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窗对马尾松和杉木林乔木树种生长及组成多样性的影响
1
作者 朱念福 吴绍发 +4 位作者 沈庆华 胡兆贵 马小民 叶崇宇 吴统贵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482-7491,共10页
开辟林窗是促进人工林更新、近自然演替和增加树种组成多样性的重要经营方式之一。林分类型、林窗大小及其与林窗内树种更新生长的适配关系一直是林窗研究的焦点,然而在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研究结果差异较大,限制了林窗改造模式的应... 开辟林窗是促进人工林更新、近自然演替和增加树种组成多样性的重要经营方式之一。林分类型、林窗大小及其与林窗内树种更新生长的适配关系一直是林窗研究的焦点,然而在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研究结果差异较大,限制了林窗改造模式的应用。基于浙江丽水白云山林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林窗,分析了林窗大小(中林窗:500 m^(2)和250 m^(2),小林窗:50 m^(2))和林分类型对人工引入10个树种生长和自然更新乔木树种组成多样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林窗大小和林分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对人工引入树种生长(地径或树高)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中林窗内,枫香、南方红豆杉、闽楠、木荷、朴树、无患子和细柄蕈树生长状况好于小林窗。枫香和无患子在马尾松林窗长势较好,而南方红豆杉、红豆树、闽楠、木荷、细柄蕈树和浙江楠在杉木林窗长势较好。(2)林窗大小和林分类型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自然更新乔木树种组成多样性。相较于小林窗,中林窗内自然更新乔木种类增加,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提高,Pielou均匀度指数降低。马尾松林窗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高于杉木林窗,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则低于杉木林窗。综合考虑引入树种的生长状况和自然更新乔木树种组成多样性差异,建议在南方低山丘陵区,马尾松和杉木林开辟中等面积(250-500 m^(2))林窗,并在马尾松林窗中引入喜光、耐土壤瘠薄干旱树种,如枫香和无患子,在杉木林窗中引入喜光或耐阴、喜湿润肥沃土壤树种,如南方红豆杉、红豆树、木荷和细柄蕈树等,将有效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树种组成多样性和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马尾松 杉木 生长 组成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系降解黄曲霉毒素B_1的效果及组成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春霞 王轶 +3 位作者 程薇 吕育财 龚大春 郭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6-112,共7页
采用"外淘汰法"筛选了一组对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复合菌系FBAD-2,该复合菌系在120 h内能将质量浓度为2 000μg/L的AFB_1完全降解,对质量浓度为5 000μg/L的AFB_1能降解90%。FBAD-2在30~70... 采用"外淘汰法"筛选了一组对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复合菌系FBAD-2,该复合菌系在120 h内能将质量浓度为2 000μg/L的AFB_1完全降解,对质量浓度为5 000μg/L的AFB_1能降解90%。FBAD-2在30~70℃的范围内均能保持对AFB_1的高效降解能力,其最适温度为60℃。毒素降解实验分析表明,FBAD-2对AFB_1的降解主要是胞外酶的作用,其最适产酶时间为24 h,此时的胞外粗酶液在48 h内能将5 000μg/L的AFB_1完全降解。16S rDNA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FBAD-2的微生物组成主要包括土芽孢杆菌(Geobacillus)、嗜热小杆菌(Symbiobacterium thermopilum)、梭菌(Clostridium)和热厌氧杆菌(Tepidanaerobacter)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生物降解 复合菌系 微生物组成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树种组成多样性指数的构建 被引量:5
3
作者 朱锦迪 韦新良 +2 位作者 汤孟平 杨晶晶 张继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2-271,共10页
【目的】构建数量化指标以定量表达林分树种组成特征,是精准经营管理森林的技术基础。【方法】应用生物多样性理论,根据树种组成的特性和经营管理要求,构建了林分树种组成多样性指数(I_(SCD))。采用“十分法”,分析了不同树种数下指数... 【目的】构建数量化指标以定量表达林分树种组成特征,是精准经营管理森林的技术基础。【方法】应用生物多样性理论,根据树种组成的特性和经营管理要求,构建了林分树种组成多样性指数(I_(SCD))。采用“十分法”,分析了不同树种数下指数的变化规律及基本特性。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浙江省322个针阔混交林样地为应用对象,对I_(SCD)与现有的α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I_(SCD)涵盖了林分中树种数、树种相对多度和树种蓄积比例等信息,突出体现树种数的同时,充分表达了树种组成的均匀性与混交程度。I_(SCD)可完整、独立和有效地表达树种组成的变化特性。与α多样性指数相比,I_(SCD)提高了对树种数判别的分异性和灵敏性,可严密地评价树种结构的均匀度和混交度,合理有效地反映树种多样性。【结论】与α多样性指数相比,构建数量化指标能更细致、全面、有针对性地定量化表征林分树种组成多样性,解决了低丰富度高均匀度、高丰富度低均匀度等不同林分树种组成类型难于有效区分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树种组成多样性指数(I_(SCD)) 多样性指数 树种数 均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米槠林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游水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06-110,共5页
