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础性权力与国家“纵向治理结构”的优化 被引量:28
1
作者 胡萧力 王锡锌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65,共12页
在超大规模国家中,相比于横向分权,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可以从权威与能力的界分出发,对我国国家治理中的"纵向治理结构"进行反思,提出"宏观统治"和"微观自治"这一组关系,强调... 在超大规模国家中,相比于横向分权,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可以从权威与能力的界分出发,对我国国家治理中的"纵向治理结构"进行反思,提出"宏观统治"和"微观自治"这一组关系,强调在"宏观集权"的同时,落实"微观分权",其核心是通过地方治理的"在地化"保障地方民主管理;通过"辅助性原则"保障中央的统治权,从而构造更为合理的纵向治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能力 地方治理 在地化原则 辅助性原则 微观民主 纵向治理结构 基础性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国家治理奇迹的密码——基于中央“统”—区域“合”—地方“分”的纵向治理结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志军 高小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154,共12页
当代中国经历了从经济奇迹到治理奇迹的话语转换,这种话语转换依托于治理主体及其功能分析。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四大区域协调发展为例,其治理主体是中央和地方,治理层次还包括区域,形成中央“统”、区域“合”、地方... 当代中国经历了从经济奇迹到治理奇迹的话语转换,这种话语转换依托于治理主体及其功能分析。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四大区域协调发展为例,其治理主体是中央和地方,治理层次还包括区域,形成中央“统”、区域“合”、地方“分”的“统—合—分”纵向治理结构,发挥中央统领指导、区域协调合作、地方分权治理的功能。其中,区域“合”位于中央“统”和地方“分”的中间联结点,形成国家治理的稳态三角,实现了高效能治理。这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新型治理模式,未来需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需求和治理,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重视治理刚性与弹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夯实“统—合—分”纵向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持续创造国家治理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 发展规划 纵向治理结构 国家战略 国家治理奇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治理结构对碳排放治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3
作者 杨巨声 蒋影 +1 位作者 管智超 胡国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40,共14页
碳减排的本质是公共物品供给的调整,厘清碳排放的根源、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关注内生于治理结构的政府行为。该研究以“省直管县”(PMC)改革为切入点,在搭建“政府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碳排放强度”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 碳减排的本质是公共物品供给的调整,厘清碳排放的根源、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关注内生于治理结构的政府行为。该研究以“省直管县”(PMC)改革为切入点,在搭建“政府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碳排放强度”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9年区县级和1998—2014年工业企业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验证PMC改革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从政企激励约束层面阐述该影响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PMC改革抑制了试点区县的碳排放,该效应经过事件分析、安慰剂检验、工具变量估计、交叠DID模型等检验后依然稳健。改革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可进一步溯及辖区内的工业企业。(2)PMC改革的“财政分权”特性改变工业企业面临的税收和补贴激励,补贴的正向激励覆盖税收的负向激励,最终优化企业生产行为并推动绿色创新,降低企业碳排放;PMC改革的“扁平化”特性改变了监管幅度及规制力度,规制力度强化了对企业的约束,并最终消解了监管幅度扩大带来的监管缺失,使PMC改革抑制粗放生产并倒逼绿色创新,促进企业的低碳行为。(3)宏观地区层面,PMC改革对试点碳排放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为东南部抑制,西部和东北部加剧;在时间上呈现为早期波动,中期加剧,后期抑制。微观企业层面,PMC改革的碳减排作用对于处在经济较为发达和市场环境相对完善的地区的企业、行业竞争激烈程度较低的企业以及非国有性质的企业更为明显。该研究结论有助于回应环境联邦主义对“逐顶竞争”与“逐底竞争”的理论纷争,同时能够启发如何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组合发力以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治理结构 “省直管县”改革 政企关系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转型的纵向维度——基于央地关系改革的法治化视角 被引量:51
4
作者 封丽霞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64,共11页
央地关系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央地关系改革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实验主义思路,权力的上收与下放整体上呈现"弱制度化"的特点。现实当中,央地关系的改革与调整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运动式... 央地关系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央地关系改革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实验主义思路,权力的上收与下放整体上呈现"弱制度化"的特点。现实当中,央地关系的改革与调整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运动式治理、专项治理、压力型治理等非常规手段,尽管能够快速解决一些久拖不决的治理难题,但是并没有实现对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突破,也难以有效避免央地关系的"统死放乱"怪圈和周期性震荡。欲实现国家纵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与升级,必须加强以国家法治为中心的央地关系制度建设,以央地关系法治化来提升国家的整体治理能力。如此才能从国家制度建设层面维护中央权威,也才能真正形成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地方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能力 纵向治理结构 央地关系 弱制度化 法治化视角 渐进式实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扁平化改革与企业经营绩效 被引量:2
5
作者 袁媛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6-105,共10页
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提升企业经营绩效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的重要抓手,国家财政体制和财税政策对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纵向省以下政府间财政体制的视角出发,基于财政省直管县这一典型的财政扁平化改革,构建微观企业... 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提升企业经营绩效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的重要抓手,国家财政体制和财税政策对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纵向省以下政府间财政体制的视角出发,基于财政省直管县这一典型的财政扁平化改革,构建微观企业面板数据,利用不同县域改革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了财政扁平化改革的微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与非改革县(市)相比,试点县(市)企业的实际产出和实际利润分别下降了约2.97%、7.47%,资产回报率下降了约3.29%。进一步分析表明,改革后税收分成比例的提高和地方政府官员短视预期导致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强化了试点县(市)收入激励,提高了税收征管力度;改革后财政体制下协调难度的增大、区域竞争的加剧扭曲了试点县(市)的财政职能、损害了纵向与横向间的合作,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和财政压力加剧,对企业绩效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绩效 财政省直管县 纵向财政治理结构 县域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