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纵向岭谷区公路沿线土壤表层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74
1
作者 朱建军 崔保山 +2 位作者 杨志峰 董世魁 姚华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6-153,共8页
以纵向岭谷区内云南省境内的丽江—景洪公路沿线作为案例研究区,根据路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公路等级、修建的时段,将其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通过公路沿线94个样点的土壤表层重金属全量分析,研究了土壤重金属沿公路的纵向、横向和垂向... 以纵向岭谷区内云南省境内的丽江—景洪公路沿线作为案例研究区,根据路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公路等级、修建的时段,将其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通过公路沿线94个样点的土壤表层重金属全量分析,研究了土壤重金属沿公路的纵向、横向和垂向分异特征性。在纵向上,Cu,Zn,Pb,Cr,Cd,As,Mg和Mn等8种重金属全量存在北段高于中段和南段的特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公路建设对铅、镉、锌的纵向差异存在一定影响。横向空间分异性显示,虽然在不同的土壤种类和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含量值差异很大,但公路沿线重金属与公路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公路对横向的空间分异性存在决定性影响,影响带宽度约为50m;垂向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土壤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异性不如横向分异明显,仅显示在近公路处有重金属富集现象;而在公路施工区,受人工护坡等工程的局部影响,垂向分异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三向”分异特征 公路沿线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42
2
作者 刘杰 崔保山 +2 位作者 杨志峰 董世魁 姚维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90,共8页
选定西南纵向岭谷区大保(大理-保山)和思小(思茅-小勐养)两段高速公路,按照地貌条件的不同(山顶和山腰),在垂直公路方向上对沿线各样点(距离公路分别为5m、20m、40m、80m、120m和200m)及其参照点处的各类植被(乔木、灌木和... 选定西南纵向岭谷区大保(大理-保山)和思小(思茅-小勐养)两段高速公路,按照地貌条件的不同(山顶和山腰),在垂直公路方向上对沿线各样点(距离公路分别为5m、20m、40m、80m、120m和200m)及其参照点处的各类植被(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对比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各样点处各类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特征和强度;拟合了公路建设干扰下其沿线各类植物的生物量随距离公路远近而变化的回归方程,确定了公路建设的影响范围;对不同地貌条件下两条公路对沿线各类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范围和强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高速公路建设通过影响绿色植物的数量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对沿线植物生物量产生了影响,其影响类别有正负两种,乔木主要受负面影响,灌木和草本主要受正面影响;(2)高速公路沿线乔木层的生物量随距离公路远近变化的曲线呈“J”形。最大值出现在距离公路最远样点处,最小值出现在距离公路最近样点处;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的变化曲线呈“单峰”形,最大值在距离公路20—50m范围,紧邻和远离公路的样点处均较小;(3)两条公路对沿线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因路段、地貌条件和植被类型而不同,大保高速公路对沿线各类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范围、对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强度大于思小公路,对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的影响强度小于思小公路;高速公路建设在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影响范围和强度满足:山腰〉山顶,对各类植物的影响范围满足:草本〉灌木〉乔木,影响强度满足:乔木〉草本〉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 植物生物量 高速公路建设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网络扩展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景洪市纵向岭谷区为例 被引量:45
3
作者 刘世梁 温敏霞 +1 位作者 崔保山 董世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018-3024,共7页
道路网络的存在和扩展影响着周边景观的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而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定量表达道路影响域生态系统变化对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景洪市为研究区,利用缓冲区分析、对比分析和情景分析,研究道路与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关系... 道路网络的存在和扩展影响着周边景观的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而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定量表达道路影响域生态系统变化对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景洪市为研究区,利用缓冲区分析、对比分析和情景分析,研究道路与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关系,进而揭示不同道路类型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a研究区林地、灌丛有所减少,旱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显著,而道路为显著的驱动因子。景观的多样性,均匀度,斑块密度和人工干扰指数也随着道路缓冲距离增加而降低。道路影响域内林地受道路影响最大,其次为草地,旱地或灌丛,而旱地的斑块数目受低等级道路影响最多,其他等级林地数目最多。情景分析表明,随着道路网络的扩展,生态系统分维数、斑块数目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显示破碎化程度加剧,而低等级道路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网络 生态效应 景观格局 纵向岭谷区 景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20
4
作者 郑钰 李晓文 +3 位作者 崔保山 黎聪 宋晓龙 张黎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67-4277,共11页
