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地表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玉梅 彭玉麟 +1 位作者 简茂球 曾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27-1036,共10页
利用测站常规观测资料及经验公式计算得到我国南方地区地表感热通量资料,并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一年四季中,南方西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基本都是呈线性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则是线性减小的;南方地区感热通量的... 利用测站常规观测资料及经验公式计算得到我国南方地区地表感热通量资料,并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一年四季中,南方西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基本都是呈线性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则是线性减小的;南方地区感热通量的时间变化以年际变化为主。地气温差是决定地表感热通量逐年变化的最主要因子,近地面风速次之。地表感热通量年际分量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结果表明,四季感热通量异常的第一种主要变异模态皆为全区同号的分布型,而第二主要变异模则是呈东西反号的分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感热通量 估算 线性变化趋势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57年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2
作者 方健梅 张家琦 +2 位作者 王贺年 余新晓 周金星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25,33,共8页
水文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和线性研究,对于揭示水文过程的变化规律及其复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布哈河流域和沙柳河流域气象站、雨量站和水文站1960—2016年的观测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小波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7 a间... 水文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和线性研究,对于揭示水文过程的变化规律及其复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布哈河流域和沙柳河流域气象站、雨量站和水文站1960—2016年的观测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小波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7 a间两河川流域年径流和气候因子进行多尺度分析,探讨多时间尺度下年径流的非线性及周期性变化特征,完成气候因子对年径流的重要性排序,分析年降水与年径流的线性回归关系。结果显示:(1)年径流与年降水的第一(主要)变化周期一致,均存在27~28 a的第一主周期,但第二及以上周期存在较大差异;(2)年径流量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根据气候因子对年径流的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气温因子与年径流的关联度低于降水因子,布哈河气温对年径流的敏感性略低于沙柳河;(3)两流域年径流差异显著,其地形条件、汇流时间及气候差异等都是造成径流异质性的原因;(4)从径流与气候因子的非线性分析来看,年径流的非线性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时间周期依赖性,尺度越大,径流与降水的关联性越显著;(5)从径流与气候因子的线性分析来看,随着尺度的增大,布哈河年降水对年径流的贡献率是降低的,而沙柳河则是递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线性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 青海湖入湖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0年南海海平面异常升高的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丘福文 方文东 +1 位作者 朱大勇 查晶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8,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高度计观测海平面异常(SLA)数据, 结合潮位站观测资料, 研究2005-2010 年南海海平面异常升高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南海海平面显著上升, 平均速率为17mm·a^–1, 上升速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速率最大...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高度计观测海平面异常(SLA)数据, 结合潮位站观测资料, 研究2005-2010 年南海海平面异常升高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南海海平面显著上升, 平均速率为17mm·a^–1, 上升速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速率最大的海域出现在南海中西部, 大于30mm·a^–1, 而南海南部海域上升速率则相对较小, 大约为12mm·a^–1, 潮位站的观测结果与卫星高度计观测结果一致.1993-2004 年期间南海海平面线性变化主要与海面经向风场变化导致的海面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2005-2010 年3 次强La Nina 事件导致南海呈显著的正SLA; 此外, 受南方涛动、北太平洋的年代际振荡(PDO)等的低频变化影响, 南海中部海盆呈显著的东风异常, 由此在南海中西部海域产生负的风应力旋度, 是该海区海平面显著上升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异常 线性变化趋势 低频振荡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溪地区近56a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4
作者 吴英杰 林双 +1 位作者 高巍 董宝磊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5期105-107,共3页
本溪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山区,境内层峦叠嶂、山多地少,以低山、丘陵为主,处于长白山支脉东北端,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该文采用1958-2013年本溪市4个地面观测站的雷暴气象资料,分析了本溪地区近56a来的雷暴... 本溪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山区,境内层峦叠嶂、山多地少,以低山、丘陵为主,处于长白山支脉东北端,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该文采用1958-2013年本溪市4个地面观测站的雷暴气象资料,分析了本溪地区近56a来的雷暴日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地区近56a平均雷暴日数为30.4d,并以0.87d/10a的趋势减少,其中6月和7月雷暴日数最多。平均初雷日期为4月24日,平均终雷日期为10月22日,平均雷暴持续期为182.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日数 气候特征 线性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