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绵羊夏柏特线虫线粒体pcox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赵雷 江海海 +3 位作者 赵光辉 刘国华 朱兴全 钱爱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9-542,共4页
以从陕西省泾阳县山羊大肠中采集的5条绵羊夏柏特线虫为研究对象,用通用引物JB3及JB4.5扩增绵羊夏柏特线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将测序获得的序列用ClustalX 1.81程序进行比对,并用PAUP程序MP法构... 以从陕西省泾阳县山羊大肠中采集的5条绵羊夏柏特线虫为研究对象,用通用引物JB3及JB4.5扩增绵羊夏柏特线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将测序获得的序列用ClustalX 1.81程序进行比对,并用PAUP程序MP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所获得的5个绵羊夏柏特线虫样品pcox1序列长度均为393 bp;种系发育分析表明,绵羊夏柏特线虫5个样品位于同一分支,且绵羊夏柏特线虫的pcox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0.5%~2.0%),种间变异显著(9.4%~18.8%),pcox1序列可作为种间变异研究的可靠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夏柏特线虫 线粒体DNA pcox1基因 种系发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猬迭宫绦虫广东分离株线粒体pcox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淳 李明伟 +2 位作者 刘国华 朱兴全 林瑞庆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44-646,共3页
为阐明猬迭宫绦虫广东分离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了猬迭宫绦虫的部分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pcox1)基因,经SSCP筛选出带型差异的代表样品进行测序,经系统发育树表明,广东分离株与已知猬迭宫绦虫位于同一分枝。同时... 为阐明猬迭宫绦虫广东分离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了猬迭宫绦虫的部分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pcox1)基因,经SSCP筛选出带型差异的代表样品进行测序,经系统发育树表明,广东分离株与已知猬迭宫绦虫位于同一分枝。同时研究表明猬迭宫绦虫pcox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又存在一定种间差异,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猬迭宫绦虫的群体遗传结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猬迭宫绦虫 线粒体DNA cox1基因 SSCP 种系发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巨颈囊尾蚴线粒体pcox1基因的分子鉴定
3
作者 吴敏 《湖南畜牧兽医》 2012年第5期8-9,共2页
对从试验大鼠肝脏内分离的巨颈囊尾蚴样品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 1)的部分基因(pcox 1)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应用Clustal X 2.0程序结合MEGA4.1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并与GenBankTM上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所得pcox1... 对从试验大鼠肝脏内分离的巨颈囊尾蚴样品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 1)的部分基因(pcox 1)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应用Clustal X 2.0程序结合MEGA4.1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并与GenBankTM上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所得pcox1序列长度一致,均为449bp,并用BLAST分析结果鉴定是巨颈绦虫,并与GenBankTM公布的相近绦虫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巨颈绦虫pcox 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明显。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巨颈绦虫的群体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巨颈囊尾蚴 线粒体DNA cox1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和ITS1基因的新疆主要孤雌生殖卤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刘静 王智超 +1 位作者 刘昌财 程勇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为了解新疆主要孤雌生殖卤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以线粒体COⅠ基因和ITS1基因为分子标记,对新发现的阿拉哈克盐湖(ALHK)的孤雌生殖卤虫群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和ITS1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从与新疆艾比湖(AB)、巴里坤盐湖(BRK)和阿... 为了解新疆主要孤雌生殖卤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以线粒体COⅠ基因和ITS1基因为分子标记,对新发现的阿拉哈克盐湖(ALHK)的孤雌生殖卤虫群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和ITS1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从与新疆艾比湖(AB)、巴里坤盐湖(BRK)和阿其克库勒湖(AQ)3个已知染色体倍性的孤雌生殖卤虫群体间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ALHK、AB、BRK和AQ的孤雌生殖卤虫群体的771 bp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出多态性位点115个,定义为9种单倍型,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新疆4个孤雌生殖卤虫群体间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度(0.659)和核苷酸多样指数(0.052 179);4个孤雌生殖卤虫群体的1 039 bp ITS1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出5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为3种单倍型,基于ITS1基因的新疆4个孤雌生殖卤虫群体间呈现出低的单倍型多样度(0.353)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0 96)。