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墨吉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庆宁 林岳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63-67,共5页
比较墨吉对虾 6个群体的线粒体 16SrRNA基因约 4 5 7个碱基对的DNA序列 .结果表明这 6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D)在 0 - 0 .0 0 85之间 .未发现广东的
关键词 基因序列分析 墨吉对虾 线粒体16srrna基因 RNA序列 遗传变异 遗传距离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不同群体罗氏沼虾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遗传差异 被引量:11
2
作者 蒋钦杨 杨学明 +3 位作者 郭亚芬 蒋和生 兰干球 莫毅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8-31,共4页
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罗氏沼虾线粒体16SrRNA基因的部分片段,通过序列测定和用限制性内切酶MboI、AluI和TaqI分别对上述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分析了取自缅甸引进种子代、广西养殖群体及江苏养殖群体3个不同群体罗氏... 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罗氏沼虾线粒体16SrRNA基因的部分片段,通过序列测定和用限制性内切酶MboI、AluI和TaqI分别对上述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分析了取自缅甸引进种子代、广西养殖群体及江苏养殖群体3个不同群体罗氏沼虾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在3个群体间序列同源性对比无变异,PCR-RFLP未发现有片段多态性,3个群体间不存在遗传结构差异。可能表明这3个群体的罗氏沼虾起源同一个种群,且分化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线粒体16srrna PCR—RFLP 遗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不同群体线粒体16SrRNA基因的序列变异及其保守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学明 黄光华 +2 位作者 蒋钦杨 郭亚芬 蒋和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1373-1376,共4页
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罗氏沼虾广西养殖群体、江苏养殖群体和缅甸原种F13个不同群体共15个个体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测定序列并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在得到的401bp长度的基因片段中,3个群体所有个体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 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罗氏沼虾广西养殖群体、江苏养殖群体和缅甸原种F13个不同群体共15个个体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测定序列并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在得到的401bp长度的基因片段中,3个群体所有个体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序列同源性为100%,该基因在群体内或不同群体间均不存在遗传差异。表明罗氏沼虾的16SrRNA基因是比较保守的序列,在不同群体间的分化程度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16srrna基因 序列变异 保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蛏类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及其系统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陈丽梅 孔晓瑜 +2 位作者 喻子牛 于珊珊 徐晖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7-32,共6页
对3种蛏类大竹蛏(Solen grandis),长竹蛏(Solen strictus)和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并对其系统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的序列总长度分别为472~481bp(16S)和658bp(COI).3种蛏序列的碱... 对3种蛏类大竹蛏(Solen grandis),长竹蛏(Solen strictus)和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并对其系统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的序列总长度分别为472~481bp(16S)和658bp(COI).3种蛏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因62.1%;COI基因62.8%).对位排序比较表明,16S rRNA片段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3种类间存在128个碱基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2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5个插入/缺失位点,总共12个碱基长;COI片段有200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191个简约信息位点,不存在任何插入/缺失位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大竹蛏与长竹蛏两片段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856和0.1712,两竹蛏类与小刀蛏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054,0 2798和0.2662,0.2933.作者认为小刀蛏与竹蛏之间的遗传距离已达到科之间的水平,结果支持将其提升为刀蛏科的分类观点.3种蛏类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在种间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16S rRNA和COI基因序列均普遍适用于蛏类种及以上阶元的系统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蛏科 线粒体 16S RRNA基因 COI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16SrRNA和Cytb基因复合扩增进行种属鉴定 被引量:7
5
