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球蛋白轻链型心脏淀粉样变性的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1例及文献回顾
1
作者 张旻 崔亚东 +1 位作者 罗晓捷 陈敏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8期572-577,共6页
目的探讨心脏淀粉样变性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与其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分析北京医院1例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成像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慢性心功能不全一年... 目的探讨心脏淀粉样变性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与其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分析北京医院1例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成像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慢性心功能不全一年,反复出现心衰,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 Ⅲ级;超声心动检查诊断为非对称性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衰加重入院,超声心动可见左心房血栓,胸片显示心衰肺水肿,两侧胸腔积液;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患者心肌不对称增厚,室间隔中间段增厚显著,心肌运动弥漫减弱,延迟扫描心腔对比剂廓清迅速,心腔呈暗血池,左心室心肌呈弥漫心内膜下异常强化;T1 mapping显示心肌T1时间延长,细胞外容积显著增高;心脏外组织(舌体)活检显示,黏膜下血管壁显著增厚,可见大量均质粉染无定形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呈阳性,偏光镜下呈双折射苹果绿,病变符合淀粉样变性。本例病变与文献报道的免疫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心脏受累表现一致。结论心肌淀粉样变性主要表现为心肌肥厚、左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不全;心脏磁共振相关成像新技术的心肌淀粉样变性表现具有特征性,在临床诊断及评价上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淀粉样变性 心脏磁共振 免疫球蛋白轻链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的MR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马晓海 赵蕾 +6 位作者 李松南 白融 刘念 申红卫 陈辉 王铮 范占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34-1138,共5页
目的采用MR纵向弛豫时间(T1mapping)定量评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情况。方法连续入组60例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30例、阵发性房颤30例)和59名正常对照,均接受心脏MR检查,分别行心脏电影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并采用运动自动... 目的采用MR纵向弛豫时间(T1mapping)定量评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情况。方法连续入组60例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30例、阵发性房颤30例)和59名正常对照,均接受心脏MR检查,分别行心脏电影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并采用运动自动矫正反转恢复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进行T1mapping成像。测量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并计算细胞外容积(ECV),并与正常对照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心脏MR检查,未见心肌延迟强化。正常对照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小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及持续性房颤患者,且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均<0.05)。正常对照左心室心肌ECV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于持续性房颤患者(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ECV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房颤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与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ECV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存在左心室心肌纤维化,且持续性房颤患者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细胞外容积 心肌纤维化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1 mapping序列的定量参数鉴别肺癌病理类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玮 赵鹏 +7 位作者 郭文秀 林祥涛 张琪 何雨 马文静 杨咏青 汪玉 刁瑞园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39,48,共8页
目的评估基于纵向弛豫时间定量序列(T1 mapping)的定量参数预测肺癌病理类型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共收治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117例,包括腺癌62例,鳞状细胞癌26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29例,于治疗前行常规MRI、T1 m... 目的评估基于纵向弛豫时间定量序列(T1 mapping)的定量参数预测肺癌病理类型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共收治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117例,包括腺癌62例,鳞状细胞癌26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29例,于治疗前行常规MRI、T1 mapping检查。采用B1场校正的3D可变翻转角VIBE序列分别于增强前及增强后5 min采集T1 mapping图像,测量肿瘤大小、增强前T1值(T1pre)、增强后T1值(T1post),并计算增强前后T1值变化△T1、增强前后T1值变化率△T1%。采用SPSS和MedCalc软件进行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联合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各组各定量参数的差异及多参数联合的诊断价值。结果腺癌、鳞状细胞癌和SCLC的ΔT1、ΔT1%和T1po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1p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鉴别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T1post、△T1和△T1%值的AUC分别为0.856、0.805和0.864,3个参数的组合可以提高鉴别SCLC和NSCLC的诊断准确度(AUC=0.870,P<0.05)。△T1、△T1%鉴别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的AUC分别为0.755和0.767,两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度(AUC=0.771,P>0.05)。