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基于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的拜城盆地泉水成因研究
- 1
-
-
作者
许艾龙
吴彬
刘坤
王翠
杜明亮
杨鹏年
邹长江
-
机构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新疆水利工程安全与水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9,共13页
-
基金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塔里木河流域光热水资源现状与演变调查”(2021xjkk0203)。
-
文摘
[目的]分析拜城盆地泉水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识别泉水、河水、潜水三者的转化关系,揭示泉水成因,为拜城盆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采集拜城盆地泉水样品,测试分析,综合运用Gibbs图、PCA-APCS-MLR模型、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定量探讨泉水与其他水体的转化量,分析泉水来源及其成因。[结果]①泉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l-Ca·Na型,泉水与潜水、河水转化频繁;②泉水水化学组分中Ca^(2+),Na+,Mg^(2+)和SO42-源于石膏等盐类的风化溶解,Na+和Cl−源于钠长石和蒙脱石等硅酸盐矿物风化溶解,且农业及工矿生产、人类生活对泉水中硝酸盐的影响较大;③泉水δD和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为-81.28‰~-50.27‰和-12.20‰~-8.57‰,拜城盆地南部潜水、泉水中δD和δ^(18)O整体贫于北部,大量河水的补给使南部潜水、泉水δD和δ^(18)O趋于贫化;④盆地内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主要为河水补给潜水、泉水,木扎提河中游、克孜尔河上游,河水、潜水对泉水的补给比例分别为8.3%~50.1%,49.9%~91.7%。[结论]拜城盆地泉水主要为侵蚀下降泉和溢出下降泉。拜城盆地北部高中山区的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沿基岩裂隙入渗形成地下水,受河流、山洪沟切割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影响,潜水溢出形成侵蚀下降泉,主要分布在木扎提河上游至中游段;高中山区形成的地下水在河流或沟谷切割含水层后出露形成地表水,地表水入渗到平原区后再次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新近系泥岩、砂岩、砾岩形成的相对隔水层后运动受阻,水位壅高出露地表,形成溢出下降泉,主要分布在木扎提河中下游与克孜尔河下游。
-
关键词
泉水成因
氢氧同位素
PCA-APCS-MLR模型
线性端元混合模型
拜城盆地
-
Keywords
spring formation mechanism
hydrogen-oxygen isotopes
PCA-APCS-MLR model
linear end-member mixing model
Baicheng basin
-
分类号
P64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
-
题名河套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水盐运移规律
- 2
-
-
作者
衣鹏
李文超
万程炜
-
机构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出处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3,135,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07363)。
-
文摘
为研究河套灌区灌溉过程中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以及盐分运移规律,以灌区的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位素示踪、水化学分析方法和线性端元混合模型定量评价了沟渠引水、地下水与地表泡田水的转化量。结果表明:沟渠引水与地下水对地表泡田水补给比例分别为65.15%、34.85%;沟渠引水、地下水对泡田水补给的盐分分别占两水源补给总盐分的53.31%、28.52%,有18.17%的盐分在补给泡田水的过程中滞留在灌区土壤中。
-
关键词
水化学分析
水盐运移规律
线性端元混合模型
同位素示踪
河套灌区
-
Keywords
hydrochemical analysis
movement of groundwater and salt
linear end-element mixed model
isotope tracer
the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
分类号
S271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
-
题名用氢氧稳定同位素评价闽江河口区地下水输入
被引量:20
- 3
-
-
作者
章斌
郭占荣
高爱国
袁晓婕
李开培
马志勇
-
机构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
出处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9-548,共10页
-
基金
福建省重点基金资助项目(2009I00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72174)~~
-
文摘
通过分析闽江河口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揭示降水的环境同位素效应和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定量评价河口区多种水体的混合过程及地下水输入量。夏季的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相对贫化,呈现出降雨量效应。在δ18O与δD关系图上,闽江北岸基岩裂隙水、平原及丘陵区浅层地下水均落在福州降水线上,而南岸平原及丘陵区浅层地下水大部分落在福州降水线右下方,其拟合线与降水线交点与5~9月农灌期降水氢氧同位素加权值接近,表明北岸地下水主要来自降水补给,而南岸地下水同时接受灌溉水和降水补给,并在入渗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闽江河口段除接受两岸地下水补给外,局部河段还接受断裂带裂隙水补给。将线性端元混合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和地下水文分析法结合起来定量评价地下水的输入和各水体的混合过程,结果显示,在河口段淡水区,地下水混合比率上限为8.8%,其中包括0.4%的断裂带裂隙水;在河口段淡咸水混合区,淡水(河水、地下水)和海水的混合比为53∶47,其中地下水的保守混合比率为1.7%;枯水期闽江河口段地下水保守输入量为87.0 m3/s,是闽江径流量的12.8%。
-
关键词
地下水
河水
海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线性端元混合模型
地下水输入通量
闽江河口区
-
Keywords
groundwater
river water
seawater
deuterium and oxygen-18
linear end member mixing model
groundwater input flux
Minjiang River
estuary
-
分类号
P641.3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