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氧对喜马拉雅旱獭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耀东 顾存林 龙启福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24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低氧下喜马拉雅旱獭与平原地区同种动物(松鼠)线粒体ATPase基因表达的差异,试图说明低氧下低氧适应性动物的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以适应低氧环境。方法酚氯仿法分别提取样品和对照动物全基因组,RT-PCR获得线粒体ATPase6基因片段,... 目的探讨低氧下喜马拉雅旱獭与平原地区同种动物(松鼠)线粒体ATPase基因表达的差异,试图说明低氧下低氧适应性动物的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以适应低氧环境。方法酚氯仿法分别提取样品和对照动物全基因组,RT-PCR获得线粒体ATPase6基因片段,通过灰度比较探讨喜马拉雅旱獭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高原动物ATPase6基因的表达高于平原动物。结论低氧下高原动物为维持生理代谢,其基础代谢的水平要高于平原动物,而这种基础代谢水平的升高与ATPase6基因结构的改变及其表达的改变是呈相关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低氧 线粒体atpase6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射线诱导人淋巴细胞线粒体Cytb、ATPase6和ATPase8基因表达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玉文 封江彬 +3 位作者 陆雪 范莉 陈德清 刘青杰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探讨了60Coγ射线诱导人淋巴细胞线粒体Cytb、ATPase6和ATPase8基因表达的改变。以1、3、5、8和10Gy60Coγ射线分别照射指数增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8h后利用逆转录PCR(RT-PCR)摸索各基因的最...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探讨了60Coγ射线诱导人淋巴细胞线粒体Cytb、ATPase6和ATPase8基因表达的改变。以1、3、5、8和10Gy60Coγ射线分别照射指数增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8h后利用逆转录PCR(RT-PCR)摸索各基因的最佳实验条件,进而利用Real-timePCR的方法定量检测各基因表达变化,观察辐射对Cytb、ATPase6和ATPase8基因表达影响的量效关系;同时以5Gy60Coγ射线照射人淋巴细胞后,分别于不同时点(0.5、4、8、12、24、48和72h),通过RT-PCR和Real-timePCR方法检测各基因表达的变化,观察其时效关系。结果发现,在mRNA水平上,线粒体Cytb、ATPase6和ATPase8基因表达总体上调。Cytb和ATPase8基因在8Gy剂量范围内,呈现出随剂量增加基因表达增强的量效关系趋势;观察时效关系,发现5Gy剂量照射后4h左右,3种基因表达增强最显著,且Cytb和ATPase8基因分别持续高表达至48h和72h。因此,60Coγ射线可以诱导人淋巴细胞线粒体Cytb、ATPase6和ATPase8基因表达的改变,总体上呈现表达增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Coγ射线 线粒体 CYTB atpase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蜜蜂线粒体ATPase6和ATPase8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瑞武 董捷 赵炜 《中国养蜂》 1999年第3期6-7,共2页
一、前言核酸序列分析是指通过测定核酸分子一级结构中核苷酸序列组成来比较同源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基因组DNA一级结构上的遗传信息如何控制生物体三维形态发育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从遗传角度对生物的分类... 一、前言核酸序列分析是指通过测定核酸分子一级结构中核苷酸序列组成来比较同源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基因组DNA一级结构上的遗传信息如何控制生物体三维形态发育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从遗传角度对生物的分类体系、系统发育和进化作出解释。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线粒体 atpase atpase8 基因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青鲫等5个鲫品系线粒体ATPase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刘良国 杨品红 +2 位作者 杨春英 王文彬 韩庆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42,共7页
运用PCR扩增、克隆、测序等技术对洞庭青鲫(Carassius auratus var.Dongtingking)、彭泽鲫(C.auratusvar.Pengze)、普通鲫(C.auratus)、红鲫(C.auratus var.red)、日本白鲫(C.auratus cuvieri)等5个鲫品系线粒体DNA ATPase8和ATPase6基... 运用PCR扩增、克隆、测序等技术对洞庭青鲫(Carassius auratus var.Dongtingking)、彭泽鲫(C.auratusvar.Pengze)、普通鲫(C.auratus)、红鲫(C.auratus var.red)、日本白鲫(C.auratus cuvieri)等5个鲫品系线粒体DNA ATPase8和ATPase6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变异情况和分子系统进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个鲫品系线粒体DNA ATPase8/6基因序列碱基的平均组成为A:32.6%,C:25.5%,G:12.6%,T:29.4%,序列分歧率为0.5%~4.0%,其中普通鲫和日本白鲫的分歧率最大(4.0%),洞庭青鲫与彭泽鲫的分歧率最小(0.5%)。