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鸡粪来源溶解有机氮在天然海水中不同降解阶段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组分结构特征
1
作者 曾翠 李克强 +3 位作者 张现盛 赵婧 所芳屹 王修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5-690,共16页
陆源溶解有机氮(DON)是近海环境中的重要氮来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自身生物可利用性、组分和结构有关。如何表征DON在天然海水老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结构特征是难点。以畜禽养殖鸡粪作为DON来源,通过1年的天然海水... 陆源溶解有机氮(DON)是近海环境中的重要氮来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自身生物可利用性、组分和结构有关。如何表征DON在天然海水老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结构特征是难点。以畜禽养殖鸡粪作为DON来源,通过1年的天然海水自然降解实验,测定和表征了不同降解阶段DON的理化参数和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按培养时间划分的生物可利用组分(BDON)中,易利用组分(LBDON,0~12 d)、半易利用组分(HLBDON,12~80 d)和难利用组分(RBDON,80~365 d)占比分别为51.41%、31.79%和2.63%。其中,LBDON和HLBDON主要是三维荧光色氨酸T组分和土壤富里酸D组分,结构上主要是胺基官能团;RBDON主要是可见光富里酸C1组分,主要包括胺基、羟基、芳基和羧基/酯基等官能团;而惰性组分(RDON)主要是三维荧光紫外区富里酸A组分和类腐殖酸E组分,结构上主要包括炔基、芳基和羧基/酯基等。RDON较BDON在芳香性、疏水性和腐殖化指数上均显著升高,分别升高了89.8%、86.5%和39.2%。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海洋中陆源DON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氮(DON) 生物可利用性 组分结构特征 陆源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剖面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彬彬 武兰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67-1577,共11页
为研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测定比较了秸秆还田(CT+)和秸秆不还田(CT-)条件下0~40cm剖面土壤DOC含量及其组分的迁移分布。结果发现:DOC含量及其在土壤有机碳(SOC)中的占比量(DOC/SOC)、DOC组分中的胺类(CO-NH)和... 为研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测定比较了秸秆还田(CT+)和秸秆不还田(CT-)条件下0~40cm剖面土壤DOC含量及其组分的迁移分布。结果发现:DOC含量及其在土壤有机碳(SOC)中的占比量(DOC/SOC)、DOC组分中的胺类(CO-NH)和芳香族类(C=C、苯环)化合物含量、DOC的平均分子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0~10cm土层土壤与30~40cm土层土壤之间差异显著,说明DOC在淋溶过程中的含量和组成成分均会发生变化,下层土壤较上层土壤DOC含量降低、DOC分子结构趋向简单化。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相比,0~40cm土壤DOC含量、DOC/SOC、DOC组分中的胺类和芳香族类化合物含量均表现为增加,两个处理之间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缩小;同时,秸秆还田增加了DOC的平均分子量,处理间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秸秆还田对剖面土壤中DOC含量及其组分转移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组分结构 转移分布 土壤剖面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烟煤改性中温煤沥青的组分结构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石林 殷玲 +1 位作者 杨希迎 谢少朋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25,共6页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热聚合改性和添加无烟煤热聚合改性中温煤沥青的组分结构变化;采用综合热分析仪(TG-DTG)研究了热聚合改性和添加无烟煤热聚合改性中温煤沥青的热解缩聚特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技术初步探讨...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热聚合改性和添加无烟煤热聚合改性中温煤沥青的组分结构变化;采用综合热分析仪(TG-DTG)研究了热聚合改性和添加无烟煤热聚合改性中温煤沥青的热解缩聚特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技术初步探讨了煤沥青热聚合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无烟煤热聚合改性的中温煤沥青,芳香度明显提高;无烟煤促进了中温煤沥青热处理过程中缩聚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 无烟煤 煤沥青 组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戊聚糖分级纯化组分结构初步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郑学玲 李利民 姚惠源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9,共4页