本文从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角度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 (天然米槠林CK、A级择伐更新、B级皆伐迹地天然更新、C级皆伐迹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D级杉木林 )对福建武平米槠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 :CK、A级和B级乔木层都是以米槠为优势种... 本文从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角度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 (天然米槠林CK、A级择伐更新、B级皆伐迹地天然更新、C级皆伐迹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D级杉木林 )对福建武平米槠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 :CK、A级和B级乔木层都是以米槠为优势种 ,C级顶极种米槠处于第 2优势种 ,阳性树种裂斗锥处于第 1优势种 ,而D级受人工种植的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以杉木为优势种 ;通过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 ,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加大种类组成、各科含种数、各科含属数和各属含种数上升到B级或C级后下降或直接下降 ,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线性下降、优势度呈线性上升。特别是D级杉木林乔木层由于以人工种植杉木为优势种控制着整个群落的性质和环境、导致分析的各方面指标与天然米槠林CK相距甚远 ,目前较难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林 不同人为干扰 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广西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永琪 马姜明 +5 位作者 秦佳双 莫燕华 颜培栋 李明金 杨章旗 潘小梅 《广西林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49-353,共5页
以两种林分密度(D1:1156株/hm2和D2:820株/hm2)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分密度下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物种的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D1和D2的乔木层木本植物优势种分别为地带性植被群... 以两种林分密度(D1:1156株/hm2和D2:820株/hm2)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分密度下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物种的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D1和D2的乔木层木本植物优势种分别为地带性植被群落演替后期的代表性植物和演替前、中期的代表性植物;林分密度D1的乔木层、灌木层和木本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两种密度林下木本群落相异性明显;初步发现造林密度和林分密度相对较大的马尾松人工林更有利于加速其近自然恢复的演替进程,更有利于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多样性 马尾松人工林 林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度火干扰后兴安落叶松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蓝俊杰 刘艳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27,共6页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子,火后森林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的变化规律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漠河地区中度林火干扰不同恢复时期的天然落叶松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调查的方法对样方进行调查,分析落叶松林群...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子,火后森林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的变化规律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漠河地区中度林火干扰不同恢复时期的天然落叶松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调查的方法对样方进行调查,分析落叶松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度火烧迹地在恢复的过程中,乔木层树种组成变化巨大,虽然优势树种未变,但伴生树种的重要值持续上升,在恢复30 a时,群落伴生树种和落叶松的重要值基本持平。(2)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受乔木层影响,落叶松林群落在恢复19 a时,种间竞争加剧,恢复至30 a时,群落回归较稳定的状态;灌木层多样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恢复19 a、恢复10 a、恢复30 a、对照;盖度随时间增加而增长,并逐渐趋于稳定;草本层多样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对照、恢复30 a、恢复19 a、恢复10 a;盖度随时间增加而降低,并逐渐趋于稳定。(3)整体来看,经过30 a的恢复时间群落回归稳定,但林火干扰改变了群落原有的演替方向,朝着混交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干扰 物种组成多样性 兴安落叶松 中度火烧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刍动物瘤胃优势产甲烷菌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董利锋 付敏 +1 位作者 陈天宝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927-3935,共9页