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显示ALHK、BRK和AB的孤雌生殖卤虫群体间存在着基因交流,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分子系统进化树显示新发现的ALHK的孤雌生殖卤虫与BRK的二倍体孤雌生殖卤虫亲缘关系最近。相较于线粒体COⅠ基因,ITS1基因在新疆孤雌生殖卤虫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分析中效果较差,这可能是由于核基因进化速度较慢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雌生殖卤虫 线粒体COⅠ基因 ITS1基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鞭虫和斯氏鞭虫线粒体pnad4和pcox1基因的扩增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浩吉 梁祥解 +6 位作者 白挨泉 李高强 李金平 郭建超 张更利 蒲文珺 李国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86,共4页
以采自广东不同地区的猪鞭虫(Trichuris suis)和斯氏鞭虫(Trichuris skrjabini)为研究对象,扩增线粒体基因组的pnad4和pcox1基因,将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对阳性菌落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鞭虫上述... 以采自广东不同地区的猪鞭虫(Trichuris suis)和斯氏鞭虫(Trichuris skrjabini)为研究对象,扩增线粒体基因组的pnad4和pcox1基因,将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对阳性菌落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鞭虫上述两个基因种内相对保守,差异性不大,但种间差异较大。猪鞭虫和斯氏鞭虫的pnad4长度均为468 bp,相互间有162个种间遗传标记位点;猪鞭虫和斯氏鞭虫的pcox1长度分别为600 bp与438 bp,相互间有156个种间遗传标记位点。两种鞭虫之间的pnad4基因差异率为45.1%-45.9%,pcox1基因差异率为44.1%-45.4%。上述线粒体两个基因均可作为区分两种线虫的种间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鞭虫 斯氏鞭虫 pnad4基因 pcox1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NDC1蛋白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突变质粒对心肌H9c2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6
作者 张朝阳 于艳丽 +2 位作者 武杰芸 田炜 徐菁蔓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9-636,共8页
目的本研究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FUN14域蛋白1(FUNDC1)Y11和Y18酪氨酸位点突变质粒,探究FUNDC1蛋白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突变质粒对心肌H9c2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使用全基因合成方法构建的突变质粒转染大鼠心肌H9c2细胞,实验分成... 目的本研究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FUN14域蛋白1(FUNDC1)Y11和Y18酪氨酸位点突变质粒,探究FUNDC1蛋白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突变质粒对心肌H9c2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使用全基因合成方法构建的突变质粒转染大鼠心肌H9c2细胞,实验分成空质粒组、FUNDC1过表达组、突变Y11组、突变Y18组和突变Y11联合Y18组五组。利用CCK-8法检测H9c2细胞活力;利用四甲基罗丹明乙酯(TMRE)检测线粒体膜电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FUNDC1、线粒体转运孔蛋白20(TOM20)、内膜蛋白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亚型(COXⅣ)的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共聚焦显微镜确定转染效率以及线粒体、溶酶体共定位的情况。结果成功构建FUNDC1过表达、Y11、Y18、Y11联合Y18位点突变质粒;质粒转染细胞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GFP荧光广泛表达。与空质粒组相比,FUNDC1过表达、Y11、Y18、Y11联合Y18组FUNDC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细胞活力及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变化。与空质粒组相比,转染Y18、Y11联合18突变质粒的细胞TOM20、COXⅣ的表达水平上升,线粒体溶酶体共定位减少。结论转染FUNDC1 Y18或Y11联合Y18突变质粒,抑制心肌H9c2细胞的线粒体自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自噬 基因定点突变 FUNDC1 H9C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分裂基因dnm1缺失对粟酒裂殖酵母细胞有丝分裂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7
作者 张丁 余雯 +3 位作者 刘梦楠 青昕 丁祥 侯怡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1-343,共13页
在粟酒裂殖酵母细胞中,线粒体分裂蛋白Dnm1是调控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动态过程的关键蛋白.为研究酵母细胞dnm1基因缺失后对有丝分裂和能量代谢的影响,采用活细胞成像技术分析其细胞有丝分裂动力学的变化、RTqPCR技术分析cdc2和cdc13基因的... 在粟酒裂殖酵母细胞中,线粒体分裂蛋白Dnm1是调控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动态过程的关键蛋白.为研究酵母细胞dnm1基因缺失后对有丝分裂和能量代谢的影响,采用活细胞成像技术分析其细胞有丝分裂动力学的变化、RTqPCR技术分析cdc2和cdc13基因的转录水平、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其能量代谢物的变化并验证.结果表明dnm1基因缺失后抑制裂殖酵母生长.活细胞成像显示dnm1Δ菌株在有丝分裂间期微管束长度较野生型增长了(0.83±0.70)μm(P<0.01),产生5根微管束的菌株增加、3根微管束的菌株减少.有丝分裂前期dnm1Δ菌株中纺锤体伸长时间延长(0.85±0.02)min(P<0.05),后期时间延长(5.80±1.62)min(P<0.01),后期纺锤体伸长速度减慢0.06μm·min^(-1)(P<0.05),且dnm1Δ菌株出现纺锤体延迟断裂和滞后的染色体分离.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结果表明,dnm1Δ菌株存在辅酶合成缺陷,NADPH含量显著降低(P<0.05),中间代谢产物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柠檬酸、顺式乌头酸、丙酮酸、异柠檬酸和L-苹果酸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出现ATP产生障碍.验证结果显示代谢物分析结果可靠,且dnm1Δ菌株在对数生长期cdc2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本研究为进一步探寻Dnm1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功能和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酵母 线粒体 dnm1基因 有丝分裂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不同宿主犬弓首蛔虫线粒体pcox1和pnad1基因序列遗传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谢雯琴 唐伟 +3 位作者 王先坤 邱启官 龚腾芳 刘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23-1227,共5页
