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氧环境对组织工程血管移植物胶原蛋白含量的提升作用
1
作者 林展翼 肖聪 +3 位作者 许健宜 刘青 孙盱衡 方丽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5,共7页
在血管组织工程领域,目前的主要技术方向集中于利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在体外增殖和分泌富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ECM),并且施加特定力学刺激重构出具有所需力学性能的生物材料。合适的氧气含量对于体外细胞三维培养至关重要,但在... 在血管组织工程领域,目前的主要技术方向集中于利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在体外增殖和分泌富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ECM),并且施加特定力学刺激重构出具有所需力学性能的生物材料。合适的氧气含量对于体外细胞三维培养至关重要,但在组织工程血管移植物(TEVG)应用方面还缺乏足够研究。为此通过设计不同的氧气含量培养环境,对VSMCs增殖活性检测以确定细胞培养的氧气含量最佳值;进而,在常规氧含量和低氧含量下,对胶原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羟脯氨酸检测法对沉积在细胞层中的总胶原含量进行定量;最后,在聚乙醇酸(PGA)支架材料上接种VSMCs进行三维培养形成TEVG,通过组织切片染色和总胶原定量来观察低氧环境下TEVG的培养效果。结果显示:7%氧气条件下VSMCs细胞活性增长最快;低氧环境下VSMCs的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Ⅲ型胶原蛋白(ColⅢ)基因表达有所上调,在第5至第9天可以检测到更多胶原蛋白分泌到细胞培养基中,尤其是ColⅢ,并且第11天细胞层ECM中总胶原蛋白的含量为常氧组的3.1倍;7%氧气条件可促进PGA支架上VSMCs三维培养过程的胶原沉积,与常氧组相比总胶原含量提高至2.09倍,并形成更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果表明,选择低氧环境可以促进组织工程血管移植物胶原蛋白的含量,可为进一步优化TEVG的体外培养条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低氧环境 组织工程血管移植物 胶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ALK5受体活化水平优化间充质干细胞的内皮分化及组织工程血管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艾文佳 李杰 +3 位作者 李雯 刘池拽 王深明 吕伟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7-214,共8页
【目的】目前干细胞分化内皮细胞(EC)用于血管治疗受限于分化率,既往研究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参与内皮分化的调控,其作用因受体途径及分化阶段而不同。本实验即研究TGFβ1主要Ⅰ型受体ALK5活化水平与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内皮细... 【目的】目前干细胞分化内皮细胞(EC)用于血管治疗受限于分化率,既往研究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参与内皮分化的调控,其作用因受体途径及分化阶段而不同。本实验即研究TGFβ1主要Ⅰ型受体ALK5活化水平与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内皮细胞分化效率间的关系及分化内皮细胞应用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方法】采用差速贴壁及流式分选获得大鼠骨髓CD31-MSC,以含VEGF、bFGF及EGM-2的培养基内皮诱导2周组作标准对照组,实验组为分阶段添加TGFβ1活化ALK5组、SB431542抑制ALK5组;免疫荧光检测分化中内皮细胞标志蛋白vWF、KDR动态表达;诱导14 d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CD31+百分率比较诱导效率,并检测诱导细胞体外血管形成功能,最后将分化的内皮细胞体外种植于脱细胞基质血管表面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结果】基于KDR、vWF表达变化,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以第7天为界分为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血管祖细胞及血管祖细胞分化内皮细胞两期。早期活化ALK5(VFT组)、后期抑制ALK5组(VFS组)其CD31+百分率分别为(9.65±2.75)%、(2.28±0.20)%,较标准组提高7.7倍(P=0.006)、1.8倍(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导细胞具有体外成血管功能并可应用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重建。【结论】ALK5受体途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内皮细胞中呈阶段相关性: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血管祖细胞阶段活化ALK5促进内皮分化,血管祖细胞分化内皮细胞阶段则抑制ALK5促进内皮分化;提高内皮分化效率的细胞可应用组织工程血管内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5受体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分化 组织工程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蛛丝蛋白血管支架构建小直径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亮 徐艳丽 +1 位作者 何孟 李敏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76,共7页
