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静电自组装法制备贵金属修饰TiO_2纳米结构薄膜及其增强的光催化性能(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傅平丰 张彭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5-972,共8页
以碱-水热法在金属Ti片上原位生长了TiO2纳米结构(纳米花和纳米线)薄膜,并采用低温静电自组装方法将超细贵金属(金、铂、钯)纳米颗粒均匀沉积于多孔TiO2薄膜上.负载于Ti片上的贵金属/TiO2纳米结构薄膜具有一体化结构、多孔架构和高光催... 以碱-水热法在金属Ti片上原位生长了TiO2纳米结构(纳米花和纳米线)薄膜,并采用低温静电自组装方法将超细贵金属(金、铂、钯)纳米颗粒均匀沉积于多孔TiO2薄膜上.负载于Ti片上的贵金属/TiO2纳米结构薄膜具有一体化结构、多孔架构和高光催化活性.超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直接观察表明贵金属纳米颗粒在TiO2表面分布均匀,且颗粒之间相互分离,金、铂、钯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分别约为4.0、2.0和10.0nm.俄歇电子能谱(AES)纵深成分分析表明贵金属不仅沉积于薄膜表面,且大量分布于TiO2纳米结构薄膜内部,其深度超过580 n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经300°C下在空气中热处理后,纳米金仍保持金属态,纳米铂部分被氧化成PtOabs,而钯粒子则完全被氧化成氧化钯(PdO).以低温静电自组装法沉积贵金属,贵金属负载量可通过调节组装时间与溶胶pH值来控制.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结果表明,沉积的纳米金和铂能显著增加TiO2纳米结构薄膜的光催化活性,说明金和铂粒子可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但负载的PdO对TiO2薄膜的光催化性能增强几乎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催化剂 静电自组装 贵金属纳米颗粒 TiO2纳米结构薄膜 光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DTD法研究镀纳米结构薄膜光纤探针近场分布的特性
2
作者 李岩 简国树 +1 位作者 董亮 潘石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95-198,共4页
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对镀纳米结构薄膜光纤探针的成像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了探针尖端纳米颗粒以及薄膜中粒间距对探针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镀膜中颗粒分散且针尖端20 nm内有一个纳... 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对镀纳米结构薄膜光纤探针的成像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了探针尖端纳米颗粒以及薄膜中粒间距对探针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镀膜中颗粒分散且针尖端20 nm内有一个纳米颗粒时,分辨率可以提高数十纳米,灵敏度提高数十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TD 纳米结构薄膜 数值模拟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溅射与水热混合法制备ZnO纳米结构薄膜的异常光致发光特性(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艳 张淑仪 +1 位作者 周凤梅 杨跃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8-226,共9页
用一种混合方法用来制备ZnO纳米结构薄膜,首先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沉积ZnO薄膜作为种子层,然后用水热方法合成ZnO纳米结构薄膜.为研究ZnO纳米结构薄膜的特性,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薄膜的结构和形... 用一种混合方法用来制备ZnO纳米结构薄膜,首先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沉积ZnO薄膜作为种子层,然后用水热方法合成ZnO纳米结构薄膜.为研究ZnO纳米结构薄膜的特性,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薄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并用X——光电子能谱技术(XPS)对薄膜的化学组份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光致发光方法(PL)对ZnO薄膜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从XRD谱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溅射的ZnO种子层还是水热合成ZnO纳米结构薄膜均为良好c轴(002)结晶状态的六角纤锌矿结构.从SEM图像看出,磁控溅射ZnO种子层为连续平整的膜状结构;而经过水热处理后则得到垂直于衬底的六角纳米棒和纳米片两种不同形貌的结构.XPS分析现示,在ZnO种子层中,锌和氧的比例基本上为1,说明磁控溅射ZnO晶体质量较好;而ZnO纳米结构薄膜中存在明显的氧空位缺陷.值得提出的是ZnO纳米薄膜光致发光谱存在异常的特性,采用波长为325 nm的He-Cd激光激发出可见光范围(500~700 nm)内的发光带,强度最强的是橙——红色的光(~600 nm),且肉眼可直接观察到.随着激发光波长在280~380 nm范围内变化,橙——红色光的强度首先增加后减小,在激发光波长350 nm处,强度达到极大,且极大发射的波长出现红移.进一步,结合上述XPS结果以解释这种强可见光的发射,可以认为主要是由薄膜中与氧空位有关的缺陷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纳米结构薄膜 射频磁控溅射 水热合成 光致发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纳米结构碳化钨薄膜(英文)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华均 黄建国 +2 位作者 马淳安 赵峰鸣 朱英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89-793,共5页
