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板组合构造柱及嵌筋法在宿舍楼抗震加固中的应用
1
作者 高磊 李守恒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6-101,共6页
新疆地区中小学学生宿舍楼的结构大多为砌体结构,由于砌体结构存在强度低、易脆性破坏、整体性差等缺陷,因此对砌体结构宿舍楼的抗震加固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一个实际工程介绍了砌体房屋抗震鉴定及加固的一般过程,并提出了一种用钢... 新疆地区中小学学生宿舍楼的结构大多为砌体结构,由于砌体结构存在强度低、易脆性破坏、整体性差等缺陷,因此对砌体结构宿舍楼的抗震加固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一个实际工程介绍了砌体房屋抗震鉴定及加固的一般过程,并提出了一种用钢板组合构造柱代替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及墙体后嵌水平钢筋的加固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鉴定 抗震加固 钢板组合构造 嵌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构造煤组合体受载裂隙动态演化规律
2
作者 赵鹏翔 刘莹莹 +4 位作者 李树刚 刘妍群 刘云川 王捞捞 陆卫东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6,共10页
【目的】构造煤裂隙发育对开采扰动下组合煤体动力灾害诱发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影响规律尚不明晰。【方法】利用NanoVoxel-3000岩土多尺度高分辨综合扫描分析系统,开展含构造煤组合体单轴压缩CT扫描实验,通过Avizo重构软件重构细观几何... 【目的】构造煤裂隙发育对开采扰动下组合煤体动力灾害诱发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影响规律尚不明晰。【方法】利用NanoVoxel-3000岩土多尺度高分辨综合扫描分析系统,开展含构造煤组合体单轴压缩CT扫描实验,通过Avizo重构软件重构细观几何结构,获得内部三维裂隙可视化模型。【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裂隙最先在构造煤中产生,裂隙扩展路径分别向上原生结构煤、下原生结构煤发育,径向、纵向裂隙数量总量分别达到7354、1901条;内部裂纹分支数目不断增大,界面破坏裂隙的倾向分布、倾角变化也越复杂,上界面裂隙散射角最终为86°、119°、124°、137°,下界面裂隙散射角为116°。受载过程中,试件整体呈组合破裂模式−倒“V”形+丛状裂隙,裂隙主要集中在构造煤中,占总裂隙的78.5%,裂隙体积和裂隙率呈现降低−缓慢上升−急剧上升−缓慢上升的发展规律。主裂隙长度由44.7 mm增长到99.4 mm,裂隙扩展速度呈现降低−上升−降低的发展规律。通过细观损伤力学模型、两参Weibull函数,构建含构造煤组合体试件裂隙扩展表征模型,建立组合体试件主裂隙形成路径判定流程,通过Matlab软件验证主裂隙路径形成判定的合理性,发现相对误差为1.54%~4.21%,验证了主裂隙路径形成判定的有效性,揭示受载作用下含构造煤组合体裂隙动态演化规律,为研究组合煤层开采扰动下煤岩动力灾害诱发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组合 CT扫描 单轴压缩 裂隙演化 裂隙扩展表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构造煤组合体三轴加载渗透演化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赵鹏翔 刘莹莹 +5 位作者 李树刚 王玉龙 刘云川 林海飞 马晓川 任兴鹏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72-2581,共10页
探究不同水平下含构造煤组合体的渗透演化规律,以不同占比的构造煤组合体试件为研究对象,采用三轴煤岩芯渗透率自动测试仪,开展不同围压、气体压力、轴压条件下构造煤组合体渗透特性试验。引入连通系数,结合达西定律、泊肃叶定律,整理... 探究不同水平下含构造煤组合体的渗透演化规律,以不同占比的构造煤组合体试件为研究对象,采用三轴煤岩芯渗透率自动测试仪,开展不同围压、气体压力、轴压条件下构造煤组合体渗透特性试验。引入连通系数,结合达西定律、泊肃叶定律,整理变形得出不同构造煤占比与渗透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占比构造煤试件,试件渗透率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全构造煤渗透率变化速率是全原生煤渗透率变化速率的7.3倍,含构造煤组合体试件渗透率变化速率是全原生煤、全构造煤渗透率变化速率的0.4~0.8倍;试件渗透率随轴压的增大而减小,含构造煤组合体试件及全构造煤存在轴压临界点,分别为1 MPa、1.5 MPa,含构造煤组合体试件渗透率变化速率是全原生煤、全构造煤渗透率变化速率的0.5~1.3倍;试件渗透率随气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含构造煤组合体试件渗透率变化速率是全原生煤、全构造煤渗透率变化速率的1.7~2.8倍。三轴作用对试件渗透率存在正反两种影响,对构造煤组合体试件渗透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气体压力、围压、轴压。研究结果可为组合煤层中煤层气的流动机理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构造组合体试件 渗透率 三轴加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构造煤组合体加载破裂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邵秋冬 李其平 +4 位作者 赵鹏翔 任兴鹏 王晓玉 田燕彪 李士超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为研究含构造煤组合体变形破裂过程中煤厚对其声发射特征的影响,对构造煤占比分别为0%、11.11%、20.0%、33.33%、50.0%、62.5%和100.0%的七种含构造煤组合体进行室内单轴压缩声发射试验。