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级冷凝生物油组分富集与组分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储 朱锡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5-1322,共8页
利用GC-MS分别检测分级冷凝装置和常规冷凝装置制备的核桃壳生物油,对比常规冷凝生物油与分级冷凝多品级生物油有机组分的相对峰面积,发现分级冷凝对组分富集有较大影响,其中,乙酸在第四级生物油内相对峰面积从5.38%上升至9.44%;愈创木... 利用GC-MS分别检测分级冷凝装置和常规冷凝装置制备的核桃壳生物油,对比常规冷凝生物油与分级冷凝多品级生物油有机组分的相对峰面积,发现分级冷凝对组分富集有较大影响,其中,乙酸在第四级生物油内相对峰面积从5.38%上升至9.44%;愈创木酚在第二级内从3.46%上升至6.23%;紫丁香醇在第一级内从1.48%上升至4.44%;异丁香酚在第一级内从5.52%上升至17.84%。经过75 d、15℃恒温恒湿储存后分级冷凝生物油水分增加,分别增加了1.58%、1.88%、1.80%、2.43%;脂肪类有机物峰面积减小;酚类有机物峰面积增大。第一、二级生物油内小分子有机物含量较少,老化反应强度较低;第三、四级生物油内小分子有机物含量较多,老化反应强度较高。根据GC-MS检测结果将有机物分类,统计各类有机物在储存前后的含量变化,分析储存过程中各类有机物发生的老化反应种类以及反应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分级冷凝 组分富集 组分分析 储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alase酶解7S富集组分及酶解产物的功能特性 被引量:5
2
作者 赵谋明 罗东辉 +1 位作者 赵强忠 龙小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49,共5页
采用Alcalase对β-伴球蛋白(7S)富集组分进行了酶解处理,通过对酶解产物溶解性、乳状液粒度分布和热诱导凝胶特性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水解度(DH)对产物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初期(酶解30min内,DH<7.69%)是影响7S富集组分功能特... 采用Alcalase对β-伴球蛋白(7S)富集组分进行了酶解处理,通过对酶解产物溶解性、乳状液粒度分布和热诱导凝胶特性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水解度(DH)对产物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初期(酶解30min内,DH<7.69%)是影响7S富集组分功能特性的关键阶段,DH为4.53%时,酶解产物的溶解性、乳化性和凝胶性显著改善,中性条件下溶解性提高27.3%,相应的乳状液体积平均粒径减少至0.936μm,仅为7S富集组分乳状液的4.55%,弹性模量增加了158.15%;DH进一步增大,酶解产物的乳化性和凝胶性反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伴球蛋白 富集组分 酶解 溶解性 粒度分布 凝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制油选煤厂煤显微组分迁移规律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子祺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6期89-95,共7页
神华煤制油选煤厂生产的精煤产品供应煤制油公司作为制油原料,为了进一步提供良好的原料和高质量的制油原料煤,探索煤显微组分在洗选加工过程中的迁移规律,进而为后续生产工艺优化提供新的思路。以煤制油选煤厂的流程样品为试验煤样,通... 神华煤制油选煤厂生产的精煤产品供应煤制油公司作为制油原料,为了进一步提供良好的原料和高质量的制油原料煤,探索煤显微组分在洗选加工过程中的迁移规律,进而为后续生产工艺优化提供新的思路。以煤制油选煤厂的流程样品为试验煤样,通过工业分析、显微镜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结合在线计量工具,分析了不同有机组分在生产过程中的迁移规律,给出了选煤厂提高产品质量的理论途径。结果表明:神东煤制油原料煤H/C比为0.84,属于良好的煤制油原料;原煤灰分为9.45%,镜质组含量为57.88%,惰质组含量为38.18%。0.50~0.25 mm镜质组含量为55.97%,现有工艺未对其进行有效分选,需要加强粗煤泥分选。不同粒级显微组分含量差别不大,通过破碎筛分达到镜质组富集的难度较大。镜质组中88%进入重介精煤,7%进入粗煤泥,5%进入细煤泥;惰质组中59%进入重介精煤,25%进入矸石,7%进入粗煤泥产品,9%进入细煤泥产品。现有分选工艺对惰质组与镜质组的高效分离有待提高,需进一步提高选择性和降低分选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迁移 组分富集 镜质组 惰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水解液循环回用对玉米秸秆水解液中主要化学组分得率的影响
4
作者 于同金 苗莹 +2 位作者 牛子一 于孟辉 王高升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共7页
为实现对水洗玉米秸秆自水解预处理固相物产生的稀水解液(简称稀水解液)中主要化学组分的高效利用,探讨了自水解预处理工艺条件以及将稀水解液回用于玉米秸秆自水解预处理对水解液中主要化学组分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固比10∶1(V/w... 为实现对水洗玉米秸秆自水解预处理固相物产生的稀水解液(简称稀水解液)中主要化学组分的高效利用,探讨了自水解预处理工艺条件以及将稀水解液回用于玉米秸秆自水解预处理对水解液中主要化学组分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固比10∶1(V/w)、170℃保温40 min条件下,水解液中糖类化合物、甲酸、呋喃化合物及酚类化合物等主要化学组分得率均达到最大值。在此工艺参数基础上添加2%乙酸作为自水解处理过程中的催化剂,可进一步提高糖类、弱酸类及呋喃化合物的得率。将稀水解液循环回用于玉米秸秆的自水解预处理过程7次后,水解液中主要化学组分则分别进一步显著(P<0.05)提高21.0%(糖)、71.0%(甲酸)、44.6%(乙酸)、80.7%(酚类化合物)、102.1%(糠醛)及98.5%(5-羟甲基糠醛),有效实现了水解液中主要化学组分的富集和增浓。上述研究为玉米秸秆自水解预处理工艺的调整及稀水解液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生物炼制 自水解预处理 水解液回用 化学组分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夕线石成因讨论 被引量:1
5
作者 任留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7-445,共9页
本文通过夕线石的结构、成分及产出状态,系统讨论和总结了其变质形成过程。含夕线石的变质岩原岩未必对应泥质岩,富夕线石岩石成分上更不能与任何的泥质岩成分对应。原岩本身富铝如多数泥质岩是形成夕线石非常有利的成分条件,但是,即使... 本文通过夕线石的结构、成分及产出状态,系统讨论和总结了其变质形成过程。含夕线石的变质岩原岩未必对应泥质岩,富夕线石岩石成分上更不能与任何的泥质岩成分对应。原岩本身富铝如多数泥质岩是形成夕线石非常有利的成分条件,但是,即使有合适的温压条件,也未必能够形成夕线石,组分的差异性迁移才是夕线石形成的必要条件。夕线石的形成与变形、变质作用,尤其是深熔作用密切相关。浅色体、伟晶岩及花岗岩等均可通过变质、深熔作用演化而成。夕线石形成的关键是深熔作用中碱(土)金属的迁移、淋滤及其与硅铝组分的分离,从而造成局部Al_(2)O_(3)相对增加。夕线石尤其是毛发状夕线石对应于早期差异性变形-变质作用阶段。组分迁移过程中溶液或熔体组分的流动导致夕线石出现“应力定向”的假像、夕线石和相关矿物的聚集以及不同变质矿物的多个演化阶段。铝硅酸盐Al_(2)SiO_(5)的不同变体虽然成分相同,其所产出的岩石类型或环境仍有显著的差别,其形成不仅受温压条件控制,流体或熔体的酸碱性质也很重要,介质成分可影响到铝的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夕线石 深熔作用 浅色体 组分迁移、富集 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