甲烷是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菌分解饲粮有机物的最终产物,它不仅是一种造成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温室气体,而且也难以被动物利用,造成能量损失和养殖效率降低。瘤胃产甲烷菌还原二氧化碳生成甲烷的过程受到动物品种、遗传背景、生理阶段以... 甲烷是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菌分解饲粮有机物的最终产物,它不仅是一种造成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温室气体,而且也难以被动物利用,造成能量损失和养殖效率降低。瘤胃产甲烷菌还原二氧化碳生成甲烷的过程受到动物品种、遗传背景、生理阶段以及地理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典型反刍动物瘤胃内产甲烷菌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以期明确瘤胃甲烷排放机理,为进一步研究产甲烷菌的基因功能和代谢途径以及探索反刍动物瘤胃甲烷减排和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动物 瘤胃产甲烷菌菌群组成多样性 温室气体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28-2336,共9页
研究不同林分密度的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可为优化人工林的密度调整以及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60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方法,比较4种林分密度(900、1 260、1 460、... 研究不同林分密度的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可为优化人工林的密度调整以及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60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方法,比较4种林分密度(900、1 260、1 460、1 660 plant·hm^(-2))群落结构、植物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人工林群落垂直结构明显,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株高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而草本层株高在林分密度间无显著差异。(2)研究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45科71属94种。林分密度显著影响林下植物的组成,其科属种数量变化规律表现为:1 260>900≈1 460>1 660plan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分别为油松、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大花溲疏(Deutzia grandiflora)、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细叶苔草(Carex rigescens)。(3)随林分密度的增大,灌木层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以900 plant·hm^(-2)最高。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则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260 plant·hm^(-2)时达到峰值。综上所述,低密度林分(900—1 260 plant·hm^(-2))有利于成熟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提高,及时调控密度可显著影响油松人工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油松人工林 群落结构 植物组成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熟羊粪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温烜琳 马宜林 +9 位作者 周俊学 高佳凯 张水源 张枫 申欣 王悦华 申洪涛 元野 李友军 刘领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4-811,共8页
为了探究腐熟羊粪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洛阳烟区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100%无机氮肥(T0)、50%羊粪有机肥氮+50%无机氮肥(T50)和100%羊粪有机肥氮(T100)4个... 为了探究腐熟羊粪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洛阳烟区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100%无机氮肥(T0)、50%羊粪有机肥氮+50%无机氮肥(T50)和100%羊粪有机肥氮(T100)4个处理下植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土壤肥力指标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烟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土壤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T50处理的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高,但放线菌门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最低;NMDS分析和相似性分析发现,T50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Alpha多样性分析也表明,T50处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关键酶活性差异显著,以T50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碳氮代谢酶的活性最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与植烟土壤微生物多样的关系最为密切。总之,采用腐熟羊粪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通过影响植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促进了土壤养分的释放和转化,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供应和土壤质量的提升,研究结果为洛阳烟区应用羊粪有机肥改良土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羊粪有机肥 烤烟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细菌 真菌 多样性和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淑玉 李剑萍 +1 位作者 郭洪兴 马晓怡 《南方林业科学》 2016年第6期41-45,共5页
