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东麓对流风暴下山演变气候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程文静 俞小鼎 +1 位作者 王秀明 李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1-656,共16页
影响北京和河北的对流风暴多半由太行山山区移来,为增加对从太行山东麓下山的对流风暴强度变化和维持时间等演变特征的了解,基于全国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对2011—2020年10年期间暖季太行山东麓对流风暴下山演变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 影响北京和河北的对流风暴多半由太行山山区移来,为增加对从太行山东麓下山的对流风暴强度变化和维持时间等演变特征的了解,基于全国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对2011—2020年10年期间暖季太行山东麓对流风暴下山演变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下山对流风暴在石家庄北部、北京南部、保定中南部和沧州市西部存在≥45 dBz的强回波高频中心,且下山对流风暴常在石家庄北部近山平原和沧州西部显著增强;对于下山增强的对流风暴,17时前后在山区最为活跃,18时至次日02时主要影响平原地区;对流风暴来向越偏西,下山对流风暴数越多,下山增强的对流风暴比例越高,移速也越快;下山过程中,大多数对流风暴变得更强和更加具有组织性,下山初始时刻回波强度≥45 dBz的对流风暴86%能成功下山,其中水平尺度大于100 km、结构密实的强对流风暴超过90%能成功下山;下山增强的样本在下山过程中风暴的强回波面积急剧扩大,到达平原前一个时刻其面积约为初始面积的3倍,在平原地区继续发展后其平均面积可达到初始面积的4.6倍;下山增强的对流风暴大多下山用时仅为1~2 h,而影响平原的时长可持续4~8 h,影响平原时长4~8 h的对流风暴的风暴类型以线性MCS(47%)和非线性MCS(30%)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东麓 对流风暴下山 雷达回波演变特征 气候学统计 组合反射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飑线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2
作者 姜勇强 韩锐 +3 位作者 姜明波 周育锋 陈超辉 王华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期222-226,共5页
利用江苏省多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5月16日江苏北部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前500 hPa东北冷涡南侧高空槽迅速南压,江苏北部槽后强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形成强烈的位势不稳定层结。飑线发生、发展直至消... 利用江苏省多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5月16日江苏北部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前500 hPa东北冷涡南侧高空槽迅速南压,江苏北部槽后强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形成强烈的位势不稳定层结。飑线发生、发展直至消亡过程中共出现2条带状回波,一条是从徐州附近开始发展,另一条则是在连云港附近的海上开始发展,随后2条飑线合并而强烈发展。飑线中的强回波具有明显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存在悬挂回波和穹隆。径向速度分析表明,中层存在深厚的中尺度涡旋对,双涡之间可以吸入更多的空气,能有效地维持风暴内部的高速上升气流,使风暴能得到维持而不受环境风的干扰。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在连云港西南部160 km处冰雹发生时,由16日15:35的47.2 kg/m^2跃增至15:41的98.8 kg/m^2;而当VIL由62.5 kg/m^2剧减至10.2 kg/m^2时,连云港西南部约53 km处出现了大风,表明VIL的剧烈变化对冰雹和大风的发生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组合反射率因子 径向速度 涡旋对 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安县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3
作者 杨富曾 邓双双 陈蔚琪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第9期136-137,共2页
该冰雹过程受高空槽东移、低层切变南侧西南气流、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探空图上8时处在不稳定状态,午后最高温度达到28℃以上时,注意对流天气。春季比湿达到10 g/kg以上需引起关注,3月K指数达到37℃,SI为负值,0℃层在4 km左右时,或组合反... 该冰雹过程受高空槽东移、低层切变南侧西南气流、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探空图上8时处在不稳定状态,午后最高温度达到28℃以上时,注意对流天气。春季比湿达到10 g/kg以上需引起关注,3月K指数达到37℃,SI为负值,0℃层在4 km左右时,或组合反射率因子强度达到65 dBZ以上,并持续4个体扫,预报服务应考虑冰雹天气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组合反射率因子 预报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