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肥光源逐束团相位测量及纵向不稳定性诊断 被引量:1
1
作者 唐雷雷 卢平 +2 位作者 孙葆根 周泽然 吴睿喆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5-101,共7页
为了研究储存环束流多束团纵向运动特性,在合肥光源(HLS-II)上研制了一套逐束团相位测量系统。该系统利用示波器直接采集BPM和信号,采用过零点检测法、时间差分(Temporal Difference,TD)法相结合的方法从BPM和信号中提取出逐束团相位。... 为了研究储存环束流多束团纵向运动特性,在合肥光源(HLS-II)上研制了一套逐束团相位测量系统。该系统利用示波器直接采集BPM和信号,采用过零点检测法、时间差分(Temporal Difference,TD)法相结合的方法从BPM和信号中提取出逐束团相位。介绍了逐束团相位测量系统的系统构架、相位提取方法以及在HLS-II上的一些实验结果。通过对该系统记录的5 ms时间长度的逐束团多圈相位数据的离线分析,得到多束团纵向运动的同步振荡的频率、纵向工作点、束团振荡的模式信息以及振荡模式增长率等特征信息,诊断出HLS-II在top-off恒流运行期间存在2个较强的纵向耦合束团不稳定模式,并提取出了2个振荡模式的增长率。该系统的逐束团相位测量结果及相关纵向不稳定性分析可为机器研究、纵向反馈系统调试评估及高频RF系统的性能评估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光源 逐束团相位 时间差分法 同步振荡 纵向不稳定性 小波去噪 模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束流激发的纵向尾场与纵向不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兰法 张闯 +1 位作者 王书鸿 国智元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12-516,共5页
用解析的方法研究了同向和反向运动束流激发的纵向尾场,并且给出了线性近似下束团 沿环不均匀分布情形下的双束流多束团纵向不稳定性的计算公式,得出了双束流不稳定性与高频腔(或 其它类腔结构)在环上位置及模的对称性有关的结论。
关键词 双束流 纵向尾场 纵向不稳定性 加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滞模型的纵向燃烧不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汪广旭 郭灿琳 +2 位作者 石晓波 吴海波 周立新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9-1135,共7页
在集总燃烧时滞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系统耗散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在流动控制方程中考虑剪应力引起的阻尼项,利用燃烧锋面处的匹配边界条件,推导了考虑耗散效应的集总燃烧时滞模型。其次,采用Tim Liuwen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不稳定... 在集总燃烧时滞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系统耗散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在流动控制方程中考虑剪应力引起的阻尼项,利用燃烧锋面处的匹配边界条件,推导了考虑耗散效应的集总燃烧时滞模型。其次,采用Tim Liuwen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不稳定燃烧试车数据进行滤波操作和相关性计算,间接获得了各阶声学模态对应的耗散系数。将其作为阻尼项加入到新的模型中,重新计算了本次试车的稳定性曲线。结果显示,各阶耗散系数均小于0.1,且耗散系数会随着模态阶数的提高而降低。另一方面,考虑耗散后的系统增益较原始模型及现有模型降低了48%,说明系统耗散的加入影响了模型的预测精度。进一步研究证明,耗散的增加会降低系统增益,从而提高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总燃烧时滞模型 系统耗散率 纵向燃烧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辐射阻尼效应的束流纵向微波不稳定性研究
4
作者 葛军 林郁正 国智元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45-1248,共4页
 包含束团辐射阻尼效应的Fokker Planck方程是比较完备地描述粒子运动状态的束团分布方程。在Fokker Planck方程的基础上采用微扰展开方法对纵向微波不稳定性的发生机制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计算结果,研究了辐射阻尼效应对纵向微...  包含束团辐射阻尼效应的Fokker Planck方程是比较完备地描述粒子运动状态的束团分布方程。在Fokker Planck方程的基础上采用微扰展开方法对纵向微波不稳定性的发生机制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计算结果,研究了辐射阻尼效应对纵向微波不稳定性的影响。在计算中包含了静态的势阱畸变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包含辐射阻尼效应的纵向微波不稳定性阈值高于没有辐射阻尼效应的不稳定性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微波不稳定性 辐射阻尼效应 模式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低频反馈系统的初步尝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筠华 贡顶 +5 位作者 刘建宏 刘祖平 李为民 郑凯 杨永良 孙葆根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1-525,共5页
 为了提高注入束流的积累,抑制由于注入系统误差引起较大的β残余振荡是非常有必要的。较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合肥光源逐圈测量(turnbyturn)系统[1],研究束流不稳定性,并给出了抑制注入β振荡的反馈系统设计原理和线路及初步实验结果。作...  为了提高注入束流的积累,抑制由于注入系统误差引起较大的β残余振荡是非常有必要的。较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合肥光源逐圈测量(turnbyturn)系统[1],研究束流不稳定性,并给出了抑制注入β振荡的反馈系统设计原理和线路及初步实验结果。作为原理论证和预研,使用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模拟滤波移相器对Kicker过程激发的β振荡进行反馈,得到了明显的对damping时间和振荡幅度的抑制作用,为以后低频和高频逐束团(bunchbybunch)反馈系统研制和抑制束流的横向和纵向不稳定性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流位置监测系统 横向和纵向不稳定性 反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PCⅡ零模束流反馈系统研制
6
作者 沙鹏 孙毅 +4 位作者 马强 刘熔 林海英 曾日华 王光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5-748,共4页
为了抑制BEPCⅡ多束团(93团)、大流强(910 mA)时的纵向振荡(零模),引入了BEPCⅡ零模束流反馈系统。该系统首次应用于BEPCⅡ储存环上,它包括了束流信号采集、滤波、下变频、鉴相、移相等几个部分。使用该系统后,束流的纵向边带被抑制度大... 为了抑制BEPCⅡ多束团(93团)、大流强(910 mA)时的纵向振荡(零模),引入了BEPCⅡ零模束流反馈系统。该系统首次应用于BEPCⅡ储存环上,它包括了束流信号采集、滤波、下变频、鉴相、移相等几个部分。使用该系统后,束流的纵向边带被抑制度大于10 dB,这表明,系统能够抑制束流的纵向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不稳定性 零模束流反馈 腔式滤波器 低频移相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