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素蛋白水凝胶在组织再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丽 罗文豪 崔红娟 《蚕学通讯》 2025年第1期13-23,共11页
组织缺损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组织修复具有重大的临床需求。基于支架材料、活细胞和生物活性分子的组织工程技术旨在构建人造活体组织,为组织修复提供了新策略。近年来,由家蚕丝的主要成分——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形成的水凝胶作为... 组织缺损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组织修复具有重大的临床需求。基于支架材料、活细胞和生物活性分子的组织工程技术旨在构建人造活体组织,为组织修复提供了新策略。近年来,由家蚕丝的主要成分——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形成的水凝胶作为支架材料,在组织工程领域备受关注。先进的生物制造技术为SF水凝胶仿生微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有力工具,进一步推动了SF水凝胶在组织工程与修复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介绍了从蚕丝中提取SF的工艺,重点阐述了SF水凝胶的形成原理和主要制造技术(如生物3D打印和微流控技术),探讨了SF水凝胶在骨、软骨、皮肤、神经等组织再生修复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以期为未来SF水凝胶的临床转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再生修复 生物制造 生物3D打印 丝素蛋白 水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医用聚氨酯材料用于组织再生修复替代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源 辛宇 +3 位作者 田丰 张立群 翟天姝 薛佳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89-1097,共9页
聚氨酯材料由于分子结构可设计、性能可调控,且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在组织再生及替代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回顾了近年来聚氨酯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归纳了聚氨酯的结构设计、合成制备、改性方法及聚氨酯在... 聚氨酯材料由于分子结构可设计、性能可调控,且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在组织再生及替代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回顾了近年来聚氨酯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归纳了聚氨酯的结构设计、合成制备、改性方法及聚氨酯在皮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系统等组织的再生修复及替代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并展望了生物医用聚氨酯材料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设计性能更加广泛可调的聚氨酯材料,以实现多重组织再生修复及替代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材料 聚氨酯 组织再生修复 组织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再生修复阿喀琉斯之踵
3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7-447,共1页
2014年7月3日,《自然》杂志NPG Asia—Pacific网站在研究亮点栏目以“组织再生修复阿喀琉斯之踵”为题重点介绍了浙江大学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实验室欧阳宏伟教授团队唐俏梅、陈晓的研究(http://www.natureasia.com/en/research... 2014年7月3日,《自然》杂志NPG Asia—Pacific网站在研究亮点栏目以“组织再生修复阿喀琉斯之踵”为题重点介绍了浙江大学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实验室欧阳宏伟教授团队唐俏梅、陈晓的研究(http://www.natureasia.com/en/research/highlight/9345)。此项研究有望圆阿喀琉斯一个全新不死战神的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再生修复 《自然》杂志 医学实验室 组织工程 浙江大学 NP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4
作者 范志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针对以牙齿为中心的口腔颌面组织缺损畸形缺乏生理性修复及功能重建困难的问题,"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组,围绕牙齿,颌面骨及提供口腔支撑环境分泌唾液的涎腺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专题研究。利用... 针对以牙齿为中心的口腔颌面组织缺损畸形缺乏生理性修复及功能重建困难的问题,"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组,围绕牙齿,颌面骨及提供口腔支撑环境分泌唾液的涎腺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专题研究。利用涎腺内镜及基因转导技术诊治阻塞性涎腺疾病,恢复涎腺功能,重建放射损伤涎腺功能。提出"生物牙根"理念,利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成功再生了具有咀嚼功能的生物牙根;基于牙发育提出牙再生新方式并发现种子细胞。确立颌骨牵张成骨关键技术及参数,通过数字测量技术提高颌面创伤的整复效果,研发专用牵引装置及关键技术进行颌骨内源性骨再生。该项目的研究及应用,提高了我国口腔颌面组织再生修复的诊治水平,推动口腔医学领域及转化医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组织 重建技术 组织修复 科学技术进步 应用 组织工程技术 组织再生修复 涎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小丽 王炎 +1 位作者 朱钟慧 田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663-3666,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免疫调节、细胞保护及抗纤维化的作用。其中MSCs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可能是其旁分泌的各种可溶性细胞因子的参与。本文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就MSCs的旁分...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免疫调节、细胞保护及抗纤维化的作用。其中MSCs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可能是其旁分泌的各种可溶性细胞因子的参与。