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4号’抗虫黑杨基于根段组培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松 宋学勤 +2 位作者 赵树堂 胡建军 卢孟柱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4,共11页
[目的]以美洲黑杨和转BtCry1Ac欧洲黑杨的杂交子代‘44号’抗虫黑杨作为试验材料,采用无菌苗根基部为外植体,建立高效稳定的组培再生体系和黑杨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44号’抗虫黑杨无菌苗0.5~1.0 cm的根基部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激... [目的]以美洲黑杨和转BtCry1Ac欧洲黑杨的杂交子代‘44号’抗虫黑杨作为试验材料,采用无菌苗根基部为外植体,建立高效稳定的组培再生体系和黑杨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44号’抗虫黑杨无菌苗0.5~1.0 cm的根基部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根系不定芽的诱导和生根的影响,探索根系对草铵膦的临界耐受浓度,以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并通过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染色实时监控和鉴定阳性植株。[结果]筛选出‘44号’抗虫黑杨根系诱导不定芽最优培养基为:WPM+20 g·L^(-1)蔗糖+7.8 g·L^(-1)琼脂+0.25 mg·L^(-1)6-BA+0.05 mg·L^(-1) NAA,分化率为86.67%;不定芽生根的最优培养基为:WPM+0.075 mg·L^(-1) NAA+7 g·L^(-1)琼脂+0.1 g·L^(-1) AC,生根率为75.00%。通过根系草铵膦抗性筛选梯度试验,确定根系对草铵膦筛选最适遗传转化筛选浓度为0.8 mg·L^(-1)。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转入到根中,经不定芽诱导和生根两个阶段获得再生植株苗,经特异引物进行PCR鉴定,31个外植体中阳性植株为9株,转化效率为29.0%。[结论]建立了‘44号’抗虫黑杨根系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为黑杨派杨树的高效基因转化提供了途径的同时,也为以‘44号’抗虫黑杨为基础,通过转基因技术聚合更多的优良性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4号’抗虫黑杨(P.deltoides cl.‘Danhong’×P.nigra) 美洲黑杨 欧洲黑杨 根系侵染 遗传转化 组培再生 GUS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皮甜瓜‘SN-1’组培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2
作者 赵欣冉 孙科新 +4 位作者 王建全 胡宗霞 郭永杰 史庆华 杨晓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4-701,共8页
本研究以厚皮甜瓜自交系‘SN-1’(Cucumis melo ssp.melo)为试材,通过对种子和外植体处理条件、培养基组分、激素配比、共培养条件等进行筛选,建立厚皮甜瓜自交系‘SN-1’的组培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种子在Agar培养基的萌发时... 本研究以厚皮甜瓜自交系‘SN-1’(Cucumis melo ssp.melo)为试材,通过对种子和外植体处理条件、培养基组分、激素配比、共培养条件等进行筛选,建立厚皮甜瓜自交系‘SN-1’的组培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种子在Agar培养基的萌发时间显著优于1/2MS+Agar和MS+Agar;分析不同浓度(2%、3%和4%,v/v)NaClO消毒剂和处理时间(10、15、20和25 min)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发现3%NaClO处理15 min的材料萌发率和整齐度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相较“二分法”,“四分法”在不影响分化的前提下,可获得更多子叶节、显著提高种子的利用率;进一步分析发现,以播种后48 h、胚根长约5 mm的种子收集子叶节,不定芽分化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时期;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和浓度对子叶节的影响,发现培养基中6-BA、IAA和ABA浓度分别为0.5 mg·L^(-1)、0.05 mg·L^(-1)和1 mg·L^(-1)时,不定芽分化最佳;当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4 mg·L^(-1)IAA时,再生苗不定根诱导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对侵染后的共培养周期和培养基激素配比进行分析,发现当共培养3 d、且培养基中添加0.5 mg·L^(-1)6-BA+0.1 mg·L^(-1)IAA时,子叶节发育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皮甜瓜 组培再生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萱草新品种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2
3
作者 兰丽婷 李冲 +1 位作者 任爽英 董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7,共4页
为建立萱草新品种(Hemerocallis‘Fooled Me’)组培再生体系,对其外植体筛选、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增殖、生根、移栽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Hemerocallis‘Fooled Me’的再生方式为器官发生型。外植体种类及6-BA质量浓度对愈伤组织的... 为建立萱草新品种(Hemerocallis‘Fooled Me’)组培再生体系,对其外植体筛选、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增殖、生根、移栽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Hemerocallis‘Fooled Me’的再生方式为器官发生型。外植体种类及6-BA质量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有显著的影响,最佳外植体为幼嫩花茎分枝处茎段和<1 cm花蕾上的花托;外植体的最佳灭菌方法为75%C2H5OH(30 s)+0.5%NaClO(14 min);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0.01 mg/L。6-BA/NAA影响丛生芽的增殖,以50倍最好,其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0.5 mg/L+NAA0.01 mg/L。Hemerocallis‘Fooled Me’试管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5 mg/L。移栽基质中以蛭石和V(蛭石)∶V(珍珠岩)=1∶1的成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erocallis'FooledMe’ 组培再生体系 外植体 愈伤 丛生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黑麦草特高和多年生黑麦草四季高频组培再生体系的优化与建立 被引量:8
