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MgF_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制备和微结构 被引量:4
1
作者 蔡琪 王磊 +2 位作者 王佩红 宋学萍 孙兆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用射频磁控共溅射法制备了Au体积分数分别为 6 %、1 5 %、2 5 %、4 0 %、5 0 %和 6 0 %的Au MgF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薄膜的微结构和组分进行了测试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制备的Au MgF2 复合纳... 用射频磁控共溅射法制备了Au体积分数分别为 6 %、1 5 %、2 5 %、4 0 %、5 0 %和 6 0 %的Au MgF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薄膜的微结构和组分进行了测试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制备的Au MgF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由fcc Au晶态纳米微粒镶嵌于主要为非晶态的MgF2 陶瓷基体中构成 ,当Au体积百分含量由 1 5 %增至 6 0 %时 ,其平均晶粒尺寸由 5 1nm增大到 2 1 2nm ,晶格常数由 0 39984nm增大到 0 4 0 74 3nm ;随Au体积百分含量由 6 %增至5 0 % ,其颗粒平均粒径则由 9 8nm增至 2 1 4nm。名义组分为vol.6 0 %Au MgF2 样品中Au的体积百分含量约为 6 2 6 % ,与设计值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MgF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 制备 微结构 射频磁控溅射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介质理论在Ag-MgF_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佩红 蔡琪 +1 位作者 王磊 孙兆奇 《真空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3-416,共4页
将描述弥散体系行为的Maxwell Garnett理论与Bruggeman理论应用于Ag MgF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 ,分别计算出该复合体系在 2 5 0nm~ 830nm波段范围内的光学常数n、k随波长λ的变化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较之普遍采用的Maxwell Garn... 将描述弥散体系行为的Maxwell Garnett理论与Bruggeman理论应用于Ag MgF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 ,分别计算出该复合体系在 2 5 0nm~ 830nm波段范围内的光学常数n、k随波长λ的变化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较之普遍采用的Maxwell Garnett理论 ,由Bruggeman理论计算出的n λ、k λ曲线的峰位、峰宽及峰位随Ag组分质量百分率的位移都与实验结果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MgF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 有效介质理论 Maxwell-Garnett理论 Bruggeman理论 光学性质 电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MgF_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有效介质理论的颗粒尺寸效应修正 被引量:2
3
作者 江锡顺 曹春斌 +2 位作者 蔡琪 宋学萍 孙兆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62-965,共4页
在研究Au-MgF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体系的光学行为时,Maxwell-Garnett理论及Bruggeman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Maxwell-Garnett理论及Bruggeman理论未考虑复合体系中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文章在考虑尺... 在研究Au-MgF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体系的光学行为时,Maxwell-Garnett理论及Bruggeman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Maxwell-Garnett理论及Bruggeman理论未考虑复合体系中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文章在考虑尺寸效应修正的基础上,得出了Maxwell-Garnett及Brugge-man理论结果;这些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薄膜 有效介质理论 Maxwell—Garnett理论 Bruggeman理论 颗粒尺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纳米颗粒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
4
作者 袁兆林 于军胜 +1 位作者 李青 蒋亚东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46-748,752,共4页
采用化学回流法制备了3种不同粒径的ZnO纳米颗粒,然后旋涂在ITO玻璃衬底上,形成样品a、b和c 3种ZnO纳米颗粒薄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结果显示,3种样品晶粒都呈颗粒形状,形成的薄膜较平整,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5nm、25nm和... 采用化学回流法制备了3种不同粒径的ZnO纳米颗粒,然后旋涂在ITO玻璃衬底上,形成样品a、b和c 3种ZnO纳米颗粒薄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结果显示,3种样品晶粒都呈颗粒形状,形成的薄膜较平整,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5nm、25nm和40nm。X线衍射(XRD)结果表明,ZnO纳米颗粒为多晶六方晶系纤锌矿结构。样品a、b在可见光区有很少的光吸收,在紫外光区有很强的吸收,而由于纳米颗粒的直径较大,样品c在紫外和可见光区都存在很强的吸收。室温下的光致发光谱表明,样品a有一个近带边(NBE)紫外发射峰和蓝光发射峰,样品b、c出现一很宽的深能级缺陷相关的可见光发光带,这说明3种薄膜都存在大量的本征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纳米颗粒薄膜 晶体结构 吸收光谱 光致发光谱 本征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MgF_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多重分形研究
