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裂变因子对OGD/R诱导的PC12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钱旭东 李国芸 +3 位作者 卜一 王红梅 张硕 窦志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4,189,共8页
目的探究线粒体裂变因子(mitochondrial fission factor,MFF)在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方法选用PC12细胞系构建体外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模型... 目的探究线粒体裂变因子(mitochondrial fission factor,MFF)在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方法选用PC12细胞系构建体外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模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明确MFF mRNA和蛋白在不同处理时间点的表达情况。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MFF基因表达,利用qRT-PCR、Western blot检测MF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CCK-8检测沉默MFF对OGD/R处理的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JC-1和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Bax和Bcl2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变化。结果MFF在体外OGD/R诱导的PC12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含量明显升高。MFF沉默增强了OGD/R损伤后PC12细胞的活力,降低了细胞凋亡率,并促进Bcl2和抑制Bax蛋白的表达。敲低MFF明显提高了OGD/R处理后PC1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促进ATP合成,降低ROS含量,抑制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结论沉默MFF基因显著提高了OGD/R处理后PC12细胞的存活率,改善了线粒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凋亡 氧糖剥夺/复氧模型 PC12细胞 线粒体裂变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融合和裂变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思文 李鹏飞 +3 位作者 王从玉 鲍思洁 孙诚浩 管怀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15-919,共5页
线粒体是多细胞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裂变和融合进行形态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重新排列以适应细胞的需求,维持能量平衡。线粒体的这种控制其自身数量、大小、形状和在细胞内的分布特征被称为线粒体动力学。正常情况下,线粒体融合-... 线粒体是多细胞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裂变和融合进行形态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重新排列以适应细胞的需求,维持能量平衡。线粒体的这种控制其自身数量、大小、形状和在细胞内的分布特征被称为线粒体动力学。正常情况下,线粒体融合-裂变是平衡的,当细胞早期受到应激时,受损的线粒体首先通过裂变和融合来维持其功能的正常运行。线粒体功能异常可能与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线粒体动力学包括线粒体裂变和融合在常见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融合 线粒体裂变 眼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融合与裂变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刚 门运政 +5 位作者 童旭辉 王雪如 胡淼 姜牧君 孙志鹏 董淑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3-468,共6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线粒体融合与裂变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I/R+DEX)组、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dorsomorp...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线粒体融合与裂变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I/R+DEX)组、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dorsomorphin(I/R+DEX+dorsomorphin)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DEX50μg/kg,缺血1 h,再灌注24 h;采用Longa五分法对小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法检测小鼠脑梗死体积,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率;透射电镜法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AMP蛋白激酶、线粒体融合蛋白2、线粒体裂变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DEX预处理降低了I/R组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率,在使用DEX的基础上加用dorsomorphin后,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率升高(P<0.01);电镜结果显示,DEX减轻了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线粒体损伤(P<0.01),线粒体形态有所恢复。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DEX预处理增加了磷酸化AMP蛋白激酶、线粒体融合蛋白2表达,降低了线粒体裂变相关蛋白表达,而加用dorsomorphin后,磷酸化AMP蛋白激酶、线粒体融合蛋白2表达明显降低,线粒体裂变相关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 DEX预处理可以减轻I/R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从而促进线粒体融合及抑制线粒体裂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融合与裂变 AM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质量控制与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昀紫 郗博洲 +2 位作者 马亮亮 杨鑫 解亦斌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7,共10页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动力工厂,对细胞能量代谢、细胞死亡等生物学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细胞器,线粒体含有独特的DNA,并且极易受到多种因素刺激导致DNA损伤。损伤的线粒体DNA会进一步导致线粒体蛋白复合体改变,并通过生成氧...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动力工厂,对细胞能量代谢、细胞死亡等生物学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细胞器,线粒体含有独特的DNA,并且极易受到多种因素刺激导致DNA损伤。损伤的线粒体DNA会进一步导致线粒体蛋白复合体改变,并通过生成氧自由基等多种机制导致肿瘤的发生。为了维持稳定的线粒体功能,线粒体存在多种机制修复损伤,其依据不同受损程度启动不同修复机制,这一过程称为“线粒体质量控制”。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主要包括线粒体衍生囊泡、线粒体融合/裂变、线粒体自噬等。本文综述了不同的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并且列举了线粒体质量控制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的蛋白质的相关功能和肿瘤研究进展。此外,线粒体在药物靶点及肿瘤液体活检标志物的开发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转化医学前景。相信对于线粒体功能及相关机制的深入探索,能够有助于解决目前肿瘤研究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质量控制 肿瘤 线粒体融合 线粒体裂变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在脓毒性心肌病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解有成 肖曙芳 +3 位作者 林雪梅 陈顺 徐进 王菲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2,共7页
脓毒性心肌病(septic cardiomyopathy, SIC)是脓毒症中常见的器官功能障碍,其与患者高死亡率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SIC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既往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SIC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 脓毒性心肌病(septic cardiomyopathy, SIC)是脓毒症中常见的器官功能障碍,其与患者高死亡率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SIC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既往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SIC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机体发生SIC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时,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system, MQC)的异常调控可使心肌细胞损伤加重。最近的研究显示,MQC可通过调节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融合/裂变和线粒体自噬来维持线粒体动态平衡。因此,本文就MQC在SIC发病中的作用及最新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其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心肌病 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 线粒体生物发生 线粒体融合和裂变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质量控制在阿霉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诗瑶 张梦晓 刘浩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14-1818,共5页