结果表明:含构造煤组合体具备全原生煤试件和全... 为研究含构造煤组合体变形破裂过程中煤厚对其声发射特征的影响,对构造煤占比分别为0%、11.11%、20.0%、33.33%、50.0%、62.5%和100.0%的七种含构造煤组合体进行室内单轴压缩声发射试验。结果表明:含构造煤组合体具备全原生煤试件和全构造煤试件两者的声发射特征,即组合体试件压密和弹性阶段声发射信号相对稳定,塑性及破坏阶段的振铃计数和能量的变化更突出,含构造煤组合体的振铃计数稳定区域随着构造煤占比的增加而增加;含构造煤组合体试件的声发射峰值计数和抗压强度随构造煤厚占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其变化范围分别为3.24×10~4~1.99×10~4个和22.94~7.65 MPa,且试件的声发射峰值计数和抗压强度与构造煤厚占比之间的拟合曲线呈相似关系;组合体试件中构造煤体的破坏形式主要为张拉剪切复合型破坏并产生局部破碎,原生煤体的破坏形式主要为张拉破坏。随着构造煤占比的增加,加载过程中声发射最大事件数由1 862递减至1 379,组合体的破坏持续时间变长。随着构造煤厚占比的增加,相同轴压时的声发射事件数量越多,近似呈现等比增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组合 加载破裂 声发射计数 声发射事件数 破坏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 被引量:101
5
作者 邓晋福 莫宣学 +4 位作者 罗照华 赵海玲 赵国春 曹永清 于学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59-270,共12页
讨论了火成岩构造组合,指出不能单纯地运用化学图解,强调要结合岩相学、岩石组合特征研究,要注意区分区域与局部的构造环境。指出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确切含义是指缺乏中性成员,而不单看化学图解的几何形态,讨论了伸展与挤压对双峰... 讨论了火成岩构造组合,指出不能单纯地运用化学图解,强调要结合岩相学、岩石组合特征研究,要注意区分区域与局部的构造环境。指出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确切含义是指缺乏中性成员,而不单看化学图解的几何形态,讨论了伸展与挤压对双峰式和钙碱性火成岩组合的可能约束。指出由蛇绿岩套再造的古构造历史可能是残缺的,结合弧火成岩的厘定可在某些方面弥补这个不足,讨论了弧火成岩组成极性形成的可能原因。讨论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火成岩构造组合类型及其在再造造山带的边界性质、造山带演化历史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大陆裂谷带的火成岩常呈组成对称的水平分带,而不同于弧火成岩的组成极性。讨论了岩浆构造热事件及其序列的重要意义,提出大陆碰撞造山带具类似于变质作用的顺时针演化的事件序列,而大洋俯冲造山带则具反时针演化的事件序列。最后,强调并讨论了“壳幔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科学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构造组合 壳-幔岩浆 岩浆 流体 成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造山—深部过程 被引量:171
6
作者 邓晋福 赵国春 +3 位作者 赵海玲 罗照华 戴圣潜 李凯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1-48,共8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可识别出两种类型,大多数的火成岩具有类似于安第斯和美国西部的大陆边缘弧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性质;南岭地区则发育海西型黑云母、二云母和白云母花岗岩组合。沿岩浆构造带可识别出3个火成岩段。按岩浆—...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可识别出两种类型,大多数的火成岩具有类似于安第斯和美国西部的大陆边缘弧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性质;南岭地区则发育海西型黑云母、二云母和白云母花岗岩组合。沿岩浆构造带可识别出3个火成岩段。按岩浆—构造事件序列,北、中、南段分别为反时针、顺时针和反时针+顺时针的pTt轨迹。在中段,玄武岩岩浆底侵作用发生于陆壳增厚之后,即顺时针pTt轨迹的造山—深部过程被认为是钾玄岩组合占优势发育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类似安第斯的造山带是由于大陆岩石圈的拆沉(丢失了约120km的大陆岩石圈根)与大洋俯冲作用的联合所致,而海西型的南岭造山带则是陆内俯冲作用与陆壳—岩石圈的巨大增厚作用所致。因此,中国东部燕山期是复合型(大陆边缘造山与大陆碰撞造山)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燕山期 火成岩 构造组合 造山--深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岩石构造组合和复合动力学过程的记录 被引量:47
7
作者 陶奎元 毛建仁 +3 位作者 杨祝良 赵宇 邢光福 薛怀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83-191,共9页