5
作者 吕建国 高清维 孙兆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用透射电镜(TEM)测定了采用射频磁控共溅射法制备的金属体积分数在6.0%~62.6%之间的Au-MgF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形貌,用多重分形谱描述了不同体积分数薄膜中Au颗粒的空间分布均匀性及其尺寸分布.结果表明:随着Au体积分数的增大,多重分... 用透射电镜(TEM)测定了采用射频磁控共溅射法制备的金属体积分数在6.0%~62.6%之间的Au-MgF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形貌,用多重分形谱描述了不同体积分数薄膜中Au颗粒的空间分布均匀性及其尺寸分布.结果表明:随着Au体积分数的增大,多重分形谱的宽度Δα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薄膜中Au颗粒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先增加后减小.当Au体积分数达到某一临界值(在26.5%至38.2%之间)时,Δf从小于零向大于零发生转变,此时薄膜中Au颗粒的尺寸分布,由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体积最小Au颗粒,向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体积最大Au颗粒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MgF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 多重分形谱 TEM 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O)_x(SiO2)_(1-x)纳米颗粒薄膜的电输运性质
6
作者 李志青 梁志伟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62-867,共6页
为了理解三维纳米颗粒薄膜体系中电子的跳跃传导行为,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Sn:In_2O_3(ITO)体积分数的三维(ITO)_x(SiO_2)_(1-x)纳米颗粒薄膜样品,对绝缘性样品在2~300,K温度范围内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 为了理解三维纳米颗粒薄膜体系中电子的跳跃传导行为,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Sn:In_2O_3(ITO)体积分数的三维(ITO)_x(SiO_2)_(1-x)纳米颗粒薄膜样品,对绝缘性样品在2~300,K温度范围内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低温区(<120,K),电导率与温度遵从lnσ■T^(-1/2)的关系,体系的电子输运机制符合Abeles等提出的跳跃传导模型,电子的输运以颗粒间的跳跃为主,颗粒库仑充电能主导着颗粒间电子的输运过程.而在高温区,体系的电子输运机制符合热涨落诱导的隧穿导电模型,热涨落电势主导着颗粒间电子的输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薄膜 电输运性质 跳跃电导 热涨落诱导隧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纳米颗粒薄膜对硅太阳电池的减反射作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庆 马翩翩 +2 位作者 赵文达 皮孝东 杨德仁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50-1855,共6页
通过光路模拟计算,分析了在硅太阳电池的表面添加一层多孔的硅纳米颗粒薄膜以增加硅太阳电池光吸收的可能性。无论在硅太阳电池封装前还是封装后,硅纳米颗粒的尺寸对光的透过率的影响均很小,孔隙率约为70%的硅纳米颗粒薄膜能最大限度提... 通过光路模拟计算,分析了在硅太阳电池的表面添加一层多孔的硅纳米颗粒薄膜以增加硅太阳电池光吸收的可能性。无论在硅太阳电池封装前还是封装后,硅纳米颗粒的尺寸对光的透过率的影响均很小,孔隙率约为70%的硅纳米颗粒薄膜能最大限度提高光的透过率。在硅太阳电池封装后,硅纳米颗粒薄膜对光的透过率的增强与封装前相比有所削弱。同时考虑了入射光角度变化时硅纳米颗粒薄膜对光的透过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薄膜 硅太阳电池 孔隙率 减反射 透过率 入射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致密度FeNi纳米颗粒薄膜制备与性能研究
8
作者 欧修龙 龚承燚 +1 位作者 王绍明 王国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20-4125,共6页
传统磁控溅射装置制备的纳米颗粒薄膜粒径不均一并且实现粒径大小调控比较困难。本研究采用电场辅助沉积技术,在沉积平台施加5~30 kV的电场,以Si(100)为衬底制备了一系列纳米颗粒粒径均一的高致密度FeNi纳米颗粒薄膜材料。通过XRD、SEM... 传统磁控溅射装置制备的纳米颗粒薄膜粒径不均一并且实现粒径大小调控比较困难。本研究采用电场辅助沉积技术,在沉积平台施加5~30 kV的电场,以Si(100)为衬底制备了一系列纳米颗粒粒径均一的高致密度FeNi纳米颗粒薄膜材料。通过XRD、SEM以及VSM测量,研究了不同沉积电场下FeNi纳米颗粒薄膜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利用单端口短路微带线法对0.5~5.5 GHz范围内的微波磁谱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电场越大,纳米颗粒粒径均一且薄膜的致密度越高,越有利于薄膜综合磁性能的改善和饱和磁化强度增大。薄膜材料微波磁谱表明,电场辅助沉积技术制备的软磁薄膜材料能够在GHz频段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薄膜 磁性能 电场辅助沉积 薄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射频等离子体沉积TiO_2纳米晶颗粒薄膜的气相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戴林君 徐雨 +5 位作者 SIDDIG Eshraga.A.A. 王德信 李雪 吴茂水 石建军 张菁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2-758,共7页
