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与核DNA微卫星不稳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颜坤 王明荣 +1 位作者 房殿春 罗元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791-793,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与核DNA微卫星不稳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食管癌及正常组织细胞mtMSI与nMSI。结果:45例食管癌检出mtMSI9例(20.0%),检出nMSI10例(22.2%)。mtMSI主要发生于D-loop区。... 目的:探讨食管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与核DNA微卫星不稳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食管癌及正常组织细胞mtMSI与nMSI。结果:45例食管癌检出mtMSI9例(20.0%),检出nMSI10例(22.2%)。mtMSI主要发生于D-loop区。mtMSI与nMSI两者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结论:食管癌组织中存在mtMSI,mtMSI的发生可能通过nMSI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 微卫星不稳定 单链构象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型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礼高 陶仪声 +2 位作者 郑宏波 承泽农 吴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864-868,共5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运用Giemsa染色方法,光镜下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型形态特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及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基因片段PCR扩增,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运用Giemsa染色方法,光镜下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型形态特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及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基因片段PCR扩增,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率。用长片段PCR扩增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线粒体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其控制区D-loop区微卫星位点(C)n序列和(CA)n序列,运用PCR-SSCP方法检测PCR产物微卫星不稳定情况。结果:1)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5.2%(30/46),与正常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形态主要为L型,分布于癌巢内及癌旁。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并且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2)4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tMSI检出率为32.6%(15/46),其中13例于D-loop区(C)n序列检出MSI,5例于D-loop区(CA)n序列检出MSI,于(C)n和(CA)n序列同时检出者3例,正常组织中未检出mtMSI,mtMSI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3)4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3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有14例检出mtMSI,16例幽门螺杆菌阴性者有1例检出mtMSI。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mtMSI的检出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者mtMSI的检出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线粒体DNA D-loop区(C)n序列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幽门螺杆菌L型 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细胞核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方丽 房殿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 探讨细胞核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在原发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singlestrandconformationalpolymorphism ,PCR SSCP)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 ... 目的 探讨细胞核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在原发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singlestrandconformationalpolymorphism ,PCR SSCP)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 (mitochondrial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tMSI) ;采用PCR方法检测细胞核BAT2 6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 (nucle ar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nMSI)。结果  5 2份肝癌组织检出mtMSI 11例 ( 2 1 2 %) ,其中仅 1个微卫星位点mtMSI阳性者 7份 ( 13 5 %) ,有 2个微卫星位点mtMSI阳性者 4例 ( 7 7%)。有 4份于BAT2 6位点检出nMSI ,阳性率为 7 7%。肝癌mtMSI发生率在患者同性别、年龄、是否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肝硬化、AFP是否阳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亦未发现mtMSI与nMSI有显著相关。结论 mtMSI在部分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线粒体微卫星不稳 BAT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线粒体和叶绿体微卫星标记开发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沙秀芬 彭芳 +4 位作者 陶珊 吴宇 刘继明 张超 李群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15-2223,共9页
该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丹参线粒体、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SSR位点搜索,利用Primer3.0软件在线设计SSR引物,通过PCR扩增,筛选出扩增效果好、多态性高的10对cpSSR引物和13对mtSSR引物,用于分析61份丹参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鼠尾草属... 该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丹参线粒体、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SSR位点搜索,利用Primer3.0软件在线设计SSR引物,通过PCR扩增,筛选出扩增效果好、多态性高的10对cpSSR引物和13对mtSSR引物,用于分析61份丹参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鼠尾草属植物种间的通用性。结果显示:(1)从2条基因组序列中搜索到32个cpSSR位点和24个mtSSR位点,其中叶绿体单核苷酸的重复序列最多为31个,占96.9%,重复类型中以A/T形式的微卫星最为丰富。(2)23对SSR引物共检测出4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位点等位基因数是2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66;预期杂合度(He)为0.346,高于双子叶植物的平均水平(He=0.190);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78,大于0.250小于0.500;Shannons信息指数为0.519,表明所采集的丹参呈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3)聚类分析表明,61份丹参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4~0.96之间,并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4处将61份丹参分为6个亚群:四川、山东和安徽省的丹参聚集在Ⅰ和Ⅱ亚群中,说明四川中江、山东和安徽地区的丹参亲缘关系较近,而来源于四川中江的丹参分布于所有亚群,表明四川中江的丹参具有丰富的多态性。(4)通用性检测结果显示,11对mtSSR引物在9种鼠尾草属中的平均通用性比率为64.63%,通用性较高;9对cpSSR引物在10种鼠尾草属中的平均通用性比率为44.66%,通用性较低;引物cp5p、cp8p和cp10p在野芝麻亚科植物属间的通用性较好。研究表明,开发的23对SSR引物在鼠尾草属内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为该属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种内遗传分化研究提供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线粒体微卫星 叶绿体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通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