应用动态培养的方式,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蛛丝蛋白血管支架复合培养构建小直径组织工程血管,为心血管疾病修复提供新的血管移植物来源。将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到管状的血管支架内腔,应用动态培养的方法构建小直径组织工程血管,并根据扫描... 应用动态培养的方式,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蛛丝蛋白血管支架复合培养构建小直径组织工程血管,为心血管疾病修复提供新的血管移植物来源。将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到管状的血管支架内腔,应用动态培养的方法构建小直径组织工程血管,并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HE染色、缝合强度测试、DNA含量检测、羟脯氨酸测定等指标评价组织工程血管的形成程度。复合培养7 d后,细胞在纳米纤维支架表面充分铺展,并且可以迁移到纤维内部生长,细胞与血管支架表现出较好的相容性。组织工程血管的缝合强度经测试为(0.95±0.12)N/针,是天然血管的29.6%。随着时间的持续,组织工程血管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和DNA含量不断增加,羟脯氨酸含量在第14和第28 d分别达到0.16和0.2μg/mg,且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成功构建了一种小直径组织工程血管,各指标较为优良,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丝蛋白 组织工程血管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缝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血管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亮 李敏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0-225,共6页
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具有良好的分化潜能,是理想的组织工程血管种子细胞。本文系统总结了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分... 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具有良好的分化潜能,是理想的组织工程血管种子细胞。本文系统总结了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分类阐述了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几种方法,并探讨了其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血管 体内构建 体外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血管基质的制备与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华梅 谢德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完全脱除猪胸主动脉细胞,对脱细胞血管基质进行改性,增强基质的力学强度,制备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方法:取家猪的新鲜去除外膜胸主动脉20根,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胰蛋白酶、TritonX-100及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脱细胞试剂对猪... 目的:完全脱除猪胸主动脉细胞,对脱细胞血管基质进行改性,增强基质的力学强度,制备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方法:取家猪的新鲜去除外膜胸主动脉20根,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胰蛋白酶、TritonX-100及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脱细胞试剂对猪胸主动脉进行脱细胞处理,并对脱细胞后的血管基质进行改性,采用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力学性能测试,以评价脱细胞效果以及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采用1%TritonX-100单独作用84h既能完全脱除细胞,同时又可完整保留血管基质的三维结构,对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的损伤小,是一种较理想的脱细胞方法。对脱细胞后的基质进行冷冻干燥及真空热交联处理,能有效提高材料的机械强度,冷冻干燥24h后真空120℃下热交联处理12h所获得的材料的机械强度最好,断裂强度可达到1.70MPa。结论:以脱细胞血管基质经冷冻干燥和真空热交联处理后,可以作为血管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血管 脱细胞基质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构建后的全生物化组织工程血管的组织结构与生物力学特性
6
作者 张秀花 张炎 +2 位作者 李玉泉 杨向群 张林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80-285,共6页
目的改进体外构建的生物化组织工程血管(TEBV),研究其生物力学特性,获得能承载生理血流力学作用的血管替代物。方法用酶消化法制备猪颈总动脉脱细胞支架,加压灌注结合散点注射种植犬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用自制的血管自动旋转流体... 目的改进体外构建的生物化组织工程血管(TEBV),研究其生物力学特性,获得能承载生理血流力学作用的血管替代物。方法用酶消化法制备猪颈总动脉脱细胞支架,加压灌注结合散点注射种植犬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用自制的血管自动旋转流体培养系统培养3周,随后再用加压灌注法种植犬胸主动脉内皮细胞(EC),继续培养至4周,取材做HE染色。光镜和电镜观察VSMC及EC在支架内的生长情况。用力学测试仪器检测TEBV的应力-应变关系、拉伸弹性回复率以及最大断裂强度和长度。结果在血管自动旋转流体培养系统,VSMC种植3周在中膜层已经大量均匀分布,EC种植7天后已形成连续完整的EC单层;而应用单独的加压灌注法VSMC种植3周时仍不能均匀分布,EC种植1周后仍分布不均匀,未能形成连续的EC单层。TEBV培养至第4周,中膜层有大量VSMC生长,内膜层则形成连续的EC单层;透射电镜下可见VSMC、EC亚微结构与生理状态的细胞结构相似,可见缝隙连接等细胞连接方式,VSMC可产生新的胶原蛋白。扫描电镜可见EC在支架上生长良好,细胞轮廓清晰,形成连续的单层。力学特性检测结果显示:TEBV的粘弹性、拉伸弹性回复率以及最大断裂强度均接近生理血管。结论血管自动旋转流体培养系统在脱细胞血管支架上联合种植VSMC和EC,有利于种子细胞在支架腔面和管壁内均匀生长,改进了TEBV的组织结构。改进构建的TEBV生物力学特性接近生理血管,将有利于TEBV更好地承载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血管 改进构建 生物力学 平滑肌细胞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血管补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围术期处理