云南纵向岭谷区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道路网络的发展及其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选取2km×2km、4km×4km、6km×6km、…、20k... 云南纵向岭谷区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道路网络的发展及其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选取2km×2km、4km×4km、6km×6km、…、20km×20km网格进行多尺度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云南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及其独立和交互作用,分析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尺度效应。然后又进一步研究了道路网络和地形因子(比如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对生态系统的独立和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与路网等级有关,其相关程度与路网等级呈反比,随着尺度的变化,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表现为增强型、减弱型、质变型和无尺度效应这4种类型。在大多数尺度下,道路网络和地形因子对生态系统分布既有独立作用,也有交互作用。其中,高等级路网的独立作用比较显著,而低等级路网的独立作用不太显著。但是,随着尺度的增大,县乡路网、乡村路网和小路网对生态系统分布的独立和交互作用均显著,且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表明地形对低等级道路具有明显的干扰或屏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纵向岭谷区 道路网络 地形因子 生态系统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参考作物腾发量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被引量:12
5
作者 顾世祥 何大明 +1 位作者 李远华 李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29,共6页
以Penman Montieth方程分析了西南纵向岭谷区大理、元江、保山、昆明、景洪站46~48年的逐日ET0及其余25个站1961~2000年逐月ET0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日最高温度是年内ET0变化主导因素,年际变化主要受日照时数影响,个别站为最高气温或风... 以Penman Montieth方程分析了西南纵向岭谷区大理、元江、保山、昆明、景洪站46~48年的逐日ET0及其余25个站1961~2000年逐月ET0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日最高温度是年内ET0变化主导因素,年际变化主要受日照时数影响,个别站为最高气温或风速,短期ET0变化与雾无直接关系.利用Mann-Kendall法对各站年际、年内分季节ET0趋势检验,56.7%站点的年ET0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布于澜沧江耿马-思茅-勐海一带以及横断山区维西、福贡等地.分季节逐日ET0变化趋势为,昆明夏秋季显著下降,景洪冬春季显著增加,元江、保山、大理有增有减.降水量增加、气温升高,蒸发和日照时数减少,导致80%的站ET0呈下降趋势,湿润指数普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参考作物腾发量 MANN-KENDALL检验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V指数的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空间分异研究——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刘世梁 富伟 +1 位作者 崔保山 杨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54,共5页
不同尺度下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及其驱动因子识别,对进一步研究道路网络引起的生态系统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表示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的RV(Roadless Volume)指数,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案例区,在不同尺度上分析了道路网络干... 不同尺度下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及其驱动因子识别,对进一步研究道路网络引起的生态系统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表示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的RV(Roadless Volume)指数,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案例区,在不同尺度上分析了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云南省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干扰效应总体呈现中部高、两边低的趋势:地州及县域尺度上,干扰效应主要集中在昆瑞公路沿线的地州及县市;流域内部分区尺度上,各个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干扰效应较强;流域尺度上,红河流域相比其他流域干扰效应强。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道路网络干扰效应受生态承载力、道路密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网络 RV指数 纵向岭谷区 干扰效应 多尺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纵向岭谷区河道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7
作者 崔保山 胡波 杨志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4-185,共12页
西南纵向岭谷区流域独特的地理地貌、气候气象、生态水文以及人文社会环境决定了河道生态需水计算的特殊性。时空尺度上的跨越性及梯度效应决定需要从时空以及频度尺度上进行河道生态需水量的界定,在进行区域生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西南纵向岭谷区流域独特的地理地貌、气候气象、生态水文以及人文社会环境决定了河道生态需水计算的特殊性。时空尺度上的跨越性及梯度效应决定需要从时空以及频度尺度上进行河道生态需水量的界定,在进行区域生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径流-需水系数综合计算河道生态需水量模型;基于河道生态特征、功能、结构以及社会环境与河道生态需水量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河道生态需水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生态需水特征分析指标、需水影响要素分析指标以及需水趋势分析指标3部分,为进行河道生态需水计算提供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依据;根据河流水文情势的周期性变化,提出变异系数与生态特征指数综合设定河道生态需水等级系数的方法;考虑到水文情势的自然摆动,提出了生态径流量的频度计算方法;本文并以澜沧江为例就有关的过程进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量 河道 需水系数 频度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阈值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郑钰 李晓文 崔保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823-5831,共9页
