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钙钛矿催化剂(La_(0.5)Ca_(1.5)NiCoO_(6))A位取代对CO_(2)转化碳纳米管的催化作用
1
作者 钟读乐 刘磊 +3 位作者 李婉婷 南军 刘立伟 李奇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9-1838,共10页
CO_(2)转化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本文重点研究了A位Ca^(2+)取代La^(3+)对CO_(2)的催化活化及转化过程的促进作用。采用改进的Pechini方法制备出了新型钙钛矿La_(2-x)Ca_(x... CO_(2)转化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本文重点研究了A位Ca^(2+)取代La^(3+)对CO_(2)的催化活化及转化过程的促进作用。采用改进的Pechini方法制备出了新型钙钛矿La_(2-x)Ca_(x)NiCoO_(6)(x=0、0.5、1、1.5)催化剂,以CO_(2)为碳源,通过连续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将CO_(2)催化活化转化成固态碳纳米管。明确Ca^(2+)以1.5∶0.5比例A位取代La^(3+)的La_(0.5)Ca_(1.5)NiCoO_(6)催化剂催化性能最佳,制备的碳材料具有更高的石墨化程度和有序性。通过化学表征和测试分析,归因于La_(0.5)Ca_(1.5)NiCoO_(6)具有较高的氧空位浓度、较强的表面碱性和增大的比表面积。这为CO_(2)转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结构 化学气相沉积法 CO_(2) 碳纳米管 催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下碳纳米管用于水合物法捕集烟道气中CO_(2)动力学机制研究
2
作者 王芳 安晓圣 +4 位作者 穆金池 冷帅 张瑞阳 郭利红 周莹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6,共9页
水合物法作为低能耗CO_(2)捕集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水合物法捕集CO_(2)目前还存在CO_(2)水合物生长速率较慢和CO_(2)捕集效率较低等问题。通过结合第一性原理、蒙特卡洛模拟和动力学实验,研究了较低初始压力(0.50~4.50 MPa)下... 水合物法作为低能耗CO_(2)捕集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水合物法捕集CO_(2)目前还存在CO_(2)水合物生长速率较慢和CO_(2)捕集效率较低等问题。通过结合第一性原理、蒙特卡洛模拟和动力学实验,研究了较低初始压力(0.50~4.50 MPa)下,碳纳米管用于水合物法捕集烟道气中CO_(2)的动力学机制和捕集性能。结果表明,对于气体组成(体积分数计)为20%CO_(2)+80%N2的烟道气,在0.10~0.50 MPa下,双壁碳纳米管可通过分子间范德华力优先吸附CO_(2),且CO_(2)吸附量和CO_(2)选择率均在0.80 MPa附近达到峰值。综合考虑,由质量分数为0.01%的多壁碳纳米管和物质的量分数为4%的四氢呋喃组成的复合促进剂体系在2.50 MPa下表现出较好的捕集性能,其CO_(2)储气量为(3.54±0.28)mmol/mol,诱导时间为(24.33±1.53)min,CO_(2)捕集效率为76.75%±5.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水合物法 碳纳米管 复合促进剂体系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Mn双掺杂与碳纳米管复合协同提升Na_(4)Fe_(3)(PO_(4))_(2)P_(2)O_(7)/C材料性能研究
3
作者 陈彤彤 韩现英 +1 位作者 杰梦玲 李建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及其他物理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分析了改性NFPP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Mo^(6+)掺杂样品相比,Mo^(6+)、Mn^(2+)协同双掺杂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荷传递阻抗,提高钠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制备的Na_(4)Fe_(2.87)Mo_(0.1)Mn_(0.03)(PO_(4))_(2)P_(2)O_(7)/C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122.6、100.3、95.6 mA·h/g。进一步复合质量分数为5%的碳纳米管后,材料的电荷传递阻抗降低至313Ω,钠离子扩散系数提高至4.23×10^(-10)cm^(2)/s,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改性后的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提升至123.0、109.5、104.4 mA·h/g,且在10.0C倍率下循环35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52%。该研究表明,Mo-Mn双掺杂结合碳纳米管复合改性是提升NFPP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_(4)Fe_(3)(PO_(4))_(2)P_(2)O_(7)/C Mo-Mn双掺杂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2)O_(5)/MWCNT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特性