作者 叶懿 吴谨 +2 位作者 罗海玻 王卓 李英碧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59-261,I0001,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种属鉴定的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和细胞色素b基因荧光标记复合扩增检测体系。方法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5.0对mtDNA序列的16SrRNA基因和细胞色素b基因各设计一对引物,建立复合扩增体系,分别扩增人和牛、猪、狗、鸡、草...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种属鉴定的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和细胞色素b基因荧光标记复合扩增检测体系。方法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5.0对mtDNA序列的16SrRNA基因和细胞色素b基因各设计一对引物,建立复合扩增体系,分别扩增人和牛、猪、狗、鸡、草鱼5种常见动物,用310遗传分析仪对产物进行分析。结果人和5种动物DNA扩增产物均出现两个峰,Cytb通用引物的扩增产物为人与动物的共有峰,为358bp;16SrRNA基因的扩增产物为人与动物间存在位置差异的特异峰,位于231~256bp之间。结论该复合扩增体系可以明确区分人和5种动物样本,可用于种属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遗传学 生物学鉴定法 基因扩增 DNA 线粒体 基因 16srrna 基因 细胞色素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聋病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东红 邱海涛 +4 位作者 马秀岚 兰兰 丁海娜 韩东一 王秋菊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49-651,共3页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探讨新生儿中聋病易感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聋治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659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新生儿生后3d,采集点滴微量足跟血进行线粒体12SrRNA基因、GJB2基因、SLC26A4基因...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探讨新生儿中聋病易感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聋治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659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新生儿生后3d,采集点滴微量足跟血进行线粒体12SrRNA基因、GJB2基因、SLC26A4基因的聚合酶链扩增反应(PCR),通过酶切反应或直接测序方法对3种基因突变进行筛查。对耳聋基因突变的新生儿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结果 659例新生儿中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7例,致病突变的携带率为1.06%;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3例,致病突变的携带率为0.46%,3项基因总突变率1.52%;携带突变基因的新生儿男性占2.01%,女性占0.96%;满族新生儿携带率最高,为1.82%,汉族为1.57%。结论 659例新生儿中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率为1.52%,有男性多于女性、满族多于汉族的趋势。在新生儿中开展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早期发现遗传性耳聋高危人群,是降低耳聋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基因筛查 线粒体12srrna GJB2基因 SLC26A4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戴艳菊 刘萍 +2 位作者 高保全 李健 王清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60,共7页
对分别采自辽东湾、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4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16SrRNA和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24 bp和658 bp的片段。2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 对分别采自辽东湾、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4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16SrRNA和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24 bp和658 bp的片段。2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因70.8%,COⅠ基因63%),这与果蝇、虾类、蟹类等无脊椎动物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似。通过对三疣梭子蟹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发现种内变异较低,在16个样本中,16S rRNA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1个变异位点,2种单倍型;COⅠ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5种单倍型。另外,以中华绒螯蟹为外群探讨了梭子蟹科(Portunidea)几个属种的系统进化关系。用MEGA4.0软件中的NJ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基于16S rRNA和COⅠ2种片段的聚类结果均显示梭子蟹属(Portunus)与美青蟹属(Callinectes)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蟳属(Charybdis)聚在一起,最后才与外群中华绒螯蟹聚在一起,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线粒体 16srrna COⅠ 梭子蟹科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州湾牡蛎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变异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咏梅 陈秀荔 +1 位作者 赵永贞 陈晓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1-18,共8页