为探究湖南省不同宿主来源犬弓首蛔虫的种内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法对14株分离自湖南省部分地区不同宿主(犬和狼)源犬弓首蛔虫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I(... 为探究湖南省不同宿主来源犬弓首蛔虫的种内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法对14株分离自湖南省部分地区不同宿主(犬和狼)源犬弓首蛔虫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I(nad1)基因部分序列(pnad1)进行PCR扩增与测序,分析该两个序列的同源性,并用pcox1和pnad1基因序列分别构建不同宿主源犬弓首蛔虫与其他蛔虫的种系发育树。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犬和狼源弓首蛔虫分离株pcox1和pnad1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442 bp和527 bp,其种内遗传变异率分别为0~1.7%和0.2%~2.2%,与已知不同宿主源(犬、人、狐狸等)弓首蛔虫分离株对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6%~99.5%(pcox1)和98.4%~99.2%(pnad1);检测到二者的单倍型分别为13个和12个,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89和0.967,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1675和0.00509。基于两种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获得的14个不同宿主来源犬弓首蛔虫分离株与GenBank已有犬弓首蛔虫分离株位于同一分支,与猫弓首蛔虫和马来西亚弓首蛔虫分离株距离较近,与其他蛔虫所属分支距离较远。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宿主源犬弓首蛔虫湖南分离株遗传变异程度较低,且pcox1基因较pnad1基因序列更适合作为犬弓首蛔虫分离株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为不同宿主源弓首蛔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种群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宿主 犬弓首蛔虫 pcox1基因 pnad1基因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NRF1减轻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线粒体和认知功能障碍 被引量:1
9
作者 苏立宁 王艳兵 张永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309,共6页
目的探讨核呼吸因子1(NRF1)对阿尔茨海默病疾病(AD)模型小鼠线粒体及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以5×FAD小鼠作为AD模型小鼠,并用脑立体定位注射稀疏标记的过表达NRF1的AAV病毒(AAV-NRF1)。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中NRF1的表达;用... 目的探讨核呼吸因子1(NRF1)对阿尔茨海默病疾病(AD)模型小鼠线粒体及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以5×FAD小鼠作为AD模型小鼠,并用脑立体定位注射稀疏标记的过表达NRF1的AAV病毒(AAV-NRF1)。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中NRF1的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中线粒体形态;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1区稀疏标记神经元的树突棘并计数;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电生理法检测突触效能的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结果脑立体注射AAV-NRF1后,海马中NRF1表达升高(P<0.001),海马神经元中线粒体形态明显改善,小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提高(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树突棘密度增加(P<0.001)并产生持久稳定的LTP且fEPSP斜率增高(P<0.01)。结论在5×FAD小鼠AD模型中,NRF1过表达触发了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修复,并改善了突触可塑性,推测这些改变参与到了过表达NRF1对AD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的治疗效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海马 核呼吸因子1 线粒体 认知功能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鸡蛔虫线粒体cox1和nad1基因的序列测定及种系发育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伍慧兰 谭美英 +4 位作者 刘国华 李芬 徐平原 罗冬生 刘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92-1597,共6页