4
作者 彭玮烨 李毅 +5 位作者 何伟业 张皓婷 薛畅 王伟 刘红薇 施张庆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选用99.99%纯度的V_(2)O_(5)粉末和多壁碳纳米管,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后退火工艺在石英基底上制备了V_(2)O_(5)与多壁碳纳米管的纳米复合薄膜。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表征了复合薄膜的... 选用99.99%纯度的V_(2)O_(5)粉末和多壁碳纳米管,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后退火工艺在石英基底上制备了V_(2)O_(5)与多壁碳纳米管的纳米复合薄膜。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表征了复合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构、化学组成和元素,利用分光光度计等测试分析了复合薄膜的光电特性。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的掺入使V_(2)O_(5)薄膜的带隙变宽,当温度从室温升至270℃时,其电阻从52.38 MΩ下降到0.97 MΩ,有近两个数量级的变化;在600~1200 nm波长范围内,复合薄膜的平均透过率达58%,相变前后的透过率变化达2%,在0~7 V的电压调控下透过率随电压的增大而升高。复合薄膜经过多次高低温循环测试,其光电特性具有较好的可逆热致光电特性和稳定性,有望在新型光电器件和传感器等领域得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薄膜 V_(2)O_(5) 多壁碳纳米管 溶胶凝胶 光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CA/CNTs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对Cu^(2+)的吸附
5
作者 杨海贞 王一冰 +3 位作者 马闯 翟笑丽 何名勉 王新雨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1,共5页
以醋酸纤维素(CA)、聚偏氟乙烯(PVDF)和多壁碳纳米管(CNTs)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法成功制备了PVDF/CA/CNTs纳米纤维膜,用于高效去除废水中的Cu^(2+)。PVDF/CA/CNTs纳米纤维膜的纤维直径为1.18μm,疏水性和力学性能较佳。PVDF/CA/CNTs纳... 以醋酸纤维素(CA)、聚偏氟乙烯(PVDF)和多壁碳纳米管(CNTs)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法成功制备了PVDF/CA/CNTs纳米纤维膜,用于高效去除废水中的Cu^(2+)。PVDF/CA/CNTs纳米纤维膜的纤维直径为1.18μm,疏水性和力学性能较佳。PVDF/CA/CNTs纳米纤维膜对Cu^(2+)的最佳吸附条件为:Cu^(2+)溶液pH 5,Cu^(2+)的初始质量浓度300 mg/L,吸附时间120 min,纤维膜对Cu^(2+)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00.92 mg/g。PVDF/CA/CNTs纤维膜对Cu^(2+)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PVDF/CA/CNTs纳米纤维膜可作为含Cu^(2+)废水的有效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纤维素 碳纳米管 静电纺丝 Cu^(2+)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Mo催化裂解甲烷与乙烯制备碳纳米管的研究
6
作者 吴鑫华 霍琴梅 汪镭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9-178,共10页
以甲烷单独作为碳源制备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时,甲烷转化率和MWCNTs产率均较低,且MWCNTs中还会残留较多的金属催化剂颗粒,同时导电性较差。采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以柠檬酸-硝酸盐燃烧法所得Fe-Co-Mo/Al_(2)O_(3)-MgO作催化剂,甲烷和... 以甲烷单独作为碳源制备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时,甲烷转化率和MWCNTs产率均较低,且MWCNTs中还会残留较多的金属催化剂颗粒,同时导电性较差。采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以柠檬酸-硝酸盐燃烧法所得Fe-Co-Mo/Al_(2)O_(3)-MgO作催化剂,甲烷和乙烯作混合碳源,制备了MWCNTs。采用TEM、SEM和N2吸/脱附等对所得催化剂及MWCNTs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MWCNTs薄膜的导电性。