采用常压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AP-PECVD)制备了TiO_2纳米晶颗粒薄膜,研究了不同等离子体滞留时间下气相反应对沉积过程的影响.采用发射光谱(OES)测量拟合了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Te约为32 492.6K、离子温度Ti约为850K,采用热电... 采用常压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AP-PECVD)制备了TiO_2纳米晶颗粒薄膜,研究了不同等离子体滞留时间下气相反应对沉积过程的影响.采用发射光谱(OES)测量拟合了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Te约为32 492.6K、离子温度Ti约为850K,采用热电偶(TC)在线测量等离子体外电极温度T约为662K;由于沉积所获样品为TiO_2锐铁矿晶型,认为等离子体气相温度为662~850K,主要受功率密度的影响.外加电压和电流的研究结果表明,放电形式为等离子体容性耦合辉光放电.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Raman)等测量了沉积薄膜的形貌和结构,分析后发现:当反应气体在等离子体相滞留时间仅为27ns时,沉积的薄膜就开始出现明显的锐钛矿相TiO_2结晶结构,并均为粒径10nm左右的纳米颗粒组成的薄膜;同时随着滞留时间的增加,结晶度增加,薄膜的形貌由分离的纳米团簇变为由锐钛矿纳米颗粒连接的多孔均匀薄膜.研究结果对快速制备多孔锐钛矿TiO_2纳米晶颗粒薄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颗粒薄膜 射频放电 等离子体气相反应 结晶结构和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含量对Co-TiO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微观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浩禹 张亦文 +3 位作者 吴忠 秦真波 吴姗姗 胡文彬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4-58,共5页
目的使Co-TiO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同时具备高的磁化强度及电阻率,从而实现更好的高频软磁特性。方法通过磁控共溅射的方法,在不同金属靶功率下制备了Co-TiO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并探究金属含量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电学和静态磁学... 目的使Co-TiO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同时具备高的磁化强度及电阻率,从而实现更好的高频软磁特性。方法通过磁控共溅射的方法,在不同金属靶功率下制备了Co-TiO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并探究金属含量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电学和静态磁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薄膜中的金属颗粒被非晶态的TiO2分散。金属含量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纳米颗粒薄膜中金属颗粒的结晶性,降低薄膜电阻率,并且通过改变金属含量,可使薄膜逐渐从超顺磁态向铁磁态转变,达到精确调控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磁学和电学性能的目的。结论在金属含量达到54%时,实现了高电阻率和高饱和磁化强度共存,有望得到具有高频软磁特性的纳米颗粒复合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 CO TIO2 磁学 电学 高频软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光学特性理论研究
11
作者 张素伟 张波萍 +2 位作者 李顺 朱立峰 张雨桥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35-2142,共8页
采用经典Mie理论模拟计算了Ag、Au和Cu系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吸收光谱。所有复合薄膜的吸收光谱均在可见光范围内出现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吸收峰。Ag、Au和Cu系复合薄膜的SPR吸收峰峰位和峰强与金属介电常数实... 采用经典Mie理论模拟计算了Ag、Au和Cu系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吸收光谱。所有复合薄膜的吸收光谱均在可见光范围内出现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吸收峰。Ag、Au和Cu系复合薄膜的SPR吸收峰峰位和峰强与金属介电常数实部(εm1)和虚部(εm2)及介质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ns)之间存在强相关性,相比于εm1和εm2,ns的增大主导SPR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强度增强。通过改变金属和介质种类可以调节Ag、Au和Cu系复合薄膜的SPR吸收峰峰位和峰强,从而调节其光吸收特性。根据ns可以推测出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的SPR吸收峰峰位。理论模拟吸收光谱与前人实验结果吻合,SPR吸收峰峰位的理论值与文献实验值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E理论 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薄膜 表面等离子共振 介质折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磁控溅射铝纳米颗粒膜的微结构及电学特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花银群 朱爱春 +1 位作者 陈瑞芳 郭立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71-4075,共5页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以高纯铝(99.99%)为靶材,高纯氩气(99.999%)为起辉气体,在经机械抛光的单晶Si衬底上制备铝纳米颗粒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薄膜测厚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四探针测试仪分别测试了铝纳米颗粒薄膜的晶...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以高纯铝(99.99%)为靶材,高纯氩气(99.999%)为起辉气体,在经机械抛光的单晶Si衬底上制备铝纳米颗粒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薄膜测厚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四探针测试仪分别测试了铝纳米颗粒薄膜的晶相结构、薄膜厚度、表面形貌及电阻率。