在5个鲫品系中,红鲫和普通鲫的亲缘关系较近,洞庭青鲫与彭泽鲫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白鲫的亲缘关系则较远,推测红鲫、洞庭青鲫和彭泽鲫均起源于普通鲫。5个鲫品系在线粒体DNA ATPase8/6基因序列碱基位点上的差异可以作为区分不同鲫品系的分子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atpase基因 洞庭青鲫(Carassius auratus var.Dongtingking) 鲫品系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大鼠mtDNA ATPase 6亚基基因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魏姗姗 徐升 张念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389-392,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大鼠mtDNA ATPase 6亚基基因的改变。方法将20只SD大鼠按照宋一平等介绍的方法(香烟雾熏加脂多糖气管滴入法)复制大鼠COPD模型后提取mt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后测序,检测突变点。结果 SD大鼠mtDNAATP...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大鼠mtDNA ATPase 6亚基基因的改变。方法将20只SD大鼠按照宋一平等介绍的方法(香烟雾熏加脂多糖气管滴入法)复制大鼠COPD模型后提取mt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后测序,检测突变点。结果 SD大鼠mtDNAATPase 6亚基基因存在多态性,COPD稳定期模型大鼠存在一定数量点突变,mtDNA ATPase 6:A8000T、G8074A、A8439G、C8009T、C8062。结论 COPD稳定期大鼠mtDNAATPase 6亚基基因会发生突变,由此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有可能是酶活性改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稳定期 MTDNA atpase 6 基因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射线对人线粒体COXI和ATPase6表达水平的影响
6
作者 刘红艳 刘建功 +2 位作者 赵佳辉 张忠新 段志凯 《辐射防护通讯》 2013年第4期38-42,共5页
目的观察60Coγ射线对人外周血线粒体COXI和ATPase6基因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影响,探讨线粒体编码基因用于辐射生物剂量估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60Coγ射线照射正常人离体外周血,照射剂量率为1.013 Gy/min,剂量分别为0、0.2、0.4、0.6、0.8... 目的观察60Coγ射线对人外周血线粒体COXI和ATPase6基因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影响,探讨线粒体编码基因用于辐射生物剂量估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60Coγ射线照射正常人离体外周血,照射剂量率为1.013 Gy/min,剂量分别为0、0.2、0.4、0.6、0.8、1.0、2.0、3.0、4.0、5.0 Gy,。照后6小时,用RT-PCR技术检测基因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分别拟合最佳回归方程,建立剂量-效应曲线。结果(1)0~3.0 Gy,COXI基因表达水平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629+0.256D(r2=0.920,p<0.01),ATPase6基因表达水平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221+0.805D(r2=0.912,p<0.01)。(2)0~5.0 Gy,COXI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1.054+0.595D(r2=0.919,p<0.01);ATPase6蛋白质表达水平与照射剂量间的关系不明显,不能拟合出最佳回归方程。结论60Coγ射线照射人离体外周血,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线粒体COXI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水平一致,呈增加趋势,且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有望用于辐射生物剂量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剂量计 线粒体 基因 蛋白质 细胞色素C氧化酶 atpase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总RNA量及线粒体nad6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德富 陈喜文 张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共4页
以油菜为材料,在摸索出合适的种子总RNA提取技术基础上,研究其发育过程中总RNA量的变化,然后结合定量斑点杂交技术,研究种子发育过程中线粒体nad6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的总RNA提取方法具有操作简单... 以油菜为材料,在摸索出合适的种子总RNA提取技术基础上,研究其发育过程中总RNA量的变化,然后结合定量斑点杂交技术,研究种子发育过程中线粒体nad6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的总RNA提取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纯度高、降解少、电泳图谱理想等优点。角果宽度在2.80mm以下的种子总RNA量随发育而平稳地增加,角果宽度在2.80mm以上的种子总RNA量随发育而迅速降低。除3.85mm角果外,发育过程中的种子总RNA量均高于叶片的。线粒体nad6基因的RNA定量斑点杂交结果显示叶片nad6基因的转录量很低,而发育中各个阶段的种子nad6基因转录量很高,并有随发育加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种子发育 RNA 线粒体nad6基因 基因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黑熊四川亚种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基5和亚基6基因的克隆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杜玉杰 侯怡铃 侯万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48-1751,共4页
