上微晶圆度逐渐减小。草莓状黄铁矿及其微晶形态参数特征表明,龙马溪组一段沉积水体还原性逐渐减弱,从硫化—缺氧环境转变为贫氧环境,这与微量元素所反映的氧化还原环境吻合较好。此外,有机质含量、解吸气含量与黄铁矿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与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及其微晶粒径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指示硫化—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富集和页岩气生成、储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氧化还原环境 沉积环境 页岩气 龙马溪 威荣地区 川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新类型页岩气形成机理与勘探突破
13
作者 郭彤楼 邓虎成 +2 位作者 赵爽 魏力民 何建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等资料,采用矿物扫描、有机与无机地球化学分析、突破压力及三轴力学测试等方法,开展筇竹寺组储层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分析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高产条件、页岩气形成机理和富集模式... 基于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等资料,采用矿物扫描、有机与无机地球化学分析、突破压力及三轴力学测试等方法,开展筇竹寺组储层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分析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高产条件、页岩气形成机理和富集模式。研究表明:①深水富有机质和浅水低有机质两类粉砂质页岩都具有很好的含气性;②页岩脆性矿物组成具有长石、石英含量相当的特征;③页岩孔隙以无机质孔为主,有机质孔含量低,孔隙发育受长英质矿物与总有机碳含量(TOC)共同控制;④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Ⅰ型,成烃生物为藻类和疑源类,成熟度高,生烃潜力高;⑤深水相、浅水相页岩气分别具有原地和混合成气的特点。⑥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基本规律是“TOC控藏、无机质孔控富”,富集模式为以ZY2井为代表的富有机质页岩“三高一超”(高TOC、高长英质矿物含量、高无机质孔、地层超压)原地富集模式和以JS103井为代表的低有机质页岩“两高一中一低”(高长英质、高地层压力、中无机质孔、低TOC)原地+输导层富集模式,是有别于志留系龙马溪组的新类型页岩气。研究成果丰富了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形成机理,部署的多口探井实现页岩气勘探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寒武系 筇竹寺 页岩气 无机质孔 长英质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
14
作者 唐勇 贾承造 +8 位作者 陈方文 何文军 支东明 单祥 尤新才 姜林 邹阳 吴涛 谢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1,共13页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隙体积和较大孔隙体积均呈减小趋势,喉道半径和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有序向小尺寸偏移;风城组非常规储层喉道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上限值分别约为0.7μm,8%,0.1×10^(-3)μm^(2);②风城组储层赋存滞留油、可动油的孔隙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随储层粒级变小而有序向小尺寸偏移;粒级较大储层样品赋存滞留油量、可动油量随驱动压力增大分别呈现更加明显的降低和升高趋势;③风城组各粒级储层中原油驱动压力随喉道半径增大而呈现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原油驱动压力和各粒级储层原油驱动压力差异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喉道半径增大而降低。根据以上实验分析,推断地质条件下玛湖凹陷风城组深部页岩油具有较大的动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下二叠统 风城 全粒序储层 孔喉结构 原油可动性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州地区峨眉山玄武岩组煤夹层储层特征初探
15
作者 唐代学 王艇 +1 位作者 冯运富 田永红 《煤炭技术》 CAS 2025年第1期111-115,共5页
通过松河井田煤层气探井及相关资料,论证了该区峨眉山玄武岩组煤系夹层32^(#)煤层发育情况、煤层特征等;对比分析了玄武岩组煤系夹层32^(#)煤与龙潭组3^(#)煤在煤体结构、煤层厚度、渗透率、含气性等煤储层特征,认为玄武岩组32^(#)煤层... 通过松河井田煤层气探井及相关资料,论证了该区峨眉山玄武岩组煤系夹层32^(#)煤层发育情况、煤层特征等;对比分析了玄武岩组煤系夹层32^(#)煤与龙潭组3^(#)煤在煤体结构、煤层厚度、渗透率、含气性等煤储层特征,认为玄武岩组32^(#)煤层气抽采前景较好,可作为龙潭组煤层气地面抽采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煤系夹层 储存特征 松河井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锚题非等组设计下的等值实现
16
作者 董圣鸿 秦春影 +1 位作者 游晓锋 喻晓锋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7,86,共7页
很多测验在设计的时候没有为针对等值作专门的考虑,或者是由于测验自身的高风险特性,导致测验天然地不符合常规的等值设计,但是仍然需要对不同测验版本的测验分数或考生的能力进行比较,即存在等值的必要性。本文聚焦无锚设计(即不存在锚... 很多测验在设计的时候没有为针对等值作专门的考虑,或者是由于测验自身的高风险特性,导致测验天然地不符合常规的等值设计,但是仍然需要对不同测验版本的测验分数或考生的能力进行比较,即存在等值的必要性。本文聚焦无锚设计(即不存在锚题,也不存在等组)下的等值问题,对已有典型研究中涉及到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价,包括构造拟等组的方法,基于共同认知结构的方法等,目的是厘清不同方法的使用条件和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值 锚题 拟等 认知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储条件的致密油富集因素与有利区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为例
17
作者 张小奇 白江 +4 位作者 赵小春 马荣 双立娜 杨可欣 吴伟涛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4,共8页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续型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预测了有利区。研究表明:周长地区下组合储层孔隙度平均为7.1%,渗透率平均为1.22×10^(-3)μm^(2),中值为0.32×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其油藏类型为三角洲前缘背景下形成的透镜状岩性致密油藏,呈现平面连片、纵向叠置的准连续型分布特征。储层孔隙度和泥质质量分数对致密油的控制作用明显,渗透率次之;烃源岩生烃强度的控制作用明显,其次为泥岩厚度。利用油层富集因子预测了下组合致密油的有利区:Ⅰ类有利区8块,面积为23.1×10^(4) km^(2),主要在周长地区南部;Ⅱ类有利区13块,面积为56.2×10^(4) km^(2),分布相对分散。研究成果旨在丰富致密油富集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导致密油的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致密油 主控因素 有利区预测 延长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气赋存条件与聚集模式
