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MHCⅡ类抗原的表达
1
作者 成建定 陈玉川 +2 位作者 孔德晖 郭薇 刘水平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1-432,共2页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 (VMC)心肌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 (MHCⅡ类抗原 )的表达特点 ,探索轻度、不典型VMC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方法】以 10 3 .5TCID50 的CoxsackieB3 病毒接种Balb/c小鼠 ,诱导小鼠轻度VMC。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M...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 (VMC)心肌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 (MHCⅡ类抗原 )的表达特点 ,探索轻度、不典型VMC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方法】以 10 3 .5TCID50 的CoxsackieB3 病毒接种Balb/c小鼠 ,诱导小鼠轻度VMC。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MC小鼠心肌MHCⅡ类抗原的表达。【结果】VMC小鼠心肌组织内MHCⅡ类抗原异常表达 ,部分心肌细胞膜局灶性MHCⅡ类抗原阳性。【结论】心肌MHCⅡ类抗原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轻度VMC的发病机制 ;心肌MHCⅡ类抗原 LSAB染色可望成为诊断轻度、不典型VMC的免疫病理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 诊断 病理学 抗原 动物实验 病毒心肌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正昕 张明徽 +4 位作者 李楠 王元和 付志仁 王强 曹雪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27-730,共4页
目的 :观察肿瘤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以进一步揭示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方法 :体外分离单核细胞 ,加入白细胞介素 4 (IL - 4 )、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和肿瘤细胞培养上清体外培养树突状细... 目的 :观察肿瘤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以进一步揭示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方法 :体外分离单核细胞 ,加入白细胞介素 4 (IL - 4 )、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和肿瘤细胞培养上清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术、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方法观察肿瘤细胞上清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并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检测了免疫抑制因子 IL - 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的 m RNA在人结肠、人卵巢和人肝脏肿瘤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 :当培养体系中加入人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后 ,树突状细胞表面 MHC 类分子和 CD80等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较低 ,树突状细胞刺激 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且 IL - 10 m RNA、VEGF m RNA和 TGF-β1 m RNA在 3种肿瘤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结论 :提示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可能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 ,肿瘤细胞分泌的免疫抑制因子可能是导致肿瘤微环境中的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激活和启动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肿瘤细胞培养上清 树突状细胞 表型 功能 抗原提呈 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 共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RCH1:一种新的树突细胞功能调控者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菲 陆江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69-1371,共3页
近期研究发现树突细胞(DCs)表面MHC-Ⅱ类分子的含量是通过MHC-Ⅱ类分子β链的泛素化水平来调控的[1],而MARCH1,一种E3泛素连接酶,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MARCH1在体内如何调控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尚不清楚。研究表明,
关键词 树突细胞 泛素蛋白连接酶 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鼠同种异体脑内移植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韩洋 曾水林 +1 位作者 王磊 雷志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5,89,共4页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arkison' s disease, PD)模型大鼠同种异体脑内移植是否存在免疫反应以及免疫反应的特点.方法: 取新生SD大鼠腹侧中脑(ventral mesencephalon, VM)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 借助脑立体定位仪移植到SD大鼠PD模型的...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arkison' s disease, PD)模型大鼠同种异体脑内移植是否存在免疫反应以及免疫反应的特点.方法: 取新生SD大鼠腹侧中脑(ventral mesencephalon, VM)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 借助脑立体定位仪移植到SD大鼠PD模型的纹状体内, 于2、 4、 6 wk时采用行为学检测后分批处死, 再行HE、酪氨酸羟化酶(TH)和MHCⅡ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PD模型移植组2 wk时, MHCⅡ表达明显增高(P<0.05), 4 wk时开始下降, 6 wk以后消失; 2 wk时移植区可见少量TH阳性神经元, 4~6 wk数量显著增加(P<0.05).假手术组在2 wk时见少量MHCⅡ阳性细胞(P>0.05), 4 wk时消失, 各时间点都未见TH阳性神经元; 对照组在各时间点都未见TH阳性神经元和MHCⅡ阳性细胞.各实验组各时间点行为学检测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同种异体脑内移植是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的, 这种反应可能是由MHCⅡ抗原不同而诱发的, 免疫反应与移植物内TH神经元的存活和发育密切相关, 同种异体脑内移植加用免疫抑制剂还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 脑移植 主要组织相容抗原 酪氨酸羟化酶 免疫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