7
作者 邹文艳 龚立 +2 位作者 俞晓青 蒋祖明 张海波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9-11,I0002,共4页
目的评估组织工程血管补片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并总结模型建立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10只成年杂种犬,用自身的骨髓细胞和高分子可降解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血管补片扩大肺动脉流出道。结果实验中有1例在术中出现心动过缓,暂停手术操作后,... 目的评估组织工程血管补片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并总结模型建立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10只成年杂种犬,用自身的骨髓细胞和高分子可降解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血管补片扩大肺动脉流出道。结果实验中有1例在术中出现心动过缓,暂停手术操作后,其余手术均逐渐恢复,未造成不良后果。术后实验动物均存活。术后5~10min撤离呼吸机,拔除胸引管。术后两周肺动脉造影示左肺动脉通畅,未见动脉瘤形成,移植物处稍狭窄;取出移植物观察,血管管腔通畅,腔面光滑,无血栓,无感染。结论通过自身的骨髓细胞和高分子可降解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血管补片扩大犬肺动脉流出道成功建立了组织工程血管补片动物模型。为了保证模型的成功建立,应使用右侧卧位、尽早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处理心律紊乱和尽早撤离呼吸机等围术期护理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血管补片 模型 动物 围手术期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PS外膜肝素化内膜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俊 张晓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7-343,共7页
目的·制备具有良好抗张强度及组织相容性的复合型组织工程血管(HTEV)。方法·制备大鼠脱细胞主动脉血管支架,采用静电纺丝(ES)技术在脱细胞血管支架外覆以纳米氨基醇聚癸二酸甘油酯(APS),使用肝素修饰血管支架内膜,制成HTEV。... 目的·制备具有良好抗张强度及组织相容性的复合型组织工程血管(HTEV)。方法·制备大鼠脱细胞主动脉血管支架,采用静电纺丝(ES)技术在脱细胞血管支架外覆以纳米氨基醇聚癸二酸甘油酯(APS),使用肝素修饰血管支架内膜,制成HTEV。行HTEV体内植入和功能评价,建立同种异体的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移植后6周行血管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大鼠主动脉经脱细胞处理后,细胞成分几乎被完全去除,脱细胞组的总DNA含量[(115.4±10.9)ng/mg]相较未脱细胞组[(398.6±14.6)ng/mg]显著下降(P=0.000),但脱细胞对于胶原纤维以及弹力纤维造成损伤。ES-APS包覆后增强了HTEV支架的机械性能,支架壁厚(187±11)μm、缝合强度为(0.51±0.06)N、爆破压力为(2 103±232)mm Hg,均较脱细胞血管显著提高(均P<0.01)。HTEV内膜经肝素修饰后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黏附作用。大鼠异体血管移植后6周检查发现,HTEV通畅性良好,包覆ES-APS能防止扩张和动脉瘤形成。结论·通过在大鼠脱细胞主动脉血管支架外覆以ES-APS,内膜以肝素修饰,成功制备了HTEV,大大提高了抗张强度及组织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血管 脱细胞 静电纺丝 氨基醇聚癸二酸甘油酯 肝素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血管培养生物反应器出口端加载阻力的应力刺激形成系统的设计与验证 被引量:1
9
作者 廖文君 陈婉雯 +5 位作者 文章 吴岳恒 李东风 周嘉辉 郑坚奕 林展翼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08-1013,共6页
目的改进组织工程血管(TEBV)培养应力形成系统,增强平滑肌细胞分泌的刺激作用。方法在生物反应器出口外侧加装阻力气泵,构建新的TEBV体外三维培养体系;通过压力导丝监测生物反应器内不同点压力变化,获得应力-时间变化曲线;按动态培养中... 目的改进组织工程血管(TEBV)培养应力形成系统,增强平滑肌细胞分泌的刺激作用。方法在生物反应器出口外侧加装阻力气泵,构建新的TEBV体外三维培养体系;通过压力导丝监测生物反应器内不同点压力变化,获得应力-时间变化曲线;按动态培养中是否添加阻力分成改进组和对照组,并设静态培养组,对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进行四周的三维培养;终止培养后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α-SMA免疫组化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进行组织学检测,并运用软件对管壁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压力监测数据及拟合曲线显示,添加阻力后可明显加大动力源"罗叶泵"每搏的应力刺激;培养结果显示改进组新生组织中VSMC及胶原纤维密布于管壁全层,细胞分布及密度、胶原纤维含量及排列、α-SMA表达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静态组。结论改进的系统应力刺激作用明显得到增强并可进一步促进VSMC分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血管 罗叶泵 应力 三维培养 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电解质多层膜修饰脱细胞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俊 张晓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13-1718,共6页
