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小丽 王炎 +1 位作者 朱钟慧 田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663-3666,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免疫调节、细胞保护及抗纤维化的作用。其中MSCs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可能是其旁分泌的各种可溶性细胞因子的参与。本文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就MSCs的旁分...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免疫调节、细胞保护及抗纤维化的作用。其中MSCs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可能是其旁分泌的各种可溶性细胞因子的参与。本文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就MSCs的旁分泌作用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旁分泌 外泌体 组织修复与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金明明 孙然 +2 位作者 范明慧 高璐 盛敏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847,共9页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卵巢早衰(POF)、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宫腔黏连(IUA)、子宫瘢痕憩室、输卵管炎和输卵管阻塞等可诱发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在妇产科领...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卵巢早衰(POF)、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宫腔黏连(IUA)、子宫瘢痕憩室、输卵管炎和输卵管阻塞等可诱发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一个新兴研究热点,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中也展现出良好的效果。UCMSCs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和关键分子,通过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降低氧化应激的能力,阻止或延缓细胞凋亡作用,防止细胞过度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近年来,已有大量关于UCMSCs对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效果的研究。现就UCMSCs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的体内外研究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及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不孕症 组织修复与再生 再生医学 干细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讯
3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08,共1页
“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首席科学家付小兵院士领衔总主编,并联合国内创伤与创面修复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65位知名专家担... “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首席科学家付小兵院士领衔总主编,并联合国内创伤与创面修复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65位知名专家担任分卷主编或副主编,以及530余名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创伤和创面治疗经验的专家和中青年技术骨干精心编撰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 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 知名专家 分卷主编 副主编 中青年技术骨干 扎实理论功底 丰富创伤和创面治疗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对固有免疫反应的影响及调控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坤威 童亚林 姚咏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98-703,共6页
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支架作为促进机体组织损伤修复与再生的工具,在临床上已经使用多年。生物材料植入机体后不可避免地诱发宿主反应,过度的宿主反应会影响材料植入的成功率,直接影响损伤修复效果。如何调控宿主反应是组织修复过程中的关... 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支架作为促进机体组织损伤修复与再生的工具,在临床上已经使用多年。生物材料植入机体后不可避免地诱发宿主反应,过度的宿主反应会影响材料植入的成功率,直接影响损伤修复效果。如何调控宿主反应是组织修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材料诱发的宿主反应主要由机体免疫系统参与调控,特别是固有免疫系统,同时固有免疫反应也是组织修复与再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生物材料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许多资料表明组织工程材料参与固有免疫调控过程,材料成分,表面化学、理化特性,以及降解产物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固有免疫细胞的功能。本文对固有免疫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以及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特性对固有免疫反应的影响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支架 生物材料特性 固有免疫 组织修复与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群勃龙对斑马鱼幼鱼尾鳍再生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泽鹏 田丽 +4 位作者 钱宝留 孙烽铸 吕军生 吕林欢 孙立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共8页
生物体的组织损伤是无法避免的,保持一定的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对于生物体而言极为重要。研究发现,包括环境雌激素在内的许多环境污染物能够影响鱼类的组织修复与再生,但雄激素是否有类似的毒性效应则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群勃龙作为雄激... 生物体的组织损伤是无法避免的,保持一定的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对于生物体而言极为重要。研究发现,包括环境雌激素在内的许多环境污染物能够影响鱼类的组织修复与再生,但雄激素是否有类似的毒性效应则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群勃龙作为雄激素的代表,首先通过斑马鱼幼鱼尾鳍再生模型,确认群勃龙能否影响斑马鱼幼鱼尾鳍再生;进一步地,通过与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的联合暴露,检测了雄激素受体、免疫系统和再生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以及炎症细胞的招募与迁移,揭示雄激素干扰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可能机理。研究表明,群勃龙(1000 ng·L^(-1))能抑制斑马鱼幼鱼尾鳍再生,而与氟他胺(30~300μg·L^(-1))联合暴露之后,其抑制效应被显著缓解。在基因转录水平上,雄激素受体基因mRNA的变化确证了2个化合物分别对雄激素受体的激动或拮抗效应。同时,群勃龙单独暴露影响了免疫系统和再生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而在联合暴露后,多数基因的转录水平恢复,并与对照组无差异;再生尾鳍处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也有类似的趋势。由此可以推断,群勃龙可能是通过雄激素受体途径,并随之干扰免疫系统和再生信号通路,从而抑制斑马鱼尾鳍再生。考虑到水体环境中雄激素的普遍存在,本研究为评价雄激素的生态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斑马鱼 组织修复与再生 雄激素受体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幼鱼尾鳍再生的不同阶段对微塑料毒性响应的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钱宝留 孙烽铸 +2 位作者 吕军生 吕林欢 孙立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102,共9页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研究证实,水环境中的微塑料可被水生生物摄取,并在不同生物学水平上产生一系列的毒性效应。同时,对于野生生物而言,保持正常的组织修复与再生能力对于个体和种群均极为重要。然而,之前的研究已表明...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研究证实,水环境中的微塑料可被水生生物摄取,并在不同生物学水平上产生一系列的毒性效应。同时,对于野生生物而言,保持正常的组织修复与再生能力对于个体和种群均极为重要。然而,之前的研究已表明微塑料暴露可抑制斑马鱼幼鱼的尾鳍再生。但是,再生的不同阶段对于微塑料毒性响应是否存在差异则未见报道。本研究以聚苯乙烯微球为微塑料的代表,先通过比较斑马鱼幼鱼在尾鳍再生不同阶段(即断尾前、再生前期和再生后期)暴露于微塑料(3 mg·L^(-1))后的尾鳍面积以及游泳行为的变化,从尾鳍结构和功能上确定再生不同阶段对微塑料毒性效应的响应差异;进一步地,通过研究免疫系统和再生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初步揭示其中的相关机制。研究发现,微塑料暴露能够导致再生尾鳍面积减少。相较于断尾前或再生后期暴露,再生前期暴露的抑制程度更为显著。对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而言,不同阶段间也有类似的趋势。同时,3个阶段的暴露似乎能下调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且再生期2个阶段暴露的影响相较于断尾前暴露更为显著。而对于再生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而言,其转录水平变化虽然较为复杂,但也呈现再生阶段暴露的影响更为显著的趋势。总之,本研究表明再生阶段暴露可能是微塑料抑制尾鳍再生的重要窗口期,微塑料颗粒和伤口微界面的相互作用在其影响尾鳍再生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鱼类 组织修复与再生 基因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