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RAPD鉴定红菇组织分离菌株的探索试验 被引量:9
1
作者 孙文波 李海鹰 +1 位作者 王桂文 范嘉晔 《广西科学》 CAS 2000年第3期222-224,共3页
用组织分离技术从野生红菇 (Russula sp.)子实体中分离得 3个菌株。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对红菇子实体和分离菌株的 DNA多样性进行分析 ,以确定 3个分离菌株与子实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实验使用 16个随机引物检测 40多个位点 ,计算... 用组织分离技术从野生红菇 (Russula sp.)子实体中分离得 3个菌株。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对红菇子实体和分离菌株的 DNA多样性进行分析 ,以确定 3个分离菌株与子实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实验使用 16个随机引物检测 40多个位点 ,计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 3个分离菌株和红菇子实体之间的 DNA相似性非常高 ,红菇子实体和对照菌株 [凤尾菇 (Pleurotus sajor- caju )和金针菇 (Flammulina velutipes (Fr)Sing) ]之间的 DNA相似性差距基本上反映了红菇与对照菌株之间的种属差距。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 亲缘关系 食用菌 RAPD 鉴定 组织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背木耳组织分离菌株比较试验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波 鲜灵 +1 位作者 唐利民 唐瑞生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9,共2页
黄背木耳是毛木耳中品质最好的一种 ,是我国重要栽培耳类。通过连续三年的耳片组织分离 ,分别获得Ap2 - 2 ,Ap6和Ap8三个菌种。经与原始菌株比较试验表明 ,组织分离菌株彼此之间及与原始菌株之间都有拮多抗线产生 ;在菌丝长势上 ,Ap6菌... 黄背木耳是毛木耳中品质最好的一种 ,是我国重要栽培耳类。通过连续三年的耳片组织分离 ,分别获得Ap2 - 2 ,Ap6和Ap8三个菌种。经与原始菌株比较试验表明 ,组织分离菌株彼此之间及与原始菌株之间都有拮多抗线产生 ;在菌丝长势上 ,Ap6菌株的菌丝体明显比其他菌株旺盛 ,而其余菌株在菌丝长势上无明显差异 ;在产量上表现出随着分离年限的缩短 ,产量呈递增趋势 ,组织分离菌株Ap2 - 2 ,Ap6和Ap8分别比原始菌株增产2 7 76 % ,33 42 %和 6 0 2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背木耳 组织分离 比较 木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组织分离与多孢分离菌株评价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波 唐利民 +1 位作者 姜邻 熊鹰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11,共2页
杏鲍菇组织分离与多孢分离菌株拮抗与出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组织分离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无拮抗线出现 ,在产量上和出菇率上存在差异。多孢分离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形成了拮抗线 ,并且在出菇率和产量上差异较明显。
关键词 杏鲍菇 组织分离 多孢分离 评价 出菇率 产量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菇脱毒与组织分离菌株对比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延玲 贺晓龙 任桂梅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2-233,共2页
将平菇同种脱毒与组织分离菌株分别接种在棉籽壳培养基上进行熟料栽培研究,考察菌丝体生长状况、生物转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与组织分离菌株相比,脱毒菌株发菌期平均缩短2.5 d,生物转化率提高了5%。此外,脱毒菌株菌丝体长势、出菇时间... 将平菇同种脱毒与组织分离菌株分别接种在棉籽壳培养基上进行熟料栽培研究,考察菌丝体生长状况、生物转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与组织分离菌株相比,脱毒菌株发菌期平均缩短2.5 d,生物转化率提高了5%。此外,脱毒菌株菌丝体长势、出菇时间、菇形显著的优于组织分离菌株。因此,脱毒菌株在生产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毒菌 组织分离 发菌期 生物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藏、组织分离和多孢分离三种菌株的生产性能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熊鹰 唐利民 姜邻 《中国食用菌》 2005年第6期24-26,共3页
研究了平菇杂优1号和鸡腿蘑Cc-1的保藏菌株、组织分离菌株和多孢分离菌株的菌丝培养特性和农艺性状,分别将3种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了两两对峙培养,结果表明组织分离菌株和多孢分离菌株与保藏菌株间菌丝生长速率、密度、色泽及现蕾时间等... 研究了平菇杂优1号和鸡腿蘑Cc-1的保藏菌株、组织分离菌株和多孢分离菌株的菌丝培养特性和农艺性状,分别将3种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了两两对峙培养,结果表明组织分离菌株和多孢分离菌株与保藏菌株间菌丝生长速率、密度、色泽及现蕾时间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任意两菌株间均无拮抗。与保藏菌株相比较,鸡腿蘑多孢分离菌株在产量上有正负两种效应,而组织分离菌株增产均在10%以上。平菇所有分离菌株的子实体形态特征及产量均不如保藏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能 组织分离 多孢分离 保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袖珍菇脱毒·组织培养·孢子分离菌株性能对比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广维 鲁德迅 +3 位作者 张泉亮 白洋 石亚中 伍亚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5期10265-10268,10350,共5页
[目的]选出提高食用菌产量与栽培效益的最简便高效的方法。[方法]以袖珍菇夏丰一号为原料,研究袖珍菇菌丝最适生长条件,探讨脱毒菌株、孢子分离菌株、组织分离菌株与未经处理的菌株菌丝体生长状况、生物转化率、产量等。[结果]袖珍菇菌... [目的]选出提高食用菌产量与栽培效益的最简便高效的方法。[方法]以袖珍菇夏丰一号为原料,研究袖珍菇菌丝最适生长条件,探讨脱毒菌株、孢子分离菌株、组织分离菌株与未经处理的菌株菌丝体生长状况、生物转化率、产量等。[结果]袖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氮源组合是可溶性淀粉和酵母粉,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0,该条件下菌丝日均生长速度最快,达6.511 mm/d;与其他组菌株相比,脱毒菌株经过数次尖端脱毒处理后,产量高、发菌期短、出菇早、性状稳定,适宜种植。[结论]袖珍菇脱毒菌株和组织分离菌株由于性状稳定而适宜种植,而孢子分离菌株和未经处理的菌株性状不稳定,可作为培育、改良新品种的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袖珍菇 脱毒菌 组织分离 孢子分离 生物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菇子实体及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桂文 孙文波 《广西科学》 CAS 2004年第3期261-265,共5页
