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柳 郑庆厚 +3 位作者 战吟戈 王乐 陈勤聪 王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4-800,共7页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PPCI术常规治疗,若P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应用指引导管于冠脉内注射硝普钠、硝酸甘油、替罗非班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治疗组是在PPCI术常规治疗基础上,术中开通IRA后应用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8 mg及腺苷注射液200μg,若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再次注射腺苷注射液改善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观察指标,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及术后12、24、36、48 h的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水平;②心肌灌注指标: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术后90 min IRA导联ST段回落值(STR);③心肌缺血的程度: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观察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⑤术后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结果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的cTnI、CK-MB、NT-pro BNP水平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损伤指标治疗组均在术后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之后均趋势下降,术后48 h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心肌灌注指标:治疗组术后CTFC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秩和检验,治疗组术后90 min STR显著优于对照组(Z=2.437,P=0.014)。③心肌缺血的程度:两组患者在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在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治疗组在负荷缺血节段数、静息灌注总评分、负荷灌注总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术后30 d的MACE情况:两组患者在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以及总MA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PPCI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ASTEMI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心肌损伤、心肌灌注和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 腺苷注射液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辉 杨宁 +2 位作者 刘迎午 张荣春 李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7-8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介入策略不同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抽吸组)46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70%比例,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心脏超声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联合组术后ST段回落≥70%、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3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比例显著高于抽吸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显著低于抽吸组(P<0.05);抽吸组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联合组[(52.5±6.2)%vs(58.3±6.4)%,P<0.05],联合组术后1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低于抽吸组[(44.1±3.9)mm vs(51.9±2.5)mm,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抽吸组(20.5%vs 37.0%,P<0.05)。结论在应用抽吸导管的基础上配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降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注射 动脉内 酶原激活 重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评价脓毒症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3 位作者 姜峻 胡艳晶 何龙平 李兆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76-1180,共5页
目的内毒素和低灌注可导致脓毒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进而引起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水平显著升高。文中探讨t-PAIC用于评价脓毒症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 目的内毒素和低灌注可导致脓毒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进而引起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水平显著升高。文中探讨t-PAIC用于评价脓毒症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63例脓毒症患者,按照脓毒症3.0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n=104)和脓毒性休克组(n=59),比较2组患者的t-PAIC水平变化。结果与脓毒症组患者[10.75(7.10~16.30)ng/mL]相比,脓毒性休克组患者的t-PAIC[35.20(18.60~48.10)ng/mL]显著升高(P<0.001)。S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乳酸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与t-PAIC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0.50,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t-PAIC(OR=1.11,95%CI 1.071~1.144,P<0.001)与脓毒性休克的发生相关。t-PAIC诊断脓毒性休克的曲线下面积为0.858(P<0.001),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80、0.788、0.676、0.863。根据其Cut-off值分组显示t-PAIC<18.2 ng/mL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SOFA评分、乳酸水平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较t-PAIC≥18.2 ng/mL组患者明显降低(P<0.05),且t-PAIC<18.2 ng/mL的生存率较t-PAIC≥18.2 ng/mL组患者升高约2.2倍。结论t-PAIC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相关。t-PAIC≥18.2 ng/mL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酶原激活物-抑制复合物 脓毒症 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黄斑下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薛晓阳 刘勃实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8-452,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2—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的SMH患者12例12眼,其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1...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2—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的SMH患者12例12眼,其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1例11眼,视网膜大动脉瘤1例1眼;男5例,女7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65.67±8.09)岁;人工晶状体眼2眼,合并白内障10眼;高血压9例,糖尿病2例。SMH持续时间为2~25 d,平均(14.67±8.03)d。患眼均行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采用OCT测量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观察患者手术后眼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平均BCVA(LogMAR)分别为1.58±0.63、1.12±0.49、1.07±0.44和0.59±0.19,不同时间点患眼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35,P<0.001),其中术后6个月患眼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平均CRT分别为(606.25±204.67)、(379.83±92.05)、(313.75±60.87)和(267.75±73.07)μm,不同时间点患眼CR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20,P<0.001),其中术后1、3、6个月患眼CRT较术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眼于术后3个月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随访期间6眼因PCV复发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共注射给药16次。术后1、3、6个月内平均抗VEGF注射次数分别为(0.3±0.5)、(1.3±1.4)和(2.7±2.0)次。结论在SMH的治疗中,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可提高患眼BCVA,降低CRT,减轻血凝块对视网膜的损伤,促进患眼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组织酶原激活 玻璃体切割 黄斑下出血 视网膜下注射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注射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的效果