本研究旨在阐明湖南省鸡蛔虫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l基因(nad1)部分序列(pnad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cox1和pnad1序列构建鸡蛔虫与其它科蛔虫的种群遗... 本研究旨在阐明湖南省鸡蛔虫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l基因(nad1)部分序列(pnad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cox1和pnad1序列构建鸡蛔虫与其它科蛔虫的种群遗传关系。作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鸡蛔虫虫株的pcox1和pnad1,应用ClustalX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然后用Phylip3.67程序MP法和Mega4.0程序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所获得的pcox1和pnad1序列长度均为394和408bp,种系发育树表明,20个分离株鸡蛔虫位于同一分枝。由于鸡蛔虫pcox1和pnad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本研究系首次报道鸡蛔虫的pcox1和pnad1序列,从而为鸡蛔虫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蛔虫 线粒体DNA cox1基因 nad1基因 种系发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猬迭宫绦虫的线粒体cox1和nad1基因的序列测定及种系发育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自逵 刘国华 +4 位作者 戴荣四 刘伟 李芬 胡涛 刘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3-468,共6页
本研究旨在阐明猬迭宫绦虫湖南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l基因(nad1)部分序列(pnad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cox1和pnad1序列重构猬迭宫绦虫与其它绦虫的种... 本研究旨在阐明猬迭宫绦虫湖南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l基因(nad1)部分序列(pnad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cox1和pnad1序列重构猬迭宫绦虫与其它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猬迭宫绦虫的pcox1和pnad1,应用ClustalX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再用Phylip3.67程序MP法和Mage4.0程序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同时利用DNAStar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各样品株的pcox1和pnad1序列长度一致,分别为396和566bp,湖南分离株与已知猬迭宫绦虫位于同一分枝。由于猬迭宫绦虫pcox1和pnad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均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从而为猬迭宫绦虫的种群体遗传学研究和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猬迭宫绦虫 线粒体DNA cox1基因 nad1基因 种系发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蚕线粒体基因组中nd1及其侧翼tRNA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沈兴家 赵巧玲 +3 位作者 张志芳 李奕仁 何家禄 韦波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89-293,共5页
按KoichiroTamura等 (1988)的方法制备出蓖麻蚕线粒体DNA ,用EcoRⅠ和XbaⅠ双酶解后 ,以pSK(+)(Ampr)为载体进行克隆 ,获得 1个 3 3kb的克隆片段。测序结果表明 ,所测序列包括部分 16SrRNA、完整的tRNA Leu ,nd1和tRNA Ser基因。其中 16... 按KoichiroTamura等 (1988)的方法制备出蓖麻蚕线粒体DNA ,用EcoRⅠ和XbaⅠ双酶解后 ,以pSK(+)(Ampr)为载体进行克隆 ,获得 1个 3 3kb的克隆片段。测序结果表明 ,所测序列包括部分 16SrRNA、完整的tRNA Leu ,nd1和tRNA Ser基因。其中 16SrRNA(3’端部分 )、nd1基因与家蚕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同时以nd1基因为依据构建了 17种动物的分子进化树 ,显示出蓖麻蚕与家蚕、野蚕有最近的演化关系。根据tRNA Leu和tRNA Ser基因的一级结构 ,推定了可能的二级结构 ,并与家蚕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蓖麻蚕 线粒体DNA nd1基因 侧翼tRNA基因 基因克隆 基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蛔虫线粒体cox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佳缘 刘国华 +4 位作者 王燕 林宇 罗健 付汉冲 周东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43,共3页
本研究旨在阐明鸡蛔虫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cox1序列构建其与其他蛔虫的进化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鸡蛔虫虫株的pcox1,将测定获得序列应用Clustal X 1.81程序... 本研究旨在阐明鸡蛔虫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cox1序列构建其与其他蛔虫的进化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鸡蛔虫虫株的pcox1,将测定获得序列应用Clustal X 1.81程序进行比对,然后用Phylip 3.67程序MP法和Mega 4.0程序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 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所获得的pcox1序列长度一致,均为250bp,种内变异在0~2.5%之间。种系发育分析表明,8个鸡蛔虫分离株位于同一分枝。由于鸡蛔虫pcox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6.9%~15.3%),故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鸡蛔虫的群体遗传结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蛔虫 线粒体DNA cox1基因 种系发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黑熊(Ursus thibetanus mupinensis)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ND1)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侯万儒 陈瑜 +3 位作者 吴夏 彭正松 周才权 杨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1-96,共6页
