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PCR技术扩增6个地理种群桑天牛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基于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变异探讨不同地理分布桑天牛种群间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以及遗传分化程度。对6个地理种群的33个桑天牛样本的mt DNA COⅠ...采用PCR技术扩增6个地理种群桑天牛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基于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变异探讨不同地理分布桑天牛种群间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以及遗传分化程度。对6个地理种群的33个桑天牛样本的mt DNA COⅠ基因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表明共有19个位点发生变异,占序列总长的4.0%,其中来自河南省济源的桑天牛有12个变异位点,来自浙江省的桑天牛有9个变异位点,来自河北省4个地区的桑天牛的变异位点较少;河北省的4个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较小,在0.001 3-0.002 6之间,河北、河南、浙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其中河南种群与河北种群的遗传距离又远远大于浙江种群与河北种群的遗传距离,后2大地理种群分布区域的海拔更接近。利用MEGA4.1软件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显示,6个地理种群形成河北、河南和浙江3大地理分布格局;从遗传分化程度上来看,桑天牛种群的3大地理分布格局不存在共享的单元型,遗传分化系数(FST)在0.804 1-0.892 2范围内,遗传分化程度较高。综合分析认为,不同地理种群桑天牛存在分化的原因除地理分布外,更重要的是生态条件的差异。展开更多
近期在辽宁柞蚕区发现了一种新的柞树潜叶性害虫。将昆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D NA COⅠ)序列作为DNA条形码,结合形态特征对害虫进行分类鉴定。以单头试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mtD NA COⅠ通用引物PCR扩增得到了试虫的m...近期在辽宁柞蚕区发现了一种新的柞树潜叶性害虫。将昆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D NA COⅠ)序列作为DNA条形码,结合形态特征对害虫进行分类鉴定。以单头试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mtD NA COⅠ通用引物PCR扩增得到了试虫的mtD NA COⅠ基因片段(GenB ank登录号:KX657707~KX657709)。将获得的基因片段序列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同源性搜索,在GenB ank中未搜索到该试虫的相关序列信息,但与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象甲亚科Curculioninae的Orchestes jota mtD NA COⅠ同源片段序列(GenB ank登录号:KJ963227.1)的相似度最高,为86%。室内观察其成虫、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7~4.0 mm,喙长0.8~1.0 mm,鞘翅,后足发达,腿节粗壮;老熟幼虫5~7 mm,体节12节,无足,具步泡突;蛹为裸蛹。基于试虫的mtD NA COⅠ分子鉴定标记,结合试虫与原有记录形态特征的比较结果,初步鉴定新发现的柞树潜叶性害虫为跳象亚科Rhynchaeninae跳象属Rhynchaenus的多斑柞跳象Rhynchaenus(Orchestes)maculosus。展开更多
桑粉虱(Pealius mori)是云南蚕区主要的桑树害虫之一。对滇南至滇西沿线3个蚕桑区7个采样点的桑粉虱种群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 DNA COⅠ)序列分析,应用Dna SP5.0、Arlequin3.1.1.1、Network4.6软件进行桑粉虱样本的...桑粉虱(Pealius mori)是云南蚕区主要的桑树害虫之一。对滇南至滇西沿线3个蚕桑区7个采样点的桑粉虱种群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 DNA COⅠ)序列分析,应用Dna SP5.0、Arlequin3.1.1.1、Network4.6软件进行桑粉虱样本的单倍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分析。在35个样本的mt DNA COⅠ序列中,检测到23种单倍型,其中20种单倍型分别为7个种群独有;总群体的mt DNA COⅠ序列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66,各种群单倍型Hd介于0.700~1.000间;总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747 98,基因流(Nm)为0.17。AMOVA分子变异分析表明桑粉虱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种群内变异小于种群间变异;总群体及各种群间Tajima’s D中性检验差异不显著,表明桑粉虱群体在近历史时期无群体扩张。构建的单倍型UPGMA聚类树与单倍型网络图显示,桑粉虱单倍型呈明显种群分布格局。依据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滇南至滇西沿线7个采样点的桑粉虱种群因遗传漂变产生了较大遗传分化;桑粉虱mt DNA COⅠ序列单倍型呈现明显的地理区域种群分布格局。展开更多
文摘采用PCR技术扩增6个地理种群桑天牛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基于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变异探讨不同地理分布桑天牛种群间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以及遗传分化程度。对6个地理种群的33个桑天牛样本的mt DNA COⅠ基因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表明共有19个位点发生变异,占序列总长的4.0%,其中来自河南省济源的桑天牛有12个变异位点,来自浙江省的桑天牛有9个变异位点,来自河北省4个地区的桑天牛的变异位点较少;河北省的4个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较小,在0.001 3-0.002 6之间,河北、河南、浙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其中河南种群与河北种群的遗传距离又远远大于浙江种群与河北种群的遗传距离,后2大地理种群分布区域的海拔更接近。利用MEGA4.1软件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显示,6个地理种群形成河北、河南和浙江3大地理分布格局;从遗传分化程度上来看,桑天牛种群的3大地理分布格局不存在共享的单元型,遗传分化系数(FST)在0.804 1-0.892 2范围内,遗传分化程度较高。综合分析认为,不同地理种群桑天牛存在分化的原因除地理分布外,更重要的是生态条件的差异。
文摘近期在辽宁柞蚕区发现了一种新的柞树潜叶性害虫。将昆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D NA COⅠ)序列作为DNA条形码,结合形态特征对害虫进行分类鉴定。以单头试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mtD NA COⅠ通用引物PCR扩增得到了试虫的mtD NA COⅠ基因片段(GenB ank登录号:KX657707~KX657709)。将获得的基因片段序列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同源性搜索,在GenB ank中未搜索到该试虫的相关序列信息,但与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象甲亚科Curculioninae的Orchestes jota mtD NA COⅠ同源片段序列(GenB ank登录号:KJ963227.1)的相似度最高,为86%。室内观察其成虫、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7~4.0 mm,喙长0.8~1.0 mm,鞘翅,后足发达,腿节粗壮;老熟幼虫5~7 mm,体节12节,无足,具步泡突;蛹为裸蛹。基于试虫的mtD NA COⅠ分子鉴定标记,结合试虫与原有记录形态特征的比较结果,初步鉴定新发现的柞树潜叶性害虫为跳象亚科Rhynchaeninae跳象属Rhynchaenus的多斑柞跳象Rhynchaenus(Orchestes)maculosus。
文摘桑粉虱(Pealius mori)是云南蚕区主要的桑树害虫之一。对滇南至滇西沿线3个蚕桑区7个采样点的桑粉虱种群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 DNA COⅠ)序列分析,应用Dna SP5.0、Arlequin3.1.1.1、Network4.6软件进行桑粉虱样本的单倍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分析。在35个样本的mt DNA COⅠ序列中,检测到23种单倍型,其中20种单倍型分别为7个种群独有;总群体的mt DNA COⅠ序列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66,各种群单倍型Hd介于0.700~1.000间;总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747 98,基因流(Nm)为0.17。AMOVA分子变异分析表明桑粉虱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种群内变异小于种群间变异;总群体及各种群间Tajima’s D中性检验差异不显著,表明桑粉虱群体在近历史时期无群体扩张。构建的单倍型UPGMA聚类树与单倍型网络图显示,桑粉虱单倍型呈明显种群分布格局。依据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滇南至滇西沿线7个采样点的桑粉虱种群因遗传漂变产生了较大遗传分化;桑粉虱mt DNA COⅠ序列单倍型呈现明显的地理区域种群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