结果表明,在Fe-Co-Mo/Al_(2)O_(3)-MgO催化剂(n(Fe):n(Co):n(Mo)=4:5:1)的Fe-Co-Mo质量分数为40%、温度为740℃、甲烷流量为60 mL/min和乙烯流量为20 mL/min的条件下进行催化裂解反应,碳产率为2553%,所得MWCNTs的比表面积为206 m^(2)/g,平均直径为12.54 nm,并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在环境温度为20℃、空气湿度为60%的条件下,质量分数为25%的MWCNTs(仅改变乙烯流量为10 mL/min所得)薄膜的表面电阻为1.8×10^(3)Ω/sq(选定面积内薄膜的电阻为1.8×10^(3)Ω),明显优于商用对照组(2.5×10^(3)Ω/s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甲烷 乙烯 Fe-Co-Mo/Al_(2)O_(3)-MgO 碳产率 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o/ZrO_2催化剂CVD法制备碳纳米管 被引量:3
7
作者 房永彬 严新焕 孙军庆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88-92,共5页
研究了以乙炔为碳源,用氮气做载气,以二氧化锆负载Co-Mo双组分金属为催化剂,在500℃~750℃常压下生长碳纳米管.并用TEM和XRD对各系列实验中生长出的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使用二氧化锆做载体的Co-Mo双组分催化剂在实验条件下可... 研究了以乙炔为碳源,用氮气做载气,以二氧化锆负载Co-Mo双组分金属为催化剂,在500℃~750℃常压下生长碳纳米管.并用TEM和XRD对各系列实验中生长出的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使用二氧化锆做载体的Co-Mo双组分催化剂在实验条件下可以生长出石墨化程度较好的碳纳米管,金属组分的配比、生长温度及制备催化剂的pH值对其生长质量都有极大的影响.并得出制备该催化剂的较佳条件及由该催化剂制备碳纳米管时的升温速率,分别为:Co∶Mo=1∶1.06;pH=7~9;升温速率为8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组分 催化剂 CO-MO 二氧化锆 制备 zro2 并用 CVD法 碳纳米管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加氢制甲醇用碳纳米管促进的高效新型CuO-ZnO-ZrO_2基催化剂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志铭 林国栋 张鸿斌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7-302,共6页
用一种金属Co修饰多壁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y%Co/CNT)作为促进剂,制备一种高效新型的y%Co/CNT促进CuO-ZnO-ZrO2基催化剂(记为CuiZnjZrk-x%(y%Co/CNT)),考察其对CO2加氢制甲醇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在组成经优化的Cu8Zn2Zr5-10%(4.5%Co... 用一种金属Co修饰多壁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y%Co/CNT)作为促进剂,制备一种高效新型的y%Co/CNT促进CuO-ZnO-ZrO2基催化剂(记为CuiZnjZrk-x%(y%Co/CNT)),考察其对CO2加氢制甲醇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在组成经优化的Cu8Zn2Zr5-10%(4.5%Co/CNT)催化剂上,5.0 MPa,523 K,V(H2)∶V(CO2)∶V(N2)=69∶23∶8,GHSV=25 000 mL/(h.g)的反应条件下,CO2加氢的转化频率达4.99×10-3s-1,分别是相同条件下非促进的原基质Cu8Zn2Zr5和单纯CNT促进的对应物Cu8Zn2Zr5-10%CNT上的相应值(4.31×10-3和4.64×10-3s-1)的1.16和1.08倍;催化剂的表征结果显示,金属Co修饰CNT促进的催化剂对H2优良的吸附活化性能对CO2加氢转化频率(TOF)的显著提高起主要作用.在CO2加氢产物中甲醇的C-基选择性达97.9%,单程时空产率为699 mg/(h.g),具有实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修饰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 CuiZnjZrk-x%(y%Co/CNT)催化剂 CO2加氢 甲醇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包覆的MoS_(2)锂电负极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9
作者 程志明 杨尊先 郭太良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360,共7页