以四川境内的四川黑熊(Ursus thibetanus mupinensis)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报道的若干物种的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ND1)序列信息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从四川黑熊毛囊组织的总DNA中扩增出ND1基因序列.采用GenScan、Blast2·1、ORF finder... 以四川境内的四川黑熊(Ursus thibetanus mupinensis)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报道的若干物种的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ND1)序列信息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从四川黑熊毛囊组织的总DNA中扩增出ND1基因序列.采用GenScan、Blast2·1、ORF finder和Clustal W等软件分别对DNA序列进行预测、相似性比较、ORF查找以及多序列比对,并利用PredictProtein软件对蛋白质进行预测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所得DNA序列长度为957bp,包含了ND1基因,其ORF为957bp,编码317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35·6×103Da,pI为7·83.四川黑熊的ND1基因序列及其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熊、浣熊和小熊猫等动物的ND1基因序列和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黑熊 线粒体 脱氢酶亚基1基因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的弹涂鱼类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顺 廖健 +2 位作者 郭昱嵩 王中铎 刘楚吾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21-27,共7页
于我国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捕获隶属于弹涂鱼属(Periophthalmus)、大弹涂鱼属(Boleophthalmus)与青弹涂鱼属(Scartelaos)的4种弹涂鱼,克隆4种弹涂鱼23个个体cox1基因序列,通过分析4种弹涂鱼与Gen Bank中12种弹涂鱼cox1基因序列的变异特征... 于我国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捕获隶属于弹涂鱼属(Periophthalmus)、大弹涂鱼属(Boleophthalmus)与青弹涂鱼属(Scartelaos)的4种弹涂鱼,克隆4种弹涂鱼23个个体cox1基因序列,通过分析4种弹涂鱼与Gen Bank中12种弹涂鱼cox1基因序列的变异特征,探讨4种弹涂鱼与后者的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6种弹涂鱼的82个体的cox1基因序列共检测到单倍型44个,核苷酸多态位点212个(占35.4%),种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4(占2.01%);基于最大似然法(ML)和邻接法(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各弹涂鱼属多形成一独立分支,亲缘关系明显,齿弹涂鱼属(Periophthalmodon)镶嵌于弹涂鱼属内,大弹涂鱼属与青弹涂鱼属形成并列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依化石记录标定的松散分子钟估算物种分歧时间,结果表明,各弹涂鱼属出现明显分化大约发生于渐新世末期至中新世早期(23.61~15.6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涂鱼 线粒体DNA cox1基因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Akt1基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静 李东野 +6 位作者 夏勇 罗园媛 陈丹 潘德锋 朱红 张卓琦 徐通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研究Akt1基因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Akt1基因对心肌I/R损伤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结扎/松解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120min,建立大鼠在体心肌I/R损伤... 目的:研究Akt1基因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Akt1基因对心肌I/R损伤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结扎/松解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120min,建立大鼠在体心肌I/R损伤模型。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转Akt1基因+I/R组(Ad-gene组)、空载体+I/R组(Ad-blank组)、转Akt1基因+I/R+Akt抑制剂组(Ad-inhibitor组)。Ad-gene组术前48h开胸心肌内直接分点注射脂质体Akt1质粒复合物,control组和I/R组分别注射同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Ad-blank组注射等体积脂质体,Ad-inhibitor组注射等体积脂质体Akt1质粒LY294002混合物。观察转染Akt1基因对大鼠I/R心脏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释放、心肌细胞凋亡、Akt1表达、线粒体和胞浆内细胞色素C(Cyc-C)表达以及MPT的影响。结果:Control组可见Akt1表达,但明显低于其余各组;与control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LDH和CK均增高;与control组相比较,其余各组Cyc-C较胞浆表达增加而线粒体内表达减少。Ad-gene组Akt1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I/R组、Ad-blank组及Ad-inhibitor组均增加;Ad-gene组AI、LDH和CK较I/R组、Ad-blank组及Ad-inhibitor组均显著减少,但仍高于control组;Ad-gene组Cyc-C较I/R组、Ad-blank组以及Ad-inhibitor组胞浆内表达减少而线粒体内表达增加;Ad-gene组较IR组、Ad-blank组和Ad-inhibitor组在540nm处吸光度值增高,但明显低于control组。I/R组、Ad-blank组以及Ad-inhibitor组Akt1、Cyc-C、AI、LDH和CK以及在540nm处吸光度值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转染Akt1基因对I/R损伤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Akt1抑制I/R诱导的心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从而保护线粒体的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AKT1 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双腔吸虫线粒体cox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燕 刘国华 +4 位作者 李佳缘 林少淇 林泽萍 宋此伊 周东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54,共3页