采用氟化钨(WF6)和甲烷(CH4)为前驱体,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制备具有纳米结构的碳化钨薄膜。采用SEM、XRD、EDS等方法表征了碳化钨薄膜的形貌、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通过表征,表明在前驱体混合气体中的甲烷与氟化钨... 采用氟化钨(WF6)和甲烷(CH4)为前驱体,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制备具有纳米结构的碳化钨薄膜。采用SEM、XRD、EDS等方法表征了碳化钨薄膜的形貌、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通过表征,表明在前驱体混合气体中的甲烷与氟化钨气体的流量比(碳钨比)为20、基底温度为800℃的条件下得到的碳化钨薄膜是由直径为20~35nm的圆球状纳米晶构成。通过分析影响薄膜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的因素后,认为要得到具有纳米晶结构的碳化钨薄膜,主要应控制前驱体气体中的碳钨比以及基底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钨 纳米结构薄膜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结构钴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异常红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青松 李君涛 +2 位作者 周志有 颜佳伟 孙世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00-1504,共5页
用循环伏安电沉积法在玻碳基底上制备纳米结构钴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结构钴薄膜主要由平均粒径为150nm的钴粒子组成,同时还有为数不多的粒径在400~500nm的钴粒子.以CO为探针分子,结合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 用循环伏安电沉积法在玻碳基底上制备纳米结构钴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结构钴薄膜主要由平均粒径为150nm的钴粒子组成,同时还有为数不多的粒径在400~500nm的钴粒子.以CO为探针分子,结合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研究结果,发现所制备的纳米结构钴薄膜具有异常红外效应.吸附态CO发生异常红外吸收,谱峰增强了26.2倍,测得线型吸附态COL的Stark系数为77.5cm^-1·V^-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结构Co薄膜 异常红外效应 原位FrIRs 电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PO_4纳米结构合成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晓明 辛红 +2 位作者 游志军 陈艳媚 张培新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1-216,共6页
利用水浴陈化和水热法在载玻片基底上合成了由CePO4纳米线构筑的纳米结构薄膜.研究两种水浴环境中不同合成时间对CePO4纳米结构形貌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热重-差示扫描热法(TG-DSC)对CePO4纳米结构进行表... 利用水浴陈化和水热法在载玻片基底上合成了由CePO4纳米线构筑的纳米结构薄膜.研究两种水浴环境中不同合成时间对CePO4纳米结构形貌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热重-差示扫描热法(TG-DSC)对CePO4纳米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浴环境中,CePO4纳米结构呈现不同形貌,且晶型结构、纳米线的长度和直径均有所改变.合成时间差异是CePO4纳米结构呈现不同形貌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纳米结构薄膜 磷酸铈 纳米线 水浴陈化法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PO_4及Eu^(3+)掺杂CePO_4一维纳米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晓明 张杰 +2 位作者 林汉 曹睿 张培新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2,共6页
以ITO导电玻璃为基材,采用溶液化学法分两步制备CePO4及Eu3+掺杂CePO4一维纳米薄膜.研究底膜液提拉次数、底膜厚度、陈化液pH值和陈化时间等对薄膜形貌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CePO4及Eu3+掺杂CePO... 以ITO导电玻璃为基材,采用溶液化学法分两步制备CePO4及Eu3+掺杂CePO4一维纳米薄膜.研究底膜液提拉次数、底膜厚度、陈化液pH值和陈化时间等对薄膜形貌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CePO4及Eu3+掺杂CePO4一维纳米薄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用无水乙醇底膜液,提拉3~6次,经350℃煅烧,在pH值为1.4~1.6的水相陈化液中,90℃水浴陈化3~6 h,即可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得平整致密,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六方晶相CePO4及Eu3+掺杂CePO4一维纳米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生长 纳米结构薄膜 磷酸铈 Eu^3+掺杂CePO4 纳米线 水浴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结构Pt膜方波电位法制备及特殊红外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友江 孙世刚 +3 位作者 贡辉 陈声培 周志有 李君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9-133,共5页