二硫化钼(MoS_(2))作为一种出色的二维层状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理想候选材料。然而,由于MoS_(2)二维层状结构的堆叠性、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以及自身的低电导率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发展。文章将MoS_(2)与有机碳源葡... 二硫化钼(MoS_(2))作为一种出色的二维层状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理想候选材料。然而,由于MoS_(2)二维层状结构的堆叠性、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以及自身的低电导率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发展。文章将MoS_(2)与有机碳源葡萄糖复合,合成出了MoS_(2)@C的复合材料,实验表明,不同含量葡萄糖碳化后形成的碳纳米管对水热生长存在MoS_(2)明显的影响,通过调控葡萄糖的含量合成出在碳纳米管内层生长的MoS_(2)@C复合材料,其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以及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比容量衰减更小。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在0.2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保持680.7 mAhg^(-1)的比容量;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仍可保持580.9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同时,分析了MoS_(2)@C在水热过程中的硫化反应进程,为合理制备MoS_(2)与碳的复合材料提供新的路径。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 碳纳米管 锂离子电池 纳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修饰碳纳米管促进的Cu-ZrO2催化剂上CO2加氢制甲醇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辉 马春辉 +1 位作者 林国栋 张鸿斌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5-771,共7页
利用微波助多元醇化学还原沉积法,制备一类Co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CNT)基复合材料(y%Co/CNT),进而用其作为添加剂,制备共沉淀型y%Co/CNT促进的Cu-ZrO2催化剂,CuiZrj-x%(y%Co/CNT).Co对CNT的修饰明显地提高了该催化剂对CO2加氢制甲醇的催... 利用微波助多元醇化学还原沉积法,制备一类Co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CNT)基复合材料(y%Co/CNT),进而用其作为添加剂,制备共沉淀型y%Co/CNT促进的Cu-ZrO2催化剂,CuiZrj-x%(y%Co/CNT).Co对CNT的修饰明显地提高了该催化剂对CO2加氢制甲醇的催化活性.在Cu1Zr1-10%(4.3%Co/CNT)催化剂上,5.0 MPa,513 K,V(H2)/V(CO2)/V(N2)=69/23/8,GHSV=8 000 mL/(h.g)的反应条件下,CO2加氢的转化频率(TOF,即单位时间(s)内在单个表面活性金属Cu0位上CO2加氢转化的分子数)达2.89×10-3s-1,是相同条件下非促进的原基质Cu1Zr1和单纯CNT促进的对应物Cu1Zr1-10%CNT上这个值(2.36×10-3s-1和2.40×10-3s-1)分别的1.22和1.20倍;在CO2加氢产物中甲醇的C-基选择性为~92%,时空产率达176 mg/(h.g-cat.).催化剂的表征研究显示,Co修饰CNT促进的催化剂对H2优良的吸附活化性能对CO2加氢转化频率(TOF)的显著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修饰多壁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 CuiZrj-x%(y%Co/CNT)催化剂 CO2加氢 甲醇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掺杂碳纳米管催化单乙醇胺溶液解吸CO_(2)机理的理论研究
11
作者 任莹莹 刘均隆 +1 位作者 成怀刚 高阳艳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9-1537,共9页
醇胺法吸收CO_(2)是目前最成熟的碳捕集技术,虽然吸收效率高、稳定性好,但过高的解吸能耗限制其大规模工业推广应用。催化解吸提供了降低CO_(2)解吸能耗的可能性。本工作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量子化学模拟方法,探索了硫掺杂碳纳... 醇胺法吸收CO_(2)是目前最成熟的碳捕集技术,虽然吸收效率高、稳定性好,但过高的解吸能耗限制其大规模工业推广应用。催化解吸提供了降低CO_(2)解吸能耗的可能性。本工作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量子化学模拟方法,探索了硫掺杂碳纳米管(S-CNTs)催化单乙醇胺(MEA)溶液吸收-解吸CO_(2)反应机理。通过过渡态搜索发现,以S-CNTs为催化剂的解吸过程,决速步骤的反应能垒降低了1.15 kcal/mol。局部态密度(PDOS)分析表明,产物氨基甲酸酯吸附质子化胺MEACOO−_MEAH+和吸收中间产物MEA+COO−中的C、N、O原子在CNTs和S-CNTs表面吸附时PDOS差距较大。此外,与未改性CNTs相比,S-CNTs上电荷密度增加,掺杂的硫原子附近碳原子具有明显的电负性。相比于CNTs,吸收中间产物MEA+COO−和吸收产物MEACOO−_MEAH+均向S-CNTs转移了更多的电荷,表明更多的电荷转移有利于CO_(2)的释放。本工作旨在通过CO_(2)催化解吸机理的研究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调控 碳纳米管 催化MEA解吸CO_(2)机理 DFT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掺杂纳米固体超强酸SO_4^(2-)/ZrO_2的IR考察 被引量:16