采用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LC/MS)、核磁共振(NMR)等分析手段,对小麦麸皮水溶戊聚糖的分级纯化组分———P WSPI1 S进行组成和结构初步分析. 研究表明:P WSPI1 S组分由木糖和阿拉伯糖两种糖组成,两者的摩尔比为 0... 采用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LC/MS)、核磁共振(NMR)等分析手段,对小麦麸皮水溶戊聚糖的分级纯化组分———P WSPI1 S进行组成和结构初步分析. 研究表明:P WSPI1 S组分由木糖和阿拉伯糖两种糖组成,两者的摩尔比为 0.98,相对分子质量为 831030, 其可能的结构为:D 吡喃木糖以β(1→4)连接为木聚糖主链,侧链为α 呋喃阿拉伯糖,D 吡喃木糖残基可在C 2、C 3位被阿拉伯糖单独取代或同时取代,并且该组分中还含有一定量的阿魏酸基团,其通过酯化的形式与阿拉伯木聚糖共价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步分析 分级纯化 戊聚糖 组分结构 高效液相色谱(HPLC) 水溶 阿拉伯糖 相对分子质量 阿拉伯木聚糖 吡喃木糖 气相色谱 液质联用 分析手段 核磁共振 小麦麸皮 共价连接 摩尔比 阿魏酸 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巩乃斯河岛屿化生境中群落植物组分结构分析
5
作者 贾风勤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29,共5页
在新疆伊犁巩乃斯河面积不等的3个岛屿上作群落植物组分结构调查,调查得出:3个岛屿共有植物63种,隶属于27科61属。其中小岛有植物8种,中岛为29种,大岛为52种;各岛屿间共有种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在大岛和中岛出现共有种数量最多,为19种;植... 在新疆伊犁巩乃斯河面积不等的3个岛屿上作群落植物组分结构调查,调查得出:3个岛屿共有植物63种,隶属于27科61属。其中小岛有植物8种,中岛为29种,大岛为52种;各岛屿间共有种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在大岛和中岛出现共有种数量最多,为19种;植物生态型主要以直立型、直根型、地面芽生活型和中生植物种最多。分析表明:植物数量多少与岛屿面积大小相关,植物种类数量随着岛屿面积增大而增加;岛屿植物种类呈"子集嵌套结构"的随机分布格局;生长型和生活型结构表明岛屿植物具有中温带草本群落植株和根系特点,也具有典型的地面芽植物气候特征和不耐水淹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屿化生境 植物组分结构 种-面积关系 子集嵌套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研究及对岩石圈减薄过程的认识
6
作者 周万里 单斌 +1 位作者 熊熊 肖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987-5004,共18页
川滇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西南,对其岩石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地区构造演化过程的基础.由于不同研究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导致其所获得的岩石圈结构和可能的构造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是深入认识这些争议性问题的基... 川滇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西南,对其岩石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地区构造演化过程的基础.由于不同研究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导致其所获得的岩石圈结构和可能的构造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是深入认识这些争议性问题的基础.本文基于热动力学模拟和概率密度反演的方法,联合瑞雷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大地水准面高、地形和地表热流等观测资料,反演了川滇地区岩石圈的温度、化学组分结构.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岩石圈呈现南薄北厚的趋势,其中印支块体岩石圈较薄,为60~80 km,相对起伏较小;川滇菱形块体、江南造山带西缘岩石圈自南(~80 km)向北(~200 km)递增;松潘甘孜块体保持较厚的岩石圈根(~240 km).印支块体与江南造山带西缘岩石圈地幔以过渡型和难熔型的橄榄岩为主,仍存在部分古老难熔的岩石圈地幔物质;而川滇菱形块体内部为饱满型岩石圈地幔,表明古老、难熔的岩石圈地幔被新的地幔物质所取代.根据现今川滇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我们推测川滇地区南部的印支块体受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南北向碰撞的影响,导致该区域岩石圈增厚,并发生以拆沉作用为主的减薄过程,但岩石圈地幔仍以古老难熔的地幔物质为主;拆沉作用所导致的热地幔物质上涌使得川滇菱形块体古老难熔的岩石圈地幔物质由南往北逐渐为新的地幔物质所取代,形成了现今饱满型岩石圈地幔,热侵蚀作用在川滇菱形块体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岩石圈温度结构 岩石圈化学组分结构 岩石圈减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性混合物和组分结构