18
作者 王玉满 黄正良 +1 位作者 马占荣 陈如彪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43,共1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中国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赋存条件和富气特征尚未被勘探界充分认识。依据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和地震等基础资料,通过对李105井、忠平1井等重点井解剖和区域地质分析,探索揭示乌拉力克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中国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赋存条件和富气特征尚未被勘探界充分认识。依据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和地震等基础资料,通过对李105井、忠平1井等重点井解剖和区域地质分析,探索揭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和聚集模式。斜坡相环境控制形成有利生储盖组合,下段发育深水斜坡相硅质页岩、钙质硅质混合页岩和黏土质硅质混合页岩,形成主力烃源岩和储层,上段发育浅水斜坡相黏土质页岩、钙质泥岩或泥灰岩,构成良好封盖层;地球化学指标达到中—好烃源岩标准,以自生油型裂解气为主,气源条件较好;储层段普遍具有高脆性特征,脆性指数平均为51.6%;储集空间以基质孔隙和顺层裂缝系统为主,总孔隙度平均为4.7%,裂缝孔隙度平均高达1.8%(占比超过38%);顶板封盖性总体较好,在中段和南段为黏土质页岩封盖,在北段为泥灰岩封盖;页岩气赋存以游离气为主,占比超过64%。综合分析认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富集受下段高脆性页岩稳定分布、气源条件、构造背景和裂缝发育程度、上段良好的封盖层等四大要素控制,裂缝发育期主体为早白垩世中期至今,与生气高峰期同步;存在两种主要页岩气聚集模式,南段主体为受构造控制的裂缝型页岩气藏,以反倾断层遮挡形成的断鼻、断背斜聚集为主,北段为混合型页岩气藏,以大面积连续性聚集为主;乌拉力克组具有良好勘探前景,南段和北段为现实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北缘 奥陶系 乌拉力克 页岩气 赋存条件 聚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南召盆地太山庙组下部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19
作者 刘超 梁天 +5 位作者 杨文涛 陈浩 刘萧萧 安海花 李昕 马强分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9,共12页
晚三叠世卡尼期全球古气候发生明显转变,全球降水量增加,海水温度上升了6~8℃,大量陆源碎屑物质输入海洋,导致海洋中出现碳酸盐生产危机。北秦岭南召盆地太山庙组可能记录了卡尼期洪水事件。目的为精确限定太山庙组沉积时代,凸显其地质... 晚三叠世卡尼期全球古气候发生明显转变,全球降水量增加,海水温度上升了6~8℃,大量陆源碎屑物质输入海洋,导致海洋中出现碳酸盐生产危机。北秦岭南召盆地太山庙组可能记录了卡尼期洪水事件。目的为精确限定太山庙组沉积时代,凸显其地质意义,方法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对太山庙组下部凝灰岩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凝灰岩锆石颗粒呈粒状、短柱状,无磨圆;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振荡环带结构明显;根据阴极发光图像和Th/U,认为太山庙组下部凝灰岩中18颗锆石均为火山来源,剔除轻稀土富集的锆石后,选择其中15颗锆石进行计算,得到其加权平均年龄为(241.4±1.3)Ma(1σ;MSWD=0.27),代表凝灰岩中锆石的结晶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计算出太山庙组下部平均沉积速率为20.6 m/Ma,太山庙组底界年龄约246 Ma,因此,太山庙组至少自中三叠世安尼期就开始沉积,至晚三叠世卡尼期末结束;根据南召盆地遗迹化石组合演化规律和植物孢粉变化,认为太山庙组沉积时期古气候发生了明显转变,由干旱炎热气候转变为温暖、湿润气候。结论研究结果对北秦岭南召盆地三叠纪地层划分产生了新认识,有助于研究探讨南召盆地对卡尼期洪水事件的沉积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尼期洪水幕 U-PB同位素定年 三叠纪 南召盆地 太山庙 陆相沉积 火山凝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山前南缘甫沙8井原油与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
20
作者 王祥 葛祝时 +6 位作者 张慧芳 孙迪 王张虎 谢小敏 孟强 陈果 肖七林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为进一步拓展塔西南山前南缘油气勘探领域,以该区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甫沙2井、阳1井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和新发现井--甫沙8井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研究。通过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为进一步拓展塔西南山前南缘油气勘探领域,以该区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甫沙2井、阳1井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和新发现井--甫沙8井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研究。通过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分析,从烃源岩基础地球化学性质、分子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刻画普司格组不同层段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不同层段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差异性,初步探讨甫沙8井原油的来源。研究区普司格组上段上部和中段有机质丰度较低,为Ⅲ型有机质,难以作为有效源岩,同时可能存在深部运移烃侵染;普司格组上段下部和下段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为Ⅱ_(1)—Ⅲ型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普司格组上段下部沉积于偏氧化的浅湖环境,有机质为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混合来源;下段沉积于还原性较强的深湖—半深湖环境,水生生物贡献相对较高。甫沙8井下侏罗统产出原油的Pr/Ph、C_(24)Te/C_(26)TT和甾烷/藿烷比值较高,C_(19)-C_(23)TT/C_(30)H比值较低,相对富含C_(29)规则甾烷、芴和氧芴,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介于-32.0‰~-29.0‰之间,这与普司格组上段下部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证实两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稳定碳同位素 普司格 二叠系 柯克亚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