12
作者 菅盘铭 徐林 +2 位作者 高强 沈常美 孙荣夫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6-359,共4页
首先采用sol gel法制备出ZrO(OH) 2 ,再分别用Ni2 + ,Al3 + ,Sn4+ ,Ag+ ,Sn2 + 金属盐溶液和H2 SO4稀溶液浸渍ZrO(OH) 2 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金属离子掺杂的SO2 -4/ZrO2 纳米固体超强酸。并用XRD ,TEM和IR技术考察了各样品的性能。结果发... 首先采用sol gel法制备出ZrO(OH) 2 ,再分别用Ni2 + ,Al3 + ,Sn4+ ,Ag+ ,Sn2 + 金属盐溶液和H2 SO4稀溶液浸渍ZrO(OH) 2 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金属离子掺杂的SO2 -4/ZrO2 纳米固体超强酸。并用XRD ,TEM和IR技术考察了各样品的性能。结果发现 ,经不同金属掺杂的SO2 -4/ZrO2 颗粒具有固体超强酸的IR谱特征。经Ni2 + ,Sn4+ 掺杂的样品中Zr—O和 SO 键振动吸收峰明显蓝移 ,Zr—O的νZr—O由SO2 -4/ZrO2 的4 85cm-1增大到Ni2 + ,Sn4+ 掺杂样品的 5 0 0cm-1,SO的νas由 1390cm-1增大到 14 0 5和 14 0 0cm-1,而Sn2 + 掺杂的样品变化不大。说明Ni2 + ,Sn4+ 金属离子的掺杂增强了样品的超强酸性。同时还发现 ,随着样品焙烧温度的提高 ,经Ni2 + 和Al3 + 掺杂的SO2 -4/ZrO2 纳米颗粒 ,Zr—O和 SO 键振动吸收峰明显蓝移 ,而Ag+ 掺杂的样品在焙烧温度达到 10 73K时IR谱只是吸收强度减弱 ,振动频率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4^2-/zro2 掺杂 纳米固体超强酸 OH IR谱 NI^2+ AL^3+ AG^+ 并用 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溶胶对水中微量Cd^2+与Cu^2+吸附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曾鸣 巩学敏 +2 位作者 彭先佳 王志民 邹文晔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1,共4页
采用强酸表面氧化法对碳纳米管进行处理,制备稳定具有高效吸附性能的碳纳米管溶胶,用于去除水中低质量浓度重金属Cd2+,Cu2+。研究表明,在实验的pH值为2.5—9.5,对Cd2+的去除,吸附起主要作用,优化的pH值为6.0;对Cu2+的去除,pH<6.7时,... 采用强酸表面氧化法对碳纳米管进行处理,制备稳定具有高效吸附性能的碳纳米管溶胶,用于去除水中低质量浓度重金属Cd2+,Cu2+。研究表明,在实验的pH值为2.5—9.5,对Cd2+的去除,吸附起主要作用,优化的pH值为6.0;对Cu2+的去除,pH<6.7时,吸附起主要作用,在pH>6.7时,金属离子沉淀是主要的去除原因,在pH=9.5时,达到最大去除率。在相同碳纳米管溶胶投加质量浓度情况下,对Cd2+的吸附去除率远远大于对Cu2+的去除。碳纳米管溶胶对Cd2+,Cu2+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对Cd2+的吸附性能优于对Cu2+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溶胶 吸附 CD^2+ CU^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重整CH_4纳米ZrO_2负载Ni催化剂的研究(Ⅱ)──催化剂组成与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4
作者 魏俊梅 徐柏庆 +2 位作者 孙科强 李晋鲁 朱起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106-2111,共6页
研究了粒径为 1 5~ 1 8nm的纳米 Zr O2 -AS负载 Ni催化剂对 CO2 重整 CH4制合成气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Ni/Zr O2 -AS催化剂对重整反应的超常稳定催化作用不受 Ni含量的影响 ,但当 Ni质量分数低于1 0 %时 ,催化剂活性随 Ni含量增加而... 研究了粒径为 1 5~ 1 8nm的纳米 Zr O2 -AS负载 Ni催化剂对 CO2 重整 CH4制合成气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Ni/Zr O2 -AS催化剂对重整反应的超常稳定催化作用不受 Ni含量的影响 ,但当 Ni质量分数低于1 0 %时 ,催化剂活性随 Ni含量增加而显著上升 ,此后 ,CH4和 CO2 的转化逐渐接近其热力学平衡值 .高空速虽然降低了反应物的转化率 ,但可得到更高的时空产率 .