在研究火山岩/侵入岩的时代、成分(岩石系列和组合)、示踪同位素地球化学(Sr,Nd)、地质构造定位等基本事实基础上,归纳总结250~80Ma间的岩石构造组合,将研究区火山岩/侵入岩划分为五类岩石构造组合和三个岩石省,... 在研究火山岩/侵入岩的时代、成分(岩石系列和组合)、示踪同位素地球化学(Sr,Nd)、地质构造定位等基本事实基础上,归纳总结250~80Ma间的岩石构造组合,将研究区火山岩/侵入岩划分为五类岩石构造组合和三个岩石省,进而讨论岩石构造组合的岩浆源区、壳幔相互作用和贡献,提出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两种动力体系的复合是造成区内大陆各种岩石组合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并认为这两种动力学体系转换和延续机制的研究将是联系板块构造和深部作用过程的纽带,中国东南部大陆亦将成为世界上研究洋陆过渡带地质的最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构造组合 岩浆源区 动力学背景 中生代 岩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造山带火山岩-构造组合及其意义 被引量:142
8
作者 莫宣学 邓晋福 +4 位作者 董方浏 喻学惠 王勇 周肃 杨伟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1-138,共18页
岩石构造组合是指表示板块边界或特定的板块内部环境特征的岩石组合。中国西南“三江”造山带的火山岩可划分为五种火山岩 -构造组合 :洋脊型 /准洋脊型组合 ,岛弧及陆缘弧组合 ,碰撞型组合 ,碰撞后组合及陆内拉张型组合。阐述了各种火... 岩石构造组合是指表示板块边界或特定的板块内部环境特征的岩石组合。中国西南“三江”造山带的火山岩可划分为五种火山岩 -构造组合 :洋脊型 /准洋脊型组合 ,岛弧及陆缘弧组合 ,碰撞型组合 ,碰撞后组合及陆内拉张型组合。阐述了各种火山岩 -构造组合的特点及构造含义。对在造山带火山岩岩石 -构造组合分析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如“构造岩片”研究方法、地球化学判别图解的使用条件、准洋脊型火山岩组合的构造含义、蛇绿岩带 -火山弧的成对性、岩浆作用的同步性和滞后性、以及火山岩的深部“探针”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三江造山带 火山岩-构造组合 板块边界 岩浆作用 地球化学判别图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海孜煤矿断层与层间滑动构造组合型式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8
9
作者 琚宜文 侯泉林 +2 位作者 姜波 王桂梁 方爱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43,I0002,共10页
煤矿中煤层断层与层间滑动构造(简称层滑构造)发育普遍,可出现不同形式的组合。进行煤层断层与层滑构造及其组合型式的研究,对分析区域构造变形史、查明和预测煤层赋存规律、研究煤的耗散流变、煤层气的开发以及预防煤与瓦斯突出都具有... 煤矿中煤层断层与层间滑动构造(简称层滑构造)发育普遍,可出现不同形式的组合。进行煤层断层与层滑构造及其组合型式的研究,对分析区域构造变形史、查明和预测煤层赋存规律、研究煤的耗散流变、煤层气的开发以及预防煤与瓦斯突出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淮北矿区海孜煤矿为例,在现场观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7、8、9和10煤层的断层与层滑构造的组合型式,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由于7、8、9和10煤层及顶、底板岩层组合的差异,不同煤层构造变形有较大区别。由于海孜煤矿岩层和煤层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断层和层滑构造间产生了不同的空间组合,具体表现为3种型式:断层与层滑构造的同期扩展、断层与层滑构造组成块体及断层与层滑构造间的相互切割和限制。煤层的构造组合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造应力作用、含煤地层的岩石力学性质和应变环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断层 层间滑动构造 构造组合型式 形成机制 海孜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薄壁-独墩组合型桥墩合理构造形式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璐 周水兴 江雄飞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1,153,共4页
针对上部为双薄壁墩下部为变截面独墩的组合型桥墩构造形式,结合贵州天桥特大桥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ANSYS结构分析软件根据3种荷载工况组合,分析了双薄壁墩与独墩不同构造比例下对桥墩整体稳定性的影响。从桥墩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双... 针对上部为双薄壁墩下部为变截面独墩的组合型桥墩构造形式,结合贵州天桥特大桥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ANSYS结构分析软件根据3种荷载工况组合,分析了双薄壁墩与独墩不同构造比例下对桥墩整体稳定性的影响。从桥墩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双薄壁墩和变截面独墩墩高比例在0.5~1.0范围内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型桥墩构造 非线性稳定分析 构造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尔木—额济纳旗断面走廊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大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35