7
作者 孙志良 《塑料》 CAS CSCD 1989年第5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粘性混合物 组分结构 聚丙烯 极性材料 粘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苞铁杉林倒木不同结构组分难降解物含量的分解程度差异
8
作者 邹向飞 黎棕仁 +2 位作者 肖石红 何东进 游巍斌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3,共9页
[目的]探究倒木不同结构组分难降解物含量的分解程度差异,为长苞铁杉林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长苞铁杉林倒木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在4种林分类型(长苞铁杉纯林、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 [目的]探究倒木不同结构组分难降解物含量的分解程度差异,为长苞铁杉林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长苞铁杉林倒木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在4种林分类型(长苞铁杉纯林、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中,探究倒木不同结构组分(树皮、边材、心材)的难降解物含量在分解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在倒木分解过程中,纤维素、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降低,木质素含量升高;倒木缩合单宁含量除了在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中随腐烂等级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外,在其它3种林分类型中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从第Ⅰ腐烂等级到第Ⅴ腐烂等级,长苞铁杉倒木的难降解物质含量变化均为显著,其中树皮、边材和心材的纤维素含量分别下降100.08 g·kg^(-1)(20.6%)、73.79 g·kg^(-1)(15.0%)和89.87 g·kg^(-1)(17.5%);木质素含量分别升高42.53 g·kg^(-1)(37.7%)、36.71 g·kg^(-1)(37.9%)和22.25 g·kg^(-1)(22.0%);缩合单宁含量分别下降34.45 g·kg^(-1)(47.4%)、11.02 g·kg^(-1)(23.5%)和16.83 g·kg^(-1)(44.0%);总酚含量分别下降4.87 g·kg^(-1)(57.6%)、1.78 g·kg^(-1)(32.0%)和2.06 g·kg^(-1)(41.7%)。[结论]长苞铁杉林倒木分解中难降解物含量除了与其自身C、N、P含量有关外,还受到林分类型及其结构组分与林分类型交互作用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为指导长苞铁杉林分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苞铁杉林 倒木 难降解物 结构组分 林分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常压渣油中亚组分化学组成与结构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洪琨 马凤云 +1 位作者 钟梅 刘景梅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以塔河常压渣油为原料,利用经典液固吸附色谱法将渣油分离为饱和分(Sa)、芳香分(Ar)、胶质(Re)和沥青质(As)。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基础上,结合FT-IR、元素分析、相对分子质量测定(GPC)及uV等表征手段,采用改进的Brown-... 以塔河常压渣油为原料,利用经典液固吸附色谱法将渣油分离为饱和分(Sa)、芳香分(Ar)、胶质(Re)和沥青质(As)。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基础上,结合FT-IR、元素分析、相对分子质量测定(GPC)及uV等表征手段,采用改进的Brown-Ladner法计算一系列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常压渣油中亚组分的芳香度(fA)由小到大的顺序为饱和分(O.01)〈芳香分(O.43)〈胶质(0.47)〈沥青质(0.57);饱和分的烷基碳率(fP)高达0.79;沥青质的环烷碳率(fN)仅为0.05,但其缔合度(n)高达12.15;饱和分主要由链烷烃组成,而沥青质是常压渣油中缩合程度最高且富含大量稠环芳烃类物质,致使其残炭量高;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主要以3~4环的蒽、菲、苯并蒽等芳香片为主,胶质和沥青质中均存在少量5环或5环以上的芳香片结构,且其在沥青质中含量更高,其化学结构均以渺位缩合为主,迫位缩合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 NMR FT-IR紫外光谱亚组分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变组分背势垒GaN HEMT器件特性研究
10