高等植物是组成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成分之一。通过总结近十几年的科研监测成果,以《中国高等植物》、《中国植物志》为依据,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高等植物名录进行编目整理,共统计到植物271科1 141属2 820种,其中比重最大的为被子植物15... 高等植物是组成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成分之一。通过总结近十几年的科研监测成果,以《中国高等植物》、《中国植物志》为依据,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高等植物名录进行编目整理,共统计到植物271科1 141属2 820种,其中比重最大的为被子植物152科858属2 255种,分别占总科属种数的56.09%、75.20%、79.96%。参照新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新增5个国家Ⅱ级、106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科23属26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4科92属149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植物 多样性组成 江西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鸟类种群组成及年际变化——探索朱潜在的适宜栖息环境
11
作者 王凯红 阮韵 +1 位作者 李洪磊 李春荣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年第10期239-243,共5页
鸟类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具有快速认知的功能,所以鸟类生态种群结构常被作为栖息地品质评价与变化的重要指标,并且对理解生态系统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选择了从2015~2023年在江苏省盐城国家珍禽保护区中的南北实验区内鸟的种类和数量... 鸟类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具有快速认知的功能,所以鸟类生态种群结构常被作为栖息地品质评价与变化的重要指标,并且对理解生态系统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选择了从2015~2023年在江苏省盐城国家珍禽保护区中的南北实验区内鸟的种类和数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研究了7年来南北实验区的鸟类种群构成、数量以及多样性的变动。结果表明累计记录了南实验区鸟类402866只,隶属于11目20科122种;北实验区鸟类79873只,隶属于10目21科108种,形目在其中占据着绝对数量优势。在多样性与均匀度方面南北实验区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结果表明了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实验区的鸟类资源丰富。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历史上盐城湿地曾是朱的分布区域,现再引入朱在盐城沿海湿地能否适应生存,可通过研究盐城珍禽保护区南北实验区(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0%以上)鸟类种群数量及多样性增加来综合分析评估。该研究一是对于鸟类的物种保护和生态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二是探索此地区生境是否适宜朱栖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禽保护区实验区 鸟类种群组成多样性 年际间变化 朱栖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系WSC-6的菌种组成特性及其木质纤维素分解能力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伟东 王小芬 +3 位作者 李玉花 刘长莉 李文哲 崔宗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10-215,共6页
利用平板分离法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法研究了高效分解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复合系WSC-6的菌种组成,平板法分离得到了9株好气性的细菌,它们与Pseudoxanthomonas taiwanensis、Tepidiphilus margaritif er、Bacillus sp.E53-10、Proteo... 利用平板分离法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法研究了高效分解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复合系WSC-6的菌种组成,平板法分离得到了9株好气性的细菌,它们与Pseudoxanthomonas taiwanensis、Tepidiphilus margaritif er、Bacillus sp.E53-10、Proteobacterium S072、Beta proteobacterium HMD444、Rhizobiaceae str.M100、Petrobacter succinimandens BON4、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Paenibacillus sp.SAFN-016的相似率分别达到了97.5%,99.0%,98.4%,100%,98.9%,99.3%,98.1%,99.5%,99.8%。利用DGGE分析表明,复合系中还存在利用平板法难以培养的5株厌氧或者兼性厌氧细菌,它们的16SrDNA V3区的序列与Ureibacillus thermosphaericu、Clostridium thermosuccinogenes、Clostridium thermopalmarium、Uncultured Clostridium sp.clone A1-3、Uncultured bacterium tbr4-24具有很高的相似率。在50℃静置培养条件下,接种3d后复合系WSC-6可以分解添加稻秆总量的81.3%。好氧菌与厌氧菌共存于复合系中,复合系表现出了高的细菌组成多样性,从而保证了复合系具有强的稳定性和多菌协同分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明确菌种组成多样性对于研究复合系高效分解木质纤维素的机理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分解 微生物复合系 菌种组成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低温降解复合菌系降解能力及微生物组成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青格尔 于晓芳 +7 位作者 高聚林 王志刚 胡万吉 闹干朝鲁 王振 胡树平 孙继颖 屈佳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53-1765,共13页