[目的]克隆与分析亚洲黑熊四川亚种线粒体NADH的脱氢酶亚基5和亚基6基因(ND5和ND6)。[方法]根据已报道的部分熊科动物ND5和ND6基因序列的相关信息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首次从亚洲黑熊四川亚种的肌肉组织总DNA中成功克隆了ND5和ND6基因... [目的]克隆与分析亚洲黑熊四川亚种线粒体NADH的脱氢酶亚基5和亚基6基因(ND5和ND6)。[方法]根据已报道的部分熊科动物ND5和ND6基因序列的相关信息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首次从亚洲黑熊四川亚种的肌肉组织总DNA中成功克隆了ND5和ND6基因的编码序列,分析了其序列特征,并与已报道的9种熊科动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该克隆片段包括ND5和ND6两个基因共2456bp,共编码781个氨基酸,与9种熊科动物的ND5和ND6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该克隆片段ND5和ND6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68.2621和19.0386kDa,等电点分别为9.19和4.25,与9种熊科动物的均十分接近。[结论]四川黑熊与9种熊科动物的ND5和ND6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尤其与东北黑熊在功能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黑熊四川亚种 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基5和亚基6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ATP6基因全序列分析中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4
9
作者 尹潇潇 李燕方 +4 位作者 古江 廖艳 谢跃 杨光友 古小彬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31-1238,共8页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和分类情况,采用PCR技术扩增绵羊痒螨(兔亚种)虫株的线粒体ATP6基因全序列,并分析所得序列,旨在探讨中国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地区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和分类情况,采用PCR技术扩增绵羊痒螨(兔亚种)虫株的线粒体ATP6基因全序列,并分析所得序列,旨在探讨中国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地区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本研究成功获得88条序列,长度均为672 bp,包含41个单倍型,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π=0.014 94)和单倍型多样性(Hd=0.925 81),且以种群内部的遗传变异为主(97.92%)。进一步分析发现,5个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弱(F st=0.020 81),基因交流频繁(Nm=11.763 5),中性检验值(Tajima s D=0.937 98,Fu s Fs=0.522 06)为不显著的正值,结合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表明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比较稳定,无种群扩张事件。从单倍型网络图和NJ树可知,中国绵羊痒螨(兔亚种)没有形成基于兔品种、温度带或地理分布的遗传结构。中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但种群间无明显分化,未形成基于兔品种、温度带或地理分布的遗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痒螨(兔亚种) 线粒体ATP 6基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精子变形期间Pld6基因表达及蛋白序列分析
10
作者 李小俊 李欣 +3 位作者 陈晓丽 赵毅强 路永强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32-2640,共9页
本研究旨在揭示精子线粒体鞘形成机制,提高种公牛繁殖潜力。采集3头健康状况良好、15~17月龄荷斯坦公牛睾丸和附睾组织,通过冷冻切片和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技术获取圆形和长形精子细胞,浮游法获取附... 本研究旨在揭示精子线粒体鞘形成机制,提高种公牛繁殖潜力。采集3头健康状况良好、15~17月龄荷斯坦公牛睾丸和附睾组织,通过冷冻切片和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技术获取圆形和长形精子细胞,浮游法获取附睾尾精子,并采用TRizol法提取各样本RNA,对奶牛精子形成过程中的转录组进行差异分析和q PCR检测,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中Pld6蛋白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精子形成过程中,Pld6基因在圆形~长形精子细胞发育过程中表达升高,而在成熟过程中转录降低甚至关闭。Pld6基因富集在线粒体融合(mitochondrial fusion)条目上,与精子尾部中段线粒体分布和形态结构相关,其蛋白为跨膜蛋白,第10~32位氨基酸是跨膜区域,三级结构呈喇叭状,在喇叭内部具有保守且呈β折叠的H(X) K(X4) D (HKD)酶活性结构域,与小鼠Pld6结构相似,且两者具有最接近的进化趋势。综上表明,根据小鼠研究推断牛精子变形过程中,Pld6基因表达增多可诱导线粒体向精子细胞尾部中段聚集,促进了线粒体鞘的正常形成,对确保牛精子活力及受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形成 Pld6基因 蛋白结构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