11
作者 邓晋福 杨建军 +4 位作者 赵海玲 赖绍聪 刘厚祥 罗照华 狄永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30-343,共14页
主要基于火成岩组合讨论了大地构造演化。提出碰撞型蓝片岩是大洋闭合与陆-陆碰撞作用的产物和标志,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作用的岩石学记录,以钾玄岩系列为主的火成岩组合是水平缩短式陆内造山带边界的标志,造山末期A型... 主要基于火成岩组合讨论了大地构造演化。提出碰撞型蓝片岩是大洋闭合与陆-陆碰撞作用的产物和标志,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作用的岩石学记录,以钾玄岩系列为主的火成岩组合是水平缩短式陆内造山带边界的标志,造山末期A型花岗岩是造山带崩塌的标志。重建了祁连山—柴达木地区与北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和造山过程。讨论了新生代陆内造山-岩浆作用,提出了青藏-喜马拉雅陆内造山火成岩的成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构造组合 大地构造演化 陆内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构造岩浆组合 被引量:31
12
作者 王德滋 舒良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2-370,共9页
花岗岩的构造岩浆组合主要反映花岗岩的岩浆类型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的成因联系。从全球范围来看,结合中国的地质实际,花岗岩的构造岩浆组合可以区分为5种主要类型:(1)洋壳俯冲消减型,如太平洋两岸的大陆边缘;(2)陆—陆碰撞型,如喜马拉... 花岗岩的构造岩浆组合主要反映花岗岩的岩浆类型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的成因联系。从全球范围来看,结合中国的地质实际,花岗岩的构造岩浆组合可以区分为5种主要类型:(1)洋壳俯冲消减型,如太平洋两岸的大陆边缘;(2)陆—陆碰撞型,如喜马拉雅—冈底斯碰撞造山带;(3)陆缘伸展型,如中国东南部伸展型大陆边缘、北美西部盆岭省;(4)陆内断裂拗陷型,如长江中下游断裂拗陷、钱塘江—信江断裂拗陷;(5)裂谷型,如东非裂谷、攀西裂谷。通过钙碱指数(CA)和铝饱和指数(ASI)的计算,可以大体获知花岗岩的岩浆类型。造山带花岗岩的时空演变规律是:俯冲型→碰撞型→伸展型。亦可表述为:前碰撞花岗岩→同碰撞花岗岩→后碰撞花岗岩。但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在对不同造山带花岗岩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对比之后,才能对花岗岩的构造岩浆组合作出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构造岩浆组合 岩浆类型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及邻区构造组合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德良 陶士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14-320,共7页
地壳岩石圈中的各种构造要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本文从构造变形场的角度 ,分别分析和总结了郯庐断裂带及邻区伸展构造组合、挤缩构造组合、走滑构造组合和垂直构造组合的不同类型 ,分析了相同构造活动期不同部位构造组合的并列和... 地壳岩石圈中的各种构造要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本文从构造变形场的角度 ,分别分析和总结了郯庐断裂带及邻区伸展构造组合、挤缩构造组合、走滑构造组合和垂直构造组合的不同类型 ,分析了相同构造活动期不同部位构造组合的并列和干涉 ,以及不同构造活动期构造组合的叠加复合。对构造组合的分析和归并 ,实现了大中小型构造的衔接 ,对油气构造的成藏控制机制分析及油气资源的预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列 叠加 构造组合 断裂带 油气构造 成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构造岩浆带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岩浆岩构造组合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江元生 徐天德 赵友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9年第4期336-348,共13页
在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产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将其划分为6种岩石构造组合:①弧间扩张型组合;②洋岛型蛇绿岩组合;③岛弧与陆缘弧型组合;④碰撞型组合;⑤陆内... 在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产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将其划分为6种岩石构造组合:①弧间扩张型组合;②洋岛型蛇绿岩组合;③岛弧与陆缘弧型组合;④碰撞型组合;⑤陆内俯冲、碰撞型组合;⑥陆内拉张型组合。进而对构造岩浆组合的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剖析,尤其是对喜马拉雅中期的岩浆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冈底斯构造岩浆带是由俯冲型、碰撞型和隆升型岩浆岩组合成的复合体,它们在空间上明显分带,在时间上呈现由相对基性向酸性的演化趋势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构造组合 冈底斯构造岩浆带 中新生代 措勤地区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构造组合研究和地质填图方法——以福建闽清测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马金清 李进堂 冯宗帜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2期198-204,共7页