利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Ⅰ,COⅠ)基因片段初步研究钦州湾牡蛎(Ostrea)的物种组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测序,分析表明,16S rRNA基因部分长度为413bp,COⅠ基因... 利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Ⅰ,COⅠ)基因片段初步研究钦州湾牡蛎(Ostrea)的物种组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测序,分析表明,16S rRNA基因部分长度为413bp,COⅠ基因部分长度为535bp,2种牡蛎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因59.8%;COⅠ基因60.5%。对位排序比较表明,16S rRNA片段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存在7个变异位点,4种单倍型,其中包括5个转换位点突变,2个颠换位点突变;COⅠ片段有30个碱基存在变异,7种单倍型,其中包括16个转换位点突变,14个颠换位点突变。运用MEGA4软件计算出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NJ和UPGMA系统树。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16S rRNA和COⅠ序列与白肉牡蛎的遗传距离均为0.000,有明巨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16S rRNA和COⅠ序列和红肉牡蛎(red meat ostrea)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和0.011,白肉牡蛎16S rRNA和COⅠ序列和红肉牡蛎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5和0.146。结果表明,钦州湾牡蛎分为2个不同的种,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在种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适用于牡蛎的系统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线粒体 16srrna基因 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钦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星虫线粒体16S rRNA、COI和Cyt b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子安 杜晓东 +1 位作者 王庆恒 邓岳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10,共8页
对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澳洲管体星虫(Siphonosoma australe)的线粒体16S rRNA、COI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并对其系统发生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PCR方法得到总长度... 对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澳洲管体星虫(Siphonosoma australe)的线粒体16S rRNA、COI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并对其系统发生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PCR方法得到总长度分别为531~544bp(16S)、652~675bp(COI)和406~453bp(Cytb)的线粒体片段。片段碱基A+T比例较高(16S rRNA基因58.3%,COI基因56.9%,Cytb基因59.5%)。16S rRNA片段存在169个碱基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6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44个碱基插入/缺失,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COI片段有512个碱基(333个简约信息位点)存在变异,79个碱基插入/缺失;Cytb片段存在347个碱基(318个简约信息位点)变异位点,16个碱基插入/缺失。数据分析结果支持3种星虫和环节动物的分类地位较近,与软体动物较远的分类观点。此外,裸体方格星虫与澳洲管体星虫之间亲缘关系较近(D=0.3159、0.3156、0.2361)。认为3种星虫线粒体16S rRNA、COI和Cytb基因在种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三种基因序列均普遍适用于星虫种及以上阶元的系统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虫 线粒体 16srrna基因 COⅠ基因 CYT B基因 基因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魁蚶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22
10
作者 孔晓瑜 姜艳艳 +2 位作者 相建海 喻子牛 刘亚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46-48,共3页
Mitochondrial gene(16S rRNA and COI) fragments of Bloody clam Scapharca broughtonii were amplified via PCR, the PCR products were ligated into T vectors, cloned and sequenced. 823 bp and 703 bp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gene(16S rRNA and COI) fragments of Bloody clam Scapharca broughtonii were amplified via PCR, the PCR products were ligated into T vectors, cloned and sequenced. 823 bp and 703 bp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partial 16S rRNA gene and partial COI gene we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A, T, G and C were 24.79%,23.57%,29.16% and 22.48% in 16S rDNA; 22.05%,33.85%,23.33% and 20.77% in COI. The potential uses of these two sequences were discussed for genetic vari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populations in th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魁蚶 16SrDNA COI 序列测定 线粒体 基因片段 蚶科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三门湾日本蟳群体线粒体16Sr RNA基因序列多态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春艳 马凌波 +3 位作者 沈盎绿 徐兆礼 张永 赵云龙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8,共5页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浙江三门野生日本蟳20个个体的mtDNA 16SrRNA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得到495 bp的核苷酸序列片段。测序结果经比对校正后,获得三群体16SrRNA基因一致序列,片断长为495 bp,其中变异位点15...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浙江三门野生日本蟳20个个体的mtDNA 16SrRNA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得到495 bp的核苷酸序列片段。测序结果经比对校正后,获得三群体16SrRNA基因一致序列,片断长为495 bp,其中变异位点15个,简约位点11个,总变异为3.03%。在测得的495 bp目的DNA片段中,碱基T、C、A、G平均组成分别为35.2%、17.9%、35.3%和11.6%,其A+T含量(70.5%)远高于G+C含量(29.5%)。在2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642,核苷酸多样性为0.448%。根据Kimura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2.68%。16SrRNA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梭子蟹属的远洋梭子蟹和青蟹属的拟穴青蟹亲缘关系较近,与蟳属的日本蟳亲缘关系较远,与形态和RAPD研究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蟳 线粒体 16srrna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种石鲈科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任岗 章群 +2 位作者 钱开诚 徐忠能 林小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52,共5页