作者 张瑞浩 万发雨 +3 位作者 徐儒 徐佳闰 李月华 宋润陶 《微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高频氮化镓微波功率器件的短沟道效应是限制其射频性能的重要原因,通常采用背势垒结构来提高二维电子气的限域性,抑制短沟道效应。然而背势垒层的加入会增加寄生电阻与栅极电容,使电流增益截止频率f_(t)与最大震荡频率f_(max)降低。因此... 高频氮化镓微波功率器件的短沟道效应是限制其射频性能的重要原因,通常采用背势垒结构来提高二维电子气的限域性,抑制短沟道效应。然而背势垒层的加入会增加寄生电阻与栅极电容,使电流增益截止频率f_(t)与最大震荡频率f_(max)降低。因此,本文采用了一种铝组分渐变的铝氮化镓背势垒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器件的f_(t)和f_(max)。研究结果表明:与组分为0.05的固定组分背势垒相比,0~0.1渐变组分背势垒器件的最大震荡频率f_(max)最高提升了11.1 GHz,达到150.9 GHz。其射频功率特性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当工作频率为8 GHz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5.2 W/mm,功率增益达到14.8 dB,功率附加效率达到了3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镓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器件 渐变组分背势垒结构 短沟道效应 二维电子气限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2010~2017年主要工业源VOCs排放结构与组分变化 被引量:23
11
作者 黄鹤雯 沙青娥 +10 位作者 朱曼妮 王毓铮 陆梦华 张雪驰 唐明双 黄志炯 史博文 白莉 黄江荣 颜敏 郑君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641-4651,共11页
以工业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2010~2017年主要工业源VOCs排放趋势清单和成分谱数据集,识别了VOCs总量排放趋势和组分结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典型工业行业VOCs排放结构与组分特征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2010~2013年珠三... 以工业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2010~2017年主要工业源VOCs排放趋势清单和成分谱数据集,识别了VOCs总量排放趋势和组分结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典型工业行业VOCs排放结构与组分特征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2010~2013年珠三角主要工业源VOCs排放量从38万t上升至41万t,而后由于VOCs减排政策的落实持续下降,2017年降至32万t.VOCs组分以间对二甲苯、甲苯、乙苯等芳香烃、乙酸乙酯、丁酮等含氧VOCs和异丁烷等烷烃组分为主.水性涂料替代和末端治理设施等控制政策对工业源VOCs排放与组分结构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排放结构上,金属表面涂装、家具制造、橡胶与塑料制品等行业排放贡献有所下降,组分结构上,芳香烃组分总体下降显著,而烷烃和OVOCs组分占比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清单 VOCs成分谱 组分结构 珠三角地区 工业源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诱导生物燃料碳烟微粒组分与结构变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恩柱 胡坤宏 +4 位作者 徐勇 胡献国 陈冬冬 程振飞 吴东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5-193,共9页
摩擦会诱导碳烟微粒参与润滑膜形成,但对润滑界面碳烟微粒组分和结构变化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丰富碳烟摩擦学理论,在端面摩擦试验机上,分别以3%(质量分数)生物燃料碳烟(BS)污染的液体石蜡和CD SAE 15W-40全配方油为润滑油,探索了摩擦力... 摩擦会诱导碳烟微粒参与润滑膜形成,但对润滑界面碳烟微粒组分和结构变化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丰富碳烟摩擦学理论,在端面摩擦试验机上,分别以3%(质量分数)生物燃料碳烟(BS)污染的液体石蜡和CD SAE 15W-40全配方油为润滑油,探索了摩擦力诱导及Ti F3和Fe F3的催化作用下,BS微粒组分和结构的变化情况.利用XPS对摩痕区域表面膜碳元素Csp2和Csp3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表征;利用拉曼光谱仪分析了表面膜碳烟微粒结构变化,并对BS微粒组分和结构变化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294 N、1 500 r/min,催化剂Ti F3和Fe F3存在下,无定型碳含量降低(R3降低),表面有序化石墨烯含量明显增多(ID2/IG’增加),表面石墨烯缺陷位点明显增多(ID1/IG’).碳烟微粒在摩擦剪切及摩擦热的作用下,其外层结构容易发生剥离并在摩擦副表面形成润滑膜,然后因Ti F3和Fe F3的催化作用,润滑膜中碳元素会向有序化石墨烯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油 碳烟微粒 摩擦诱导 摩擦催化 组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实软化过程中细胞壁结构和组分及细胞壁酶的变化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进献 李冬杰 李宏杰 《河北林果研究》 2007年第2期180-182,186,共4页