云南纵向岭谷区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尤其是道路网络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通过云南纵向岭谷区路网密度与生态系统转换(1980~2000年期间)的多尺度空间相关分析,研究了路网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路... 云南纵向岭谷区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尤其是道路网络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通过云南纵向岭谷区路网密度与生态系统转换(1980~2000年期间)的多尺度空间相关分析,研究了路网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路网是导致有林地向疏林地、有林地向中覆盖度草地、灌木林地向疏林地转变的主要影响因子。路网导致有林地向疏林地转变的路网密度均值为0.8381~0.8800km/km2,导致有林地向中覆盖度草地转变的路网密度均值为0.6984~0.8124km/km2,导致灌木林地向疏林地转变的路网密度均值为1.2770~3.6426km/km2。随着尺度的增大,路网密度的变化不显著。路网影响阈值的研究,开始从定量的角度探索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公路建设、规划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纵向岭谷区 道路网络 生态系统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VI与气候因子耦合关系及其地域差异的定量递归分析--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双成 刘逢媛 +1 位作者 戴尔阜 吴绍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3-489,共7页
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南部西南季风区和东南季风区为例,采用定量递归(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RQA)和交叉递归图(cross recurrence plots,CRP)方法分析了NDVI和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云南省纵向岭谷区西南季风区N... 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南部西南季风区和东南季风区为例,采用定量递归(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RQA)和交叉递归图(cross recurrence plots,CRP)方法分析了NDVI和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云南省纵向岭谷区西南季风区NDVI系列的确定性高于其东南季风区,两区NDVI系列耦合关系的动力学特性介于完全随机系列与含有噪声的确定性系列之间。从整体上看,两区NDVI系列的同步性较差,特别是在1987—1989年和1991—1993年两个时段同步性最低,而且西南季风区NDVI系列的变化滞后于东南季风区。从两个季风区NDVI分别与降水、气温系列耦合关系的CRP指数看,西南季风区NDVI与降水关系的相似性及其延存时间、结构性以及稳定程度均高于东南季风区,NDVI与气温关系与上述趋势大体一致,但各CRP指数在两个气候区的差别更小,说明NDVI与气温相互作用的特征在两区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递归图 NDVI 气候因子 云南省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部纵向岭谷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冯建孟 熊珺玲 徐成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3-378,共6页
利用野外考察资料和相关文献信息,对云南西部纵向岭谷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探讨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及其分布的生物地理意义.结果表明:(1)随着纬度或海拔的升高,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均呈递增趋势,而热带区... 利用野外考察资料和相关文献信息,对云南西部纵向岭谷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探讨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及其分布的生物地理意义.结果表明:(1)随着纬度或海拔的升高,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均呈递增趋势,而热带区系成分的比重呈递减格局.(2)在热量梯度上,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热带区系成分呈递增趋势;区系过渡性随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偏峰分布格局.当年平均温度在12.4℃左右时,区系过渡性达到峰值,出现区系平衡点;当年均温低于2.9℃时,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达到100%,相应的植被类型为温性针叶林,是温性针叶林分布的热量上限;当年均温高于21.8℃时,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达到100%,相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分布的热量下限.(3)区系过渡性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500m的无量山和哀牢山等地区;区系过渡性较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海拔较低(1500m以下)、热量较为丰富的河谷地带,同时也见于海拔3000m以上、气候相对温凉的北部高海拔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西部 纵向岭谷区 系过渡性 地理分布格局 生物地理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怒江健康流量阈值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耿雷华 杜霞 +1 位作者 刘恒 黄昌硕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42-44,60,共4页