5
作者 郑国丽 王楠 +3 位作者 雷文博 徐瑶 夏晓波 熊思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1-1439,共9页
目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全球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人中较为常见。当其由于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或管径增宽的小静脉/小动脉破裂时,将导致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 目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全球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人中较为常见。当其由于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或管径增宽的小静脉/小动脉破裂时,将导致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hage,SMH),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造成视力不可逆的损伤。本研究探讨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ars-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术中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术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治疗对PCV并发SMH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PCV合并SMH的13例(13只眼)患者。纳入的患者术中均接受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术后进行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治疗,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视网膜下出血吸收、原发病灶进展,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相关因素。结果:13例患者均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随访截止时全部患者的视网膜下积血均完全清除;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BCVA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明显提升(均P<0.05);年龄大于60岁及小于60岁,病灶位于中心凹下及中心凹外的患者最终视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45和P=0.006);病程、出血范围、术前合并或不合并玻璃体积血(vitreoushemorrhage,VH)与术后6个月视力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10例椭圆体带完整,5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完整,微结构完整与不完整之间术前、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终复查时存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的有2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的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黄斑裂孔,1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撕裂,结论:PPV联合视网膜下t-PA注射,术后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能有效清除继发于PCV的SMH,手术并发症较少,在6个月的随访中,患者的视功能可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 组织酶原激活 玻璃体切除术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对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薛冠华 张纪蔚 +1 位作者 张柏根 袁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l(PAI-1)的影响。 方法:培养内皮细胞,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6孔细胞,每孔内皮细胞数为每毫升2.5×...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l(PAI-1)的影响。 方法:培养内皮细胞,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6孔细胞,每孔内皮细胞数为每毫升2.5×105个细胞。加入Hcy,测定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细胞培养液中t-PA和PAI-1的含量。 结果:Hcy可引起内皮细胞形态的损伤,并使其分泌t-PA和 PAI-1在1mmol实验组、2.5 mmol实验组作用 24小时后与对照组比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 5 mmol实验组Hcy作用 4、8小时后与对照组比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Hcy影响内皮细胞分泌t-PA与PAI-1的平衡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 内皮细胞 组织酶原激活 动脉粥样硬化 PAI-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皂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孙继红 李淑梅 +2 位作者 张丹 费瑜 李睿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6-308,共3页
目的 :观察三七皂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中 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影响。方法 :4 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的患者 ,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 (对照组 ,2 2例 )和西药常规加路路通 ... 目的 :观察三七皂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中 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影响。方法 :4 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的患者 ,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 (对照组 ,2 2例 )和西药常规加路路通 (三七皂苷 )治疗 (加中药组 ,2 2例 )。对患者术前及术后 1d、术后 1个月分别采肘静脉血 6 m L ,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ABC- EL ISA)测血清中 P-选择素 (P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 )及其抑制物 (PAI- 1)浓度水平。结果 :与冠脉植入术后 1d比较 ,加中药治疗 1个月后血清中 Ps的浓度 (9.170±1.5 0 0 ) g· L- 1 及 PAI- 1的活性 (0 .5 84± 0 .0 75 ) k AU· L- 1 均显著降低 (P<0 .0 5 ) ,而血浆中 t- PA的活性 (0 .877±0 .132 )明显升高 (P<0 .0 5 )。结论 :三七皂苷影响纤溶系统 ,从而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冠脉内局部血栓形成 ,防止支架术后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放射摄影术 支架P-选择素/血液 组织酶原激活物/血液 酶原激活物抑 制物/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活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4
8
作者 邵凤扬 卞光荣 +2 位作者 顾进 陈隐漪 顾成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79-80,共2页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活性与血液纤溶系统密切相关。两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平衡失调,可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活性下降,而PAI活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活性与血液纤溶系统密切相关。两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平衡失调,可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活性下降,而PAI活性升高,这为临床应用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提供了理论依据。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软斑表面存在血栓附着,那么动脉粥样硬化期是否也存在tPA、PAI活性的异常?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组织酶原激活 酶原激活抑制 动脉粥样硬化 tPA活性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脑梗死 PAI活性 血液系统 平衡失调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活性初步探讨(摘要) 被引量:1
9
