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花药培养褐化愈伤组织的组织化学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闻丽 张日清 +1 位作者 刘友全 李建安 《经济林研究》 2008年第4期34-37,共4页
为了找到油茶花药培养中愈伤组织褐化与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了解褐化的本质原因,从而确定更加有效的培养技术措施,以普通油茶花药培养中褐化的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了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无褐化愈伤组织的细胞含淀粉、脂滴相对较... 为了找到油茶花药培养中愈伤组织褐化与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了解褐化的本质原因,从而确定更加有效的培养技术措施,以普通油茶花药培养中褐化的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了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无褐化愈伤组织的细胞含淀粉、脂滴相对较多,而褐化愈伤组织细胞的含量相对较少;褐化愈伤组织的细胞含单宁类物质、过氧化物酶含量相对较多,而无褐化愈伤组织的细胞含量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学 油茶 花药培养 愈伤组织 褐化 组织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囊内乳头状癌:原位还是浸润性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临床随访结果 被引量:1
2
作者 解建军 张仁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9-519,共1页
乳腺囊内乳头状癌(IPC)被当做是一种导管内肿瘤,但是最近有证据认为此肿瘤可能是浸润性的,因为肿瘤周围缺少肌上皮。作者评估了来自39例患者(女性35例,男性4例)的40个囊内乳头状癌的肌上皮细胞、Ⅳ型胶原的基膜,并对其临床处理和随... 乳腺囊内乳头状癌(IPC)被当做是一种导管内肿瘤,但是最近有证据认为此肿瘤可能是浸润性的,因为肿瘤周围缺少肌上皮。作者评估了来自39例患者(女性35例,男性4例)的40个囊内乳头状癌的肌上皮细胞、Ⅳ型胶原的基膜,并对其临床处理和随访进行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内乳头状癌 导管内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随访结果 临床处理 浸润性 乳腺 肌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M2和CDK4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能够鉴别低级别骨肉瘤以及与之类似的良性病变 被引量:1
3
作者 Yoshida A Ushiku T +1 位作者 Motoi T 樊祥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5-455,共1页
关键词 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MDM2 良性病变 CDK4 鉴别 临床生物学行为 免疫组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和肺的炎性与感染性疾病中Langerin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4
作者 Sholl L M Hornick J L +1 位作者 Pinkus J L 张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生症 间质性肺部疾病 郎格罕斯细胞 感染性疾病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S-100蛋白 炎性 嗜酸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囊肿分类和组织化学的关系(附25例分析)
5
作者 忻贤云 周祖琴 周建国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24-26,共3页
阴道囊肿分类和组织化学的关系(附25例分析)忻贤云,周祖琴,周建国(200030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在阴道囊肿的分类和诊断中,临床和常规病理检查因不能发现上皮内粘液的存在而常常混淆中肾管和副中肾管囊肿的诊断... 阴道囊肿分类和组织化学的关系(附25例分析)忻贤云,周祖琴,周建国(200030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在阴道囊肿的分类和诊断中,临床和常规病理检查因不能发现上皮内粘液的存在而常常混淆中肾管和副中肾管囊肿的诊断。现结合本院10年间25例(28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囊肿 中肾管囊肿 组织化学分析 前庭大腺囊肿 内膜异位囊肿 组织学诊断 包涵囊肿 副中肾管 分析 阴道壁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pt4CL1基因毛白杨的生长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建梅 赵艳玲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2-44,共3页
为了分析木质素在不同转基因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植株中的变化情况,对1年生转正义pt4CL1基因毛白杨、转反义pt4CL1基因毛白杨和非转基因毛白杨(741对照)植株的生长状况和组织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反义pt4CL1基... 为了分析木质素在不同转基因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植株中的变化情况,对1年生转正义pt4CL1基因毛白杨、转反义pt4CL1基因毛白杨和非转基因毛白杨(741对照)植株的生长状况和组织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反义pt4CL1基因毛白杨的叶片数、株高、茎粗等明显优于对照,而转正义pt4CL1基因植株没有明显变化;转正义pt4CL1基因毛白杨的木质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而转反义毛白杨的较对照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木质素 转基因 生长观测 组织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次生维管组织的变化特征
7
作者 杨超 范付华 徐刚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6-194,共9页
[目的]旨在揭示马尾松次生维管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结构、成分和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组织化学分析和细胞离析等手段,研究马尾松维管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变化。[结果 ]维管形成层分化形成新生韧皮部和木质... [目的]旨在揭示马尾松次生维管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结构、成分和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组织化学分析和细胞离析等手段,研究马尾松维管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变化。[结果 ]维管形成层分化形成新生韧皮部和木质部时会逐渐富集纤维素;韧皮部发育过程中筛胞发生形变、细胞壁木质化,韧皮部纤维素含量占比下降。木质部管胞由早材向晚材的发育过程中,纹孔直径降低,纹孔数量下降,次生壁木质化程度增加,胞腔面积下降,纤维素含量占比下降,弦向壁及径向壁增厚。[结论 ]次生维管组织内木质部与韧皮部的细胞结构和成分随发育进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其中,木质部细胞的胞内及胞间输导能力下降,机械强度上升;次生韧皮部丧失输导能力,机械强度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次生维管组织 结构变化 组织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苞鞘石斛原球茎超低温保存中生理生化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晓东 李晓丹 +1 位作者 吴元玲 申晓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84,共6页
以继代培养60 d的大苞鞘石斛原球茎(=2~3 mm)为材料,对比研究低温高渗(HT+CA)和室温高渗(HT-CA)2种预处理方法对原球茎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冷冻前含水量以及预处理、脱水和解冻3个关键步骤中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 以继代培养60 d的大苞鞘石斛原球茎(=2~3 mm)为材料,对比研究低温高渗(HT+CA)和室温高渗(HT-CA)2种预处理方法对原球茎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冷冻前含水量以及预处理、脱水和解冻3个关键步骤中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影响,并结合显微结构观测和组织化学分析揭示高渗预处理影响超低温保存后原球茎相对存活率的生理生化基础。结果表明:在冷冻前,干样含水量显著降低,当干样含水量下降为1.06 g.g-1时,冻后相对存活率达最大值,为46.6%;预处理和脱水显著地提高了相对电导率;脱水和解冻使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显著升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呈显著上升后明显下降的单峰变化曲线。多元相关分析表明,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与相对存活率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92),膜脂过氧化作用是影响大苞鞘石斛原球茎冻后成活的关键因素之一。显微结构观察到细胞膜在预处理和脱水过程中受到明显破坏;组织化学分析显示淀粉粒和蛋白质的分布多集中在未受损伤的顶端分生组织中,分布变化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这与生理生化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苞鞘石斛 原球茎 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 生理生化变化 显微结构 组织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子叶衰老的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石洪凌 马超颖 +1 位作者 陈超 宁晓宁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9-523,共5页
以萌发后不同时期的大豆子叶为材料,通过普通光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了不同时期子叶细胞的结构变化及子叶细胞内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子萌发时期的延长,子叶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逐渐减少,在子叶衰... 以萌发后不同时期的大豆子叶为材料,通过普通光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了不同时期子叶细胞的结构变化及子叶细胞内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子萌发时期的延长,子叶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逐渐减少,在子叶衰老过程中,细胞内蛋白质首先消耗殆尽,淀粉的消耗速度较蛋白质慢;大豆子叶细胞在萌发后第18天时出现典型的植物编程性死亡的形态学特征,子叶细胞内营养物质的消耗诱发子叶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子叶 衰老 组织化学分析 细胞核形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