各种表征数据揭示 ,Ni/Zr O2 在结构上有别于传统的负载型催化剂 ,可看成是由尺寸相当 ( 1 0~ 2 0 nm)的纳米金属 Ni和纳米 Zr O2 形成的纳米复合物催化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CH4 催化剂 组成 反应条件 二氧化碳 甲烷 合成气 纳米zro2 纳米复合物 催化重整 载体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O_3/ZrO_2纳米固体强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异丁烷-丁烯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孙闻东 许利苹 +2 位作者 刘海燕 褚莹 吴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499-1503,M006,共6页
利用 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制备了 Mo O3/Zr O2 纳米粒子 .TEM结果表明 ,反胶束法制得粒子的粒径均匀 ,95 %以上处于 3 8~ 60 nm之间 .将此纳米粒子负载于 γ-Al2 O3上 ,呈现高度分散状态 .NH3-TPD和烷基化反应的测定结果表明 ,其酸量... 利用 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制备了 Mo O3/Zr O2 纳米粒子 .TEM结果表明 ,反胶束法制得粒子的粒径均匀 ,95 %以上处于 3 8~ 60 nm之间 .将此纳米粒子负载于 γ-Al2 O3上 ,呈现高度分散状态 .NH3-TPD和烷基化反应的测定结果表明 ,其酸量和反应活性明显高于浸渍法和溶胶 -凝胶法制备的样品 ,烷基化产物中C8的含量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胶束 纳米粒子 MoO2/zro2 固体强酸 异丁烷-丁烯烷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rO_2在复合镀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舒绪刚 何湘柱 +3 位作者 黄慧民 傅维勤 温立哲 姬文晋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2,共5页
对纳米ZrO2粉末在制备复合镀层中的应用及改善镀层性能的机理,包括制备高硬度、高耐磨、高温抗氧化、耐腐蚀和具有电化学活性等功能的复合镀层的最新进展以及纳米颗粒在改善镀层耐腐蚀性和增强镀层硬度等方面的可能机理,主要包括超细晶... 对纳米ZrO2粉末在制备复合镀层中的应用及改善镀层性能的机理,包括制备高硬度、高耐磨、高温抗氧化、耐腐蚀和具有电化学活性等功能的复合镀层的最新进展以及纳米颗粒在改善镀层耐腐蚀性和增强镀层硬度等方面的可能机理,主要包括超细晶强化、硬质点弥散强化和高密度位错强化等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zro2 复合镀 电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制备ZrO_2纳米纤维 被引量:6
17
作者 关宏宇 邵长路 +3 位作者 刘益春 韩冬雪 杨兴华 于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413-1415,M009,共4页
Thin PVA/zirconium oxychloride composite fiber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sol-gel processing and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 After calcining the above precursor fibers,ZrO 2 nanofibers with a diameter of 70—100 nm were s... Thin PVA/zirconium oxychloride composite fiber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sol-gel processing and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 After calcining the above precursor fibers,ZrO 2 nanofibers with a diameter of 70—100 nm were successfully obtained. The ZrO 2 nanofib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TG-DTA,FTIR,and SEM,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ystallinity and morphology of ZrO 2 fibers are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法 zro2 纳米纤维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和纳米ZrO_2,ZrO_2∶Y发光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戚泽明 王正 +2 位作者 李福利 施朝淑 刘波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1-305,共5页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非晶和纳米ZrO2 和ZrO2 ∶Y(7% )。