为了研究广西食用红菇 r DNA ITS片段遗传多样性 ,鉴别红菇组织分离株的真伪 ,用一对通用引物对采自广西浦北县、容县和上思县的 18个红菇子实体样本及 3个组织分离株的 r DNA ITS片段进行 PCR扩增 ,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 ,运用相关序列... 为了研究广西食用红菇 r DNA ITS片段遗传多样性 ,鉴别红菇组织分离株的真伪 ,用一对通用引物对采自广西浦北县、容县和上思县的 18个红菇子实体样本及 3个组织分离株的 r DNA ITS片段进行 PCR扩增 ,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 ,运用相关序列分析软件对 ITS区全序列进行分析 ,并和 Gen Bank/ EMBL / DDBJ三大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结果获得 12个红菇子实体和 3个分离株的 ITS和 5 .8S r DNA区段的完整序列 ,3个分离株的 ITS序列全长明显小于子实体样本的 ITS序列全长 ;3个组织分离株与红菇属真菌的遗传距离大 ;除2个采自浦北龙门的子实体与其它子实体的同源性小于 0 .95外 ,来自不同区域的其余子实体样本间 r DNA ITS序列同源性都达到 0 .98以上 ;12个子实体的 ITS区段与 Gen Bank中已知的红菇属真菌的相似率都不大于0 .90。由此推断 3个组织分离株均不是红菇的分离株而可能是子实体的寄生菌或污染菌 ;广西浦北县、容县和上思的食用红菇样本没有地理类群差异 ,但在浦北产区可能存在多种食用红菇共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 子实体 组织分离株 RDNA ITS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牛肝菌分离株的鉴定与培养 被引量:5
8
作者 颜军 李涛 +1 位作者 马绍宾 赵之伟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1,共6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市售牛肝菌子实体分离得到两株性状稳定的分离株Lq4-2和Be2425,利用ITS序列分析并结合分离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对两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对其基础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离株Lq4-2鉴定为牛肝菌科(Boletaceae)成员,分离株B...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市售牛肝菌子实体分离得到两株性状稳定的分离株Lq4-2和Be2425,利用ITS序列分析并结合分离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对两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对其基础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离株Lq4-2鉴定为牛肝菌科(Boletaceae)成员,分离株Be2425鉴定为广义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s.l.);两分离株能在PDA培养基和MRD合成培养基上良好生长;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pH为5~6,最佳氮源为酒石酸铵;Lq4-2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而Be2425的最佳碳源为果糖和葡萄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肝菌 组织分离株 转录间隔区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树花培养料配方筛选与菌株品比试验初报 被引量:4
9
作者 蔡令仪 《食用菌学报》 2001年第4期43-46,共4页
经三次筛选试验 ,从 2 9个菌株中选出高产优质菌株———灰西组织分离菌株。在三种培养料配方试验中 ,发现最佳配方为 :棉籽壳 30 % ,木屑 30 % ,麸皮 2 0 % ,玉米粉 5 % ,石膏粉1% ,蔗糖 1% ,细土 13%。
关键词 灰树花 组织分离株 培养料配方 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网状内皮增生病毒囊膜基因gp90的克隆表达及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冲 黄勇 +3 位作者 田明星 石敏 李敏 赵芳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370,共8页
根据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SNV株前基因组cDNA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并合成引物,以四川分离株REV-SC1为模板,扩增囊膜基因gp90抗原性、亲水性较高的121~1 023 bp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克隆至p... 根据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SNV株前基因组cDNA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并合成引物,以四川分离株REV-SC1为模板,扩增囊膜基因gp90抗原性、亲水性较高的121~1 023 bp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克隆至pMD-19T载体,进行测序和比对;将基因片段按正确的阅读框架定向克隆至pET-32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以IPTG诱导表达,包涵体洗涤纯化,探讨以重组gp90蛋白为包被抗原初步建立检测REV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结果表明:1)REV-SC1株gp90核苷酸序列与在GenBank上已发表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为99%,于231位、870位发生了2个碱基突变;2)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蛋白分子质量约为45 ku,与预期分子质量大小相符;免疫印迹(Western-blot)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3)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最佳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1.5 mg·mL-1,一抗稀释度为1∶320,临界值为0.126;特异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良好.综上,本试验成功表达了REVgp90蛋白,并对其在ELISA检测方面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四川分离 GP90基因 克隆表达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