运用方波电位法处理Pt微电极,制备一系列具有较高表面粗糙度的纳米结构薄膜.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察到薄膜由Pt金属岛组成,并测得所研制的薄膜虽然其平均厚度从58nm增加到139nm,但Pt金属岛的平均尺度仅从102nm增加到114nm,而岛的平均... 运用方波电位法处理Pt微电极,制备一系列具有较高表面粗糙度的纳米结构薄膜.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察到薄膜由Pt金属岛组成,并测得所研制的薄膜虽然其平均厚度从58nm增加到139nm,但Pt金属岛的平均尺度仅从102nm增加到114nm,而岛的平均高度也只在15~18nm之间变化.以CO为探针分子,结合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发现所制备的纳米结构薄膜上吸附态CO的红外吸收都给出类Fano光谱,初步归结为Pt金属岛的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结构薄膜 方波电位法 Pt微电极 红外性能 类Fano光谱 原位FTIR光谱 Pt金属岛 尺度效应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Nd-YAG脉冲激光AISI329不锈钢表面制备纳米薄膜
9
作者 董文 王海东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51,共4页
应用Nd-YAG脉冲激光表面处理AISI329不锈钢,在其表面形成80~600nm纳米结构薄膜,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激光能量密度在AISI329不锈钢表面作用可获得纳米或亚微米薄膜,通过对激光作用热环境的数值模拟估算出表面温度... 应用Nd-YAG脉冲激光表面处理AISI329不锈钢,在其表面形成80~600nm纳米结构薄膜,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激光能量密度在AISI329不锈钢表面作用可获得纳米或亚微米薄膜,通过对激光作用热环境的数值模拟估算出表面温度变化和冷却速率,并研究不锈钢表面纳米和亚微米薄膜的形成过程。X射线分析表明,不同激光能量密度作用后所得薄膜相组成基本与原始不锈钢相组成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结构薄膜 Nd-YAG脉冲激光 不锈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纳米棒阵列在TiO2介孔薄膜上的生长及其表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晓亮 孙婉婷 +1 位作者 谢明政 井立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41-1446,共6页
通过低温水热法成功地将ZnO纳米棒阵列定向生长在了介孔锐钛矿TiO2纳米晶薄膜上,并主要利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致发光光谱等对其进行了表征。所制备的纳米棒具有六边形的端面,纳米棒的尺寸及端面边长分布范围窄,并且沿... 通过低温水热法成功地将ZnO纳米棒阵列定向生长在了介孔锐钛矿TiO2纳米晶薄膜上,并主要利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致发光光谱等对其进行了表征。所制备的纳米棒具有六边形的端面,纳米棒的尺寸及端面边长分布范围窄,并且沿c轴方向(002)表现出了明显的择优化生长。此外,相比于玻璃基底或TiO2纳米颗粒薄膜,生长在介孔TiO2薄膜上的ZnO纳米棒阵列表现出了较好的取向生长,表明基底的表面结构和组成对ZnO纳米棒阵列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根据基底有序的多孔结构,讨论了纳米棒阵列可能的生长机理。所得到的ZnO纳米棒阵列在室温下分别表现出了以370 nm为中心的强近紫外光和以530 nm为中心的弱绿光两条荧光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结构薄膜 氧化锌纳米棒阵列 晶体生长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控溅射Cu-Nb和Cu-Mo薄膜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国涛 孙勇 +2 位作者 郭中正 吴大平 朱雪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53,共5页
采用磁控溅射制备含1.16%~15.8%(原子分数)Nb的Cu-Nb及含2.2%~27.8%Mo的Cu-Mo合金薄膜,井采用EDX、XRD、SEM、显微硬度仪和电阻计对薄膜的成分、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b和Mo的添加分别使Cu-Nb及Cu-Mo薄膜晶粒显著细化,Cu-Nb... 采用磁控溅射制备含1.16%~15.8%(原子分数)Nb的Cu-Nb及含2.2%~27.8%Mo的Cu-Mo合金薄膜,井采用EDX、XRD、SEM、显微硬度仪和电阻计对薄膜的成分、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b和Mo的添加分别使Cu-Nb及Cu-Mo薄膜晶粒显著细化,Cu-Nb和Cu-Mo薄膜呈纳米晶结构,存在Nb在Cu中的fcc Cu(Nb)和Mo在Cu中的fcc Cu(Mo)非平衡亚稳过饱和固溶体,固溶度随Nb或Mo含量增加而上升。添加Nb和Mo显著提高Cu-Nb及Cu-Mo薄膜的显微硬度和电阻率,且随Nb或Mo含量增加而升高。经650℃热处理1h后,Cu-Nb和Cu-Mo薄膜显微硬度和电阻率均下降,且分析表明均发生基体相晶粒长大,并出现微米-亚微米级富Cu第二相,Cu-Nb及Cu-Mo薄膜结构和性能形成及演变的主要原因是添加的Nb、Mo引起的晶粒细化效应以及退火中基体相晶粒度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b合金薄膜Cu-Mo合金薄膜纳米结构热处理显微硬度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控溅射法沉积纳米Cu薄膜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郭俊婷 徐阳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23-5127,共5页