XRD衍射图谱表明此薄膜为面心立方的多晶结构,择优取向为Al(111)晶面。随溅射功率由30 W增至300 W,铝纳米颗粒薄膜的沉积速率由3.03 nm/min增加至20.03 nm/min;而随溅射压强由1 Pa增加至3 Pa,沉积速率由2.95 nm/min降低到1.66 nm/min。在溅射功率为150 W,溅射压强为1.0 Pa条件下制备的样品具有良好的晶粒分布。随溅射功率从80 W增大到160 W,样品电阻率由4.0×10-7Ω·m逐渐减小到1.9×10-7Ω·m;而随溅射压强从1 Pa增至3 Pa,样品电阻率由1.9×10-7Ω·m增加到7.1×10-7Ω·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磁控溅射 纳米颗粒薄膜 沉积速率 微结构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颗粒层纳米金刚石薄膜的疏水性与黏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梅燕 韩斯佳 +2 位作者 陈成克 李晓 胡晓君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05,共7页
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单颗粒层纳米金刚石薄膜,研究颗粒分布状态对薄膜疏水性与黏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疏水性而言,当颗粒间距大于1500 nm时,颗粒间距对疏水性起主导作用,颗粒间距越小,疏水性越好;当颗粒间距小于1500... 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单颗粒层纳米金刚石薄膜,研究颗粒分布状态对薄膜疏水性与黏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疏水性而言,当颗粒间距大于1500 nm时,颗粒间距对疏水性起主导作用,颗粒间距越小,疏水性越好;当颗粒间距小于1500 nm时,颗粒尺寸对疏水性起主导作用,颗粒越大,疏水性越好;颗粒几乎连续后,三维结构变成二维平面,接触角又下降。对于黏性而言,当颗粒间距大于1480 nm时,颗粒间距减小使液滴与薄膜表面接触状态由Wenzel状态转变为Cassie状态,黏性变差;当颗粒间距小于1480 nm时,薄膜成分对黏性起主导作用,其上石墨相越多,黏性越好。由此得到颗粒分布状态对单颗粒层纳米金刚石薄膜疏水性与黏性的作用规律,为制备高疏水高黏性纳米金刚石薄膜奠定基础。这种无有机长链修饰的、具有良好导电性/电化学特性的、基于碳材料的高黏高疏水表面,可提供大量的气固液三相界面和液下空气袋,为液下耗气型催化/电催化反应或电场驱动下的微液滴无损转移提供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纳米金刚石薄膜 颗粒分布状态 疏水性 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射频等离子体沉积TiO2纳米颗粒膜的空间均匀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灵均 戴林君 +6 位作者 徐雨 SIDDIG Eashara. A.A. 丁可 黄晓江 李惠 石建军 张菁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7-472,共6页
常压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AP-PECVD)薄膜的均匀性是AP-PECVD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通过基片的微位移实现了TiO_2纳米颗粒薄膜的连续沉积,同时研究了基片的不同移动方式对沉积薄膜的均匀性、表面形貌、结晶结构的影响... 常压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AP-PECVD)薄膜的均匀性是AP-PECVD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通过基片的微位移实现了TiO_2纳米颗粒薄膜的连续沉积,同时研究了基片的不同移动方式对沉积薄膜的均匀性、表面形貌、结晶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单向移动沉积的薄膜,来回移动沉积的薄膜均匀性会得到提高,沉积速率降低;单向移动沉积的薄膜为锐钛矿晶型,而来回移动沉积的薄膜为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结构,且随功率密度的提高,混晶结构中金红石含量提高。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可知,相比锐钛矿单晶结构,混晶结构的TiO_2薄膜在紫外光区的吸收光谱宽度发生了明显的增宽和红移现象,且金红石含量越高,此现象越明显。根据Kubelka-Munk公式求取TiO_2薄膜的光学带隙可知,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结构会引起能带的错列分布,从而导致光学带隙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射频等离子体 连续沉积 TiO2纳米颗粒薄膜 空间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镶嵌有纳米硅的氮化硅薄膜键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丁文革 于威 +2 位作者 杨彦斌 张江勇 傅广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798-1801,共4页
采用螺旋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HWPCVD)技术制备了非化学计量比的氢化氮化硅薄膜,对所沉积样品及氮气环境中920℃退火样品的微观结构及键合特性进行了分析。Raman散射结果表明,薄膜中过量硅以非晶纳米粒子形式存在,退火样品呈现纳米... 采用螺旋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HWPCVD)技术制备了非化学计量比的氢化氮化硅薄膜,对所沉积样品及氮气环境中920℃退火样品的微观结构及键合特性进行了分析。Raman散射结果表明,薄膜中过量硅以非晶纳米粒子形式存在,退火样品呈现纳米晶硅和氮化硅的镶嵌结构。红外吸收和可见光吸收特性比较结果显示,薄膜样品的微观结构依赖于化学计量比以及退火过程,硅含量较低样品因高的键合氢含量而表现出低的纳米硅表面缺陷态密度;退火过程将引起Si—H和N—H键合密度的减少,因晶态纳米颗粒的形成,退火样品表现出更高的结构无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MAN谱 FTIR谱 光吸收谱 纳米颗粒镶嵌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光学理论
16
《中国光学》 EI CAS 1998年第4期66-67,共2页