T1post、△T1%鉴别鳞状细胞癌和SCLC的AUC分别为0.788和0.818,两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度(AUC=0.831,P>0.05)。T1post、△T1%鉴别腺癌和SCLC的AUC分别为0.895、0.873,二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度(AUC=0.898,P>0.05)。结论T1 mapping可以无创定量地获得腺癌、鳞状细胞癌和SCLC的T1值,可用于区分SCLC与NSCLC以及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腺癌 鳞状细胞癌 小细胞肺癌 定量分析 功能磁共振成像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序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律平悸颗粒对心房颤动心肌纤维化干预效应的CMR T1 mapping定量评估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新东 孙雪梅 方祝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7-312,共6页
目的运用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CMR T1 mapping)定量评估稳律平悸颗粒对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的干预效应。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房颤气阴两虚证患者43例(持续性房颤17例、阵发性房颤26例),... 目的运用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CMR T1 mapping)定量评估稳律平悸颗粒对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的干预效应。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房颤气阴两虚证患者43例(持续性房颤17例、阵发性房颤26例),随机分为西药治疗对照组(20例)和经验方稳律平悸颗粒治疗中药组(23例),治疗及观察周期24周。采用CMR T1 mapping成像定量评估治疗后左心室心肌纤维化,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肝激酶B1(LKB1)水平和纤维化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以评估房颤纤维化上游氧化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中药组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次数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治疗后T1值和ECV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MMP-2、PⅢNP、IL-18、TNF-α、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SOD和LKB1水平显著升高(P<0.01),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结论稳律平悸颗粒有助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窦律维持、减少复发,可抑制房颤气阴两虚证患者心肌纤维化,机制可能与抑制上游氧化炎症级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律平悸颗粒 心房颤动 气阴两虚证 心肌纤维化 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 mapping技术原理及其在心肌定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贾韬宇 秦培鑫 +4 位作者 扈锋 周小兵 鲁玲 潘存雪 李绍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1-158,共8页
心脏磁共振成像中的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技术是一种直观的无创性评价心肌组织特性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多种定量参数用于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价。T1 mapping技术由准备脉冲和读出序列两部分组成,在其近20年的... 心脏磁共振成像中的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技术是一种直观的无创性评价心肌组织特性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多种定量参数用于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价。T1 mapping技术由准备脉冲和读出序列两部分组成,在其近20年的技术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对这两部分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优化。本文分别对三种准备脉冲(反转恢复准备脉冲、饱和恢复准备脉冲以及两者组合的准备脉冲)和两种读出序列(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和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各自的优化发展进程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以三种不同准备脉冲T1 mapping技术中的代表性序列为例进行成像原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 改良Look-Lock反转恢复技术 饱和恢复单激发采集技术 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 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 细胞外容积 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探T1 mapping联合DWI识别早期肾间质纤维化的价值
6
作者 孔欣悦 华晨辰 +4 位作者 周乐汀 庄毅 刘晓斌 蔡婷 王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102,共7页
目的探讨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早期识别肾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IF)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 目的探讨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早期识别肾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IF)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就诊的经肾内科医师评估后接受肾穿刺活检的38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同时行T1 mapping和DWI检查,分别测量肾脏皮质T1值(cortex T1,cT1)、髓质T1值(medulla T1,mT1)、皮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cADC)和髓质ADC值(mADC)。根据肾脏病理的间质损伤程度,将CKD患者分为无IF的CKD-IF0组(7例)和轻度IF的IF1组(3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20例)。分别比较对照组、CKD-IF0组、IF1组的肾脏皮髓质T1值和ADC值,分析皮髓质T1值和ADC值与eGFR的相关性,进一步评估eGFR、皮髓质T1值和ADC值诊断肾间质无纤维化和轻度纤维化的效能。结果(1)对照组和CKD-IF0组的皮髓质T1值和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皮髓质ADC值均高于IF1组(P<0.05),T1值均低于IF1组(P<0.05);CKD-IF0组的皮髓质ADC值均高于IF1组(P<0.05),cT1低于IF1组(P<0.05),mT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将对照组和CKD-IF0组合并为IF0组后,IF0组的皮髓质T1值低于IF1组(P<0.05),ADC值高于IF1组(P<0.05)。