闽清测区 1∶5万区调在运用火山岩双重填图法过程中 ,进一步改进了工作方法和程序 ,深化了火山地质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果。本区调工作以遥感地质为先导 ,在填图中从调查单个火山构造扩展到多个、多种火山构造组合叠置关系及火山群体的... 闽清测区 1∶5万区调在运用火山岩双重填图法过程中 ,进一步改进了工作方法和程序 ,深化了火山地质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果。本区调工作以遥感地质为先导 ,在填图中从调查单个火山构造扩展到多个、多种火山构造组合叠置关系及火山群体的研究。从而填制出火山构造面貌清楚 ,具有较强立体感的古火山地质图 ,全面反映了不同时期 (阶段 )火山作用特点、演化规律及火山岩相的分布特征 ,合理地建立起火山岩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火山构造组合 地质填图 地质调查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梁子铅锌矿床1944m中段构造岩元素组合异常及隐伏矿体预测
16
作者 王海丰 龚红胜 +4 位作者 冯志兴 韩润生 丁天柱 赵新跃 吴鹏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1年第6期781-794,共14页
四川大梁子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明显受小江深断裂与普渡河深断裂之间的NWW-近EW和NE向构造控制。目前该矿山深部找矿前景不明朗,亟需探寻新的找矿思路和方法来实现新的找矿突破。本研究利用构造带中金属元素组合晕特征,进行隐... 四川大梁子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明显受小江深断裂与普渡河深断裂之间的NWW-近EW和NE向构造控制。目前该矿山深部找矿前景不明朗,亟需探寻新的找矿思路和方法来实现新的找矿突破。本研究利用构造带中金属元素组合晕特征,进行隐伏矿体的预测。通过开展矿床构造精细解析,认为NWW-近EW向右行张扭性—扭张性控矿断裂(F_(15)、F_(1)等)与NW向张性—右行张(扭)性断裂及其次级褶皱组合形成的"负花状构造",直接控制着矿床和矿体(脉)展布,均为同一应力场作用下的北东构造带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基于1944 m中段1∶1000构造地球化学填图,绘制了Pb、Zn成矿元素组合(F_(2))和Pb、Zn单元素异常综合图,发现综合异常均沿NW-SE向展布,与已知矿体产状和主控断裂产状基本一致。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异常特征,圈定了Ⅰ号、Ⅱ号和Ⅲ号重点找矿靶区。该研究成果为大梁子铅锌矿深部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同类型矿床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元素组合异常 构造控矿规律 隐伏矿体预测 大梁子铅锌矿床 川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造山带岩石-构造组合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11
17
作者 石梦岩 侯泉林 +2 位作者 吴春明 王浩 陈泓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8-250,共13页
敦煌地区位于北山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之间,对其大地构造属性长期以来多存争议。对敦煌地区三危山—红柳峡一带的岩石-构造组合进行了研究,包括三危山—红柳峡北部地区和红柳峡南部地区2个构造单元。三危山—红柳峡北部地区,表现为变形... 敦煌地区位于北山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之间,对其大地构造属性长期以来多存争议。对敦煌地区三危山—红柳峡一带的岩石-构造组合进行了研究,包括三危山—红柳峡北部地区和红柳峡南部地区2个构造单元。三危山—红柳峡北部地区,表现为变形强烈的变沉积岩以基质形式包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岩块和不同岩性的岩片相互堆叠,整体显示混杂带"blocksin-matrix"的岩石-构造组合特征。红柳峡南部地区,岩石的变质程度向南逐渐降低,北侧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和长英质片麻岩组合,南端出露晚石炭世含煤岩系与碳酸盐岩沉积组合,可能形成于陆缘滨海环境,且被斜长角闪岩推覆体所覆盖;该区由北向南构造形式依次表现为倾向北的强剪切带→双冲构造→逆冲叠瓦扇,且变形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表现出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岩石-构造组合特征。