通过X射线衍射对其晶化过程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表征 ,并在不同温度和气氛下进行处理 ,研究了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射谱由一个Gaus sian带 (峰值 2 6 9eV)和一个非对称带 (...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非晶和纳米ZrO2 和ZrO2 ∶Y(7% )。通过X射线衍射对其晶化过程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表征 ,并在不同温度和气氛下进行处理 ,研究了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射谱由一个Gaus sian带 (峰值 2 6 9eV)和一个非对称带 (峰值 3 12eV)构成 ,它们对应的发光中心分别为F+ 心和 (F F) + 心。非晶样品的发光强度比纳米晶样品强 ,发光强度主要受氧空位的浓度和晶粒尺寸的影响 ,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2 纳米 非晶 共沉淀法 氧化锆 晶化过程 发光强度 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对Ni-ZrO2纳米复合镀层微观结构和显微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申晨 薛玉君 +2 位作者 库祥臣 刘义 李济顺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0-83,94,共5页
在超声作用条件下以复合电镀法制备了Ni-ZrO_2纳米复合镀层,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分别对镀层的结晶取向和表面形貌等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镀层的显微硬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不加超声相比,在超声作用下制备的Ni-ZrO_2纳米复... 在超声作用条件下以复合电镀法制备了Ni-ZrO_2纳米复合镀层,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分别对镀层的结晶取向和表面形貌等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镀层的显微硬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不加超声相比,在超声作用下制备的Ni-ZrO_2纳米复合镀层也在(2 0 0)晶面形成择优取向,但其晶面相对织构系数明显提高,达到93%;由于超声强力搅拌和超声空化效应,在超声作用下制备的Ni-ZrO_2纳米复合镀层的晶粒尺寸细小、组织均匀致密;其显微硬度较高,达到602 HV,比无超声(497 HV)时的有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纳米复合镀层 zro2纳米颗粒 微观结构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晶ZrO_2∶Pr^(3+)与ZrO_2∶Pr^(3+),Sm^(3+)发光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金霞 吕树臣 李秀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5-609,共5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晶ZrO2∶Pr3+粉体,所制备的纳米晶ZrO2∶Pr3+粉体中Pr3+的强室温特征发射的两个主发射带为1D2—3H4和3P0—3H4跃迁。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纳米晶ZrO2∶Pr3+晶体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发光不同;ZrO2基质向Pr3+有能...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晶ZrO2∶Pr3+粉体,所制备的纳米晶ZrO2∶Pr3+粉体中Pr3+的强室温特征发射的两个主发射带为1D2—3H4和3P0—3H4跃迁。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纳米晶ZrO2∶Pr3+晶体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发光不同;ZrO2基质向Pr3+有能量传递,在高温煅烧得到的单斜相配位场中能量传递较好。荧光强度与Pr3+浓度的关系研究表明:3P0和1D2能级有不同的猝灭规律,由于[1D2,3H4]→[1G4,3F4]的交叉弛豫,使得1D2—3H4跃迁的猝灭浓度很低,在我们的实验中,掺0.1 mol%Pr3+时1D2—3H4跃迁发射最强,掺2 mol%Pr3+时3P0—3H4跃迁发射最强。文章制备的纳米晶ZrO2∶Pr3+,Sm3+中Sm3+的4G5/2—6H7/2跃迁荧光峰因Pr3+加入而增强,这除了两种离子某些能级相近产生荧光发射的叠加效应外,还存在Pr3+→Sm3+的能量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发光 共沉淀法 纳米zro2:Pr^3+ zro2:Pr^3+ Sm^3+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