目的·寻找制备组织工程血管的最佳脱细胞试剂,用肝素-SDF-1α聚电解质多层膜修饰脱细胞血管支架,评估其组织相容性。方法·分别用含有0.25%Triton-X100+0.25%SD(TS组)、1%SDS(SDS组)和0.5%Triton-X100+0.5%SD+0.5%SDS(STS组)的... 目的·寻找制备组织工程血管的最佳脱细胞试剂,用肝素-SDF-1α聚电解质多层膜修饰脱细胞血管支架,评估其组织相容性。方法·分别用含有0.25%Triton-X100+0.25%SD(TS组)、1%SDS(SDS组)和0.5%Triton-X100+0.5%SD+0.5%SDS(STS组)的PBS对大鼠主动脉进行脱细胞处理;以未脱细胞的大鼠主动脉作为对照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DNA定量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验证最佳脱细胞试剂。用肝素-SDF-1α聚电解质多层膜修饰脱细胞血管表面,采用免疫荧光法明确聚电解质多层膜在血管表面的结合;同时,通过血小板激活测定及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迁移实验在体外验证其生物相容性。结果·STS组大鼠主动脉脱细胞效果最完全,同时血管的三维结构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肝素-SDF1α聚电解质多层膜能牢固结合在脱细胞血管管壁上,肝素-SDF1α修饰后的脱细胞血管明显减少了血小板在血管表面的黏附激活,增强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血管表面的黏附增殖和迁移能力。结论·含有0.5%Triton-X100+0.5%SD+0.5%SDS的PBS是最佳脱细胞试剂。肝素-SDF-1α聚电解质多层膜能很好地结合在脱细胞血管表面,其修饰的脱细胞血管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多层膜 组织工程血管 脱细胞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促进移植大鼠的组织工程血管内皮化
11
作者 王恬然 聂志强 +3 位作者 邹灏 霍达 许有前 朱楚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4-452,共9页
目的包载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Rg1)构建促内皮化的组织工程血管(tissue-engineered blood vessels,TEBVs),并移植大鼠颈总动脉以观察其通畅情况和内皮化效果。方法CCK-8和流式细胞凋亡检测培养48 h后Rg1对内皮细胞(endothelial ... 目的包载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Rg1)构建促内皮化的组织工程血管(tissue-engineered blood vessels,TEBVs),并移植大鼠颈总动脉以观察其通畅情况和内皮化效果。方法CCK-8和流式细胞凋亡检测培养48 h后Rg1对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同时确定药物适宜工作浓度;将ECs分为对照组(普通培养基)、Rg1处理组(15.63μmol/L Rg1培养基)和联合处理组[15.63μmol/L Rg1+0.5μ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抑制剂XL184培养基],检测各组细胞培养48 h后增殖和划痕愈合情况;构建壳聚糖包被的Rg1-(2-羟丙基)-γ-环糊精颗粒(Rg1-HGC/CS NPs,以下简称NPs)并修饰至胶原血管内腔面,进行FTIR、DLS和SEM检测;体外条件下,将ECs与脱细胞血管和构建的TEBVs共培养48 h,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动物实验分为胶原组(胶原处理的血管)、空白CS组(空白CS处理的胶原组血管)和实验组(NPs处理的胶原组血管),将其移植至SD大鼠的左侧颈总动脉;分别于30、90 d后使用超声和Micro-CT检查血管通畅情况;使用HE、Masson和(CD31+vWF)免疫荧光观察90 d后血管的内皮化效果。结果Rg1通过VEGFR2对ECs产生促进增殖和迁移的作用(P<0.05),未见明显的凋亡影响;所构建的NPs粒径约为130 nm,大小均一(PDI<0.3),并已成功修饰至血管内腔面;共培养实验表明,所构建的TEBVs生物相容性较好,利于细胞贴附生长;移植30、90 d后的影像学检测显示,实验组较其他组通畅度良好;移植90 d后的HE、Masson切片染色显示,胶原组和空白CS组的血管发生形变,失去正常结构,且因血栓和胶原纤维增生而发生阻塞,而实验组血管外形完整且无明显阻塞;CD31和vWF免疫荧光显示,实验组血管内腔面均匀覆有ECs,内皮化效果较其他组良好。结论所构建的促内皮化TEBVs可促进血管的内皮化进程,维持血管移植后的远期通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血管 内皮细胞 人参皂苷RG1 内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基质与组织工程血管表面修饰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卢光 李建新 张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788-793,共6页
利用细胞外基质蛋白对血管组织工程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对于改变组织工程血管材料的表面性能,提高其生物相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综述细胞外基质的三大类成分(胶原、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糖蛋白)对于血管组织工程材料的表面修... 利用细胞外基质蛋白对血管组织工程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对于改变组织工程血管材料的表面性能,提高其生物相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综述细胞外基质的三大类成分(胶原、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糖蛋白)对于血管组织工程材料的表面修饰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及表面修饰中相关的热点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综合文献资料认为尽可能的模拟天然血管,利用细胞外基质对组织工程血管进行表面修饰是一种好的方法;而其中糖蛋白由于特殊细胞黏附蛋白受体结合位点的存在,促使其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组织工程 表面修饰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细胞相容性的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卢光 张建 +5 位作者 李建新 谷涌泉 孙海晨 陈亮 刘庆阳 汪忠镐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以聚羟基丁酸戊酸酯(PHBV)为主体的几种生物材料和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生物相容性,为组织工程血管初步选择较好的支架材料。