据此认为,敦煌地区自北向南存在三危山-红柳峡北部混杂带和红柳峡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碰撞作用应发生于晚石炭世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造山带 岩石-构造组合 混杂带 前陆褶皱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大梁子铅锌矿床构造分级控矿规律与控矿构造组合样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博 韩润生 +6 位作者 吴建标 冯志兴 丁天柱 吴鹏 龚红胜 李凌杰 袁航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大梁子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川西南矿集区内,矿体展布明显受构造控制。针对该矿床构造分级控矿规律与控矿构造组合样式不清的问题,基于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通过不同级别的典型控矿构造力学性质鉴定及不同期次构造筛分,厘清... 大梁子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川西南矿集区内,矿体展布明显受构造控制。针对该矿床构造分级控矿规律与控矿构造组合样式不清的问题,基于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通过不同级别的典型控矿构造力学性质鉴定及不同期次构造筛分,厘清了控矿构造组合样式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成矿构造体系为印支晚期NE向构造带,在NW-S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矿床内形成的不同级别构造分级控制了矿床、矿体和矿脉的展布;形成不同尺度的控矿构造组合样式:矿床尺度的走滑为主断裂-褶皱构造组合、矿体尺度的为“多”字型、“入”字型及“黑色破碎带”构造组合。本研究为该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分级控矿规律 控矿构造组合样式 大梁子铅锌矿床 川西南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地区铜山岭区域构造组合分析及其与矿产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志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7-110,共4页
南岭地区铜山岭区域构造发育,矿产丰富。为了解区内构造与矿产关系,掌握区内控矿主导构造,为区内找矿工作提供指导,本文以1∶5万矿产远景调查成果为基础,从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地质特征、研究区构造组合分析、构造与矿产的关系等方面... 南岭地区铜山岭区域构造发育,矿产丰富。为了解区内构造与矿产关系,掌握区内控矿主导构造,为区内找矿工作提供指导,本文以1∶5万矿产远景调查成果为基础,从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地质特征、研究区构造组合分析、构造与矿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区内构造演化与构造变形机制,阐明了构造形迹之间、构造与矿产关系,指出东西向的铜山岭-九嶷山基底断裂在成矿作用中起主导作用,控制了研究区岩浆岩和矿产的空间展布,次一级的南北向、北北东向、北东向褶断带是矿体赋存有利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 铜山岭 构造组合 构造与矿产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煤组合体单轴加载下裂隙演化及分形规律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鹏翔 刘云川 +4 位作者 韩霜莹 刘妍群 刘莹莹 曹聪颖 王玉龙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5-1044,共10页
为研究不同占比的构造煤-原生质煤组合体压裂后的裂隙演化规律及分形特征,运用单轴加载试验手段,得到了5种不同占比构造煤组合体的裂隙长度、角度及分形维数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构造煤占比的增大,组合体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呈减小的... 为研究不同占比的构造煤-原生质煤组合体压裂后的裂隙演化规律及分形特征,运用单轴加载试验手段,得到了5种不同占比构造煤组合体的裂隙长度、角度及分形维数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构造煤占比的增大,组合体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呈减小的趋势,而峰值应力应变呈增大的趋势,组合体整体特性向构造煤的脆性特性靠近,破坏形式从剪切破坏逐渐过渡到拉伸破坏。随构造煤占比的增大,主裂隙扩展时间占比由14%增大至59%,主裂隙平均扩展速率由0.76 mm/s增长至2.34 mm/s,主裂隙角度平均变化速率由3.07°/s减小至0.70°/s,煤体交界处的主裂隙角度和主裂隙角度平均变化速率均逐渐减小。随着不断的加载,组合体分形维数逐渐增大,各峰值应力处分形维数普遍分布在0.99~1.31。随着主裂隙角度的变化,全原生质煤试件主裂隙不同角度的分形维数逐渐减小,全构造煤试件主裂隙不同角度的分形维数逐渐增大,其他占比的构造煤组合体不同角度的主裂隙分形维数均先增加后减少,且其变化均发生在各自的煤体交界处。揭示了不同占比的构造煤组合体在加载过程中的裂隙扩展与角度的有关变化规律,为煤矿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组合 单轴加载试验 裂隙演化 主裂隙发育角度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