作者 杜长军 张春兰 王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7-277,共1页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活性初步探讨(摘要)杜长军张春兰王健纤溶系统是机体阻止血栓形成的屏障。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对纤溶系统活...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活性初步探讨(摘要)杜长军张春兰王健纤溶系统是机体阻止血栓形成的屏障。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对纤溶系统活化和调节有重要作用。高血压病存在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组织 酶原激活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卵巢大白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其抑制物的变化
10
作者 刘国勋 李青南 +1 位作者 吴铁 凌光鑫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88-190,共3页
测定了去卵巢大白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去卵巢组血浆t-PA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PAI为9.7±1.2AU/ml,去卵巢组PAI为7.8±1.9AU/m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测定了去卵巢大白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去卵巢组血浆t-PA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PAI为9.7±1.2AU/ml,去卵巢组PAI为7.8±1.9AU/m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去卵巢组血浆中PAI降低,可能与卵巢激素的减少有关。卵巢激素会促使PAI合成并释放增加,这可能是服用雌激素等避孕药者纤溶活性降低、血液呈高凝状态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酶原激活 酶原激活抑制 去卵巢大鼠 性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托普利对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影响
11
作者 程绪杰 李红霞 +4 位作者 杨向军 陈弹 薛枫 刘志华 蒋文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B05期1-2,6,共3页
目的:研究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AI-1)的影响。方法:培养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别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为5、10、25、50、100 μg/L)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目的:研究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AI-1)的影响。方法:培养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别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为5、10、25、50、100 μg/L)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5、10、25、50、100 nmol/L)刺激,在50μg/L TNF-α刺激的基础上用卡托普利(20、50、100、200 nmol/L)共育,用ELISA的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t-PA和PAI-1的浓度。结果:各浓度的TNF-α和AngⅡ刺激24 h后PAI-1的浓度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相比P<0.05,而t-PA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各浓度的卡托普利明显抑制TNF-α(50μg/L)诱导的PAI-1分泌增多,P<0.05,而t-PA的变化不明显。结论:TNF-α和AngⅡ可以增加内皮细胞PAI-1的分泌,卡托普利可以抑制TNF-α诱导PAI-1的分泌,而t-PA则不受TNF-α、AngⅡ和卡托普利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托普利 组织酶原激活 酶原激活抑制剂-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浙蝮蛇抗栓酶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的影响
12
作者 陈恩宏 周希静 +2 位作者 扬玉秀 孙雪峰 王丽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S2期61-63,共3页
本文观察了江浙蝮蛇抗栓酶(Svate)对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的影响。结果示:Svate治疗后血浆PAI活性明显降低,tPA活性轻度升高。提示Svate可能通过影响tPA及PAI而改善NS患者的纤溶状态。
关键词 江浙蝮蛇抗栓酶 肾病综合征 组织酶原激活 酶原激活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国鲁 张微微 +1 位作者 黄勇华 范慧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观察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分为4组:联合溶栓组44例,给予静脉rt-PA尿激酶;rt-PA组37例,尿激酶组32例,对照组48例。观察治疗前... 目的观察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分为4组:联合溶栓组44例,给予静脉rt-PA尿激酶;rt-PA组37例,尿激酶组32例,对照组4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在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与rt-PA组和尿激酶组脑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υs 18.9%υs 18.7%,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单用rt-PA、单用尿激酶相当,但脑出血率降低,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酶原激活 尿酶原激活 血栓解疗法 脑梗死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朱丽娜 陈邓 +3 位作者 陈涛 林燕 徐达 刘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64-70,共7页
目的 系统评价超时间窗(4.50-6.00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别以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脑梗塞、溶栓治疗、延长时间窗,以及acute ischemic stroke、thrombolyti... 目的 系统评价超时间窗(4.50-6.00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别以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脑梗塞、溶栓治疗、延长时间窗,以及acute ischemic stroke、thrombolytic therapy、beyond 4.5 hours等中英文词组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2015年8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万方数据库等收录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时间窗(4.50-6.00 h)急性缺血性卒中随机对照临床试验;Jadad量表和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获得681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3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计203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6 h)患者(rt-PA静脉溶栓组1029例、安慰剂组1004例)。Meta分析显示:rt-PA静脉溶栓与安慰剂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RR=1.070,95%CI:0.940-1.220;P=0.310)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R=1.040,95%CI:0.940-1.160;P=0.430)、降低病死率(RR=1.260,95%CI:0.990-1.610;P=0.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t-PA静脉溶栓组患者脑出血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RR=1.550,95%CI:1.030-2.340;P=0.030)。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时间窗(4.50-6.00 h)急性缺血性卒中无明显疗效且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高质量证据尚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组织酶原激活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4
15
作者 郑天衡 郝俊杰 +5 位作者 高建 朱鑫璞 周晓宇 杨建道 张会军 王少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82-1185,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80岁组141例和≥80岁组55例,发病<4.5 h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溶...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80岁组141例和≥80岁组55例,发病<4.5 h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溶栓后颅内出血(IC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90 d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s评分评定临床结局。结果 2组溶栓后14 d的NIHSS评分都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80岁组较≥80岁组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1)。≥80岁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80岁组(P<0.05);<80岁组和≥80岁组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57.5%和45.5%(P>0.05),ICH发生率分别为16.3%和21.8%,sICH发生率分别为6.4%和14.5%(P>0.05)。结论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和年龄<80岁者同样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组织酶原激活 注射 静脉内 血栓解疗法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被引量:32