方法将以PHBV为主体的几种生物材料和人包皮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并对材料的接触角、细胞的形态和细胞的... 目的探讨以聚羟基丁酸戊酸酯(PHBV)为主体的几种生物材料和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生物相容性,为组织工程血管初步选择较好的支架材料。方法将以PHBV为主体的几种生物材料和人包皮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并对材料的接触角、细胞的形态和细胞的增生情况进行测定。结果所有的材料中,PHBV生物材料接触角最小,与细胞的相容性最好。结论PHBV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从而为组织工程血管初步筛选出一种较好的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细胞相容性 组织工程血管 荧光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庆兰 张华 +2 位作者 张西正 李瑞欣 郭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共4页
血管支架材料在组织工程血管构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合成与制备了许多新型血管支架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相关方面处理。本文对天然生物材料、合成高分子可降解材料和复合材料等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血管组织工程 天然生物材料 高分子可降解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基质在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董建德 张建 谷涌泉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组织工程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最终解决人类器官或组织缺损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可能。组织工程的核心思想就是运用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在体外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活体并植人体内,从而达到修复缺损、重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之目的。胸... 组织工程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最终解决人类器官或组织缺损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可能。组织工程的核心思想就是运用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在体外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活体并植人体内,从而达到修复缺损、重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之目的。胸心血管外科领域集中了心脏、血管、食管、气管等诸多重要器官和组织,开展组织工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验和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组织工程 脱细胞基质 人类器官 组织工程 组织缺损 体外构建 修复缺损 重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血管的种子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方法的实验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程光存 严中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 为培养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实验研究提供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 ,并进行细胞的传代、纯化、鉴定以及形态学观察。结果 培养细胞符合血管内皮细胞、... 目的 为培养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实验研究提供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 ,并进行细胞的传代、纯化、鉴定以及形态学观察。结果 培养细胞符合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各有形态特征。结论 所培养的细胞有望作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平滑 血管 内皮 血管 成纤维细胞 人工血管 血管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化小直径血管组织工程支架基材的共混改性与相容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富强 陈俊英 +2 位作者 夏传俊 李天聪 黄霞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80,84,共5页
在杂化基材的前驱体(PA)中分别引入低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通过溶胶-凝胶共混法制备了2组复合组织工程支架基材,有机改性体系PEG/PA和添加了MWCNT的无机改性体系C/PA。并对改性体系的微观结构、热稳定性、溶胀... 在杂化基材的前驱体(PA)中分别引入低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通过溶胶-凝胶共混法制备了2组复合组织工程支架基材,有机改性体系PEG/PA和添加了MWCNT的无机改性体系C/PA。并对改性体系的微观结构、热稳定性、溶胀性能以及引入组分与基材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改性体系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态和粘附行为的影响。制得的C/PA,在去离子水中的溶胀率为15.1%;在pH=7.4的PBS溶液中的溶胀率为16.8%,热稳定性较好,表面硬度适于细胞增殖分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组织工程支架 共混改性 溶胶-凝胶法 细胞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组织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被引量:6