本文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就MSCs的旁分泌作用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旁分泌 外泌体 组织修复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金明明 孙然 +2 位作者 范明慧 高璐 盛敏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847,共9页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卵巢早衰(POF)、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宫腔黏连(IUA)、子宫瘢痕憩室、输卵管炎和输卵管阻塞等可诱发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在妇产科领...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卵巢早衰(POF)、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宫腔黏连(IUA)、子宫瘢痕憩室、输卵管炎和输卵管阻塞等可诱发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一个新兴研究热点,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中也展现出良好的效果。UCMSCs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和关键分子,通过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降低氧化应激的能力,阻止或延缓细胞凋亡作用,防止细胞过度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近年来,已有大量关于UCMSCs对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效果的研究。现就UCMSCs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的体内外研究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及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不孕症 组织修复再生 再生医学 干细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膜在引导骨再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凯 马卫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84-286,共3页
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是指利用屏障膜引导骨组织再生防止周围纤维结缔组织过早长入骨缺损区,改变骨创愈合环境,从而促进骨组织再生修复。本文对临床常见的可吸收膜做一综述,研究其在引导骨再生中的作用。
关键词 引导骨再生 可吸收膜 膜引导骨组织再生 应用 纤维结缔组织 组织再生修复 骨缺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讯
8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08,共1页
“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首席科学家付小兵院士领衔总主编,并联合国内创伤与创面修复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65位知名专家担... “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首席科学家付小兵院士领衔总主编,并联合国内创伤与创面修复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65位知名专家担任分卷主编或副主编,以及530余名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创伤和创面治疗经验的专家和中青年技术骨干精心编撰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 创伤和组织修复再生医学 知名专家 分卷主编 副主编 中青年技术骨干 扎实理论功底 丰富创伤和创面治疗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对固有免疫反应的影响及调控效应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坤威 童亚林 姚咏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98-703,共6页
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支架作为促进机体组织损伤修复与再生的工具,在临床上已经使用多年。生物材料植入机体后不可避免地诱发宿主反应,过度的宿主反应会影响材料植入的成功率,直接影响损伤修复效果。如何调控宿主反应是组织修复过程中的关... 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支架作为促进机体组织损伤修复与再生的工具,在临床上已经使用多年。生物材料植入机体后不可避免地诱发宿主反应,过度的宿主反应会影响材料植入的成功率,直接影响损伤修复效果。如何调控宿主反应是组织修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材料诱发的宿主反应主要由机体免疫系统参与调控,特别是固有免疫系统,同时固有免疫反应也是组织修复与再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生物材料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许多资料表明组织工程材料参与固有免疫调控过程,材料成分,表面化学、理化特性,以及降解产物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固有免疫细胞的功能。本文对固有免疫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以及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特性对固有免疫反应的影响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支架 生物材料特性 固有免疫 组织修复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幼鱼尾鳍再生的不同阶段对微塑料毒性响应的差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宝留 孙烽铸 +2 位作者 吕军生 吕林欢 孙立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102,共9页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研究证实,水环境中的微塑料可被水生生物摄取,并在不同生物学水平上产生一系列的毒性效应。同时,对于野生生物而言,保持正常的组织修复与再生能力对于个体和种群均极为重要。然而,之前的研究已表明...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研究证实,水环境中的微塑料可被水生生物摄取,并在不同生物学水平上产生一系列的毒性效应。同时,对于野生生物而言,保持正常的组织修复与再生能力对于个体和种群均极为重要。然而,之前的研究已表明微塑料暴露可抑制斑马鱼幼鱼的尾鳍再生。但是,再生的不同阶段对于微塑料毒性响应是否存在差异则未见报道。