4
作者 曾庆飞 韦鑫 +4 位作者 陈锡 陈光洁 马培杰 吴佳海 王小利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49-1660,共12页
对在贵州地区广泛种植的多花黑麦草特高(Lolium multiflorum‘Tetragold’)和多年生黑麦草四季(L.perenne‘Four seasons’)的成熟种子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建立了两个品种的胚性愈伤组织高频诱导与再生体系。结果表明,... 对在贵州地区广泛种植的多花黑麦草特高(Lolium multiflorum‘Tetragold’)和多年生黑麦草四季(L.perenne‘Four seasons’)的成熟种子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建立了两个品种的胚性愈伤组织高频诱导与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剥去成熟种子的颖壳,切除1/3胚乳端,将特高接种于CC+7mg·L^(-1) 2,4-D+0.5mg·L^(-1) 6-BA、四季接种于CC+5mg·L^(-1) 2,4-D+0.5 mg·L^(-1) 6-BA的培养基中,在明显降低组培污染率的同时,能分别得到65.52%和63.55%的最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将两个品种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转移在MS+0.5 mg·L^(-1) 2,4-D+0.5mg·L^(-1) 6-BA+1.25mg·L^(-1) CuSO4+1.0g·L^(-1) CH的继代培养基上,能促进质量较好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根据后续转化试验所选用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 1300的抗性特点,30~40mg·L^(-1)的潮霉素是两个品种愈伤组织最佳的筛选剂和临界浓度;特高的胚性愈伤组织接种在MS+2.0 mg·L^(-1) 6-BA+0.5 mg·L^(-1) NAA+0.1mg·L^(-1) TDZ的培养基上,可以产生86.37%的最高分化率,四季的胚性愈伤组织接种在MS+6.0 mg·L^(-1) 6-BA+0.3mg·L^(-1) NAA+5.0mg·L^(-1) KT的培养基上,能得到85.40%的最高分化率;生根培养基1/2MS+0.5 mg·L^(-1)NAA+0.5mg·L^(-1) IAA能让两个品种分化出的不定芽形成100%的生根率;以腐殖土∶蛭石∶砂壤土=1∶1∶1的混合材料作为营养土,能保证组培再生苗达到99%以上的成活率。优化建立的高频组培再生体系为下一步的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特高 多年生黑麦草四季 外植体处理 养基成分 激素浓度 抗生素筛选剂 组培再生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高丛蓝莓组培再生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淑珍 来文国 +1 位作者 周历萍 马华升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1期119-120,共2页
南高丛蓝莓品种组培再生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以0.1%升汞处理10 min为适宜的灭菌方法,污染率为20.0%,同时萌发的正常芽率也达67.5%;蓝莓芽诱导初代增殖培养以附加ZT 1 mg/L为宜,增殖倍率可达5~6倍,继代培养以ZT 1 mg/L与ZT 2 mg/L... 南高丛蓝莓品种组培再生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以0.1%升汞处理10 min为适宜的灭菌方法,污染率为20.0%,同时萌发的正常芽率也达67.5%;蓝莓芽诱导初代增殖培养以附加ZT 1 mg/L为宜,增殖倍率可达5~6倍,继代培养以ZT 1 mg/L与ZT 2 mg/L交替使用为宜,增殖率可达10~15倍;蓝莓试管苗附加IBA 0.3 mg/L生根效果最佳,有效生根率达55.38%;蓝莓试管苗驯化以苔藓为基质,驯化苗成活率可高达85%以上;蓝莓试管苗瓶外生根的繁殖速率是瓶内生根的1.7~2.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高丛蓝莓 组培再生技术 诱导 驯化 激素 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叶矾根‘草莓漩涡’组培再生体系建立及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海红 李丹 +1 位作者 齐鑫 赵兴华 《辽宁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25-28,共4页
以矾根品种‘草莓漩涡’一年生苗的茎尖、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BA、KT、NAA、IBA、IAA,研究不同种类和浓度激素对外植体诱导丛生芽、继代增殖和试管苗生根的影响,并进行试管苗炼苗和移栽基质试验。结果表... 以矾根品种‘草莓漩涡’一年生苗的茎尖、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BA、KT、NAA、IBA、IAA,研究不同种类和浓度激素对外植体诱导丛生芽、继代增殖和试管苗生根的影响,并进行试管苗炼苗和移栽基质试验。结果表明:3个外植体部位均能诱导出丛生芽,诱导丛生芽数量最多的是叶片,最佳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1 mg/L,平均诱导率达到81.2%,增殖系数平均可达9;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 MS+IBA 0.1 mg/L,生根率达100%;最佳组培苗炼苗基质为珍珠岩,移栽基质为草炭+珍珠岩(3∶1)。矾根的叶片、叶柄是外植体的最好选择,材料丰富,表面杀菌容易,在短期内能获得大量组培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矾根 组培再生 快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矾根‘栀子黄’的组培再生及组培苗耐盐性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蒋彪 郑志芬 +3 位作者 吕月华 尤远洋 王悦帆 卢兴霞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7期1-5,共5页