根据还田秸秆配施尿素的生产实际,对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进行氮源培养基驯化,探明其菌种组成和功能多样性及其与菌源菌种结构差异,完善复合菌系筛选方法,促进其开发利用。本文以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为研究对象,在... 根据还田秸秆配施尿素的生产实际,对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进行氮源培养基驯化,探明其菌种组成和功能多样性及其与菌源菌种结构差异,完善复合菌系筛选方法,促进其开发利用。本文以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为研究对象,在硫酸铵和尿素不同配比下连续继代培养10代,获得不同氮源菌系(硫酸铵处理N1,硫酸铵和尿素混合处理N2-N5,尿素处理N6),测定其玉米秸秆降解率,评价复合菌系秸秆降解效率;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对菌源土壤样品及不同氮源下继代培养的复合菌系菌种组成和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N2处理玉米秸秆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菌源土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继代培养后的复合菌系,不同处理间N2处理显著高于其他氮处理;菌源和复合菌间以及不同氮处理间菌种组成具有显著差异,N2处理菌种组成多样性较高,菌群结构更加丰富、均匀,且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通路丰度较高。菌源经限制性继代筛选后得到了参与玉米秸秆降解过程的功能菌,能有效提高秸秆降解率,其在硫酸铵和尿素氮源为0.16%+0.04%的条件下,菌系的秸秆降解效率较高,这为复合菌的生产实际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源 复合菌系 氮源 高通量测序 菌种组成多样性 玉米秸秆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7年我国北方马铃薯产区疮痂病病原菌组成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德洁 关欢欢 +3 位作者 于秀梅 李寿如 赵伟全 刘大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2-77,共6页
为明确我国北方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组成情况,跟踪采集了2013—2017年我国北方马铃薯产区的马铃薯疮痂病典型病薯,从病斑上共分离纯化到423个链霉菌菌株,经温室盆栽柯赫氏法则验证,筛选到141个致病性较强的菌株。利用16S rDNA序列和生... 为明确我国北方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组成情况,跟踪采集了2013—2017年我国北方马铃薯产区的马铃薯疮痂病典型病薯,从病斑上共分离纯化到423个链霉菌菌株,经温室盆栽柯赫氏法则验证,筛选到141个致病性较强的菌株。利用16S rDNA序列和生物学特征对选取的42个不同培养特征的致病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 a中北方马铃薯产区疮痂病病原菌的组成具有明显多样性,获得的菌株中共包括7种疮痂病菌,其中河北的菌株有S.scabies、S.europaeiscabie、S.diastatochromogenes、S.galilaeus、S.enissocaesilis等种,内蒙古和山西有S.scabies和S.galilaeus,山东有S.scabies和S.turgidiscabies,陕西有S.diastatochromogenes、S.turgidiscabies和S.griseus,黑龙江有S.scabies和S.galilaeus,辽宁有S.scabies和S.griseus,说明我国北方马铃薯产区疮痂病病原菌组成和分布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疮痂病菌 北方产区 分离鉴定 16S RDNA序列 组成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杉木半天然林树干环剥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少杰 严铭海 +4 位作者 黄清麟 彭文成 廖立国 黄士绮 宋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96-3005,共10页
为研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杉木半天然林树干环剥16个月后效果,探索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生态修复技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3片32年生杉木半天然林为试验林分,环剥林分内所有杉木人工林木(除对照样地外),... 为研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杉木半天然林树干环剥16个月后效果,探索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生态修复技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3片32年生杉木半天然林为试验林分,环剥林分内所有杉木人工林木(除对照样地外),采用主要测树因子、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标分析树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片半天然林树干环剥16个月后90%杉木人工林木枯死变为枯立木。环剥后的林分乔木层和灌木层活立木主体均由环剥前杉木半天然林中的乡土树种天然更新林木组成,乔木层进界木分别为128株/hm、220株/hm^(2)和85株/hm^(2),灌木层进界木分别为416株/hm^(2)、115株/hm^(2)和115株/hm^(2);树干环剥作业未造成乔木层天然林木损伤或枯死,造成灌木层天然林木损伤或枯死较少。乔木层树种丰富度分别为82、77和56,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5.68、5.27和5.07,杉木人工林木重要值小于10%,天然更新乡土树种中常绿乔木树种重要值分别为69.0%、67.9%和68.3%;灌木层树种丰富度分别为169、112和99,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4.84、5.36和5.63,其中常绿乔木树种重要值分别为42.0%、54.8%和62.8%。杉木人工林木树干环剥16个月后,杉木半天然林已成功转型为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天然林,转型后的天然林树种多样性极其丰富、含有相当数量珍贵或高价值树种,是海南热带雨林人工林转型为天然林的典型案例。树干环剥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将具备条件的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重要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环剥 杉木半天然林 人工林转型天然林 树种组成多样性 生态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马占相思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研究初报