采用卷绕型磁控溅射设备在涤纶(PET)针刺毡表面沉积了纳米结构Cu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薄膜的组分和结晶状态进行了分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了不同溅射工艺参数对纳米Cu薄膜微观结构和颗粒直径的影响,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溅... 采用卷绕型磁控溅射设备在涤纶(PET)针刺毡表面沉积了纳米结构Cu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薄膜的组分和结晶状态进行了分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了不同溅射工艺参数对纳米Cu薄膜微观结构和颗粒直径的影响,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溅射功率、工作气压和沉积时间对镀铜PET针刺毡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溅射功率,镀铜PET针刺毡导电性和Cu膜均匀性变好,但应控制在6kW以下;随工作气压的增大,薄膜方块电阻先减小后增大,薄膜厚度更加均匀;随着沉积时间的延长,Cu粒子的直径增大,Cu膜的导电性和均匀性明显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绕型磁控溅射 纳米结构Cu薄膜 X射线衍射仪 原子力显微镜(AFM)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锰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13
作者 朱倩 江苗苗 +1 位作者 陈飞 王凯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27,共4页
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锰氧化物薄膜前驱体,并结合后期热还原处理制备了基于镍基底的氧化锰薄膜材料,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其电化学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表征了样品的成分、形貌和结构。通过充放... 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锰氧化物薄膜前驱体,并结合后期热还原处理制备了基于镍基底的氧化锰薄膜材料,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其电化学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表征了样品的成分、形貌和结构。通过充放电测试和循环伏安等方法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做了测试。由于纳米结构的活性物质直接生长在导电性基底上,该氧化锰薄膜材料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0.2C放电比容量为684 m A·h/g),优越的倍率性能(5C和20C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450 m A·h/g和174 m A·h/g)和良好的循环性能,在0.5C下经过60次循环,其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470 m A·h/g。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合成的氧化锰纳米结构薄膜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反应 氧化锰 纳米结构薄膜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化所防雾抗反射薄膜研究取得新进展
14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2-252,共1页
理化技术研究所微纳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功能纳米材料研究组近日在防雾抗反射薄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功能纳米材料研究组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基础、应用研究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移、转化。近年来在多功能薄膜领域开展了大量... 理化技术研究所微纳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功能纳米材料研究组近日在防雾抗反射薄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功能纳米材料研究组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基础、应用研究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移、转化。近年来在多功能薄膜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设计了若干新薄膜结构,发展了若干新方法和新技术,并成功制备了多种多功能纳米结构薄膜,有望应用于能源、环境、检测等多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薄膜 防雾 功能纳米材料 技术研究中心 纳米结构薄膜 功能薄膜 薄膜结构 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铜薄膜涤纶针刺过滤毡抗静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俊婷 徐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76,共3页