概述了果实软化过程中细胞壁结构和组分及细胞壁酶的变化。多数果实软化是由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果胶甲酯酶和β-半乳糖苷酶等细胞壁酶降解细胞壁物质,使细胞壁结构和组分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果实软化。不同的研究结果提示果... 概述了果实软化过程中细胞壁结构和组分及细胞壁酶的变化。多数果实软化是由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果胶甲酯酶和β-半乳糖苷酶等细胞壁酶降解细胞壁物质,使细胞壁结构和组分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果实软化。不同的研究结果提示果实软化也有其他因子参与,加强果实生理生化基础研究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软化 细胞壁结构组分 细胞壁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泡结构调控组分对引气砂浆流动度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雄 叶子 +1 位作者 郇坤 季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4-240,共7页
选取两种代表性气泡结构调控组分,分析不同类型气泡结构调控组分对引气砂浆流动度及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对硬化砂浆孔结构特征参数和液体表面张力的测试分析,揭示气泡结构调控组分对引气砂浆流动度及抗压强度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选取两种代表性气泡结构调控组分,分析不同类型气泡结构调控组分对引气砂浆流动度及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对硬化砂浆孔结构特征参数和液体表面张力的测试分析,揭示气泡结构调控组分对引气砂浆流动度及抗压强度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增稠型调控组分环糊精通过提高砂浆液相黏度来延缓引气过程,使砂浆中的气泡(孔)细化,提高10~200μm孔径的孔隙率,从而增大砂浆的流动度,提高其抗压强度;抑泡类调控组分聚醚硅氧烷共聚物取代液膜表面引气剂分子,降低液膜局部表面张力,低掺量下使大气泡细化成为小气泡,高掺量下气-液界面膜强度降低,气泡不能稳定存在,此时总孔隙率降低,导致砂浆流动度先增后减,抗压强度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气砂浆 气泡结构调控组分 结构 流动度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图像地形结构-岩性组分分解的岩类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潘蔚 倪国强 李瀚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8-256,共9页
根据光学成像原理和地形结构的分形特征,提出了遥感图像的地形结构-岩性组分模型和分离算法,并用于ETM图像分解和岩类α-f(α)多重分形特征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二长花岗岩体和沉积变质岩ETM原图像、地形结构子图像和岩性组分子图像的... 根据光学成像原理和地形结构的分形特征,提出了遥感图像的地形结构-岩性组分模型和分离算法,并用于ETM图像分解和岩类α-f(α)多重分形特征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二长花岗岩体和沉积变质岩ETM原图像、地形结构子图像和岩性组分子图像的多重分形谱对比分析,发现原始ETM图像的多重分形谱与岩石类型和地形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图像分解后,不同地区的二长花岗岩具有十分相似的岩性组分多重分形谱和不同的地形结构多重分形谱;相反,同一地区的不同类型岩石具有相似的地形结构多重分形谱和不同的岩性组分多重分形谱。因此,利用地形结构-岩性组分分类算法,并结合α-f(α)多重分形谱分形,可以有效地区分岩石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 地形结构-岩性组分模型 分解算法 岩石类型 α-f(α)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南县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分析
16
作者 赵振斌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1期71-75,共5页
陕南山区的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河谷盆地之中,洛南盆地作为一个典型,是秦岭山区的主要粮食产地之一.本文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用力能学的研究方法,讨论了洛南县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并对不同类型的系统功能进行了综合评判.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农田 组分结构 立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满华 唐志红 杨俊和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7-314,共8页