16
作者 王少杰 严铭海 +4 位作者 黄清麟 彭文成 廖立国 黄士绮 宋磊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3,共11页
[目的]探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7年生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效果,为国家公园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马占相思... [目的]探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7年生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效果,为国家公园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马占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取环剥技术对马占相思人工林木(除对照样地外)进行树干环剥,设置3块监测样地,对人工林木致死和天然林木更新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林分树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树干环剥16个月后马占相思人工林木全部枯死并以枯立木方式直立在转型后的天然林乔木层上层,枯立木的密度分别为152、272和288株·hm^(-2);(2)转型后的天然林郁闭度均在0.85以上,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株数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0.6cm、11.8m、2264株·hm^(-2)、115.1m^(3)·hm^(-2),9.1cm、10.7m、1424株·hm^(-2)、48.5m^(3)·hm^(-2)和11.5cm、13.2m、1344株·hm^(-2)、86.5 m^(3)·hm^(-2),林木径级结构呈异龄林分布特征;(3)转型后的天然林乔木层和灌木层活立木主体均由转型前马占相思人工林中天然更新定居的乡土树种组成,胸径≥5 cm的乔木层进界木密度分别为144、224和152株·hm^(-2),树高≥150 cm的灌木层(含乔木幼树)进界木密度分别为728、1128和960株·hm^(-2);(4)树干环剥作业未造成乔木层天然林木的损伤或枯死,造成灌木层天然林木的损伤或枯死的分别为16、12和160株·hm^(-2)。(5)转型后天然林乔木层树种(包括乔木和灌木树种)丰富度分别为51、41和34,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4.96、3.95和3.63,均匀度分别为0.87、0.74和0.71;常绿乔木树种均占绝对优势,其重要值分别为78.1%、84.4%和78.9%,林木株数占比分别为80.6%、85.4%和86.9%;灌木层树种(包括乔木和灌木树种)丰富度分别为73、86和93,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3.59、4.53和3.90,均匀度分别为0.58、0.71和0.60;常绿乔木种均占优势,其重要值分别为49.2%、49.9%和41.2%,株数占比分别为33.4%、42.3%和32.5%。[结论]树干环剥16个月后,27年生马占相思人工林木全部枯死,马占相思人工林已成功转型为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天然林,其物种多样性丰富,具有特征明显的异龄林结构,且林分中含有相当数量珍贵或高价值树种。树干环剥技术是促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可推广应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环剥 马占相思人工林 乡土树种 天然林转型 树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物土壤结皮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洁 陈先江 侯扶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43-1252,共10页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隐花植物与土壤中的细菌、真菌以及土壤颗粒结合形成的复杂生物覆盖体,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上各草地类组中,在改善生态环境和防治草地退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相关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总体来...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隐花植物与土壤中的细菌、真菌以及土壤颗粒结合形成的复杂生物覆盖体,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上各草地类组中,在改善生态环境和防治草地退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相关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总体来说,主要研究仍集中在对其功能和作用的认知方面,而对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土壤结皮的演变以及它们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机理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欠缺。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讨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促进生物土壤结皮相关研究,加深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演替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皮 组成多样性 分布 生态功能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142
18
作者 唐玉姝 魏朝富 +2 位作者 颜廷梅 杨林章 慈恩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7-163,共7页
