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周俊山 徐梦怡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352-357,共6页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总量<75万U);静脉溶栓组患者于发病3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溶栓治疗(0.9 mg/kg)。观察两组的血管再通情况,于治疗后14d、90d及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hel指数等情况。结果①动脉溶栓后,21例(67.74%)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术后14d的NIHSS评分(12±7)低于术前评分(15±4),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1。②动脉溶栓后18例完全再通、7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动脉溶栓术后90 d疗效比较,完全再通组优于未通组;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完全再通组优于未通组,部分再通组优于未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患者经动脉溶栓后,术后14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的NIHSS评分,术后90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的和溶栓后14d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动脉溶栓组的脑出血发生率、溶栓后14 d和90 d的NIHSS评分与发病3 h内静脉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问窗内动脉溶栓治疗能够明显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在发病6 h后动脉溶栓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与静脉溶栓组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栓解治疗 尿酶原活物 注射 动脉内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物 注射 静脉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