从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分析了河流健康的内涵,论述了流量是河流健康的第一要素,如果没有流水,将不成其为河流。根据纵向岭谷区怒江的基本特性,从河流动力、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以及河床演变等5个方面,分析了怒江在... 从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分析了河流健康的内涵,论述了流量是河流健康的第一要素,如果没有流水,将不成其为河流。根据纵向岭谷区怒江的基本特性,从河流动力、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以及河床演变等5个方面,分析了怒江在考虑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健康流量阈值,最终取其外包,纵向岭谷区怒江电站梯级开发的光坡电站应下泄533m3/s作为怒江健康流量的阈值。探讨怒江健康流量的阈值的意义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怒江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河流 健康流量 怒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复合模型在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向晖 高吉喜 董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86,共6页
应用非线性模糊综合评价——未确知测度复合评价模型(简称非线性复合模型),对云南纵向岭谷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非线性复合模型考虑到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引入了非线性合成算子,并利用置信度准则对评价样本进行识别与排序.结果表明:非... 应用非线性模糊综合评价——未确知测度复合评价模型(简称非线性复合模型),对云南纵向岭谷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非线性复合模型考虑到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引入了非线性合成算子,并利用置信度准则对评价样本进行识别与排序.结果表明:非线性复合模型既能反映某种指标的突出影响,又能把线性加权平均模型看作是它的特例;利用非线性复合模型对评价样本进行识别与排序,克服了使用最大隶属度方法进行排序的缺点.非线性复合模型在研究区中的应用得到了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表明其在多指标、多样本评价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价 未确知测度 非线性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水资源特性及分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郭有安 黄英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40,72,共4页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系长江、澜沧江和怒江上游源头地区,该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的特点,产生了特殊的立体水资源效应。根据水资源各要素在各...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系长江、澜沧江和怒江上游源头地区,该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的特点,产生了特殊的立体水资源效应。根据水资源各要素在各流域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其水平和垂向上的变异特性。为了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水资源,应加强对这一区域的水资源特征和地区分异规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分布 分异规律 水资源研究 纵向岭谷区 滇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中变雨强汇流参数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柏绍光 黄英 +1 位作者 方绍东 李自顺 《水电能源科学》 2006年第3期28-30,共3页
基于洪水汇流参数随主净雨强度呈一定变化规律的特点,从流域汇流系统理论方法入手,推导汇流参数与主净雨强度的关系,以此作为外延设计条件下洪水汇流参数的依据。根据实际暴雨、洪水资料分析其定量关系,并用实际洪水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 基于洪水汇流参数随主净雨强度呈一定变化规律的特点,从流域汇流系统理论方法入手,推导汇流参数与主净雨强度的关系,以此作为外延设计条件下洪水汇流参数的依据。根据实际暴雨、洪水资料分析其定量关系,并用实际洪水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用此法推求的设计洪水具有一定精度,由暴雨推求设计洪水时考虑变雨强汇流参数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小流域 洪水汇流参数外延 滞时 变雨强纳希瞬时单位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纵向岭谷区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跃 丁文荣 曾和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6-429,共4页
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云南纵向岭谷区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使河流输沙量明显降低;林地向耕地和草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导致输沙量明显增加。黑... 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云南纵向岭谷区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使河流输沙量明显降低;林地向耕地和草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导致输沙量明显增加。黑惠江流域和盘龙河流域在1990年后的10 a中土地利用方式趋于合理,年输沙量呈现减少趋势;而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降低,年输沙量呈现增加趋势。3个流域河流输沙量变化均符合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是河流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3个流域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的响应规律符合山地河流的一般规律,但是其表现强于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土地利用变化 河流输沙量 响应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8月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平 曹杰 张万诚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54,共6页
