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AHA1182的原核表达、纯化与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简思杰 晁嘉 +4 位作者 孙薇 陈锐 丁锐 陈琛 刘祥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5-144,共10页
为探究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AHA1182的免疫原性,依据AHA1182氨基酸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嗜水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简氏气单胞菌、多样气单胞菌、舒氏气单胞菌、产碱普罗维登斯菌以及爱德华氏菌之间的亲缘关系;构建AHA1182原核表... 为探究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AHA1182的免疫原性,依据AHA1182氨基酸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嗜水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简氏气单胞菌、多样气单胞菌、舒氏气单胞菌、产碱普罗维登斯菌以及爱德华氏菌之间的亲缘关系;构建AHA1182原核表达菌株并确定最佳诱导表达条件;采用包涵体洗涤及SDS-PAGE切胶纯化方法获得AHA1182蛋白并免疫红鲫;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红鲫抗AHA1182蛋白血清的特异性与效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模拟红鲫抗AHA1182蛋白抗体血清与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相互识别作用;通过测定酸性、碱性磷酸酶(ACP、AKP)活性与细胞吞噬作用,评价非特异性免疫;利用组织病理学切片探究AHA1182蛋白免疫对红鲫内脏的影响。结果显示,AHA1182蛋白家族在不同菌株间均具有亲缘性,尤其在气单胞菌间亲缘关系较近,由此推测,AHA1182蛋白抗血清具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成功克隆、表达、纯化AHA1182,最佳诱导条件:菌液浓度OD_(600)=1.0,IPTG终浓度为0.5 mmol/L,在28℃条件下诱导8 h;红鲫AHA1182蛋白抗血清具有良好的特异性,AHA1182蛋白抗体与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结合(滴度可达1∶3200);AKP、ACP、细胞吞噬作用均显示,AHA1182蛋白可激活红鲫非特异性免疫。从组织病理学切片可以看出,AHA1182蛋白对红鲫内脏结构无影响。综上,嗜水气单胞菌AHA1182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外膜蛋白AHA1182 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 红鲫血浆 组织病理学切片 主动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固定法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曲超 王丹 +3 位作者 王文冬 李迎春 董丹丹 樊映川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0,共4页
背景组织病理学检测过程中用传统的化学固定法固定完整的眼球标本易造成视网膜冲经纤维层的水肿,影响检测结果的评价。研究表明微波固定法可以避免待测组织的损伤,但操作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尚待研究。目的探索微波法固定兔眼视网膜的适... 背景组织病理学检测过程中用传统的化学固定法固定完整的眼球标本易造成视网膜冲经纤维层的水肿,影响检测结果的评价。研究表明微波固定法可以避免待测组织的损伤,但操作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尚待研究。目的探索微波法固定兔眼视网膜的适宜能量和时间参数,评价微波固定后视网睽结构的清晰度和视网膜的脱离情况。方法摘除2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的眼球,分为化学试剂组、微波组和微波+化学试剂组。化学试剂组2只兔4只眼置于传统的冰醋酸+甲醛+氯仿(2:1:2)混合固定液中同定2d;微波组8只兔16只眼置于400ml水内,微波解冻档分别处理80、160、240、320S。微波+化学试剂组12只兔24只眼微波处理后辅以化学试剂㈣定l~2h。结果微波组处弹240S即可得到眼组织结构染色清晰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切片,与化学试剂组同定效果相似;微波+化学试剂组固定的视网膜结构更清晰。微波组视网膜脱离面积为16.3%±11.5%,化学试剂组为50.0%±24.5%,微波+化学试剂组为6.7%±7.8%,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433,P=0.000)。微波固定200~240s后辅以化学固定1~2h,视网膜的各层结构更清晰,脱离面积更小。结论微波固定可节省时间,避免使用有害化学试剂,固定效果与常规化学试剂相似,并且可以防止视网膜脱离;微波固定联合短暂化学同定可以得到更清晰的病理切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微波辐射 病理学/组织切片 视网膜结构 眼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中各赋存形态氟在大鼠肝的蓄积及对肝损伤研究
3
作者 李佳欢 谢昌健 +4 位作者 康瑞宁 张旺 王彦波 杨青 朱兰兰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7期1-7,13,共8页
为探究南极磷虾中各形态氟在大鼠肝中蓄积规律及各形态氟对动物肝脏的损伤的先行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南极磷虾各形态氟对肝脏损伤的机制提供参考。采用逐级化学-超声波提取方法制备各形态氟虾粉,配合动物饲料进行28 d动物试验,结束后立即... 为探究南极磷虾中各形态氟在大鼠肝中蓄积规律及各形态氟对动物肝脏的损伤的先行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南极磷虾各形态氟对肝脏损伤的机制提供参考。采用逐级化学-超声波提取方法制备各形态氟虾粉,配合动物饲料进行28 d动物试验,结束后立即解剖取出各组大鼠的肝,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各组样品氟含量,分析各形态氟的富集规律;各组另取1份肝脏样品制作肝脏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其结构和病变特征。结果表明,氟化钠组雄鼠出现典型的炎症,雌鼠肝脏出现典型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及炎症;在5种形态氟的共同作用下会对肝脏产生明显的损伤;除去水溶性氟以外的4种形态氟共同作用可以对肝脏造成损害,但程度低于5种形态氟共同作用对肝脏的损伤;按照逆向换算方法,水溶态氟对肝脏细胞的损伤程度最为严重,其次是可交换态氟,氧化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和残渣态氟对肝脏的损伤主要以炎症为主,且程度没有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高。从南极磷虾中各形态氟在大鼠肝脏中的蓄积各不相同,同时南极磷虾中各形态氟对大鼠肝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极磷虾中氟的形态 蓄积规律 肝脏组织病理学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