为建立彩叶矾根‘栀子黄’的组培再生体系,了解其耐盐范围,以矾根‘栀子黄’的叶片为外植体,对其组培苗诱导培养基、耐盐范围和生根培养基等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栀子黄’叶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30 g·L^(-1)蔗糖+7 g·... 为建立彩叶矾根‘栀子黄’的组培再生体系,了解其耐盐范围,以矾根‘栀子黄’的叶片为外植体,对其组培苗诱导培养基、耐盐范围和生根培养基等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栀子黄’叶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30 g·L^(-1)蔗糖+7 g·L^(-1)琼脂+0.2 mg·L^(-1)6-BA+0.01 mg·L^(-1)NAA,不定芽的诱导率达98.32%。耐盐性方面,0.2%轻度盐胁迫下,‘栀子黄’组培苗的存活率为92.45%,且该浓度对‘栀子黄’的长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0.4%中度盐胁迫下,其存活率也可以达到75%,但是组培苗的再生率明显下降,玻璃化现象较重;在0.6%重度盐浓度下,组培苗成活率为35%,大部分组培苗褐化枯黄。‘栀子黄’未经盐胁迫处理组培苗的适宜生根培养基为MS+30 g·L^(-1)蔗糖+7 g·L^(-1)琼脂+0.05 mg·L^(-1)NAA,生根率为91.25%;耐盐组培苗的适宜生根培养基为MS+30 g·L^(-1)蔗糖+7 g·L^(-1)琼脂+0.1 mg·L^(-1)NAA,生根率为96.25%。试验结果可以为彩叶矾根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工厂化育苗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其在盐碱城市的绿化应用和耐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矾根 组培再生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桑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被引量:5
8
作者 曾斌 克热木.伊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32-334,共3页
选用吐鲁番地区的紫桑椹单芽嫩茎段作为材料,研究果桑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技术,结果表明:果桑的启动最适培养基是:MS+BA 0.6 mg/L;最适增殖培养基是:MS+BA 0.6 mg/L+NAA 0.9 mg/L;最适生根培养基是:1/2 MS+NAA 0.3 mg/L+IBA 0.6 mg/L... 选用吐鲁番地区的紫桑椹单芽嫩茎段作为材料,研究果桑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技术,结果表明:果桑的启动最适培养基是:MS+BA 0.6 mg/L;最适增殖培养基是:MS+BA 0.6 mg/L+NAA 0.9 mg/L;最适生根培养基是:1/2 MS+NAA 0.3 mg/L+IBA 0.6 mg/L。采用基质移栽,成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桑 及植株再生 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农杆菌遗传转化研究30年 被引量:7
9
作者 陈赢男 胡传景 +2 位作者 诸葛强 胡建军 尹佟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4-129,共16页
杨树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国土绿化和工业用材树种之一,精准高效培育速生、优质和高抗的杨树新品系是今后杨树育种理论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基础的基因工程育种已成为缩短林木育种周期、提升育种效率的核心... 杨树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国土绿化和工业用材树种之一,精准高效培育速生、优质和高抗的杨树新品系是今后杨树育种理论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基础的基因工程育种已成为缩短林木育种周期、提升育种效率的核心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证实杨树是农杆菌的天然寄主以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构建农杆菌介导杨树稳定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本文综合分析了已有研究报道,详细回顾了不同派系杨树树种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历程,系统整理了影响杨树遗传转化体系的主要因素,并对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杨树遗传转化效率提供信息依据,为开发顽拗性木本植物和生产推广良种的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遗传转化 根癌农杆菌 发根农杆菌 组培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及其杂种F_1代的ISSR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帆 王明玖 +2 位作者 何丽君 陈丽丽 魏春秋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7-112,共6页
利用耐寒、耐旱的六倍体高加索三叶草与强固氮能力、生长能力的大兴安岭四倍体白三叶进行远缘杂交,通过胚拯救技术得到杂种F1,同时通过组培快繁技术建立了F1的再生体系。为了明确杂种F1与亲本在DNA水平上的差异,建立适用于F1的分子标记... 利用耐寒、耐旱的六倍体高加索三叶草与强固氮能力、生长能力的大兴安岭四倍体白三叶进行远缘杂交,通过胚拯救技术得到杂种F1,同时通过组培快繁技术建立了F1的再生体系。为了明确杂种F1与亲本在DNA水平上的差异,建立适用于F1的分子标记反应体系,利用ISSR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16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70条条带,长度介于100~2000bp之间,多态性条带138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1.18%;4个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0756~0.6798,平均为0.5313;父本白三叶与母本高加索三叶草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F1与母本高加索三叶草的遗传相似系数较大,F1组培再生植株与杂种F1之间存在轻微差异;从分子水平鉴定了杂种F1的真实性,并确定了其与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加索三叶草 白三叶 杂种F1 F1组培再生植株 ISSR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