在室温条件下,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涤纶(PET)针刺过滤毡表面制备了纳米结构铜薄膜。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溅射主要工艺参数(工作气压、溅射功率和沉积时间)对PET滤料抗静电性能的影响,并以优化溅射工艺所制备抗静电过滤毡与纱线型涤纶防... 在室温条件下,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涤纶(PET)针刺过滤毡表面制备了纳米结构铜薄膜。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溅射主要工艺参数(工作气压、溅射功率和沉积时间)对PET滤料抗静电性能的影响,并以优化溅射工艺所制备抗静电过滤毡与纱线型涤纶防静电针刺过滤毡和混纺型涤纶防静电针刺过滤毡进行了性能比较。研究表明,经镀膜后PET过滤毡的抗静电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并且抗静电性能明显优于纱线型和混纺型的抗静电过滤毡。通过对过滤性能的测试发现,沉积铜薄膜几乎不影响PET滤料的原有过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纳米结构薄膜 涤纶针刺过滤毡 抗静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预处理对镀铜涤纶针刺毡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俊婷 徐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6-740,共5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PET针刺毡表面沉积了纳米结构Cu薄膜,试图利用等离子体预处理的方法来改善薄膜与基材之间的结合牢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前后基材表面形貌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静态液滴形状观察...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PET针刺毡表面沉积了纳米结构Cu薄膜,试图利用等离子体预处理的方法来改善薄膜与基材之间的结合牢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前后基材表面形貌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静态液滴形状观察法和接触角测试分析了等离子体处理前后样品的润湿性能。采用X射线能谱仪(EDX)对纳米结构Cu薄膜进行了元素分布及定量分析。结合抗静电性能测试,采用冷热循环试验研究了Ar和O2等离子体预处理对Cu薄膜结合牢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不仅能改善沉积Cu薄膜PET针刺毡的抗静电性能,还能提高膜-基结合牢度和基材的润湿性能。用O2等离子体处理时,膜-基结合牢度和润湿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处理 纳米结构薄膜 涤纶针刺毡 结合牢度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abrasive wear behaviour of anodizing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Si C nanoparticles on Ti6Al4V alloy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松梅 郁秀梅 +3 位作者 刘建华 于美 吴量 杨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4415-4423,共9页
Anodized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Si C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on Ti6Al4 V alloy by anodic oxidation procedure in C4O6H4Na2 electrolyt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 ... Anodized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Si C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on Ti6Al4 V alloy by anodic oxidation procedure in C4O6H4Na2 electrolyt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films fabricated in the electrolytes with and without addition of Si C nanoparticles. Results show that Si C particles can be successfu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oxide film during the anodizing process and preferentially concentrate within internal cavities and micro-cracks. The ball-on-disk sliding tests indicate that Si C-containing oxide films register much lower wear rate than the oxide films without Si C under dry sliding condition. Si C particles are likely to melt and then are oxidized by frictional heat during sliding tests.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behavior reveals that the anodized alloy with Si C nanoparticles results in a reduction in passive current density to about 1.54×10-8 A/cm2, which is more than two time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i O2 film(3.73×10-8 A/cm2). The synthesized composite film has good anti-wear and anti-corrosion properties and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nanocomposite film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 alloy anodic oxidation Si C nanoparticle composite fil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