16
作者 谭安雄 李金成 +1 位作者 王玉银 李小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51-652,共2页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8例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rt-PA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90d时...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8例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rt-PA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90d时均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及Barthel指数(BI)评价并对比评价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SS评分和BI〔CSS评分对照组(22±3)分,治疗组(23±3)分;BI对照组(53±11),治疗组(54±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CSS评分对照组(16±5)分,治疗组(8±4)分;BI对照组(60±13),治疗组(84±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脑出血2例,泌尿道出血合并牙龈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对照组发生脑出血1例,泌尿道出血合并牙龈出血1例,牙龈出血2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6h应用rt-PA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酶原激活 脑梗死 血栓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9
17
作者 肖凯文 唐玉兰 张先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595-2597,共3页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rt-PA0.9 mg/kg(最大剂量90 mg)治疗,先静脉注射10%(1 min),其余剂量连续静脉滴注,60 ...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rt-PA0.9 mg/kg(最大剂量90 mg)治疗,先静脉注射10%(1 min),其余剂量连续静脉滴注,60 min滴完;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300 mg;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90 d,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的CSS评分和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CSS评分、BI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基本痊愈13例,显著有效11例,有效6例,无变化2例;对照组基本痊愈8例,显著有效9例,有效11例,无变化4例,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4,P<0.05)。结论发病6h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t-PA6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酶原激活 静脉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 被引量:7
18
作者 樊双义 王天昊 +2 位作者 何宝明 刘景峰 马朋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3-46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以及其他磁共振(MRI)技术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可行性,并判断在超早期(发病6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07... 目的探讨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以及其他磁共振(MRI)技术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可行性,并判断在超早期(发病6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07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行MRI检查(包括DWI、PWI及其他磁共振技术)。采用rt-PA进行溶栓,剂量0.9mg/kg,静脉滴注。另设30例普通常规治疗患者(未做溶栓治疗)作为对照。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溶栓组治疗后1hNIHSS(21.0±2.65)较溶栓前(25.18±2.98)明显降低(P<0.05);溶栓后30dNIHSS(12.66±4.25)明显低于对照组(19.12±2.89,P<0.05)。治疗后1~60d,各时间段溶栓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d溶栓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2.3%、64.2%、87.4%,显著高于对照组15.4%、27.5%、42.8%(P<0.05)。溶栓组治疗60d后NIHSS评分(10.25±3.15)显著低于治疗前(25.18±2.98,P<0.05)。溶栓组发生脑出血2例,预后仍然良好。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综合应用DWI、PWI和MRI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在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适应证的基础上应用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组织酶原激活 缺血半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伴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29
19
作者 景坚 徐亮 李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收集发病时间<4.5h的65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41例无房颤患者作为非房颤组和24例伴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观察...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收集发病时间<4.5h的65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41例无房颤患者作为非房颤组和24例伴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观察溶栓后2组脑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综合生活能力。结果 2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2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0d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虽高于非房颤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50%vs 2.44%,16.67%vs 2.44%,P>0.05)。结论对于由房颤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组织酶原激活 心房颤动 血小板聚集抑制 脑出血 华法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替普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红梅 卞秋武 +5 位作者 张继红 刘晓媛 王雪青 孟晓京 王庆胜 孙丽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33-735,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发病12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替普酶组60例,瑞替普酶20mU间隔30min分2次静脉推注;rt-PA组62例,rt-PA8mg静...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发病12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替普酶组60例,瑞替普酶20mU间隔30min分2次静脉推注;rt-PA组62例,rt-PA8mg静脉推注,42mg,90min内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心肌梗死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30、60、90和120min瑞替普酶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高于rt-PA组,两组60和90min2个时间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90min瑞替普酶组4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42例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为87.5%,rt-PA组4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29例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为69.05%(P<0.01);35天瑞替普酶组死亡2例(3.33%),rt-PA组死亡3例(4.84%);两组均无脑出血病史;不良事件发生率瑞替普酶组为23.3%,rt-PA组为25.6%。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比较安全,较rt-PA能更早地使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并有较高的血管开通率及较低的急性期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组织酶原激活 血栓解疗法 治疗 临床研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