本文对近年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动物等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组分和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被认为是最敏感的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生物量代表参与调控土壤中能量和养分循环及... 本文对近年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动物等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组分和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被认为是最敏感的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生物量代表参与调控土壤中能量和养分循环及有机物质转化所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但须结合多样性研究以弥补其无法反映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区系变化的缺陷;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动态反映土壤中生物类群的多变性和土壤质量在微生物数量和功能上的差异;土壤微生物活性体现在土壤微生物商、微生物呼吸和代谢商等方面,应考虑生物量大小与微生物种群活性间的相关关系以反映微生物种群内的差异。土壤酶活性具有极高时效性,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反映出土壤质量的变化。土壤动物通常以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土壤动物区系的相对丰度、多样性或活性作为评价土壤生物质量的敏感指标。与土壤理化指标相比,土壤生物学指标更能对土壤质量的变化做出灵敏迅速的响应,因而被广泛地用于评价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酶活性 土壤动物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典型人工林草本层生态恢复效应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阳 程积民 +1 位作者 赵钰 苏纪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6,共8页
选择黄土区典型人工林树种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白榆(Ulmus pumila)、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分析林下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数... 选择黄土区典型人工林树种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白榆(Ulmus pumila)、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分析林下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数量特征和稳定性,通过比较人工林林下草本与对应天然草地,综合评价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生态恢复效应。结果表明:各人工林样点与对照草地的优势种显著不同,人工林样点林下草本层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而对应天然草地多以多年生菊科为优势物种。除白榆样点外,其他4个样点的林下草本各类植物组成与对照草地相近,均表现为其他科>禾本科>豆科;白榆样点林下草本数量特征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低于其他样点。刺槐和华北落叶松林下草地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对照草地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人工林,但二者均匀度差异不显著;各人工林样点的稳定性参数均与稳定值20/80相差较远,说明人工林草本层群落还未达到稳定。综合评价表明,白榆和刺槐样点的生态恢复性高于其他样点。经过近40年生态恢复,调查区人工林林下草本层仍未达到对照草地水平,有待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促进人工林林分草本植物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物种组成多样性 数量特征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海坨山典型林分土壤固氮菌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史策 聂立水 +6 位作者 魏一凡 祝琳 杨昊 张润哲 聂浩亮 王江 薄慧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3-161,共9页
[目的]探讨北京海坨山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为暖温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及森林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种典型林分类型(油松林(Pinus tabuliformis Carriere)、针阔混交林(Pine-pop... [目的]探讨北京海坨山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为暖温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及森林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种典型林分类型(油松林(Pinus tabuliformis Carriere)、针阔混交林(Pine-poplar mixed)、蒙古栎林(Quercus mongolica Fisch)、核桃楸林(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分别设置3块(20 m×20 m)标准样地,采集0~20 cm土层土样,分析相关土壤性质,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探究不同土壤特性对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4种林型下共测定出4门6纲13目16科29属。多样性分析显示,4种林型下土壤固氮菌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油松林>针阔混交林>核桃楸林>蒙古栎林。β多样性分析显示,4种林型土壤固氮菌群落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在已鉴定的土壤固氮菌中,各林型以变形菌门为主,核心菌属为慢生根瘤菌属、广泛固氮氢自养单胞菌属和斯克尔曼氏菌属。RDA分析显示,土壤特性能解释固氮菌群落变异的65.48%,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影响4种林型下土壤固氮菌群落组成。[结论]北京海坨山地区土壤固氮菌资源丰富,不同林型下土壤特性、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显著影响土壤固氮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坨山 林分类型 固氮菌 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