将地表温度和向外长波辐射拓展成为综合因子后,应用主分置-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纵向岭谷区76个测站8月气温与前期和同期地表温度和向外长波辐射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7月及8月地表温度场和向外长波辐射场与云南纵向岭谷区8月温度... 将地表温度和向外长波辐射拓展成为综合因子后,应用主分置-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纵向岭谷区76个测站8月气温与前期和同期地表温度和向外长波辐射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7月及8月地表温度场和向外长波辐射场与云南纵向岭谷区8月温度场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前期及同期纵向岭谷区8月气温典型相关场的正、负值区分布情况大致相同,即纵向岭谷区北部怒江、澜沧江的上游流域和沿怒江、澜沧江、元江以西流域的8月气温与沿这3条河流以东的流域的同月气温为反向分布,其显著相关区位于3条河流以东和以西两个流域的德宏州、临沧市、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及楚雄州。菲律宾附近海域、中南半岛、南海及加里曼丹岛等区域是地表温度及向外长波辐射典型相关场中正、负值较大、较小的区域,也是影响纵向岭谷区8月气温的关键区域,同时印缅低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该区的关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典型相关分析 地表温度 向外长波辐射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地区的“干谷”——滇西北纵向岭谷区雨量之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英 李自顺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0,83,共4页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从西至东雨量变化很大,28°N附近金沙江河谷地带雨量很少。本文利用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流域上桥头、奔子栏水文站及相邻雨量站多年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滇西北纵向岭谷区金沙江河谷区的降水分布特点,探计了少雨的成因...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从西至东雨量变化很大,28°N附近金沙江河谷地带雨量很少。本文利用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流域上桥头、奔子栏水文站及相邻雨量站多年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滇西北纵向岭谷区金沙江河谷区的降水分布特点,探计了少雨的成因,研究指出金沙江奔子栏~交界河汇口段为中国29°N以南雨量最少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干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 金沙江 降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水土保持对策研究——以怒江州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旺舟 董锁成 +1 位作者 武友德 罗仁波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3,67,共3页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地质地貌、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有利于水土流失。受"通道-阻隔"作用的影响,人类及其经济活动沿河展布或分布于山间盆地,陡坡垦殖、砍伐森林以及毁林、毁草开荒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河谷区...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地质地貌、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有利于水土流失。受"通道-阻隔"作用的影响,人类及其经济活动沿河展布或分布于山间盆地,陡坡垦殖、砍伐森林以及毁林、毁草开荒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河谷区和两岸山间盆地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对改善怒江州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严峻挑战。怒江州的水土保持对策是:大力发展林业及相关产业;结合林草植被恢复,加快畜牧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耕地粮食单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土地利用 纵向岭谷区 生态脆弱 怒江州 滇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并流三江河相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全伟 王随继 谭利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8年第4期40-45,共6页
河相关系研究做为河流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基于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并流三江典型水文站点建站以来至1987年历年实测水文泥沙资料,根据Loepo ld和M oddock由冲积性河流总结出来的河相关系经验公式对实测水文泥沙资料... 河相关系研究做为河流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基于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并流三江典型水文站点建站以来至1987年历年实测水文泥沙资料,根据Loepo ld和M oddock由冲积性河流总结出来的河相关系经验公式对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野外勘测河道形态资料综合分析,得出该河相关系经验公式能在滇西北澜沧江等冲蚀性河流适用,并且公式中河相关系特征指数能很好的反映了山区河流窄深的特性。此外,对河相关系特征指数演变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受控于由洪峰流量所决定的过水断面形态。该研究着眼河相关系理论的扩展,并为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并流三江的河道综合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流三江 河相关系 河相关系指数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0
作者 刘杰 陈帆 +2 位作者 耿海清 仇昕昕 蔡斌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36,共6页
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引入路边生态系统,选择纵向岭谷区大保(大理—保山)和思小(思茅—小勐养)两段高速公路作为案例工程,采用生态系统距离指数、协调指数和健康指数对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行了尝试性评价,进而分析了高速公... 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引入路边生态系统,选择纵向岭谷区大保(大理—保山)和思小(思茅—小勐养)两段高速公路作为案例工程,采用生态系统距离指数、协调指数和健康指数对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行了尝试性评价,进而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影响范围可能在200m内,且距离高速公路越近,其影响强度越大;不同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下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强度不同,大保高速公路的影响作用强于思小高速公路(除山腰路段沿线0~50m),不同地貌条件下其影响程度的强弱比较满足:山腰>山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高速公路沿线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