以从中国甘肃玛曲牦牛胆管中采集的3条中华双腔吸虫作为研究对象,用引物JB3及JB4.5扩增中华双腔吸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并用pcox1序列构建其与其它吸虫的进化关系。将测定获得序列应用Clustal X... 以从中国甘肃玛曲牦牛胆管中采集的3条中华双腔吸虫作为研究对象,用引物JB3及JB4.5扩增中华双腔吸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并用pcox1序列构建其与其它吸虫的进化关系。将测定获得序列应用Clustal X 1.81程序进行比对,然后用Phylip 3.67程序MP法,并用Puzzle 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所获得的3个中华双腔吸虫样品pcox1序列长度一致,均为355bp。种系发育分析表明,3个中华双腔吸虫样品位于同一分枝。本研究系首次报道中华双腔吸虫的线粒体cox1序列,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中华双腔吸虫进一步的分类、鉴定和遗传变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双腔吸虫 线粒体DNA cox1基因 种系发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东方次睾吸虫线粒体cox1和nad1基因序列分析及种系发育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俊峰 张莹 +1 位作者 侯美如 崔宇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43-945,共3页
为了阐明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东方次睾吸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I(nad1)的遗传变异及种系发育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方法扩增黑龙江省3个地区的东方次睾吸虫线粒体cox1和nad1部分基因,对... 为了阐明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东方次睾吸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I(nad1)的遗传变异及种系发育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方法扩增黑龙江省3个地区的东方次睾吸虫线粒体cox1和nad1部分基因,对其序列分析并构建种系发生树,探讨其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pcox1和pnad1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699 bp和492 bp,且基因长度均一致。pcox1基因种内变异率在0~0.7%,种间变异率在12.2%~15.8%;pnad1基因种内变异率在0~0.2%,种间变异率在12.7%~23.3%,种间变异要大于种内变异。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3个地区的东方次睾吸虫聚集在一起,次睾属的另两个成员聚集在同一分支,且系统发生树中的Bootstrap值均较高。本研究表明线粒体cox1基因和nad1基因可以用于东方次睾吸虫的种系发育分析,本研究为东方次睾吸虫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和数量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次睾吸虫 线粒体DNA cox1基因 nad1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山羊脑多头蚴的线粒体nad1和nad4基因的序列测定及种系发育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德肆 徐平源 彭运潮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63-1767,共5页
本研究旨在阐明脑多头蚴湖南分离株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1基因(nad1)部分序列(pnad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4基因(nad4)部分序列(pnad4)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nad1和pnad4序列重构脑多头蚴... 本研究旨在阐明脑多头蚴湖南分离株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1基因(nad1)部分序列(pnad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4基因(nad4)部分序列(pnad4)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nad1和pnad4序列重构脑多头蚴与其它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脑多头蚴的pnad1和pnad4,应用ClustalX 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再用Phylip3.67程序MP法和Mage4.0程序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同时利用DNAstar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pnad1和pnad4序列长度分别均为666和887bp,湖南分离株与已知多头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枝。由于脑多头蚴pnad1和pnad4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均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从而为脑多头蚴的分子流行病学和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头带绦虫 线粒体DNA nad1基因 nad4基因 种系发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J-1基因L10P突变导致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英文)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纪锋 何丹 +4 位作者 王磊 康纪峰 李楠 严新翔 唐北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85-1291,共7页
目的:探讨DJ-1基因L10P突变对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光光度计、电镜等技术对稳定表达空载体、野生型DJ-1蛋白、L10P突变型DJ-1蛋白的HEK293单克隆细胞株的生长活力、活性氧、膜电位、线粒体复合体酶I活性及线... 目的:探讨DJ-1基因L10P突变对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光光度计、电镜等技术对稳定表达空载体、野生型DJ-1蛋白、L10P突变型DJ-1蛋白的HEK293单克隆细胞株的生长活力、活性氧、膜电位、线粒体复合体酶I活性及线粒体形态进行分析。结果:与空载体组相比较,L10P突变型DJ-1组细胞内活性氧增高,细胞活力、膜电位、线粒体复合体I活性降低,线粒体含量减少(P<0.05),出现线粒体肿胀,甚至线粒体空泡变性,特别是在鱼藤酮的诱导下更明显;野生型DJ-1组细胞内活性氧均较低,细胞活力、膜电位、线粒体复合体I活性均较高(P<0.05),特别是在鱼藤酮的诱导下更明显。结论:L10P突变后使野生型DJ-1蛋白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丧失,并对线粒体的正常功能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DJ-1基因 线粒体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