O484.4 98042567非晶碳—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场致电子发射预击穿现象研究=Prebreakdown observed by field elec-tron emission experiments from amorphous car-bon—polyimide composite films[刊,中]/李运均,姚宁,何金田,庄志明,张兵... O484.4 98042567非晶碳—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场致电子发射预击穿现象研究=Prebreakdown observed by field elec-tron emission experiments from amorphous car-bon—polyimide composite films[刊,中]/李运均,姚宁,何金田,庄志明,张兵临(郑州大学物理系及河南省基础及应用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薄膜 光学薄膜 场致电子发射 预击穿 非晶碳 纳米颗粒镶嵌薄膜 热处理气氛 光致发光 多层膜 太阳能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制备UHMWPE/SiO_xC_yH_z锂离子杂化隔膜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超梁 彭释 +2 位作者 戴协 石建军 张菁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9-184,共6页
采用常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APECVD)方法裂解六甲基二硅氧烷(HMDSO),在高强高模聚乙烯(UHMWPE)隔膜表面进行沉积,形成双面微纳米颗粒膜涂覆的UHMWPE/SiO_xC_yH_z杂化隔膜,并分别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采用常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APECVD)方法裂解六甲基二硅氧烷(HMDSO),在高强高模聚乙烯(UHMWPE)隔膜表面进行沉积,形成双面微纳米颗粒膜涂覆的UHMWPE/SiO_xC_yH_z杂化隔膜,并分别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热性能测试方法等,研究了不同O2/HMDSO流量比对杂化隔膜结构与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积薄膜为具有一定结晶特性的SiO_xC_yH_z微纳米颗粒薄膜,具有较好的多孔特性及与UHMWPE隔膜纤维的黏结.随着O2/HMDSO流量比的增加,在颗粒薄膜的亲水性、透气率及对隔膜的覆盖率提高的同时,明显地改善了杂化隔膜的耐热收缩性能,120℃下热处理30 min,热收缩率仅为2%左右,在具有较高耐热性要求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隔膜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APECVD) SiOxCyHz多孔纳米颗粒薄膜 高强高模聚乙烯(UHMWPE) 锂离子电池隔膜 热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abrasive wear behaviour of anodizing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Si C nanoparticles on Ti6Al4V alloy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松梅 郁秀梅 +3 位作者 刘建华 于美 吴量 杨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4415-4423,共9页
Anodized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Si C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on Ti6Al4 V alloy by anodic oxidation procedure in C4O6H4Na2 electrolyt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 ... Anodized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Si C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on Ti6Al4 V alloy by anodic oxidation procedure in C4O6H4Na2 electrolyt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films fabricated in the electrolytes with and without addition of Si C nanoparticles. Results show that Si C particles can be successfu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oxide film during the anodizing process and preferentially concentrate within internal cavities and micro-cracks. The ball-on-disk sliding tests indicate that Si C-containing oxide films register much lower wear rate than the oxide films without Si C under dry sliding condition. Si C particles are likely to melt and then are oxidized by frictional heat during sliding tests.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behavior reveals that the anodized alloy with Si C nanoparticles results in a reduction in passive current density to about 1.54×10-8 A/cm2, which is more than two time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i O2 film(3.73×10-8 A/cm2). The synthesized composite film has good anti-wear and anti-corrosion properties and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nanocomposite film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 alloy anodic oxidation Si C nanoparticle composite fil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