阿霉素(adriamycin/doxorubicin, DOX)是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代表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心脏毒性,严重影响DOX的临床应用和患者生存质量。线粒体功能受损是DOX心脏毒性的重要病理机制。心脏是高耗能器官,含有丰富的线粒体以支持心肌细胞... 阿霉素(adriamycin/doxorubicin, DOX)是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代表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心脏毒性,严重影响DOX的临床应用和患者生存质量。线粒体功能受损是DOX心脏毒性的重要病理机制。心脏是高耗能器官,含有丰富的线粒体以支持心肌细胞的能量需要。机体通过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融合/裂变、线粒体生物合成以及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等质量控制机制来维持线粒体稳态。大量研究表明,DOX心脏毒性与破坏心肌细胞内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有关,重建线粒体质量控制稳态能够减轻DOX相关心肌损伤。该文针对心肌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紊乱在DOX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靶向线粒体质量控制是否为治疗DOX心肌病的潜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心肌损伤 线粒体稳态 线粒体融合/裂变 线粒体自噬 线粒体生物发生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素通过激活AMPK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损伤 被引量:3
7
作者 赵艺璇 彭薇 +4 位作者 田蓓晨 柯琳 蔡阳 韩敏 邓元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究鸢尾素(Irisin)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proximal tubule cells,TKPTs),细胞分为正常对照(NG)组、高渗对照(MA)组、高糖(HG)组、高糖+鸢尾素(HG+Irisin)组... 目的探究鸢尾素(Irisin)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proximal tubule cells,TKPTs),细胞分为正常对照(NG)组、高渗对照(MA)组、高糖(HG)组、高糖+鸢尾素(HG+Irisin)组。利用蛋白印迹法测定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ar1,KIM-1)、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recombinant voltage dependent anion channel protein1,VDAC1)、线粒体裂变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2,MFN2)及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表达;通过MitoTracker^(TM) RedCMXROs染色观察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结果与NG组相比,HG组KIM1、p-DRP1616表达增加,VDAC1、MFN2、p-AMPK表达减少(均P<0.05);其细胞内线粒体分裂增加,线粒体呈短棒状或颗粒状。与HG组相比,加入Irisin干预后,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KIM1、p-DRP1616表达减少,VDAC1、MFN2、p-AMPK表达增加(均P<0.05),细胞内线粒体的分裂明显减少,短棒状或颗粒状线粒体结构减少。结论Irisin对高糖诱导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维持线粒体裂变-融合平衡,改善线粒体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 鸢尾素 AMP活化蛋白激酶 线粒体裂变-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罗克酮乙醇胺盐通过PI3K/AKT通路破坏胶质瘤细胞的线粒体动力学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文琴 叶静静 +1 位作者 王飞 陈天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4-771,共8页
目的探究吡罗克酮乙醇胺盐(PO)对胶质瘤细胞U251和U373增殖抑制和促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细胞,经不同浓度的PO处理,CCK-8法和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JC-1检测线粒体膜... 目的探究吡罗克酮乙醇胺盐(PO)对胶质瘤细胞U251和U373增殖抑制和促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细胞,经不同浓度的PO处理,CCK-8法和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和融合蛋白OPA1;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基因富集分析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验证PI3K,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CK-8结果显示,PO可以抑制U251和U373细胞增殖,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01);EdU实验显示,PO处理组的细胞增殖水平明显下降,克隆形成实验的细胞克隆数也明显减少(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PO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荧光探针检测显示,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下降并可致线粒体形态学改变;富集分析显示,下调的基因显著富集于PI3K/AKT通路;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O下调PI3K,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PO通过PI3K/AKT通路干扰线粒体融合裂变功能,进而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增加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罗克酮乙醇胺盐 线粒体裂变 胶质瘤 PI3K/AK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MT3A调控Drp1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娟 孙峰 +1 位作者 杨晶晶 鲁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42-1547,共6页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3A(DNA methyltransferase 3A,DNMT3A)调控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介导的线粒体裂变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活化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5μg·L^(-1)TGF-...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3A(DNA methyltransferase 3A,DNMT3A)调控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介导的线粒体裂变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活化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5μg·L^(-1)TGF-β1作用24 h诱导HSC-T6细胞活化,DNMT3A慢病毒感染构建DNMT3A沉默模型;实验分为Control组、TGF-β1组、TGF-β1+LV5-NC组和TGF-β1+LV5-DNMT3A组。分别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DNMT3A对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用CCK-8检测细胞活化增殖的情况;分别用细胞划痕、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DNMT3A对HSCs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慢病毒感染成功构建DNMT3A沉默模型。与Control组比较,TGF-β1刺激后DNMT3A水平明显升高,纤维化标志物CollagenⅠ和α-SMA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线粒体裂变标志物Drp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同时HSCs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加;而与NC组比较,DNMT3A沉默组DNMT3A水平明显降低,CollagenⅠ、α-SMA和Drp1表达明显被抑制,HSCs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也明显被抑制。结论沉默DNMT3A可抑制Drp1的水平,同时抑制了HSCs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提示DNMT3A介导低水平的DNA甲基化修饰可能通过抑制Drp1的水平来抑制线粒体裂变的发生,进而抑制HSCs活化,影响肝纤维化疾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线粒体裂变 HSCS DNMT3A Drp1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