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纽伦堡到伯力:重估二战医学审判的“历史遗产”
1
作者 杨彦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171,共10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苏联在纽伦堡法庭和伯力法庭分别审判了医学犯罪的组织者、参与者、关联者35人。虽然上述审判在法律依据、取证方式、审理过程和最终量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也呈现出不同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和价值取向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苏联在纽伦堡法庭和伯力法庭分别审判了医学犯罪的组织者、参与者、关联者35人。虽然上述审判在法律依据、取证方式、审理过程和最终量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也呈现出不同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和价值取向下的复杂性,但在对被告“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的指控和认定方面却体现出较高的相似性,这应与纳粹德国和战时日本医学犯罪本身的类型和特征有必然关联。战争审判法庭在调查、取证、审理、判决的过程中出示大量物证和人证,成为法庭裁量的关键依据,亦为深度揭示医学犯罪提供诸多线索。两次医学审判都在不同程度上追究被告的战争责任,惩治了罪行累累的“不法医生”,成为战争审判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记录,也为战后形成医学伦理原则奠定历史基础。纽伦堡法庭上提出的《可获准的医学实验》,在战后逐渐演进而成《纽伦堡法典》和《赫尔辛基宣言》。而伯力审判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对细菌战犯罪进行的公开审判,成为记录和传播日本医学犯罪的嚆矢,为中外学界挖掘细菌战和人体实验罪证奠定事实基础,其在媒体传播、文学作品、历史研究和博物馆展陈的不断形塑下,渐从历史事件走入社会记忆,由此也使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得以彰显。作为“历史遗产”的两次医学审判,为医学犯罪的行为主体、事实认定、性质界定分别设定相应基准,特别是《纽伦堡法典》由此成为现代人体实验伦理学的基石,这体现出医学审判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这意味着,未来亦可将日本陆军军医学校、七三一部队、九州帝国大学的医学犯罪,置于《纽伦堡法典》视野下考察分析,从医学犯罪的主体、类型、特征、危害、影响等方面系统揭示日本医学犯罪的极端化、组织化和军事化特征,以及同时代环境、社会制度和医学体制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力审判 纽伦堡法庭 医学犯罪 人体实验 细菌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粹制造的“国会纵火案”真相(下)
2
作者 陈特安 《国际展望》 1984年第3期24-26,共3页
三、纵火者谁然而,纸毕竟包不住火。世界舆论要求调查可疑的“国会纵火案”的呼声越来越高,“国会纵火案”的真相也终于日益暴露在公众的面前。原来,放火这个念头,最初是戈培尔和戈林想出来的。
关键词 国会纵火案 纳粹党 戈培尔 戈林 季米特洛夫 纽伦堡法庭 火者 世界舆论 想出来 英勇不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粹制造的“国会纵火案”真相(上)
3
作者 陈特安 《国际展望》 1984年第2期28-29,共2页
一、沉冤昭雪历史永远是最公正的审判官。当年震惊环宇的德国“国会纵火案”,如今终于真相大白。 1983年3月1日,在季米特洛夫的故国保加利亚的《工人事业报》上。
关键词 国会纵火案 工人事业报 季米特洛夫 自西 戈林 纽伦堡法庭 德意志民族 肯普 兰公 伯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