18
作者 方俊 李松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3-339,共7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主要采用血管移植物重建病损血管,人造合成血管在大口径血管修复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在小口径血管修复中效果并不理想。近30年来,血管组织工程发展极其...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主要采用血管移植物重建病损血管,人造合成血管在大口径血管修复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在小口径血管修复中效果并不理想。近30年来,血管组织工程发展极其迅速,从再生的角度为血管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血管组织工程的最新进展(体外、体内、原位血管组织工程),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 原位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化血管构建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国宝 杨欢 +2 位作者 周江一 田吉迅 邓雅心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4-223,共10页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除了通过施加药物改善血管内膜血栓的凝结状况外,利用组织工程化血管对病变血管进行修复与置换,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新的策略。天然生物材料的组织工程化血管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除了通过施加药物改善血管内膜血栓的凝结状况外,利用组织工程化血管对病变血管进行修复与置换,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新的策略。天然生物材料的组织工程化血管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低免疫原性以及快速诱导血管新生,展现出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总结了基于不同天然生物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血管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在血管再生中的作用,并探讨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血管构建 血管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s联合EP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邢立行 李智伟 +4 位作者 张中洲 王小义 姜慧娇 陈雪玲 吴向未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为了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联合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可行性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的作用。方法首先... 目的为了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联合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可行性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的作用。方法首先分离、培养、扩增小鼠骨髓来源的MSCs和EPCs。剪裁、消毒、胶原包埋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 acido,PGA)支架材料。按EPCs组、MSCs组、EPCs联合MSCs组、EPCs联合MSCs加b FGF培养组将各组细胞分别接种到处理过的PGA支架上制成细胞、PGA复合物,将以上制成的复合物在体外培养1周时分别用HE染色及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与PGA的相容性,培养8周时做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4、α-SMA蛋白水平,并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后分析细胞、PGA复合物培养情况及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1周时,大量细胞贴附在PGA支架纤维上,细胞与PGA相容性良好;8周时各分组免疫组织化学α-SMA染色均为阴性;联合组免疫组织化学CD34染色阳性,并评分明显高于EPCs组和MSC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s组染色评分明显高于MSC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FGF组与联合组之间染色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SCs联合EPCs可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两种细胞联合应用明显优于单种细胞应用,单独的b FGF应用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乙酸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祖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组织工程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