分析了5属12种石鲈科鱼类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特征,并参照RNA二级结构模型区分配对区和非配对区。结果表明,配对区对G有偏好(33.5%),非配对区对A有偏好(38.5%);与配对区相比,非配对区存在更多的变异和系统发育信息。从序列的Ju... 分析了5属12种石鲈科鱼类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特征,并参照RNA二级结构模型区分配对区和非配对区。结果表明,配对区对G有偏好(33.5%),非配对区对A有偏好(38.5%);与配对区相比,非配对区存在更多的变异和系统发育信息。从序列的Jukes-Cantor遗传距离结果看,石鲈科胡椒鲷属Plectorhynchus、矶鲈属Parapristipoma、石鲈属Hapalogenys、髭鲷属Pomadasys、Haemulon属5个属属间的差异水平都接近或超过了其与外类群科间的差异水平。从构建的ME系统发育树结果看,石鲈科鱼类分成二大分支,未能形成单一类群。在亲缘关系上,胡椒鲷属和矶鲈属较近,石鲈属和Haemulon属较近,髭鲷属与其它4个属较远,髭鲷属在鲈亚目中的分类地位可能应提高到科的水平。初步确定研究中选用的16S rRNA基因片段基本适用于石鲈科属间和属内种间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鲈科 线粒体16S RRNA基因 RNA二级结构 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SrRNA基因与16S-23S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序列分析及其在节旋藻和螺旋藻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茅云翔 杨官品 +1 位作者 张宝红 张学成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2-18,共7页
测定了节旋藻属 3个品系和螺旋藻属 1个品系的全长 1 6SrRNA基因和 1 6S 2 3S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序列 (ITS) ,分析了已知的节旋藻、螺旋藻和相关品系的相应序列的同源性 ,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并评价了这两段DNA序列在节旋藻、螺旋藻种... 测定了节旋藻属 3个品系和螺旋藻属 1个品系的全长 1 6SrRNA基因和 1 6S 2 3S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序列 (ITS) ,分析了已知的节旋藻、螺旋藻和相关品系的相应序列的同源性 ,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并评价了这两段DNA序列在节旋藻、螺旋藻种属分类和种质鉴定中的意义。结果表明 :( 1 ) 1 6SrRNA基因序列和ITS序列均可用于节旋藻属和螺旋藻属的属间分类 ,以两序列为基础的系统学分析结果一致 ;( 2 )ITS序列变异程度高于 1 6SrDNA序列 ,适用于节旋藻和螺旋藻属内品系或种质鉴定 ;( 3)节旋藻属可明确界定 ,1 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大于 98% ,ITS序列相似性大于 88% ;( 4 )螺旋藻属某些品系间 1 6SrDNA序列和ITS序列相似性较低 ,与不同属间的序列相似性程度为同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rrna基因 16S-23s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 聚类分析 节旋藻属 螺旋藻属 鉴定 养殖 形态学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群体的鲇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庆容 宋培勇 +1 位作者 唐立俊 喻哓丹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0-153,共4页
对长江中上游主要支流5个野生群体鲇〔舞阳河群体(WYH)、乌江群体(WJ)、雅砻江群体(YLJ)、岷江群体(MJ)、金沙江群体(CS)〕中的27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用CLUSTAL X v 1.81软件对所得的27个16SrRNA序列进... 对长江中上游主要支流5个野生群体鲇〔舞阳河群体(WYH)、乌江群体(WJ)、雅砻江群体(YLJ)、岷江群体(MJ)、金沙江群体(CS)〕中的27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用CLUSTAL X v 1.81软件对所得的27个16SrRNA序列进行比对,并用Dna SP 5.10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出74个变异位点、8种单倍型。舞阳河、乌江、雅砻江、岷江、金沙江等5个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分别为0.600、0.857、0.600、0.600、0.667,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00072、0.1754、0.00036、0.00072、0.01871。对5个野生群体的16S rRNA序列进行Tajima’s D和Fst分析发现,所有群体符合中性进化模型,且有一些单倍型的分化,只有金沙江群体的遗传差异显著。对5个群体进行分子变异等级分析的结果表明,群体间分子变异不显著。对5个群体构建分子系统树发现,乌江、雅砻江、岷江、金沙江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舞阳河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 16srrn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色黄姑鱼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童馨 杜博 +4 位作者 喻达辉 龚世园 郭奕惠 黄桂菊 李莉好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5-91,共7页