(3)所有受试者的cT1与eGFR呈负相关(ρ=-0.476,P<0.05),cADC与eGFR呈正相关(ρ=0.391,P<0.05)。mT1和mADC与eGFR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当单独用eGFR、cT1、mT1、cADC、mADC鉴别IF0组和IF1组时,以eGFR效能最高,AUC为0.86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61~0.962],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88.9%;当联合cT1和cADC后,鉴别IF0组和IF1组的效能进一步提高,AUC为0.912(95%CI:0.839~0.984),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85.2%;当联合eGFR、cT1和cADC后,达到最高鉴别效能,AUC为0.963(95%CI:0.922~1.000),敏感度为87.1%,特异度为96.3%。结论T1mapping联合DWI可无创有效地鉴别肾脏IF,有望辅助eGFR来进一步提高早期识别肾脏组织结构损伤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肾间质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ept法和SAX法测量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肌初始T_(1)值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平 周晖 +4 位作者 唐海雄 李文韬 周漠玲 陈荣 周高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03-1009,共7页
目的: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_(1) mapping)可以无创性定量心肌初始纵向弛豫时间(T_(1)值),在钆延时强化灶(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心肌纤维化信息。但传统的测量T_(1)值的方法由于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 目的: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_(1) mapping)可以无创性定量心肌初始纵向弛豫时间(T_(1)值),在钆延时强化灶(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心肌纤维化信息。但传统的测量T_(1)值的方法由于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需包括短轴全部心肌(the whole short axis,SAX),操作复杂且耗时,因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研究拟对比中间层间隔壁(conservatively within the midventricular septum,ConSept)法和SAX法获得的初始T_(1)值诊断心肌弥漫性病变的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采用3.0T心脏磁共振扫描的38例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on-ischem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NIDCM)患者和27例健康对照者。根据NIDCM患者是否存在LGE分为LGE阳性组和LGE阴性组。将ROI分别放置在ConSept或SAX进行初始T_(1)值测量,比较两种方法区分病变心肌和健康心肌的能力以及两种方法测得的心肌初始T_(1)值的差别。结果:NIDCM组采用ConSept或SAX法测得的初始T_(1)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01),LGE阳性组的初始T_(1)值均大于LGE阴性组(均P<0.05)。ConSept法和SAX法测得的中间层T_(1)值与基底层、心尖层T_(1)值无明显差别(均P>0.05),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C)=0.954]。结论:与SAX法相比,ConSept法是一种等效且更简便的测量心肌初始T_(1)值的方法,适合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纵向驰豫时间 心肌弥漫性纤维化 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廓配准法在MRI评估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中的价值
8
作者 周旭辉 郑梅 +1 位作者 谢秋霞 林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0-137,共8页
【目的】探讨轮廓配准法在MRI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技术评估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6名健康志愿者(男16名,女10名),进行心脏MRI检查。采用改良的Look-Locker反转恢复(MOLLI)序列... 【目的】探讨轮廓配准法在MRI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技术评估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6名健康志愿者(男16名,女10名),进行心脏MRI检查。采用改良的Look-Locker反转恢复(MOLLI)序列采集心底部、心室中部和心尖部三个短轴位对比增强前后的图像。利用后处理软件通过常规法和配准法分别生成心肌ECV图并比较图像质量。将每个短轴位层面的图像分为形变组和对照组,比较各层面及各组的常规ECV值和配准ECV值。【结果】16位志愿者(61.5%)的T1 mapping图像出现左心室形变。左心室3个短轴位配准ECV图像质量均比常规ECV图高。左心室总体、心室中部和心尖部的常规ECV值[(26.81±2.78)%、(25.38±3.05)%、(28.66±4.10)%]与配准ECV值[(25.75±2.42)%、(24.30±2.45)%、(27.22±3.38)%]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16、0.010)。三个形变组配准ECV值均低于常规ECV值(P值分别为0.038、0.012、0.016)且标准差较小。心尖部ECV值高于其他层面以及总体ECV值(常规:F=4.799,P=0.004;配准:F=4.822,P=0.003)且标准差较大。【结论】T1 mapping图像出现左心室形变时轮廓配准技术可改善ECV图像质量,提高ECV值定量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细胞外容积分数 轮廓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MR新技术在心脏瓣膜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郑育聪 赵世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44-1247,共4页
心脏瓣膜病(VHD)是老年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像学评估对诊断VHD及治疗决策至关重要。心血管MR(CMR)新技术在瓣膜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4D Flow MRI技术主要用于判断跨瓣血流速度、压差、壁剪切力、血流模式等血流动力... 心脏瓣膜病(VHD)是老年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像学评估对诊断VHD及治疗决策至关重要。心血管MR(CMR)新技术在瓣膜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4D Flow MRI技术主要用于判断跨瓣血流速度、压差、壁剪切力、血流模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T1 mapping/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技术可定量评估继发于VHD的早期心室重构改变,心肌应变技术可监测早期心肌功能障碍。本文对CMR新技术在VH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磁共振成像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