掌握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的结构是理解其性质并付诸应用的基础,然而GO的官能团种类及排列方式繁杂。大多数实验得到的官能团等数据相似,但在数据的解读尚未达成统一。目前广泛认可的GO模型有LK模型、动态结构模型和二组分结... 掌握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的结构是理解其性质并付诸应用的基础,然而GO的官能团种类及排列方式繁杂。大多数实验得到的官能团等数据相似,但在数据的解读尚未达成统一。目前广泛认可的GO模型有LK模型、动态结构模型和二组分结构模型等。GO的结构继承了其前驱体氧化石墨的成果—LK模型,这一模型被广泛用于解释GO的绝缘性和亲水性等。然而LK模型近年来也受到许多新的研究挑战。Dimiev根据酸性起源的研究提出了GO的动态结构模型,认为GO的结构在液相制备和存放中不断改变。而Rourke等则根据纳米碳管的酸化氧化研究,提出GO的二组分结构模型,将GO分为完整片层和氧化碎片两部分,分别从二者性质出发解释GO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动态结构模型 组分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高性能单Pd三效催化剂的复合组分Ce_xZr_(1-x)O_2材料的制备(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红梅 兰丽 +3 位作者 陈山虎 刘达玉 王卫 陈耀强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98-804,共7页
用简单的顺序沉淀法制备了两种具有混合组分的CeO_2-ZrO_2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氮气吸附-脱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储氧量(OSC)研究了不同组合形式对负载的单Pd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 用简单的顺序沉淀法制备了两种具有混合组分的CeO_2-ZrO_2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氮气吸附-脱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储氧量(OSC)研究了不同组合形式对负载的单Pd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混和组分的催化剂结构和织构性能都得到了改善。由于贵金属和载体材料之间以及载体材料内部各组分之间的强相互作用,组合的结构促进了Ce^(3+)和晶格缺陷的形成,提高了氧的移动性,并且相应的催化剂老化前后对于CO、C_3H_8和NO的转化都具有较宽的窗口范围,说明这种具有混合组分的载体材料在汽油车尾气净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组分结构 顺序沉淀法 单Pd三效催化剂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结构成像方法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单斌 周万里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121,共10页
近年来,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观测精度的提升、物理化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显著提升,使得人们对岩石圈物理化学性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介绍了目前关于岩石圈结构成像的相关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并以华南地区4个具有代... 近年来,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观测精度的提升、物理化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显著提升,使得人们对岩石圈物理化学性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介绍了目前关于岩石圈结构成像的相关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并以华南地区4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四川盆地、江南造山带、下扬子克拉通以及华夏块体)为例,利用地形、大地水准面、地表热流、地震面波频散曲线等观测资料,通过热动力学模拟和概率密度反演方法,给出了该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结果显示,华南块体东部岩石圈较薄,岩石圈地幔以饱满型橄榄岩为主,太平洋板块由东往西的平俯冲作用可能是华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机制。结合现今岩石圈结构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岩石圈结构成像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岩石圈结构成像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温度结构 岩石圈化学组分结构 多观测概率密度反演 成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分析:企业工资形式的选择
20
作者 李建德 《企业经济》 1991年第4期16-17,共2页
企业承包责任制在我国至少还需普遍地运行一段相当的时日。为了与这种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相耦合,国家对企业工资的管理,也已逐步形成了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分级结算管理模式,从而能在不失去宏观控制的同时,给予企业一定的工资增长机制。
关键词 工资改革 工资形式 结构化工资 组分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