PCR扩增100个浅色黄姑鱼个体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得到大约620bp的扩增产物。将其中5个个体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同源比对,得到468bp可供比对分析的片段。比对结果表明,5条序列包括两个单倍型,两个单倍型之间有1个碱基突变。PCR... PCR扩增100个浅色黄姑鱼个体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得到大约620bp的扩增产物。将其中5个个体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同源比对,得到468bp可供比对分析的片段。比对结果表明,5条序列包括两个单倍型,两个单倍型之间有1个碱基突变。PCR-RFLP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种群的100个样品中98%的个体为其中一种单倍型,只有2%的个体呈另一种单倍型,表明这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两个单倍型平均碱基组成为:T22.0%,C26.3%,A29.8%,G21.9%,GC含量平均为48.2%。与GenBank中石首鱼科7属9种的11条同源序列比对,得到429个比对位点,其中包括69个简约信息位点、55个单突变子和16个插入/缺失位点。聚类分析显示,浅色黄姑鱼与黄姑鱼亲缘关系较近,与形态分类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色黄姑鱼 线粒体16S RRNA基因 序列分析 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石鲽和川鲽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孔晓瑜 刘亚军 +2 位作者 喻子牛 庄志猛 武云飞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13-717,共5页
以相应引物对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和石鲽 (K .areius bicoloratus)的线粒体 16 Sr RNA基因片段进行了 PCR扩增 ,PCR产物经 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 ,均得到了5 90 bp的碱基序列 ,并将其与 Gen Bank中牙鲆线粒体全序... 以相应引物对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和石鲽 (K .areius bicoloratus)的线粒体 16 Sr RNA基因片段进行了 PCR扩增 ,PCR产物经 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 ,均得到了5 90 bp的碱基序列 ,并将其与 Gen Bank中牙鲆线粒体全序列相应片段和川鲽 (Platichthys flesus)相应片段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川鲽和石鲽序列差异很小 (核苷酸差异数为 7,同源性为 98.8% ) ;而牙鲆与川鲽和石鲽的序列差异明显 (核苷酸差异数为 90~ 93,同源性约为 84 % ) ,且大多数核苷酸变异位点集中在序列中部大约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石鲽 川鲽 16S RRNA基因 序列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SrRNA基因测序确定根瘤菌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6
17
作者 汪恩涛 曲春枫 +2 位作者 冯继东 牛天贵 陈文新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1995年第11期55-58,共4页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测序技术分析了两个新根瘤菌群的代表菌株的部分16SrRNA基因序列,并对所得序列进行了聚类分析。在系统发育树状图中,菌株sh22623所代表的根瘤菌群与菜豆根瘤菌、豌豆根瘤菌及发根土壤杆菌等构...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测序技术分析了两个新根瘤菌群的代表菌株的部分16SrRNA基因序列,并对所得序列进行了聚类分析。在系统发育树状图中,菌株sh22623所代表的根瘤菌群与菜豆根瘤菌、豌豆根瘤菌及发根土壤杆菌等构成一个亚群,另一个菌群的代表菌株sh19312与土壤杆菌的3个种构成一亚群。这些结果初步确定了两菌群的系统发育地位,并揭示了根瘤菌与土壤杆菌两属间进化上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系统发育 16srrna测序 基因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施舌线粒体COI与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及其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淑吟 吉红九 +1 位作者 张雪娜 朱立静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85-488,共4页
测定了西施舌江苏群体样品的COI与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并分析了西施舌与蛤蜊科另外2个经济种类的系统关系。结果显示,西施舌的COI基因片段长度为578 bp,16S基因片段长度为450 bp,序列的平均AT含量分别为:65.1%(COI)和62.2%(16S);与四... 测定了西施舌江苏群体样品的COI与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并分析了西施舌与蛤蜊科另外2个经济种类的系统关系。结果显示,西施舌的COI基因片段长度为578 bp,16S基因片段长度为450 bp,序列的平均AT含量分别为:65.1%(COI)和62.2%(16S);与四角蛤蜊及中国蛤蜊的系统关系分析表明,西施舌与这2种类的亲缘关系远于这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施舌 线粒体基因 双壳类 COI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6SrRNA基因PCR法对新生儿败血症细菌DNA的检测 被引量:4
19
作者 余钟声 尚世强 +4 位作者 洪文澜 孙眉月 藤懿群 朱方远 李建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检测 16srrn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形鲳鲹线粒体16S rRNA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彭金霞 彭敏 +3 位作者 陈秀荔 蒋伟明 杨春玲 李咏梅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85,共5页
根据近源物种线粒体序列的同源比对,在16S rRNA基因上、下游保守区域各设计1对通用引物。PCR扩增获得特异的DNA片段,经克隆、测序和比对证实,该片段包含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 Linnaeus)线粒体16S rRNA全长序列1725bp。对5个个... 根据近源物种线粒体序列的同源比对,在16S rRNA基因上、下游保守区域各设计1对通用引物。PCR扩增获得特异的DNA片段,经克隆、测序和比对证实,该片段包含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 Linnaeus)线粒体16S rRNA全长序列1725bp。对5个个体分别测序比对,发现卵形鲳鲹16S rRNA基因在钦州湾种群个体间存在至少7个变异位点,使5个个体分别具有5种不同的单倍型。将卵形鲳鲹与鲹科其它种的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构建鲳鲹科的系统进化树,支持鲹科下设4个亚科(鲹亚科、鰤亚科、鲳鲹亚科、鰆鲹亚科)的分类系统。研究表明,16S rRNA基因既可用于卵形鲳鲹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又适用于鲹科鱼类的系统进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线粒体 16srrna基因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