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复杂网络的工程项目组织脆弱性传递机制研究
1
作者 张雨果 王文顺 +4 位作者 芈凌云 乔丽洁 陶旻 王莉 蔡晓宏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8-1801,共14页
为系统识别危害工程项目安全的组织脆弱性因素,揭示组织脆弱性在工程项目组织内部的复杂传递规律,进而阻断其传递链路以提升项目安全绩效。以公开披露的中国工程建设领域2013—2023年事故调查报告为数据基础,首先采用基于BERTopic的主... 为系统识别危害工程项目安全的组织脆弱性因素,揭示组织脆弱性在工程项目组织内部的复杂传递规律,进而阻断其传递链路以提升项目安全绩效。以公开披露的中国工程建设领域2013—2023年事故调查报告为数据基础,首先采用基于BERTopic的主题建模技术与专家访谈法,系统识别出工程项目组织的整体脆弱性特征;其次,通过构建融合工程项目组织与脆弱性因素的超邻接矩阵,搭建出工程项目组织脆弱性的双层网络模型;最后,基于该模型,从网络节点与路径出发,分析网络模型的网络密度、节点度数、PageRank与边权强度等指标,进而解析出工程项目组织脆弱性的关键传递方向、路径及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因素识别方面,工程项目组织脆弱性主要由要害治理不足、风险洞察力缺失、组织规划能力弱等25个因素组成;在脆弱性隶属关系方面,总包单位的脆弱性因素最多,其次是分包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与勘察单位;在脆弱性传递方面,总包单位、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在脆弱性传递中具有关键主导作用。其中,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的脆弱性所引发的多轮传递过程最为显著;在脆弱性治理方面,风险洞察力缺失、组织安全职责缺失、风险化解力不足等因素是导致脆弱性传递的重要根源并亟需重点防控。研究结果不仅在理论上揭示了工程项目组织脆弱性传递机制,还在实践中为精准化解工程项目组织脆弱性提供了重要的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脆弱性 传递机制 工程项目 复杂网络 主题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共体组织脆弱性形成机制及“十四五”期间的关键治理策略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吴建 杜晓楠 +7 位作者 付晓丽 画宝勇 马征 董文咏 曾鑫 赵要军 顾建钦 苗豫东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23,共3页
医共体是提高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政策规范分析法界定医共体的内涵,分析组织脆弱性的研究进展;采用鱼骨图法,归纳医共体组织脆弱性形成机制;从加强合作稳定... 医共体是提高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政策规范分析法界定医共体的内涵,分析组织脆弱性的研究进展;采用鱼骨图法,归纳医共体组织脆弱性形成机制;从加强合作稳定性、降低管理费用和提高诊疗服务连续性3个方面,提出完善医共体脆弱性治理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十四五”期间医共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共体 组织脆弱性 合作稳定性 管理费用 诊疗服务连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医共体组织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9
3
作者 杜晓楠 苗豫东 +5 位作者 董文咏 穆子涵 徐东阳 申战垒 聂尊尊 吴建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2,共4页
目的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医共体组织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医共体组织脆弱性评价提供科学管理工具。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完成医共体组织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和评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 最终构建... 目的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医共体组织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医共体组织脆弱性评价提供科学管理工具。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完成医共体组织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和评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 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39项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0%、75%,专家协调系数为0.177(P<0.001),3项一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00、0.809和0.901。一级指标中诊疗服务连续性权重(0.582 6)最高,二级指标中互联互通权重(0.514 6)最高,三级指标中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到牵头医疗机构培训进修次数权重(0.095 2)最高。结论 专家权威程度、协调程度和意见集中程度均较高,医共体组织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可信度,可作为评估医共体组织脆弱性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医共体 组织脆弱性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重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来自医药制造行业的证据
4
作者 江诗松 张硕 +2 位作者 毛栋哲 陈潇澜 蔡宛彤 《研究与发展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6,共12页
如何为创新设计合理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何种组织结构形式有利于创新,尽管积累了较多研究,然而存在研究结论相互冲突的问题,构成了组织结构—创新之谜,这严重阻碍了管理者通过组织设计来促... 如何为创新设计合理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何种组织结构形式有利于创新,尽管积累了较多研究,然而存在研究结论相互冲突的问题,构成了组织结构—创新之谜,这严重阻碍了管理者通过组织设计来促进创新的实践。静态地比较不同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难以与创新的过程属性联系起来。从结构转向过程的方法也许可以帮助破解组织结构—创新之谜。从过程的方法看,无论是哪种组织结构,随时间都会带来僵化和惰性,从而不利于创新。基于中国医药制造企业上市公司2007—2018年的面板数据,探究组织重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重构激发知识重组从而促进创新。同时,由于知识重组会给组织带来潜在破坏性,因而,在脆弱性组织情境中,组织重构促进创新的效应可能会降低甚至反转为负向。对于不同方向的组织重构,无论是扩张型还是收缩型组织重构都能够促进创新。对于不同程度的组织重构,相较于中/高剧烈程度,低剧烈程度的组织重构未能促进创新。本文通过从结构转向过程的方法破解组织结构—创新之谜,并为组织重构在不同条件下促进创新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重构 创新 组织脆弱性 知识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