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碟簧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滞回性能试验与模拟
被引量:
1
1
作者
丁玉坤
刘洋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24-1432,共9页
为减小防屈曲支撑的残余变形,本文将防屈曲支撑和预压组合碟簧复位系统并联形成新型组装自复位防屈曲支撑。 通过拟静力试验和数值模拟考察了构造和复位比率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 试验和模拟均表明:与防屈曲支撑相比,自复位防屈曲支...
为减小防屈曲支撑的残余变形,本文将防屈曲支撑和预压组合碟簧复位系统并联形成新型组装自复位防屈曲支撑。 通过拟静力试验和数值模拟考察了构造和复位比率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 试验和模拟均表明:与防屈曲支撑相比,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滞回曲线呈旗帜形且残余变形大幅减小;支撑断裂前滞回曲线稳定,试验与模拟结果较一致。 复位系统不仅能提供复位力,且可补充耗能。 随复位比率的增大,支撑残余位移减小。1/50 侧移角下,当复位比率 α大于 1.1 时,残余变形几乎消失。 为改善支撑低周疲劳性能和复位效果,钢板支撑宜采用较长的屈服段。 分析表明:总体上,当0.3≤α≤1.1 时,支撑残余侧移角与复位比率间呈线性关系。 复位系统内的内外螺杆的初拉力可适度调整自复位支撑受拉侧的初始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屈曲支撑
自复位
组装构造
碟簧
滞回性能
残余变形
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碟簧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滞回性能试验与模拟
被引量:
1
1
作者
丁玉坤
刘洋涛
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智能防灾减灾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出处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24-1432,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8217,51108125)。
文摘
为减小防屈曲支撑的残余变形,本文将防屈曲支撑和预压组合碟簧复位系统并联形成新型组装自复位防屈曲支撑。 通过拟静力试验和数值模拟考察了构造和复位比率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 试验和模拟均表明:与防屈曲支撑相比,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滞回曲线呈旗帜形且残余变形大幅减小;支撑断裂前滞回曲线稳定,试验与模拟结果较一致。 复位系统不仅能提供复位力,且可补充耗能。 随复位比率的增大,支撑残余位移减小。1/50 侧移角下,当复位比率 α大于 1.1 时,残余变形几乎消失。 为改善支撑低周疲劳性能和复位效果,钢板支撑宜采用较长的屈服段。 分析表明:总体上,当0.3≤α≤1.1 时,支撑残余侧移角与复位比率间呈线性关系。 复位系统内的内外螺杆的初拉力可适度调整自复位支撑受拉侧的初始刚度。
关键词
防屈曲支撑
自复位
组装构造
碟簧
滞回性能
残余变形
试验
数值模拟
Keywords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self-centering
assemblage detail
disc spring
hysteretic behavior
residual deformation
test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TU393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碟簧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滞回性能试验与模拟
丁玉坤
刘洋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