本研究以聚苯乙烯微球为微塑料的代表,先通过比较斑马鱼幼鱼在尾鳍再生不同阶段(即断尾前、再生前期和再生后期)暴露于微塑料(3 mg·L^(-1))后的尾鳍面积以及游泳行为的变化,从尾鳍结构和功能上确定再生不同阶段对微塑料毒性效应的响应差异;进一步地,通过研究免疫系统和再生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初步揭示其中的相关机制。研究发现,微塑料暴露能够导致再生尾鳍面积减少。相较于断尾前或再生后期暴露,再生前期暴露的抑制程度更为显著。对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而言,不同阶段间也有类似的趋势。同时,3个阶段的暴露似乎能下调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且再生期2个阶段暴露的影响相较于断尾前暴露更为显著。而对于再生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而言,其转录水平变化虽然较为复杂,但也呈现再生阶段暴露的影响更为显著的趋势。总之,本研究表明再生阶段暴露可能是微塑料抑制尾鳍再生的重要窗口期,微塑料颗粒和伤口微界面的相互作用在其影响尾鳍再生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鱼类 组织修复再生 基因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群勃龙对斑马鱼幼鱼尾鳍再生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泽鹏 田丽 +4 位作者 钱宝留 孙烽铸 吕军生 吕林欢 孙立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共8页
生物体的组织损伤是无法避免的,保持一定的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对于生物体而言极为重要。研究发现,包括环境雌激素在内的许多环境污染物能够影响鱼类的组织修复与再生,但雄激素是否有类似的毒性效应则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群勃龙作为雄激... 生物体的组织损伤是无法避免的,保持一定的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对于生物体而言极为重要。研究发现,包括环境雌激素在内的许多环境污染物能够影响鱼类的组织修复与再生,但雄激素是否有类似的毒性效应则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群勃龙作为雄激素的代表,首先通过斑马鱼幼鱼尾鳍再生模型,确认群勃龙能否影响斑马鱼幼鱼尾鳍再生;进一步地,通过与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的联合暴露,检测了雄激素受体、免疫系统和再生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以及炎症细胞的招募与迁移,揭示雄激素干扰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可能机理。研究表明,群勃龙(1000 ng·L^(-1))能抑制斑马鱼幼鱼尾鳍再生,而与氟他胺(30~300μg·L^(-1))联合暴露之后,其抑制效应被显著缓解。在基因转录水平上,雄激素受体基因mRNA的变化确证了2个化合物分别对雄激素受体的激动或拮抗效应。同时,群勃龙单独暴露影响了免疫系统和再生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而在联合暴露后,多数基因的转录水平恢复,并与对照组无差异;再生尾鳍处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也有类似的趋势。由此可以推断,群勃龙可能是通过雄激素受体途径,并随之干扰免疫系统和再生信号通路,从而抑制斑马鱼尾鳍再生。考虑到水体环境中雄激素的普遍存在,本研究为评价雄激素的生态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斑马鱼 组织修复再生 雄激素受体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基仿生医用胶黏剂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吴可可 赵益涛 +4 位作者 吴敏 李越 胡志奇 卢智慧 郭金山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3-113,共21页
生物医用胶黏剂有望代替手术缝合线用于伤口闭合,可广泛用于皮肤、内脏、心血管、骨和牙齿等软/硬组织伤口的再生修复,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在湿态下如何使其对生物组织产生强力黏附一直是科学界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者模拟自... 生物医用胶黏剂有望代替手术缝合线用于伤口闭合,可广泛用于皮肤、内脏、心血管、骨和牙齿等软/硬组织伤口的再生修复,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在湿态下如何使其对生物组织产生强力黏附一直是科学界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者模拟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的黏附策略,开发了一系列仿生医用胶黏剂。本文总结了各种聚合物基仿生医用胶黏剂的开发及其在手术伤口黏合、日常伤口护理、慢性伤口再生修复、骨折黏合固定等软/硬组织再生修复以及局部药物递送和原位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医用胶黏剂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其在医疗美容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胶黏剂 仿生 黏附 组织再生修复 医疗美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在单壁碳纳米管无纺膜支架上的生长行为 被引量:6
13
作者 孟洁(1) 宋礼 +6 位作者 孟洁(2) 孔桦 王朝英 朱广瑾 徐樑华 解思深 许海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6-480,共5页
以具有纳米拓扑结构特征的单壁碳纳米管无纺膜材料为支架,选择在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中起重要作用的成纤维细胞株作为实验细胞,研究了该材料对细胞生长行为的影响.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征其在细胞培养液中浸泡后的表面化学组成;通... 以具有纳米拓扑结构特征的单壁碳纳米管无纺膜材料为支架,选择在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中起重要作用的成纤维细胞株作为实验细胞,研究了该材料对细胞生长行为的影响.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征其在细胞培养液中浸泡后的表面化学组成;通过细胞粘附、增殖实验以及细胞骨架发育观察,探讨了材料的微观纳米拓扑结构对细胞的作用,以及与碳纤维、聚氨酯浇铸膜和空白培养板材料对细胞作用的差异和可能的机理;并采用双层细胞培养装置,研究了该材料通过细胞通讯途径对在其它材料上生长的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壁碳纳米管无纺膜材料为细胞提供了十分接近天然细胞外基质的人造微环境,具有显著促进细胞粘附和长时间增殖的功能,而且生长在该支架上的细胞可能通过旁分泌方式将某些化学介质分泌到细胞外液中,经局部扩散作用于在其它材料上生长的细胞,促进它们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细胞生长 成纤维细胞 组织再生修复 细胞间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